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作家中,王安忆一直是个独特的存在。她的不断给人惊喜的写作,她的寂寞独行的探索,她对文学时尚、媒体喧嚣冷静断然的处置方式,都让她的读者既钦佩又捉摸不定。钦佩的是她的才气,她的探索勇气,她对严肃文学的执著;捉摸不定的是她的“傲气”,她的拒绝“热闹”的姿态,她不轻易接受采访的冷然…… 不愿重复自己。拒绝时尚和喧嚣。对写作以外的东西不善经营。喜欢精神历险。敏感、多思、谨慎……总之在很多人眼里,王安忆无法归位,王安忆特立独行。王安忆永远是未知大于已知。 作协主席王安忆 2001年12月6日,王安忆当选为第七届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记得宣布选举结果那天,王安忆从座位上站起来,转过身,向大家深深鞠了个躬。表情是平静的,内心却不无波澜——她说:“我的心情诚惶诚恐。上海是这样一座城市,鲁迅的城市、巴金的城市,那么多的前辈,我连他们的学生都不敢算,这实在是大家对我的特别厚爱……我不知道今后我将面对如何一个生活局面。我从来都是在一种相对独立于世事的写作生活中,现在被推到现实中来了。” 这是“王安忆式”的开场白,低调的,诗意的,却又不乏清醒。她知道,这是大家对她的信任,她“不能辜负大家”。而究竟怎么做,她坦陈还没有想好。当然坚持写作是必须的,因为写作是她的第一生活——“这是我比较胜任的工作,假如没有写作,我这个人大概便没什么可值得人们注意的了。” 写作之余,王安忆也常常略微开放自己的生活,比较多地和大家在一起。她说:“写作是寂寞的生涯,尤其在今天,市场逐渐将文学变成消费,保持严肃的写作、阅读和思考,就愈加孤独。那么就让我们一起,互相携手,度过这个转变的时期。” 在这个以市场化为标准的消费社会,文学出现了分野。王安忆说:大众化的文学已上了市场的轨道,而“小众”的、严肃的文学始终比较沉寂。严肃文学相对冷清些,这很正常——令人担心的倒是文学的市场化、时尚化,使得很多人对文学的标准产生了怀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今年轻人对文学的看法。他们看不清文学真正的趣味、立场和美学追求,对什么是好作品,什么是不好的作品,渐渐失去判断…… “这个时候,文学精神很重要,一个城市有没有文学大不一样,文学会提高一个城市的格调。”王安忆以为,“真正严肃的作家应当有市场之外的、更高的标准。作协的一项重要工作就在这方面:为作家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写作环境,使得他们不用急火火地扑向市场。” 清醒,理性,有自己独立的思考。难怪朋友们要说,由王安忆担任上海作协主席,这是众望所归——“她是这样一位不与别人趋同,不追求文学时尚,不随波逐流的实力派作家,在上海,乃至在全国,都称得上是优秀的、有影响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