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络 连 接 世 界

会员管理
 带雨的云 558
 王风 372
 作协推荐 307
 运河散人 263
 零度 261
 古月重升 210
 郑永涛 173
 张天珍 169
 轻舞飞扬 154
 孙新坤 154
  •  第二种忠诚(中篇小说...
  •  第十二章 山神土地...
  •  第十一章 除魔告城隍
  •  第十章 都城隍判官互...
  •  第九章 化梦点才子...
  •  第八章 化梦点才子(...
  •  第七章 遇仇人禅定...
  •  第六章 与地藏菩萨对...
  •  第五章 悟德收妖僧
  •  第四章 乱法坛悟德羞...
  •  楼梯寄情
  •  她说什么了
  •  吴稚晖何许人也
  •  《爱,能勿劳乎?忠,...
  •  枫叶的招摇
  •  自在杨花
  •  “地坛”的魅力
  •  田间小路
  •  人散茶已凉
  •  发自病榻的心语
  •  浅伤
  •  溱沁
  •  孤煞
  •  梦魇
  •  奈何
  •  道
  •  淡然
  •  天道
  •  超脱
  •  英雄决
    当前位置:首页   现代文学 >> 现代文学 >> 1945-1949年文学:已有的方法与设想的问题
  • 1945-1949年文学:已有的方法与设想的问题
  • 作者: 夜未央 日期:2008/1/24 阅读:1321 次 【 】 A级授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2004博,200062,郭建玲

     

    19451949年的中国文学,在现代文学史,以及整个二十世纪文学史的研究中,都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这种尴尬,首先是命名上的,称之为“四十年代后期文学”,似乎并没有确定的所指;称之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学”,似乎过于突出了国共两党的对立对文学的规约;称之为“抗战后文学”,似乎又过于强调了抗战的胜利对文学局面的扭转力量;称之为“现当代过渡时期的文学”,似乎又有淡化这段时期的文学的某种特性的可能。

    19451949年的文学,近年来已经引起研究者的注意,但已有的研究,更多的是把这个“短时段”的文学放置于一个更“长时段”的文学史中来考察的。譬如,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史料选》、《问题与方法》;贺桂梅的《转折的时代——4050年代作家研究》;程光炜的《文化的转轨——“鲁郭茅巴老曹”在中国》;钱理群的《对话与漫游:四十年代小说研读》、《1948:天地玄黄》;范智红的《世变缘常——四十年代小说论》;陈青生的《年轮——四十年代后半期的上海文学》;黄万华的《19451949年的香港文学研究》,以及一些个别作家作品的研究。正因为这段时期的“尴尬”地位,使得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法进行研究成为可能。

     

    一、已有的方法

     

    1.贺桂梅:《转折的时代——40-50年代作家研究》——当代文学为现代文学的危机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

     

    贺桂梅的《转折的时代——4050年代作家研究》,从五位典型作家(萧乾、沈从文、冯至、赵树理、丁玲)提升核心的问题(包括民族情感与政治立场、个体与时代、文学与政治、知识分子与革命、作家与文学体制等),通过作家论的方式,来论述文学在这个时期由现代向当代的“转折”。作者不满足于仅仅用“当代文学依靠政治方式消灭现代文学”这样的解释,从“现代文学传统”的“独立品格”或“独立精神”的普遍危机出发,她的基本设想是,由“现代文学”转换至“当代文学”也可以解释为“当代文学”在某种程度上克服了“现代文学”的悖论困境,或提供了比现代文学更能为当时作家接受的现代性想象方式。也就是说,现代文学在这个时期遭遇了危机,当代文学从某种程度上为现代文学提供了一种解决危机的方案。具体而言,在作者看来,到40年代后期,如冯至、沈从文、骆宾基等追求象征化的超越本体的创作倾向,以及朱光潜、萧乾等发出的文学独立、文艺民主的宣言,都是试图从自鲁迅开始的“启蒙者与文学家”的胶着的“挣扎”状态中脱离出来,而获得某种相对明朗和单纯的精神体验,因此,如果说现代文学本身有一个“完成”或“终结”的过程,那么“当代文学”的产生就不完全是一个“政治事件”的结果。

    本书的另外一个基本观点是,被普遍认为具有强制性力量的“毛话语”,本身就是一种具有“说服力”的现代性话语,它解决了文学面临的“建立独立的现代民族国家”的政治理想与借鉴西方的价值观念实现启蒙的文化理想的双重“现代”之间的悖论,毛泽东提出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将“反帝”与“反封建”并列,具有双重的现代性,对知识分子而言,产生了强大的感召力。

    贺桂梅认为现代文学遭遇了危机,当代文学提供了某种解决方案的理路,是与她对现代作家的创作试验及创作生命的看法相关的。譬如,作者认为,沈从文在三十年代编选自己的小说选集之后,就“完成”了其创作生命,他后来的小说实验的失败,证明了这个“结束”。也就是说,现代作家创作生命的“完成”,不是一个物理时间,而是内在的生命时间,那么,扩大到整个现代文学,这个非物理时间的“完成”具有多大的普遍性?任何作家在既有的创作资源和路径都达到极致以后,肯定会有暂歇、调整的时候,但是否意味着40年代末的那种“转折”就是普遍的?合理的?必然的?现代文学有没有遭遇危机?如果有的话,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是怎么样的危机?从当代的眼光来看视这段时期的文学,加之对“重估左翼文学遗产”必要性的重视,是否会导致产生一种与“新左”思潮相联系的“反抗”现代文学(启蒙主义)的倾向?

     

    2.程光炜:《文化的转轨——“鲁郭茅巴老曹”在中国》——强制的断裂

     

    如果说贺桂梅的《转折的时代》主要是从“当代文学”的眼光来看的,那么,程光炜的《文化的转轨》的眼光则主要是“现代文学”的,是“启蒙主义”的。作者通过对六位作家:鲁郭茅巴老曹的命名过程及排序的细节分析,透视了左翼文化如何整合了现代文学,并将其“当代化”,即按照左翼文化的价值目标重新“塑造”或“改造”现代作家,进而“改造”现代文学。作者一方面分析了左翼权威话语(如周扬)以及50年代初文学史写作对现代文学的“塑造”,另一方面,挖掘了作家较为稳定的历史生存心态,即中国知识分子的“弘道意识”和由此延伸出来的国家至上主义观念,即“道义感”、“正义感”、“救世”欲望;还有一个方面,作者阐释了五四以来直线向前的“进化”式的时间观所构筑的精神状态和行为模式,对现代作家的普遍影响。“改造”成功,即从传统的“士”文化、五四的“启蒙”文化,到左翼文化的转轨,作者认为是战争年代形成的文艺思想和体制,不过是“官师政教合一”利用知识分子治理国家等传统思想的复杂转换和折射,从而赋予了这段时期的“断裂”以一个历史主义的背景。

     

    3.钱理群:《对话与漫游:四十年代小说研读》——40年代大文学史的设想

    《对话与漫游:四十年代小说研读》,主要选取的是40年代前半期的小说,编选者的意图,主要是展示四十年代一些不被纳入文学史视野的“边缘”写作,如李拓之的《文身》、沈从文的《看虹录》、端木蕻良的《初吻》等,呈现四十年代文学的丰富性和多向性,初步探讨现代文学发展至此的一些可能维度与路径。

    钱理群对四十年代的命名是个“整体”性的命名,并没有对“抗日战争”与“民族解放战争”之间的差异做出说明,这两个性质不同的时期,都是统一在“战争”的名义下的,包括“战争与文学与人”、“共产主义运动与文学与人”、“民族解放运动与文学与人”三个主题的交织,这一“整体”的命名,暗示了他对四十年代大文学史的构想。

     

    二、设想的问题

     

    1.两端的意义:1945与1949

    19451949年的文学,以这样的方式“独立”出来,并非要割裂这个时期与现代文学或当代文学的联系,也不是要将这段文学从整个二十世纪文学的格局中独立出来,而是试图借助这个视角,更清楚地考察这个时期的文学在(小说、诗歌、话剧、散文、文学批评等)各个领域是否提供了新的发展可能,这些可能的方向对文学史及当下的文学提供了怎样的启示?

    首先的问题是,如何看待这个“短时段”的两端,即1945年和1949年。1945年抗战的胜利,1949年共产党政权的确立,新中国的成立,这两个事件,都不是简单的政治意义上的事件,它们对文学的影响,是否具有鲜明的分水岭意义?如何看待1945,关涉到如何看待新文学的传统,怎样的传统的问题,传统是不可追接的,还是可以追接到抗战,甚至追接到30年代,或更前的“五四”启蒙的民主与科学的传统?如果追接到抗战,那么整个40年代的文学,是可以作为一个大文学史来进行论述的;如果可以追接到30年代,甚至“五四”,那么,现代文学三十年发展至此,仍是一脉相承的?如何看待1949年,关涉到对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之关系的考察,是断裂,还是转折?是内在的危机,还是政治的强力干涉?甚至涉及对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的品格的描述,及应对当下问题的人文资源的挖掘。

     

    2.五四的纪念与文学史的叙述

    1947年的“五四”纪念的不同话语:对五四的不同叙述,折射了不同的文学史观

    文学史的叙述:朱光潜对现代文学历史性与延续性的强调;新文学仍然处于“生发期”的定位;朱自清、常风等对文学革命的反思与纠偏,对传统文学的正视,预示着文学发展的健康心态

     

    3.一个新诗人的诞生:穆旦在新诗史上的意义

    展示了诗歌发展的新路向,王佐良的分析:对痛苦的描写在中国新诗史上的意义;表达方式的特出-非中国式地表达中国知识分子的普遍受难;精神上的特出-受难

     

    4.写实主义的背后:知觉的位置及其哲学思考

    废名的《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的重写实、轻想象的倾向,不仅是一种创作手法上的转向,背后有着个体对战争“情境”的把握方式,重知觉层面的直观感受,不是艺术生命力的萎缩,也许是主体性的落实。

    另一种写实:香港出版的《大众文艺丛刊》,提倡用“实录的形式”写“实在的故事”,背后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形态。

    写实的丰富性:对战争的不同反思

     

     

    参考书目:

    贺桂梅:《转折的时代——40-50年代作家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程光炜:《文化的转轨——“鲁郭茅巴老曹”在中国》,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

    钱理群:《对话与漫游:四十年代小说研读》,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钱理群:《1948:天地玄黄》,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

    洪子诚:《1945-1999中国当代文学史·史料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

    洪子诚:《问题与方法》,北京三联书店,2002。

    范智红:《世变缘常——四十年代小说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陈青生:《年轮——四十年代后半期的上海文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赵园、钱理群、洪子诚等《20世纪40至70年代文学研究:问题与方法》,《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年第2期。

    黄万华:《1945-1949年的香港文学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年第2期。

    钱理群:《关于20世纪40年代大文学史研究的断想》,《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年第1期。

    旷新年:《寻找当代文学》,《文学评论》

本文共有评论 0 篇︱查看本文的评论
 相关文章
 
  • 网址:http://www.chinanwa.com 电子邮箱: 1009068986@qq.com
  • 版权所有:  网络作家网 『 中网协 』
  • Copyright ◎ 2003-2020 www.chinanw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297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