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刘定才
112年前,即公元1895年4月,日本在甲午战争中战胜中国北洋水师而逼签《中日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在维新人士和帝党官员的积极推动下,1898年6月11日,清朝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新政从此日开始,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为止,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在此期间,光绪皇帝根据康有为等人的建议,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和谕令。主要内容有:经济上,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提倡开办实业;修筑铁路,开采矿藏;组织商会;改革财政。政治上,广开言路,允许士民上书言事;裁汰绿营,编练新军。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这些革新政令,目的在于学习西方文化、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使国家富强。
新政措施虽未触及封建统治的基础,但是,这些措施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为封建顽固势力所不容。清政府中的一些权贵显宦、守旧官僚对新政措施阳奉阴违,托词抗命。慈禧太后在光绪皇帝宣布变法的第五天,就迫使光绪连下三谕,控制了人事任免和京津地区的军政大权。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突然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直入光绪皇帝寝宫,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然后发布训政诏书,再次临朝“训政”。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下令捕杀在逃的康有为、梁启超;逮捕谭嗣同、杨深秀、林旭、杨锐、刘光第、康广仁、徐致靖、张荫桓等人。9月28日,在北京菜市口将谭嗣同等六人杀害;徐致靖处以永远监禁;张荫桓被遣戍新疆。所有新政措施,除7月开办的京师大学堂外,全部都被废止。从6月11日至9月21日,进行了103天的变法维新,以戊戌政变宣告失败。
“百日维新”过去110年了,但“戊戌六君子”的鲜血仍然殷红在目,“戊戌变法”的经验教训仍然滚烫在耳---
---改革比不改革好。改革是消除社会发展障碍、解放社会生产力的有效途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矛盾。当生产关系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必然导致各种社会矛盾的凸显,危机加深。112年前中日甲午战争后,使当时社会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矛盾得到了集中表现。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改革,调整社会生产关系,就成为克服社会发展障碍的最常见、最有效的途径。尽管维新变法仅仅103天,但对发展近代教育、近代工业还是有着不可替代的启蒙作用。中国历代改革史更是证明,一个政权要长治久安,只有不断改革,改革历史进程中一切有碍于生产力发展的因素,改革一切导致腐败滋生的吏治制度。
---改革比革命好。不改革,就可能酿成革命。由于“百日维新”的失败,中国损失了一批倾向在原有制度下实行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代之而起的是主张激烈变革、推翻原有制度和政府的革命者,最后造成了清朝的覆亡,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帝制亦画上句号。除此以外,朝庭中本来较为开明有为的大臣在政变后有些被贬,其他亦多被排挤到中央以外;间接亦造成了之后发生的义和团事件。中国需要稳步发展,因此我们需要的是平和渐进的改革,而不是血腥暴力的革命。改革与革命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促进生产力提高,实现社会进步。但区别多多:从方式上看,改革是自上而下和平进行,革命是自下而上暴力斗争;从目的上看,改革是自我完善局部改造,革命是根本改造以新代旧;从结果上看,改革是有利发展,革命具有破坏性。因此,民主宪政的创制和维持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条件,不能采取激进突变和暴力革命的方式,但也不能因此而无所作为,甚至以种种借口拖延推迟民主化进程,条件是由人民创造的,务实的态度是应该采取平和改革、渐进改良的方式,一步一步地去实践,一步一步地去接近。
---早改革比晚改革好。改革,古人称之为“鼎新革故”,即“布新猷,除旧政”;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除旧布新,打破常规。它意味着对原有的权力配置、利益关系、社会秩序乃至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进行新的调整。在“百日维新”中,作为既得利益者的顽固保守势力,或摇唇鼓舌“祖宗之法不可变也”,或对维新变法阳奉阴违,以慈禧为首的后党更是采取了一系列阻扼、压制维新派的措施。这是守旧派的本质决定的。曾几何时,有种认为中国民众素质不高不适宜实行民主政治的说法,实际上是把老百姓看轻成一个个愚蠢无知的政治低能儿,其目的是为专制暴政寻找存在依据,为不受限制的权力膨胀制造冠冕堂皇的理由,为专制统治的合法性贴金。一次成功的民主实践比十堂政治课更有效果,民主实践过程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人们尽快懂得民主的途径,反之,一次失败的或者虚假的民主实践将会极大破坏民主信心和民主信仰。实践是一所好大学。过分强调民众素质而拒绝或延缓民主政治的说法是十分错误的,须知“只有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
---配套改革比单一改革好。改革是为了化解和克服社会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旧矛盾,但在化解与克服这些矛盾的过程中,作为旧矛盾的主要方面必然为保持既得利益而抵制或反对改革,从而引发革新与守旧的斗争,这是改革过程中常见的现象。所以改革要配套推行、齐头并进。导致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很多,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光绪、康有为等未从根本上触动专制主义政治体制,而朝廷内外的要害部门均控制在以慈禧太后为后台的顽固派官僚手里。历史上也有不少次改革,并没有针对时弊配套进行,而是出于财政上的考虑,单打一式地推进赋役制度改革,结果无法克服当时日益积累的社会矛盾,甚至导致国家四分五裂。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更是明确地指出,“我们提出改革时,就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
改革开放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
是为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