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非常重视对河流及其治理的探索与研究,并形成了相当丰富的记载江河情况的文献,是中华水文化特别是江河文化宝库的精品。
先秦时期,就有记载江河水系和江河治理情况的文献,主要有《山海经》、《尚书·禹贡》、《周礼·职方氏》、《遂人》、《考工记·匠人》、《管子·度地》、《尔雅·释水》等。
《山海经》是一部集合古代神话传说而成的地理知识典籍,共十八篇,主要记述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等方面的情况,其中《海内东经》记述了不少河流的原委;《五藏山经》记述了南、西、北、东、中各地山峰和出山之水及物产情况。
《尚书·禹贡》以禹定山川的传说为线索,记载了当时的地理河系,并按河流水系将中国划分为九个地区(称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等九州。《禹贡》对黄河流域山川地理情况的叙述较为详细和可靠,对长江、海河等流域记述的比较简略。其主要特点是记载了以冀州帝都(在今山西南部)为中心的水上交通情况,后人称该书将“以黄河为中心的水路运输网描绘得清晰如画”,这反映出战国时代对水运的重视。
《考工记·匠人》记载了古代沟洫系统的情况;《管子·度地》则是先秦水利科技经验的总结,文中将地表水按其来源和流经情况进行了具体而明确的分类(区分为干流、分枝、季节河、支流、人工河和湖泽等)。
秦汉以后,对河流水利的记载大都体现在所谓的正史里面。《史记·河渠书》和《汉书·沟洫志》是西汉及其以前最为完善的水利史专著。公元前1世纪,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河渠书》(记述水利上及先秦,下至汉武帝时)问世,开史书专门记述水利史的先河。是书所记内容主要涉及黄河和人工渠道,所记最多的是太史公当时耳闻目睹的水利工程。《汉书·沟洫志》前半部分几乎全搬《史记·沟渠书》的内容,后半部分则记载了武帝凿白渠之后水利情况,尤其对黄河的治理情况记述的最多。之后的二十四史中,《汉书》、《宋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中,均有河渠水利专篇;另外,《新唐书·地理志》也按地域记述了唐代主要水利工程。这些专篇基本概括了我国2000多年来水利发展的情况,是权威性的水利通史。
《水经》是我国第一部记述全国河道水系情况的专著。全书不到一万字,原书单行本已失传,附郦道元《水经注》中流传后世。由于辗转传抄,经文和注文多讹误。书中所载水道共一百三十七,每水为一篇,粗略地叙述了水道源流,但缺乏对支流分合的考证。郦道元的《水经注》虽依《水经》为纲,但决非一般注释,实际上是一部空前的创作成果。《水经注》以河道水系为纲,详细记录了河流的变迁以及河流流经地区的地形、物产、地理变化的情况。清初著名学者刘献廷称这部著作“其注《水经》也,于四渎百川之源委、支派、出入、分合,莫不定其方向,纪其道里。数千年往迹故渎如观掌纹而数家宝。更有余力铺写景物,片语只字妙绝古今,诚宇宙未有之奇书也”(《广阳杂记》)。
自《水经注》以后,记述江河水系及治理方面的著作还有《行水金鉴》、《续行水金鉴》、《再续行水金鉴》、《水道提纲》、《西域水道记》等。值得指出的是,受《禹贡》、《水经》、《水经注》等书的影响,注意、收录山川流水情况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特点。如唐代樊绰所著的《蛮书》(亦名《云南志》),对金沙江上游源流情况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述。明代著名科学家、地理学家的《江源考》,纠正了历史上关于长江发源地的许多错误和偏颇。明万历时,王洪洲父子撰《三才图会》,在图上描绘了各地江河湖泽位置,还附有说明。清雍正初年,陈梦雷所辑《古今图书集成》,内有山川典,对主要江河都有专篇记载;在艺文志内辑录大量游记,描述了我国的江河湖海等名胜。清代的乾隆皇帝也爱好探寻河源,尽其脉络曲折,并御撰《热河考》、《济水考》、《滦河濡水源考证》、《开新河记》等。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世界上最难治理的大河,因此研究治黄方面的专著很多。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黄河命名的专著为《吐蕃黄河录》,为唐代杰出的制图学家贾耽之手。该书图文并茂,记载了黄河上游吐蕃境内“诸山诸水”的“首尾源流”,总共达十卷之多,内容相当丰富。唐以后,有关黄河方面的书逐渐多起来,著名的有《治河通议》、《至正河防记》、《问水集》、《治水筌蹄》、《河防一览》、《治河方略》、《南河成案》、《豫河志》等。
京杭大运河是中华民族创造出的最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关于运河方面的著述也颇为丰富。如《漕河图志》、《北河纪》、《北河续记》、《山东运河备览》、《漕运全书》、《通惠河志》等。
流域和地方性记载水利的文献更是汗牛充栋,流域性的如《畿辅安澜志》、《永定河志》、《三吴水利录》等,为专门记载流域(水系)水利方面的专著;地方性的如《长安志图·泾渠图说》、《华阳国志》、《太平环寰宇记》、《一统志》以及现存的8000多种古方志中,也或多或少地有水利方面的记载。
七
中华文明是个典型的大河文明。千万年以来,中华民族在黄河、长江等大河滋养哺育下,创造出独具风格、丰富多彩的华夏文化。对河流的崇拜和有关河流的神话传说,同样是河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华夏民族对各种水源的崇拜祭祀活动中,河川享有极其重要和独特的地位,这主要源于江河特别是黄河、长江等大江大河是中华文化的摇篮。其实对江河的强烈崇拜不止中国,如古埃及人崇拜尼罗河,古巴比伦人崇拜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印度人则视恒河水为圣水。这种对河的崇拜,是因为这些江河是养育这些民族的摇篮。
生活在大河两岸的中华先民,一方面依赖着江河,享受着其灌溉、饮用、舟辑等种种恩惠;同时也承受着大河暴虐、洪水泛滥,夺去人的生命财产的种种苦难。因此先民们对与自己生存息息相关的大河进一步增强了敬畏崇拜之情。在人类生产力水平和知识尚不能认识自然更不能抵御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先民们便认为河水的柔顺与暴虐、涨起与回落等变化,都是由河神在操纵控制着。为了向河神求福消灾,趋利避害,便有了对河神的种种的贡献祭祀活动。
据《尚书·舜典》记载,远在在尧舜时期我国就形成了有意识的山川祭拜活动。殷商时期,殷人活动的范围主要在黄河中下游一带,因而黄河河神及其支流漳水、洹水之神成了他们的主要祭祀对象。据考古发现,殷墟甲骨文中有许多记载殷人祭河的卜辞,如“尞于河”、“祊于河”以及“沉二牛”、“沉三羊”等等。甚至还有人牺即“沉嬖”(用年轻女子祭河)的情况。西周时期,官方祭祀山川活动已成定制。在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也有对河神进行祭祀的记载,如“怀柔百神,及河乔岳”(《周颂·时迈》),“堕山乔岳,允犹翕河“(《周颂·般》),反映了周武王巡狩祭祀河岳之神的情况。《周礼》也说:“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候,诸候祭其疆内名山大川。四渎者,江、河、淮、济也。”
秦代,全国各地普建河神庙,供奉当地河神,官民同祭,香火牺牲不绝。秦汉以降,历代祭祀河神的活动沿袭不衰。例如,汉武帝时,黄河决口频繁。为了堵住泛滥横行达二十三年之久的“瓠子(今河南濮阳县西南)决口”,武帝命汲仁、郭昌带领数万民工进行堵口会战。为了表示虔诚,汉武帝还亲自到决口处沉白马、玉璧祭祀黄河之神,祈求保佑堵口成功。再如,始建于秦代的淮河源头桐柏山太白顶的淮祠(淮神庙),历代都有修葺,而且规模越来越大,千百年来香烟不绝,享祭不已。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第一次在淮水发源地的县治平氏(今河南桐柏县平氏镇)举行了祭祀淮渎神仪式。隋文帝加封淮河之神为“东渎大淮之神”,并于开皇十六年(596年)下诏建淮神庙。唐玄宗封淮渎之神为“长源公”,并多次举行祭祀淮神活动。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规定在每年立春这一天祭祀淮神;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下诏封淮渎神为“长源王”。明清时因黄河夺淮,造成淮河出口严重不畅,致使淮河经常泛滥为害,因而祭祀淮神活动也随之骤增,甚至连皇帝即位、出巡、寿诞、驾崩等重大事件,朝廷都要派员祭告淮神。
在对江河之神顶礼膜拜的同时,先民们还在幻想中创造出了关于水神的种种神话传说。
上古流传着盘古开天地的神话,言江河是由盘古身体中的血液脂膏所变。据《五运历年记》载:“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肤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氓。”《述异志》也说:“昔盘古氏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泣为江河,气为风,声为雷,目瞳为电。”这则神话对天地万物形成的看法虽然是幼稚的,但它朴素地认识到了世界的物质性。巨人盘古在“垂死化身”,把身体的一切都交付给大自然、变成世界万物的过程中,身上的血液脂膏变成了江与海,流下的汗水变成了滋润大地的雨水,甚至哭泣的眼泪也变成了江河。
纵横交错的河流滋养哺育了华夏子孙。但这些河流大多又放荡不羁,时常暴发洪水给人类带来灾难。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远古的先民们不能从科学上解释这一现象,便把这些河流经常洪水泛滥的现象归结为开天辟地时一些大神的玩忽职守。据《述异经》载:“东南隅大荒之中,有朴父焉,夫妇并高千里,腹围自辅。天初立时,使其夫妻导开百川,懒不用意,谪之并立东南,男露其势,妇露其牝,不饮不食,不畏寒暑,唯饮天露。须黄河清,当复使其夫妇导治百川。古者初立,此人开导河,河或深或浅,或隘或塞,故禹更治,使其水不壅。天责其夫妻,倚而立之,若黄河清者,则河海绝流,水自清矣。”这段神话说,当天和地刚刚建立起来的时候,大地上就有洪水泛滥,上帝就派巨人朴父和他的妻子共同治理洪水。可这对懒人畏惧治水的辛苦,工作时拈轻怕重,敷衍了事。结果他们开导的江河自然是不象样子,留下了经常泛滥的隐患。天帝对他们的懒惰懈怠十分恼火,不但罢了他们的官,而且还予以他们“并立东南”的严厉制裁。
中国古代先民认为每条江河中都有神在主宰控制着,并在想象中创造出了许多江河水神的形象。在江河诸神中,黄河河神的地位最高,影响最大。黄河的河神为河伯,其名叫冯夷,“渡河溺死,天帝署为河伯”(《楚辞·九歌》注引《抱朴子·释鬼篇》)河伯冯夷是一位具有双重性格的水神。但在人们的心目中,他做的善事不多,坏事不少。这大概与古人对黄河的认识有关。相传大禹治水时,遇到了技术难题。河伯与洛水水神联合献出了治水方略,河伯献出了“河图”,洛水水神献出了“洛书”,为大禹治水助了一臂之力。河伯所做的好事不多,劣迹却不少。在关于河伯的神话传说中,河伯几乎都是以反面形象出现的。相传河伯的使者出巡,不但排场非凡,而且飞扬跋扈,所到之处洪水肆虐,给黄河两岸人民带来了很大灾难。“西海水上有人,乘白马朱鬣,白衣玄冠,从十二童子,驰马西海水上,如飞如风,名曰河伯使者。或时上岸,马迹所及,水至其处。所之之国,雨水滂沱。暮则还河。”(《神异经·西荒经》)河伯使者出巡就如此张扬,河伯本人威势就可想而知了。据说河伯的神性与喜怒无常的黄河十分相似,而在诸神之中,他的贪婪好色也是有名的。河伯的妻子名雒嫔,也被称为宓妃,“宓妃,伏羲之女,溺死洛水,遂为河神”(《文选·河神赋注》。宓妃是著名的神界美女。尽管有这样美丽的妻子,河伯仍不满足,每年还要沿河百姓为他选娶年轻貌美的姑娘做新妇。稍不顺意,就要兴波作浪,涌起漫天的洪涛为害人民。他还经常带着美女在九河上游戏巡游,简直就象个浪荡公子。
“河伯娶妇”是古人祭祀河神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古人看来,黄河的放荡不羁,主要是由于黄河之神——河伯本人喜怒无常和贪淫好色造成的。尽管人们每年都为河伯选娶新妇,但黄河肆虐害人的事依然时有发生。于是人们对河伯充满了愤恨的情绪,并又创造出“羿射河伯”的神话。“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楚辞·天问》)对屈原的这一疑问,王逸解释说:“河伯化为白龙,游于水旁,羿见,射之,眇其左目。河伯上诉天帝,曰:‘为我杀羿!’天帝曰:‘尔何故得见射?’河伯曰:‘我时化为白龙,出游。’天帝曰:‘使汝深守神灵,羿何从得犯汝?今为虫兽,当为人所射,固其宜也,羿何罪欤?”(《楚辞·天问》王逸注)河伯化作白龙出游,羿不知是河伯而射伤了他的左目。河伯到天帝那告状,结果被天帝狠狠地训斥了一顿。但对同一个故事,高诱注《淮南子》却认为“河伯溺杀人,羿射其左目”。可见河伯化为白龙出游,原是为了兴波作浪,溺杀无辜,为什么要“溺杀人”,原因恐怕还是人民为其所娶之妇不遂其所求,他就“水来漂没,溺其人民”,施淫威加以报复。 河伯不仅好色放荡,而且还贪婪卑劣。据《博物志·异闻》载,孔子有个叫澹台子羽的弟子(春秋鲁国武城人),是个既有德行又非常勇敢的人物,一次,“澹台子羽渡河,赉千金之璧于河。河伯欲之,至阳侯波起,两蛟夹船。子羽左掺璧,右操剑,击蛟皆死。既渡,三投璧于河,河伯跃而归之,子羽毁而去”。为了劫夺子羽的千金之璧,阴毒的河伯竟派出他手下的水波之神阳侯率领两条蛟龙前去兴风作浪,妄图掀翻澹台子羽乘坐的木船,将白璧据为己有。当不畏强暴、大义凛然的澹台子羽粉碎了他的阴谋,并轻蔑地将璧抛入浊浪滚滚的黄河时,河伯反而不敢接受了(也许是河伯无颜从胜利者手中取璧吧!)。可见河伯还有欺软怕硬的卑怯性格。河伯的神话,明显地反映出了古代先民对黄河的认识,在古人的观念中,黄河的放荡不羁是主宰黄河的水神河伯的“淫荡”和恶毒造成的。这种观念在今天看来会觉得很荒谬,但它却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黄河在上古时期就经常泛滥成灾的状况。特别是上古时期,黄河冲积平原地区还没有固定的河床,洪水冲出河洛口后便四处漫溢,以致太行山东南、泰山西南、河南北部一带经常成为泽国。即使后来有了堤防,黄河决口漫溢的事情时有发生,给两岸人们带来深重的灾难。
淮河也是我国的一条著名大河。在神话传说中,淮河和涡水的水神叫无支祁,也是个有名的害神。古时淮河经常泛滥,吞没良田房舍,夺走人们的生命,人们便认为是无支祁作怪。大禹治水时,无支祁多次兴风作浪。大禹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无支祁擒住,并用铁锁锁住他的脖子,在他的鼻子上穿上铃,把他拴在淮阴龟山下的巨石上。大禹锁无支祁的神话,反映了人们在一段时间内曾治理好淮河的史实,或许只是表达了人们企图征服淮河的愿望而已。大禹之后,淮河的水患依然不断,特别是黄河夺淮后,淮河更成了中国历史上一条多灾多难的河流。
除了河伯和无支祁以外,较有名的河川水神还有洛水水神宓妃,湘水水神潇湘二妃,济水水神济伯、运河水神谢绪以及长江诸水神等,有关他们的神话传说这里不再详述。
八
江河是大地的雕塑师,奔流不息的滔滔江河不但滋养着人类和世间万物,而且以神奇的伟力将大地打扮的多彩多姿,气象万千,或雄浑,或壮丽,或秀美。
黄河的中游河段,主要奔腾在晋、陕之间,它犹如一把利剑,把黄土高原一劈两半,开出一条深邃的峡谷。著名的峡谷和瀑布有天桥峡、壶口瀑布、龙门峡和三门峡等。天桥峡位于陕北府谷与晋西北保德两县之间,长约20公里,两岸山势如屏,谷底几块巨大的盘石屹立,河道狭长,水流激荡。枯水期河面宽仅30余米,冬季积冰成桥,河水在冰桥下滚滚而过,发出雷鸣般的涛声,故有“天桥”之称。再经过400多公里,抵达壶口断岩,形成险峻的壶口瀑布。壶口瀑布位于陕西宜川与山西吉县交界处。此处峡谷上缓下陡,河道上宽下窄,黄河从质为岩石的河床侵蚀出一道 仅为30-50米的深槽。喧腾的河水双10多米高处跌下,形成壶口满面瀑布,喷涌在断岩上的泥流,宛如一把巨大的茶壶正在斟泻着金黄色的茶水。晋陕峡谷的最南端是龙门,距壶口约65公里。龙门山和吕梁山在这里互相靠拢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只有100多米宽的狭窄口门,状似门阙;口门之外,便是一片开阔的平原。黄河在通过龙门时,因通道狭窄,水位迅速抬升,奔涌的河水如巨龙破门而过,直撞华下脚下的潼关。而出了龙门,河谷宽阔,水流通畅,水位骤然下降,形成明显的水位差,呈现出“龙门三跌水”的奇妙景观。民间传说的“鲤鱼跳龙门”指的就是这里的三跌水现象。古人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到不可思议,便想象其是当年大禹治水疏通黄河时所凿的口门,故龙门又称“禹门”。黄河在潼关转向东流,进入晋豫峡谷,这是黄河奔流的最后一段峡谷,西起三门峡,东至河南孟津,全长约150公里,谷底宽200―800米。其中以三门峡最为著名。这时两岸的岩石突向河中,使河谷变得十分狭窄。在河中巍然屹立着两个岩石小岛,把河水分成三股,右边是人门、中间为神门,左边是鬼门,三门峡之名由此而来。“三门”之下有一座高出河面20多米的大柱石矗立河心,这就是著名的“中流砥柱”。湍急的黄河水在这里分成三股,通过狭窄的鬼门、神门和人门,在峡口汇合成一股滚滚激流,咆哮着冲向中流砥柱,发出震天憾地的巨响,激变成一丈余的浪花,形成一串串旋涡,急速向前奔流。然而,无论狂涛恶浪如何凶猛,中流砥柱却始终岿然不动,不被淹没。今天,三门峡大坝已把奔腾的黄河拦腰斩断,咆哮的河水已在大坝前息怒安闲。黄河入海口也是一处奇特景观。黄河入海流量虽然不大,但居高临下,颇有气势。滚滚浊流倾入渤海时,涛声大作,轰轰作响。由于河水比海水轻,黄水在海面上慢慢扩散开来,洪水季节黄水之舌伸入海区几十公里,清浊不混,好似黄河的延续。
万里长江,水量充沛,一泻千里,其壮丽河段多多,尤其是上游的金沙江虎跳峡和长江三峡更是世界闻名。金沙江在石鼓转弯时,出现了短暂的温顺与缓河,很快又烈性发作,似脱缰的野马,咆哮奔腾了45公里,以震天的吼声和一往无前的力量,劈开玉龙、哈巴两座大雪山而下,并冲出了举世无匹的虎跳峡。这段深邃的峡谷河道长仅16公里,而江水却连续下跑7个陡坎,总落差竟达220米。这里的江面十分狭窄,最窄处不足30米。虎跳峡不仅两岸削壁千仞,谷坡的陡度超过了90°,而且向江心倾斜,峡谷的顶部比底部还窄。当汹涌澎澎湃的江水挤进这坡陡谷窄的河段时,其气势的雄壮高亢,令人叹为观止。从阴森森的山谷里仰望苍天,蓝线一条;从飞机上俯瞰金沙江,不过是白线一条,而虎跳峡就隐伏在白线之间。长江在四川盆地接纳了岷江、沱江、嘉陵江、乌江诸流后,水量猛增,至盆地东端,已是势不可当,她猛力地冲向了长江上游的开然门户--三峡夔门,进入了风流万古的长江三峡。长江三峡西起四川奉节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的南津关,为峡谷宽谷相间的莲藕状河段。三峡河段是从第二地形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地段,巨大的水位落差,给了长江劈山凿石的巨大活力。亿万年来,川鄂交界的褶皱带间歇上升,巨量的江水不断下切,终于开凿出了雄伟险峻的瞿塘峡、幽深秀丽的巫峡和滩多流急的西陵峡。三峡两岸山峦叠障,峭壁危崖;峡谷中断壁千仞,一水中流,水为峡束,流势湍急。峡中最狭处不足百米,最深处可达150米以上,洪枯水位变幅60余米,最大流速可达8米∕秒,有万马奔腾之势。200公里的三峡河段,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各种地质现象于一体,构成了一幅天然巨型的山水画卷,在世界著名的峡谷中,三峡无疑是独领风骚的。
淮河也是一条美丽多情的母亲河。在淮河的中游河段,沿途有凤台的硖山、怀远的荆山和五河的浮山等三个峡口,被称为淮河三峡。硖山口是淮河东流的第一险要处。峡谷宽500米,河流逼山而行。洪水季节,淮河水奔腾咆哮于两山这间,势如排山倒海。秋冬季节,河水静静流淌,水波不兴,碧空倒影,为淮河景色最佳的一段。淮河的第二峡——荆山峡,由地处河西岸的荆山和河东岸的涂山相夹而成。两山夹淮,山高水阔,颇为壮观。淮河第三峡即浮山峡,这里山不甚高,“峡”不甚险,风景亦无胜处,只是因南朝梁武帝曾在此修筑浮山堰,水淹寿阳而名噪一时。
钱塘江口的海宁湖一向是世界闻名的奇观。这是因为江口所在的杭州湾是一个典型的大喇叭口,出海口宽达100公里,在澉浦减至20公里,到海宁县盐官仅3公里。海口宽而深,涨潮时进潮量很大;进入口门后河道逐渐变窄,潮水上溯则受到约束,潮波能量被相对集中,潮差明显增大。当阻力进一步加大后,波峰就陡立如墙,潮波上溯过尖山后,波峰破碎,形成涌潮的潮头。潮头到了海宁一带,江面更窄,潮水卷着浪花,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奔腾向前,“远若素练横江,声如金彭;近则亘如山岳,奋如雷霆”,形成了惊心动魄的“钱江怒潮”。钱塘江涌潮蕴藏着巨大的动力资源,预计澉浦的潮力就可以发电550万千瓦。
大宁河是长江三峡中的一条小支流,古名昌江,又名巫溪水,发源于大巴山南麓,穿过崇山峻岭,接纳众多溪流,由北向南。在巫峡西口注入长江,长约250公里。它自上而下,集山雄、峰秀、水清、滩险、景幽、石美于一身,犹如一个巨大的盆景一条美丽的画廊。特别是大昌以下被人们誉为“不是三峡,胜似三峡”的小三峡段,更是景色殊美。小三峡即龙门峡、巴雾峡、滴翠峡,峡内主要名胜有青狮守门、九龙柱、灵芝峰、乌龟滩、狮子捞月、马归山、龙进、虎出、仙女抛绣球、观音坐莲台、悬棺、水帘洞、仙蕉林、天泉飞雨、赤壁摩天、迎客泉等,船动景移,令人目不暇接。
桂江是一条风光旖旎、举世闻名的河流。桂江上游河段,称大榕江,山高谷深;中游河段,称漓江,河道分岔明显,沙洲发育;下游河段,为桂江主河段,又称抚河,水急滩多。漓江河段,山峰奇特苍翠,石崖嶙峋峭拔,河道曲折迂迴,江水清澈见底,可谓山清、水秀、洞奇、石美。沿江碧水潆洄,奇峰倒影,深潭、喷泉、飞瀑参差,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有“百里漓江,百里画廊”之誉。
九
江河是一首首流动的诗,江河是一幅幅流动的画。华夏的许多江河都流淌着中华文明的印迹,许多江河都被称为诗河、史河、文化河。
黄河是炎黄子孙的母亲河,讴歌母亲河的诗词歌赋很多。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河广》、《伐檀》等篇为咏黄河最早的诗篇。战国时的大诗人屈原,曾作《河伯歌》(河伯,古人以之为黄河之神),以祭祀黄河之神。六朝时期,呤咏黄河的诗篇逐渐多起来,如谢征的《济黄河》、沈君攸的《黄河》、王褒的《渡黄河北》、庾信的《咏怀》以及北朝民歌《木兰诗》等。唐时,许多著名的诗人如骆宾王、王之涣、李颀、李白、高适、岑参、孟郊、刘禹锡、温庭筠、薛能、司空图等都有吟咏黄河的佳作。有诗仙之誉的大诗人李白,写下了多篇赞美黄河的豪放诗章。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入海不复回!” (《将进酒》)“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二》)描写黄河一泻千里、浩荡东去的雄伟气势。再如《西岳云台山歌送丹丘子》一诗,把西岳华山与黄河放在一起描写,展现出一幅山雄水秀的美丽画面:“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荣光休气纷五彩,千年一圣人在。巨灵咆哮劈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刘禹锡的《浪淘沙》,则写出了黄河河源高悬于云天外、仿佛是从天上的银河倾泻下来的气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箕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金代大诗人元好问写有一首《水调歌头》“赋三门津”的词,以雄奇的笔调写出黄河三门峡的雄浑气势,读来令人震憾:“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直下洗尘寰。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闲。 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人间此险何用?万古秘神奸。不用燃犀下照,未必欲飞强射,有力障狂澜。唤取骑鲸客,挝鼓过银山。”龙门三跌水为黄河奇观,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游龙门时被这里的雄伟气势深深震憾,他在《龙门》一诗中写道:“亘地黄河出,天开此一门。千秋凭大禹,万里下昆仑。”
万里长江,华夏第一长河,无数诗人都用多情的笔调书写着长江的壮美。如大家熟知的有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无端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江上秋阴一半开,晓云含雨却低回。”(王安石《江上》)“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黄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等。“若言风景异,三峡独为魁”,三峡是长江最奇峻、最壮丽的一段,也是长江个性的体现和张扬。那一泄千里的江水,直插云天的巨壁,还有它的雄奇惊险、激越飘荡、清幽秀丽……古往今来,吸引和震慑了无数文人墨客。壮丽的山水给了诗人无尽的灵感,数不胜数的诗人流连于此,挥毫吟咏,留下诗章无数。李白吟道:“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杜甫吟道:“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陆游吟道:“四月欲尽五月来,峡中水涨何雄哉。”龚自珍吟道:“寄语矍塘滩上贾,收帆好趁顺风时。”……有人统计,短短七百里三峡,竟“产”诗万余首。难怪有人说,长江翻个浪就是一首诗。真可谓:不尽长江滚滚来,一浪江水一浪诗。
千里淮河有一处著名的峡谷——硖山口。这个峡谷宽500米,两岸之山海拔60余米,淮河水就奔腾在这两山之间。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曾写下了《将至寿州初见淮山二首》,其中一首写道:“浩荡平波欲接天,天光波色远相连。凤鸣两桨初离浦,岸转青山忽对船。”诗中描写的是秋高气爽之时,硖山一带淮河平波如镜,水光接天,船行起桨动,青山叠翠的美丽风光。硖石山相传也是大禹所开,西硖石山上原有禹王宫,东硖山上建有硖石寺。宋初诗人林逋在《游硖石寺》诗中写道:“长淮如练楚山青,禹凿招提四画屏。……灯惊独鸟回晴坞,钟送遥帆落晚汀。……”吟咏淮河的诗还有北宋梅尧臣的《过荆涂二山遇暗石》:“淮流两山间,势来秋涨急。聚石如伏兵,敛敛波下立。轻舟不可防,而况昧年习。……”道出了淮河第二峡——荆山峡水流的险急。
汉江通称汉水,是长江的最大支流,过去曾以“江淮河汉”并称为我国四大名川。早在2000多年前,《诗经》中有“滔滔江汉,南国之纪”的诗句。对汉江中下游的地理形势和景色,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在《汉江临眺》中作了图画般的描绘:“楚塞三湘接,荆门九脉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其实何止是大江大河,许多长度不大、水量也有限的河流,或因其地理位置重要,或独具秀色,从而成为人们在河流两岸劳作生息的重要场所。如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记述古代先民在江河两岸繁衍生息、劳动生活的诗,就有六七十首之多,涉及的河流有20多个,除了大家熟知的黄河、长江、淮水、汉水、济水、渭水、泾水、汾水等大江大河之外,还有淇水、汝水、溱水、洧水、汶水、漆水、沮水、滮水、洽水、杜水、丰水、泮水等中小河流。海河流域的卫河支流淇河,不过是一条百余公里的小河,但因其在西周和春秋时期坐落于卫都附近,对卫人的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故在《诗经》中,就有《竹竿》等五六首诗写到淇河,唐宋也有许多诗人题咏淇河,如唐初著名诗人沈佺期就有“淇上风日好,纷纷沿岸多”的诗句,因而淇河又有诗河、史河、文化河之称。广西桂林至阳朔的百里漓江,碧水萦回,奇峰夹岸,不仅有“山青、水秀、洞奇、石巧”四绝,还有“深潭、险滩、流泉、飞瀑”四观。这样的美妙佳景自然不会被诗人放过。如唐代许浑送杜秀才》诗写道:“桂州南去谁与同,处处山连水自通。两岸晓霞千里草,半帆斜日一江风。……”明代俞安期的《漓江舟行》,写出了卧舟漂流漓江的奇妙感受:“桂楫轻舟下奥关,谁言岭外客行难?高眠翻爱漓江路,枕底涛声枕下山。”清代张联桂《望桂林阳朔沿江诸山放歌》则描绘了漓江雨后的动人景象:“须臾雨过云亦散,依旧万朵青芙蓉。树头飞瀑垂匹练,跳珠戛玉鸣琤琮。”今人咏漓江的诗也很多,影响较大的当首推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云中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的深呵,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是诗情呵,是爱情,都在漓江春水中!三花酒搀一分漓江水,祖国呵,对你的爱情百年醉……”钱塘江的最大支流新安江,因风景秀丽,吸引了许多诗人前来游览和题咏,可谓一江流水一江诗。唐朝诗人孟浩然咏新安江道:“湖经洞庭阔,江入新安清”、“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清代诗人黄景仁也赞美新安江道:“一滩复一滩,一滩高一丈三百六十滩,新安在滩上。”
十
中华民族热爱江河,他们不但用诗文赞美江河,还用画笔描绘江河,用音乐讴歌江河。
流淌的江河不但成为诗人的诗思泉涌提供了滔滔不竭的源泉,也吸引着山水画家们在江河之上流连忘返,挥毫沷墨。被誉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富春江,以绝美的景致为画家们提供了“步步可观”的意境。元代,以“大痴道人”为号的山水画家黄公望,为富春的山水所迷,来到江边,结庐而居,游遍这里的山山水水,并用数年的时间,创作了《富春山居图卷》,图中可见到秋天富春江之宁静景色。画家笔下的桂林山水更是各具风姿,尤其是对“漓江雨景”的描绘最为迷人。如胡佩衡的《漓江春雨》,表现了漓江春雨连绵、烟雾弥漫的景色。徐悲鸿的《漓江春雨》,用水墨渲染了漓江春雨时雾霭迷朦的景象,营造了一种诗情画意的境界。李可染的《漓江细雨》,以江面细雨中飘飘欲行的小船,带活全画。白雪石的《江山览胜图》,着意表现了漓江的空清、明净。特别是黄格胜的《漓江百里图》,画高0.6米,长200米,笼漓江碧水、两岸青山、翠竹古榕、田园村落、亭台楼阁、舟桥渔钓于一卷,堪称展示桂林山水美全景的长卷。画家为完成此画,三年里往返漓江20次,写生千幅,使整个漓江山水熔铸于心,以致达到了“漓江即我,我即漓江”的境界。然后扎进斗室,埋头作画,历时两个月才停笔收墨,成长达200米的洋洋巨幅画卷。人们漫步画前,无不有泛舟漓江、身临其境的感受。
音乐是如同流淌的江河,它把山水清音荟萃在一个的音符之上。古往今来,歌唱江河的优美旋律一直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河上流淌着。在现当代歌曲中,歌颂江河的有:《黄河》、《天下黄河十八湾》、《我们是黄河,我们是泰山》、《长江之歌》、《你好啊,峡江》、《三峡情》、《运河之歌》、《岷江行》、《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伊利河,我的母亲河》、《乌苏里船歌》等。值得指出的是,每当特别是当外敌入侵、国家危亡的时刻,讴歌象征祖国的江河、唤起人民反搞的音乐歌曲便唱响黄河上下,长江两岸。如杨皙之作词、沈心工作曲的《黄河》,以象征中华民族的黄河为题材,谱写了一曲中华民族气吞山海的壮歌。再如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以雄伟的气魄、热情奔放的旋律,表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英雄气概。尤其是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则给予大合唱的主题思想以更深更高的概括,向中国人民发出了强大的战斗号召。这部大河唱很快传遍了黄河两岸,歌声响处,到处燃起了抗日的烽火,鼓舞着中华儿女向汹涌澎湃的黄河水一样,通往直前,驱除日寇。
除了诗文、绘画、音乐以外,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许多成语、格言也与江河紧密关联。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有关黄河及其支流的成语较多,如河不出图、河清难俟、河清海晏、中流砥柱、河山带砺、河汾门下、不到黄河心不死、, 笺置鞯取!昂硬怀鐾肌保攀毕啻康笔ナ烙性蚧坪映鱿趾油迹室院硬怀鐾嘉敝德沂馈!昂忧迥奄埂保坪踊坪右阅嗌尘阆隆⒑铀熳侵疲湃艘晕坪忧暌磺澹蛞浴昂忧迥奄埂北扔魇奔涮媚岩缘却?“河清海晏”,黄河的水清了,大海也平静了。用来形容天下太平。 “中流砥柱”,黄河三门峡处有一座小山,屹立于黄河的激流之中。故用中流砥柱“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和力量。“渭径分明”这个成语,源自泾河汇入渭河处的一道奇妙自然景观。泾河是黄河的二级支流,也是渭河的最大支流。由于泾河与渭河的来水来沙不同步,一条水清,一条水浑,在其交汇处清浊不混,界线清楚。《诗经•谷风》有“泾以渭浊,湜湜其沚”的句子,孔颖达疏:“言泾水以有渭水清,故见泾水浊。”后常用此比喻人品的清浊,也比喻事物的是非分明。人们常用“河山”或“江山”指国家的疆土,故成语有大好河山、锦绣河山、半壁江山、河山破碎、江山之恨、江山之异等。还有以江河的汹涌澎湃形容气势的成语,如江翻海倒、一泻千里、气壮山河等。此外还有江河行地、江山如画、江河日下、口若悬河、川流不息、白山黑水、过江之鲫、沂水春风等等关于江河的成语。
格言有: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防人之口,甚于防川;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身在江湖,心存魏阙;船到江心补漏迟,等等。
十一
中华民族与河流的密切关系,从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和古今许多地名称谓中亦可见一斑。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地理著作《禹贡》就主要以江河水系为基本单元,将当时的版图划分为九州。战国末期成书的《吕氏春秋》更对九州的地望有着确切的划分:“何谓九州?河汉之间为豫州,周也;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河济之间为兖州,卫也;东方为青州,齐也;泗上为徐州,鲁也;东南为扬州,越也,南方为荆州,楚也;西方为雍州,秦也;北方为幽州,燕也。”上述行政区域除了按东南西北等方位划分出青、扬、荆、雍、幽五州外,其余豫、冀、兖、徐四州则是以水系划分的。
中国人常爱以河流作为地理分界线,如江南、河东、淮北、运东等称谓,即简明又说明问题。甚至许多地方的称谓也往往根据所在区域内主要有哪条江河流过而冠命的。如河南、河北两省的称谓缘于其省区所处的地理位置一处黄河南、一处于黄河北而确定的。湖南省之所以简称湘,江西之所以简称赣,前者是因为湘江自南向东北蜿蜒而下,斜卧湖南省境,后者则因为赣江纵贯江西南北,为江西省第一大河,湘江和赣江分别作为湖南、江西的母亲河,其重要意义显而易见。辽宁、黑龙江和浙江、上海、重庆、香港等省区名称的由来,也缘于江河流经之故。位于我国东北西南部的辽河,虽蜿蜒迂回流经河北、内蒙古、吉林、辽宁四省区,但其干流自东北向西南纵贯辽宁省中部,由于辽河经常发洪水,给辽河流域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故当地人民期盼辽河岁岁安澜,辽宁省也由此得名。黑龙江省省名的由来,无疑是因为黑龙江流经之故。钱塘江,古名浙江,亦名渐江。钱塘江——浙江是流经浙江省的最大河流,钱塘江流域又是越文化的摇篮,以浙江为其省名,可见浙江的重要意义。上海简称为沪,因境内吴淞江(苏州河)下游近海一段古称沪渎;又一简称为申,因境内黄浦江旧称春申江或简称申江。重庆位于嘉陵江与长江交汇处,因嘉陵江下游有渝水之称,故重庆又科称渝。香港的由来,则由于它是香江之城——“小河弯弯向东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这首名为《东方之珠》的歌诉说着香港雅名的由来。另外,吉林省的名称也与江河有关。吉林是满语“吉林乌拉”的简称。据《吉林通志》载:“国语吉林谓沿,乌拉谓江,其曰吉林者从汉文而省也。”这里所谓“国语”是指满族语言,即吉林沿着松花江大川的意思。因省会最初设在吉林而得省名。
此外,江西、江苏、四川、天津这些省市称谓都与河流有关。而开封(古称汴京,汴是古水道名)、杭州(别称钱塘,境内有钱塘江穿过)、长沙(别称临湘,坐落在湘江之滨)、承德(别称滦阳,因其地处滦河之北)、宁波(简称甬,境内有甬江穿过)、南宁(别称邕城,因其地濒临邕江)济南、淮南、淮北、淮阳、淮阴、淮安、江阴、镇江、汉口、汉阳、赣州、洛阳、沁阳、漯河、丽水、临汾、渭南、延安、九江、内江、临沂、柳州、桂林、辽阳、牡丹江、滦南、淇县、临清、七台河……顾名思义,这些地名无不与流经当地的河流相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