李庶铭
编者按:通达的王小波大约也很难想到,生前寂寞潦倒的他,身后竟然能够惹来这么多的热闹。
王小波这样形容自己:一个又高又瘦又丑的家伙,涣散得要命,出奇的喜欢幻想。然而正是这个“丑陋”的家伙,给当时的文坛带来了深邃独特的文字和思想,在他逝世之后,他的作品引起空前的关注。
对比今天王小波所受到的关注,他的经历坎坷,而且他的小说也一直不能出版。就在有人准备出版他的作品的时候,王小波溘然而逝。
王小波已经逝去十年,今天,他的作品已经成了经典,他本人也已经成了大众传媒中塑造的新的超级英雄,他终于等到了他对于那些话语的胜利,但具有某种讽刺意味的是,最后他却被他曾经如此尖锐地批判的东西所极度推崇,当他所嘲笑的变成了他最热烈的拥护者的时候,这究竟是胜利还是报复?
1.斯人已逝
王小波生前其实还没有多少认识和理解他的人,他会感到寂寞,但他的消逝却意外地使得一个时代发现了他,这种发现让他有了前所未有的热闹。
王小波已经故去十年了,岁月的流逝并没有让他的冲击力变得淡化,而是仍然让人们感觉到他的存在。王小波仍然在我们的视野中,而且不断地提供我们进行新的反思的可能性。王小波的生命本身已经逝去,但他所写下的那些文本却仍然在这个世界上漂流,会继续被我们不断地阐释和阅读,同时通过这种阐释和阅读得到新的展开。生命的实体不复存在,但生命的踪迹却总要被人们追寻。王小波已经变成了一段无法磨灭的记忆,一些无法回避的文本,一片无法消逝的感情。所以,我们在十年后再看王小波,才会发现他突然离去所造成的震撼已经平复,对于他的作品的热忱地发现过程已经完成,他的生平事迹几乎已经人所共知,但他的真正价值和意义似乎还有待我们再度思考。
王小波生前其实还没有多少认识和理解他的人,他会感到寂寞,但他的消逝却意外地使得一个时代发现了他,这种发现让他有了前所未有的热闹。我们今天在十年后纪念王小波,当然是对于逝者的无限的追念和缅怀,但同时更需要在当下发现他的真正的价值。在大家都开始回忆和纪念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对于他的阅读和理解再度接近他,这种接近不仅仅是感情的表达,也是思考的结果。
对于我,王小波不是一种私人感情的记忆,我和他的来往其实非常少,没有专门提及的价值,但他却在这不多的来往中给了我极为深刻的印象,我觉得他是一个时代的不可思议的见证,他在一个充满热情的八十年代就已经开始超越它,这让我们这些曾经沉浸在那个时代里的人感到一种惊奇,也触动我们的思考。所以,王小波是某种超越了自己时代的奇人,他有一种从自己的时代里超脱的奇异禀赋,但他又和那个时代息息相关。我其实已经写过探究王小波的文章,但这一次我想不仅仅是谈论王小波,也是讨论王小波和三十年来中国的价值观与社会转变历史之间的关联,通过这样的探究凸显王小波的价值,也凸显这个时代和王小波之间的对话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