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正国(上海大学)
中国二十世纪的文学实践与中国现代文化运动密切相关,构成了中国文学两种对立的创作路向:民族化与西方化。及至今天,这种二元路向仍是中国文学的主导趋势,而其价值诉求则以文学的世界性为旨归。对此,葛红兵先生5月22日在《文汇报》撰文指出,上述观念与实践陷于片面的二元论对立之中,都不可能真正推进中国文学的发展,更不能向世界文学提供独特经验,或发现普世性价值。只有超越“民族化”和“西方化”的二元对立,直接面对当代现实与社会生活,面对人类共同的本体问题----存在,“为人类寻找新的共同心灵家园,提供新的共通审美慰藉”,创作一种“生成的文学”,中国文学才可能走向世界,这一观念葛文命名为“生成论的文学发展观”。作为解决中国文学发展的一种方案,生成论批判并悬置二元对立的文学发展观,强调本体存在和现实生活的文学本源,具有渗透性的理论张力。同时,生成论文学观认同二元论的价值前提,即中国文学的发展路向是文学的世界性,从而在开启理论反思之际重又陷入预设命题的想像之中。
生成论文学观的价值在于,否定主体的理论想像,强调直面观实、关注人类存在是文学的本源意义;消解了二元文学观的对立,浓墨重彩地显露文学生成的自然风貌,文学意识形态由冲突转向和谐自足,为探求文学发展路向提供了广阔的开放式平台
我们在讨论中国文学的发展路向时,很容易陷入简单的二元论,要么民族化,要么西方化,这正与思考现代中国的社会路向相同,都是片面化的认识。葛红兵先生立足现象学和全球化语境,提出超越二元论的生成论文学观,认为生成论的文学“将是一种崭新的世界性文学…不是当下已有的任何一种强势文学对弱势文学的消灭,也不是当下已有的任何一种民族文学在世界性范围内的扩张,而是一种直接奠基于人类存在基础上的因而也是先天地获得了世界性的文学。”可以看出,这种文学观就全球化语境的应对能力充满信心,对近一个世纪以来世界性文学的“消灭论”或“扩张论”给予坚决的否定,否定主体的理论想像,强调直面观实、关注人类存在是文学的本源意义,从而在稳固的人类存在的基石上思考文学的世界性。
二元论文学发展观强化了矛盾的对立性,因而忽略了对方的意义与价值,更遮蔽了文学发展在其他路向上的探求。生成论文学观对二元论的超越,事实上消解了二元对立的文学观,浓墨重彩地显露文学生成的自然风貌,文学意识形态由冲突转向和谐自足,为探求文学发展路向提供了广阔的开放式平台。
生成论文学观认同二元论文学观的预设价值,认为中国文学的发展路向是文学的世界性,本质上,这种目的论仍然建基于理论想像。怎样的文学才具有世界性、为何文学一定要世界性等诸多命题悬而未决,文学与世界性的关系成为生成论文学观的理论困境
生成论文学观在突破二元论的同时,也承继了二元论的理论预设。二元论文学发展观尽管是对立的,但在文学发展的目的上,又完全一致,即文学的世界性。生成论文学观认同二元论的预设价值,认为中国文学的发展路向是文学的世界性,本质上,这种目的论仍然建基于理论想像。怎样的文学才具有世界性、为何文学一定要世界性等诸多命题都悬而未决,文学与世界性的关系成为生成论文学观的理论困境。
中国文学的发展具有世界性的价值诉求,源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运动和对文学的现代性理解。资本主义工业大生产及其世界扩张,人类文化交流频繁且日益深入,世界范围内的民族国家相继卷入世界性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之中,中国社会在此背景下成为“世界之中国”。文学的现代性首要的是对现代中国的再现与理解,中国文学也就必然以世界为参照,以世界为语境,从形式到主题,从功用到价值,世界性成为中国文学的现代性标志,成为中国文学获得世界性认可的唯一选择。近二十年经济全球化加大了世界性的价值诉求,宏观经济体系的市场化、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商业运作下的文学生态意味着文学的世界性不仅合法,而且必需,诺贝尔文学奖的艺术评价已转化为世界性的市场化效应。一切看起来,文学的世界性已经不言自明了。
然而需要追问的是:本源上,文学如何与世界性关联起来?怎样的文学最先具有世界性?原初的世界性与今天的世界性有何差异?这些问题都是世界性文学发展观最基本的理论命题,如果不予梳理,而自明的提出文学的世界性价值,其预设的理论假想就难以成立。
文学与世界性至少具有两个层面的关系:一是传播学意义上的,文学获得世界性传播,得到世界性的接受,因而可称作世界性文学或文学的世界性;二是批评学意义上的,指一种文学理念与标准,核心内容是对世界性的确认与界定,由此以判定什么样的文学具有世界性。前者是文学生态的客观面貌,属现象层,影响深远;后者是批评家或作家的主观理解,属价值层,历史性强。根本上讲,二者都是相对的关系。
文学的世界性何以可能?
我们考察文学与世界性的关系,可以从世界性文学和文学世界性两个维度来展开。世界性文学首先是一个空间概念,其次才是文学属性概念,指的是那些具有世界范围内相似的传播、接受状态的文学,这种传播与接受,受制于多种文化因素,而不同的历史条件世界性文学必然呈现出质的差异。上古时代的洪水神话,在世界各民族皆有传播与接受,这种最本原的世界性,是人类童心与相似境遇的共通性表达。农业帝国时代的有限通商与文化交往,也形成了阿凡提、美女蛇这样的世界性文学形象,这种传播与接受在亚欧非等大陆历经数个世纪,不断变迁、演化,形成一种互动的世界性。资本主义扩张时代,技术文明高度发达,世界各民族的不平衡日益鲜明的显露出来,哈姆莱特在大英帝国的辉煌中成为新的文学形象,形成欧洲中心论之下的世界性。自然时间与文化时间的巨大反差、历史层积的文学观念混杂着并存于当代,全球化体系将文化强势民族的文学传播到相当广泛的世界各地,不断形成超地域的世界性,既有主动的或被动的世界性接受,也有拒绝式的世界性修改。
文学世界性是文学性概念,是指文学的内容、主题、表现方式等具有普世性意义,也指一种文学观念,把文学创作与传播的价值归于世界性。人类的经典作品都堪称文学世界性的典范,它们或提供人类某种特定的经验与想象,或展示人类的审美倾向与存在状态。文学世界性作为一种文学观念,把上述的内涵作为创作与接受的永恒追求。
也就是说,文学与世界性至少具有两个层面的关系:一是传播学意义上的,文学获得世界性传播,得到世界性的接受,因而可称作世界性文学或文学的世界性;二是批评学意义上的,指一种文学理念与标准,核心内容是对世界性的确认与界定,由此以判定什么样的文学具有世界性。前者是文学生态的客观面貌,属现象层,影响深远;后者是批评家或作家的主观理解,从文学史和生活经验史上提炼出来的关于文学的信念与认识,属价值层,历史性强。根本上讲,二者都是相对的关系。传播学意义上的文学的世界性,往往表征着文学的价值取向与普世意义,批评学意义上的文学的世界性,也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和相当广阔的文化空间中产生文学的世界性传播与接受。
文学的世界性因此而几乎成为文学界的理论前见,成为无需置疑的学科合法性基石,凡具有世界性的文学都是优秀的永恒的文学。然而,由于世界性价值的历史性及其内涵的抽象性,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这种文学观的理论基础。同时,文学现实呈现的世界性所引发的价值论争,加深了文学的世界性价值的理论危机。拥有世界性传播与接受的文学并非优秀的永恒的文学,而具备世界性价值的文学又可能没有获得世界性的传播与理解,大众文化普遍接受的文学其世界性的影响极为巨大,文学精英意识中包蕴有世界性价值的文学则可能只有少数读者。这种世界性的差异究竟意味着什么?一个与此相关的内在问题是:文学的世界性何以可能?文学观念是后发的,前提应是文学现实本身,无论文人生产的作家文学,还是久远的民族文化史上延续承继而来的民族民间文学,还是大众广为传播的通俗文学,多元、丰富的文学现实,成为文学存在的真实。在此基础上,文学的世界性就不是一元论的,文学的世界性的实现才可能在开放的文学价值系统中得到发掘与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