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报名
加入收藏
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
网 络 连 接 世 界
|
首 页
|
文学在线
|
小说分类
|
散文分类
|
诗歌分类
|
杂文分类
|
长篇文集
|
短篇小说
|
随笔游记
|
电子杂志
|
文学专题
|
当代文学
|
现代文学
|
个人文集
|
论 坛
|
网络文学
|
女性文学
|
校园文学
|
诗词韵律
|
古典文学
|
外国文学
|
歌词创作
|
影视创作
|
国学精华
|
精品佳作
|
理论研究
|
视频教学
|
作家书库
会员管理
用户名:
密 码:
忘记密码
主编邮箱
文章搜索
---作者---
---标题---
作家排行榜
带雨的云
558
篇
王风
372
篇
作协推荐
307
篇
运河散人
263
篇
零度
261
篇
古月重升
210
篇
郑永涛
173
篇
张天珍
169
篇
轻舞飞扬
154
篇
孙新坤
154
篇
小说分类
第二种忠诚(中篇小说...
第十二章 山神土地...
第十一章 除魔告城隍
第十章 都城隍判官互...
第九章 化梦点才子...
第八章 化梦点才子(...
第七章 遇仇人禅定...
第六章 与地藏菩萨对...
第五章 悟德收妖僧
第四章 乱法坛悟德羞...
散文分类
楼梯寄情
她说什么了
吴稚晖何许人也
《爱,能勿劳乎?忠,...
枫叶的招摇
自在杨花
“地坛”的魅力
田间小路
人散茶已凉
发自病榻的心语
诗歌分类
浅伤
溱沁
孤煞
梦魇
奈何
道
淡然
天道
超脱
英雄决
当前位置:
首页
国学精华
>>
琴棋书画
>>
唐宋书法家之心 纸上的话题
·添加到收藏夹
·给作者留言
·
查看作者资料
·
浏览作者文集
分享到:
更多
唐宋书法家之心 纸上的话题
来源:转载 作者: 默默 日期:2008/6/11 阅读:
2401
次 【
大
中
小
】 A级授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度与颜筋柳骨
数年前,一个细雨霏霏的午后。我兴冲冲地走进故宫博物院。在展厅里,当我站到了欧阳询的行书墨迹《张翰思鲈帖》面前的时候,急切的心情顿时沉静下来,也许,面对古典的神定气闲的欧阳询,旁听他的思乡之情,必得有了这种心境,才能走进他的内心。
欧阳询进入唐朝已垂垂老矣。但是,他的《传授诀》、《用笔论》、《八诀》、《三十六法》等书论,却为唐代尚法书风的形成,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所谓尚法,寻找的其实是艺术表现的一种规律。因此,追求平衡的美、秩序的美、理性的美成为了那个时代的风尚。比如说到“字势”,欧氏的要求是“四面停匀,八边具备,短长合度,粗细折中”。欧阳询最善于在结字、布局中“造险”,然后“破险”,有点像玩积木。积木一块一块搭上去,故意的倾斜度一次又一次地被超越,而最后一块积木的重心压力又务必使整个建筑不会倒塌下来。回过头来看《张翰思鲈帖》的结字,上疏下密者,下疏上密者,左敛右放者,都有一个有力的支撑点与平衡点,把倾斜与稳定结合得天衣无缝。
从展厅出来,引起我思考的倒是:在“尚法”之风蔚成的唐代,会不会因为严格的法则而扼杀了艺术家的个性与创造力呢?
中唐时期的书法家群体中出现了两个典型,颜真卿与柳公权。颜真卿雄浑,以筋胜;柳公权清劲,以骨立。世称“颜筋柳骨”,都属创新的风格。
先说柳公权。他是以书法而入仕的,一生历经穆宗、敬宗、文宗三朝,默默无闻地潜心于笔耕。一年三百六十天,每天磨一缸墨汁,不紧不慢地振笔作书。皇帝向他请教用笔法,他回答说:“心正则笔正,乃可为法。”在追求艺术规律的同时,又特别强调“心正”。当年柳字洛阳纸贵,一字百金,连外夷入贡,也都特地带了专款,说是“此购柳书”。真正的艺术必然超越时空的界限,成为一种永恒。所以柳书千年以后依然有着不绝的追求者。
再说颜真卿。在古代书家中,杰出而伟大的颜真卿是最令我心折的人物。他的楷书《麻姑仙坛记》、《颜家庙碑》、《大唐中兴颂》等字字庄重,笔笔浑厚,一派雍容大度的气象。他用笔的法度有人说是“森严”,但颜书更把法度与抒情结合起来,使唐代书法在他的手中形成了一个新的高峰。
“安史之乱”,正当安禄山长驱南下,称帝洛阳之际,位于叛军策源地版图之内的平原城却率先举起了反叛乱的义旗,盟主便是颜真卿。堂兄颜杲卿与颜真卿互为呼应固守常州,不料城破人亡,颜氏一门遇难者竟有三十余人。其侄泉明于乱尸堆中觅得其父与其弟季明之遗骸,予以安葬。对此,颜真卿抚今追昔,悲从中来。激于义愤,也激于惨烈,更源于骨肉亲情,颜真卿饱蘸浓墨,展纸挥毫,一任那喷涌而出的文思与哀思倾泻于笔下:“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于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残,百身何赎。”律动之感,雄浑之气,布满尺幅,对于这件文字俱佳的杰构,历代的书法家评价很高。元代的鲜于枢评之为“天下第二行书”;宋代的黄庭坚则说:“鲁公《祭侄季明文》文章字法皆能动人。”……然而,他们的评说都停留在一种欣赏者的层面上,没有触及创作的本质特征。试想,若无国恨家仇集于一身,或者换一个环境和心态,怎能想象颜真卿会把《祭侄季明文》这一稿书写得这样奇崛雄健,这样浩气充塞,这样激动人心。
《祭侄季明文》记录了一段历史,同时也记录了一颗伟大心灵的沉重跳动。
颜柳之书影响后世千年,早已成为了“古典”。重读经典,颜柳的成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示范:法是死的,人是活的,如同戴着镣铐跳舞,必须超越法的限制与技巧的难度方能获得创造的境界和自由。
消遣中的抒情
说到宋人的书法,后人高度概括为“尚意”。何为“意”?已故的著名学者熊秉明先生说;即是抒情。这使我想起古人对宋代书家的一些形象性的评述。
蔡襄之字,说是有如少年女子体态妖娆。苏东坡之书又好像是一头老熊白天里出游,使得百兽都不敢从自己的窝里跑出来了。黄庭坚“幅射式”的书法形态,似蛇倒挂于树梢。米芾刷字如游龙,又如骏马。我分别把他们的书法概括为媚态、傲态、奇态和变(化)态。所以这“意”字还应当有意气、意态、意趣等等的内涵。
苏、黄、米、蔡,合称“宋四家”。四家中蔡襄年最高,比苏轼长了25岁,比黄、米也就更长了。其实他是被后人硬凑上去的。起先排名中的蔡是蔡京而不是蔡襄,因为蔡京品行不端,被人刷下来了,所以换了一个蔡襄。蔡襄的字因为“力求学得古人”,得晋人妩媚之态而缺乏自己的东西,所以,苏、黄、米三家才是尚意书风的真正代表。他们把写字当作一种消遣,就像弹琴、下棋、博奕、作画、游乐一样,高兴怎么玩就怎么玩。这样一种心态,这样的一个艺术理解,是从来没有过的,全身心地放松了。
被人称作“米颠”的米芾,作为书画博士,经常应皇帝之诏到宫中作字。那一天,宋徽宗正与蔡京一起谈论书法,且在兴头上,忽然想起了米芾,急召他进宫,然后又令他在大屏风上挥毫,并允许使用御案上的端砚。米芾二话没说,饱蘸浓墨,落笔如风,出没变化,让人如坠云里雾里。因为米芾写字最讲变化,而且放纵无法。观者看到上一个字,不一定知道下一个字如何写出,这是米芾特有的本领。且说宫廷中的这一场书法表演,还没待宋徽宗回过神来,米芾一掷笔,却捧起那方端砚,笑着对皇帝说:“此砚经臣濡染,不堪复以进御,取进止。”竟胆敢当面向当今皇上索要润笔费。宋徽宗也只好慷慨地顺水推舟,“因之赐之”。本来,这场戏演完了也应该收场了,不想米芾却抱着那方端砚,“舞蹈以谢”,一任砚内的余墨洒遍官服,引得满朝文武一阵哄笑。这是宋人《春渚纪闻》里的故事。你说,这不是一种笔墨游戏——把书法当作游戏的游戏,又是什么?
苏东坡当年在礼部,每来见过案上有纸,不择精粗,书遍乃已。闲时写字,忙中偷闲也写字;苦闷时写字,高兴时也写字。解闷也,消遣也。
那是在黄州,老是下雨的春天。长江的大水涨到了屋边,诗人正以带罪之身远谪他乡。唯一可以排遣的还是手中的一枝笔。于是,他铺开雪白的蜀素,写下了《黄州寒食诗》两首,并用他那一手精妙绝伦的书法抄录了。黄庭坚见到了,好像发现了“新大陆”,赞不绝口,认为“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体会黄庭坚的这一段戏跋语,我从纸上获得这样的消息:一、书法是无意于佳乃佳的;二、书法的创新,不是无源之水,不是无本之木,而是在学习与继承的基础之上的创新。
消遣,是他们的平常心;尚意,却是他们的非常心。
然而,任何一种游戏都是讲求规则的。按照宋三家对书法艺术的理解,作为心灵的一种游戏,也同样具有一定的规则,这个规则就是“法”。大而言之,是一种秩序、一种规律;小而言之,是一种方法、一种手段。尽管苏东坡、黄庭坚、米芾都说过自己的书法本无法的话。
有法而又偏言无法,何故?我要说,一切皆因有我。
故此,我思故我在。“宋人尚意”之风刮了千年,一直刮到今天。
书非其人和书如其人
赵佶是艺术上的一个天才。他通三教之书,晓九流之典,而且独创“瘦金体”,运用行书笔法作楷书,成为中国书法史上唯美主义的杰作。
赵佶把我们带进另一个天地:惊人的纤细,异常的优美与充满弹性的艺术形态。也许在他眼里,写字就是少女的一种群舞,轻松自如地舒展一下腰肢。于是,一张蜀素或是宣纸,就成为一个舞台;一行行汉字呈现纸上,就是一个个舞姿造型。把赵佶的“瘦金体”放置到中国书法史的大背景上加以考察,可能谁也无法否认他的创造性。
可是,作为大宋的皇帝,他糊里糊涂地丢了江山。“靖康耻,犹未雪。”——那一段历史早已成为过去,“昏德公”这个名号更把赵佶钉上了耻辱柱。一个亡国之君与一个艺术天才矛盾而又统一于一个赵佶。如果说字如其人吧,我是很难把他政治上的昏庸与书法的天才等同起来的。
同样的事例还可以找到一些。比如蔡京,历史上落下一个骂名,却写得一手绝妙好字。“评者谓正书如冠剑大夫议于庙堂之上”,怎么也看不出其心狠手毒、迫害忠良的奸相作为。还有明代的张瑞图,清代的王铎,虽然人品颓丧,而作字居然有北宋大家之风。仅此,似也可以说明书非其人了。
然而,几千年来我们有个思维定势:书如其人。人品不好的,道德败坏的,一定会在他的笔端表现出来;相反,人品高尚的,精神强健的,也一定会流露在他的字里行间。因为:“书,心画也;心画形,君子小人见矣。”
书法作为一种线条艺术,书写者的音容、笑貌、气质、性情、意志、趣味,乃至杨雄所谓的君子、小人的特点都泄露无遗。这是钢笔无论如何无法表达的一种神韵,更不用说电脑键盘敲打出来的方块字了。过去有人说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就指的是毛笔能够表现书者的个性与精神。所以,“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书品简直就是人品的一种外化与表征。
作为宋宗室后裔的赵孟,写得一手好字,世称“赵体”。宋亡时,他已经25岁,一个落难的王孙,过着“蔬食常不饱”的清贫生活。当年,出身名门的才女管道之所以愿意嫁给赵孟,除了看重他的才情以外,我想,没有其他理由。婚后第六年,金枝玉叶的赵孟再也耐不住清苦,也抵挡不了当官的诱惑,正式仕元了。因为赵孟的仕元,他的侄子心恶痛绝地与之绝交。夫人管道劝不住,也管不了。“人生贵极是王侯,浮名浮利不自由。争得以,一扁舟,弄月吟风归去休。”一首《渔父词》留下她无奈的长长的叹息。据此,后人说到赵孟的字,有人说他媚,也有人说他乏大节不夺之气。明末清初的傅山,更是贬斥赵书为“奴书”。
古人云:“人者,其天地之德,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我只觉得,人禀天地之气而生。以气作文,文如其人,以气作字,字如其人,成为一种表征,一种现象,客观地存在着,谁也用不着否定,书如其人,一如“云是天空的云”;然而,书亦非其人,也如天要变脸,会下雨,还要刮风、飘雪。因为人气与字气之间是可以相同的,也可以是不相同的,无法一律划等号。人与书的对应与对立,同时统一于一个具体的人——这也许就是真实——历史的真实艺术的真实与人的真实。
也许,书以人重和因人废字是两个极端,都应该摒弃。这才能还原以艺术的真正的价值。
本文共有评论
0
篇︱
查看本文的评论
姓名
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 换张图试试
发表
取消
相关文章
刘炳申 博采众长 精工出色
1931 次
2012/5/22
中国画是一门综合性艺术
10712 次
2015/6/17
动动鼠标就可以让梅花开放呀!
2566 次
2011/8/31
磨穿笔砚书羽翼 自有云霄万里高
7271 次
2013/8/9
孙敦秀 中国残墨书法历史(四)
3978 次
2012/7/7
网址:http://www.chinanwa.com 电子邮箱:
1009068986@qq.com
版权所有:
网络作家网 『 中网协 』
Copyright ◎ 2003-2020 www.chinanw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297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