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孟文 【新加坡】
微型小说已蔚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江曾培在《微型小说学》篇首中这么说道:“(它)已经成为一种独立文学样式的微型小说,需要建立自己的‘学’”。微型小说在学生界当中的影响,以及网站在理论与创作方面的推动,微型小说在不久的将来应当可以更上层楼。但是,微型小说也很不容易写,针对微型小说的写作特色,钟玲讲过一句很有意义的话:“在极短的篇幅内制造巧妙的情节并不十分困难,困难的是如何赋予这种情节深一层的,甚至多层的人生意义”。
“第五届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讨会”刚于2004年12月结束。现在来检视一下近年来微型小说的发展情况,应该是相当适时的。
以新加坡而言,“新”的微型小说(或者类似的名称)萌芽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离开现在大约有25年。虽说这种精简的故事“古已有之”,而且“中外皆有”,但是从内容和形式方面看,它们与最近四分之一个世纪以来所崛起的新兴文体,毕竟大不相同。这儿所要强调的,是新式的微型小说。
创作方面的丰收
从第五届研讨会各国/各地代表们在地区报告中知晓,微型小说在这个时期确然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先说我们这个小但却并不寡民的小国。由于在整个的大环境下,华文文学是升腾不易的。微型小说自然也是如此。但是不管怎样,这类文体在本地仍然具有可观的成就。
权且不论各个文艺团体或个别作家依旧热心地出版这类作品,“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新加坡)”就曾经排除万难,举办了一个“亚细安青年微型小说奖”,并且受到了令人鼓舞的反响。该会还出版了一本《亚细安青年微型小说2》。此外,该会也出版了一套精美和高素质的“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丛书系列(新加坡)”,一共10本。
这次研讨会的东道主印尼,也交出了亮丽的成绩单。他们不只克服了过去华文受尽折磨的困难,力争上游,并且一口气同时举办了两个国际会议,非常难得。他们还在百忙中举办了“第二届金鹰杯微型小说征文比赛”,收到了不少佳作,结集出版。此外,他们还和香港的获益出版社(东瑞主持)联合编选了一本《印华微型小说选二集》。就以本届的微型小说研讨会本身而言,就主办得有声有色,会中高潮迭起,令人欣羡。
香港的微型小说这几年来也有长足的进展。除了陶然主编的《香港文学》曾经多次推出各地区的微型小说特辑以外,当地的“华文微型小说协会”还积极主办了微型小说的创作比赛,在各中学举办培训课程。此外,他们除了微型小说集子《做脸》之外,还继续推出《香港微型小说选》,收录了50多位作家的作品。据说接下来他们还将计划出版微型小说丛书系列。
日本也创立了自己的“日本微型小说研究会”,主要从事学术研究与翻译工作。他们曾将两百多篇中国、台湾和东南亚各国的微型小说翻译成日文。另外一些出版物如《中国的短小说》、《百字小说》以及论文如《现当代日中两国微型小说交流的一端》、《当代日中两国微型小说的发展及其特色》、《新时期微型小说的成熟》、《微型小说的定义》等,令人瞩目。渡边晴夫和荒井茂夫两位教授在这方面的推动,非常落力。
加拿大学者黄俊雄还把大量的中国作品翻译成英文,于2004年出版了一本《中国小小说选集》,意义重大。
台湾的极短篇继续踏着成熟的步伐前进。这次,台湾《世界日报》(泰国及印尼)的副刊主编林焕彰也到印尼出席了研讨会,还发表了论文《期待幽默特质的极短篇》,贡献良多。
中国是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发展的核心国家。他们创办了《世界华文微型小说》杂志,也设立了六个颇具规模的微型小说网络,成为研究与创作微型小说的中心。刘海涛教授所设立的“微型小说专题网站”尤其丰富,其中的“全球语境下的华文微型小说”颇具世界性意义。
此外,微型小说已与中考、高考的话题作文挂上了钩,许多中学教师与家长已经认识到阅读微型小说的好处,纷纷订购有关的刊物。凌焕新教授发现,“在近几年高考金榜作文中,有不少满分作文恰是绝妙的微型小说”,可见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中国先后在北京和南昌举办了“微型小说的发展和趋势研讨会”和“全国微型小说理论研讨会”。
另外,《微型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百花园》等著名微型小说杂志的发行量扶摇直上,其他类似的刊物也如雨后春笋般纷纷面世,以求分得一杯羹。这些小刊物每个月的总发行量高达一百万份。假使纯粹从销售方面去衡量,微型小说已经浸染了中国文坛的半边天!当然,发行量大并不等于这种文体就一定优越。倒过来说,这还可能是一个弊病,因为各出版商会借此大量印刷这类杂志,粗制滥造,令人望而生畏(这种迹象目前就已经出现了),这会使得读者群急速减少,进而致使微型小说这个初生婴儿很快就夭折。因此,提高这种文体的素质是刻不容缓的。
其他国家如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澳洲、美国、韩国、纽西兰、德国等也在这方面循着正常的轨迹前进。文莱似将更加积极推动这个文体。他们将于2006年接办下一届的研讨大会。
理论方面的成就
任何文体、理论与创作都是肩并肩或者略为先后地发展的。如果没有理论的指引,创作将难以急速变得成熟。中国学者在微型小说理论研究方面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顾建新教授还于2000年出版了一本《微型小说学》,而江曾培在该书的篇首说:“已经成为一种独立文学样式的微型小说,需要建立自己的‘学’”。可见微型小说今日已经是一门可以自己独立茁长的学科了。加上微型小说在年轻学子中的影响,以及网站在理论与创作方面的推动,微型小说在不久的将来应该是能够攀上高峰的。
微型小说的定位
最近新加坡学者赖世和教授出版了一本《新加坡华文微型小说史》,这也为本门学科的发展增添了些许力量。
直到今日,还有人漠视微型小说,认为它是雕虫小技和无法登上大雅之堂。这使人想起,当年胡适之提倡白话文运动时,受到林琴南等老派学究的大力抨击,认为白话是“引车卖浆者之流所抄之语”。那是非常短视的。今天,还有谁会如此诋毁白话文呢?其实,在全球竞相往“钱”看的今日社会,珍惜“文学”本身的人已经大不如前了,文人之间岂非更加应该相濡以沫相互支持?
根据资料,有一个国家在积极提倡微型小说时,竟然有人在大发“微型小说根本不存在”的论调,这如果不是显示了自己的无知,就是太过于偏激。后来,在主办当局提出了众多的创作与理论作品加以验证之后,这种无稽之谈才逐渐消失。
经过二十几年的努力,微型小说已经有了它一定的位置,并且普遍受到世人的喜爱,但是它在离开众人所期待的高度方面,还有一段很大的距离。至于它何时能够与其他的文体并驾齐驱,这将要看时代的需求以及整体耕耘这块新土人士的努力而定。
今后发展所面对的问题
纵观今日世界各地的微型小说,每年的创作量轻易超过一万篇。佳作不少,但有更多的是平庸之作。作品(包括我自己的一些作品在内)一般上写得太“实”而不够“虚”,有许多是短篇小说的缩影,精简是精简,情节也常能“出奇制胜”,幽默与讽刺的写法也很到家;但是有许多作品在读毕之后常常感到韵味不足。
钟玲讲过一句很有意义的话:“在极短的篇幅内制造巧妙的情节并不十分困难,困难的是如何赋予这种情节深一层的,甚至多层的人生意义”。黄俊雄曾在他的《中国小小说选集》(英译)中提出他的选稿要求:“作品(需)具有震撼力:或使读者惊讶不已,或喜出望外,或哈哈大笑,或悲伤流泪,或喜笑颜开,或心情沉重,或好奇自欢,或触动灵魂,或顿开茅塞,或啧啧赞美、难以忘怀。”他把好的微型小说所必需具有的素质讲得相当齐全,但是对“新”微型小说而言,则似乎漏掉了其中最主要的一个部分,那就是“留白”,也即是说有许多作品缺乏给读者留下足够的想像空间。这个问题在历届的微型小说研讨会中都有不少学者作家提出来,我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微型小说的表达方式是千变万化的,绝不止于奥亨利式的什么结尾一定要惊奇式的、作品一定要具备什么三个要素等,这未免太过公式化了。由于微型小说的作者来自各阶层的人士,各人擅长的文体不同,爱好也各异;因而在写作时参入各种不同文体的写法,可以似诗、散文、戏剧、杂文、禅等,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可以接受的,主要看作者如何把它写得具有艺术性和“言之有物”,而且作品必须要具有“小说”的意味,否则,也就不能成其为“小说”了。
笔者于1989年在给一位文友写的序文中,曾经提起微型小说是一种新的文体,是在今日时代需求下的产物。这以后我还在不同的环境强调过这点。当然,由于微型小说这个文体太新,因此理所当然地我们会借助于一些古体小说或者五四初期的一些精炼的短篇小说(如鲁迅、沈从文等大师的作品)来为我们的选集“撑腰”。不过,现在新的微型小说已经过去二三十年了,在经过大家的努力之后,我们似乎应该更上一层楼了。因此应该在新文体这方面多加注意,尽量让这种新的微型小说有多一点“独立自主”的机会,不要太过于仰赖前几代的小说大师了,因为时代已经不同,作品的内容、形式与着重点都很不一样。
在21世纪的这个地球村内,华文文学除了应该主要走中华民族自己的路线之外,也应该学习西方的一些文学理论如现代主义、结构主义、魔幻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各国/地区的华文微型小说,还应该有他们各自的特色。在文学上我们不可能“全盘西化”,以西方的文学理论为圭臬,但是也绝不能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否则,你不会走得太远。
微型小说的名称
近来有人问:新的微型小说发展已经有四分之一个世纪了,可是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名称。本来,一个崭新的文体,在开始的阶段会出现几个不同的名称,那是很自然的。不过,为了不要使读者感到混淆,也为了方便理论家们的探索,名称统一是必要的。由于历史、政治、出版集团利益、学者观点不同等原因,要使一个文体的名称统一,绝非易事。
目前较受人欢迎的名称大约有四个:微型小说、小小说、微篇小说、极短篇。看情形这个多名称的时代还会延续一个时候,目前很难取得一致的看法。我想现今还是让各个名称去自由发展吧,最后恐怕要留待历史作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