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走笔》散文集序
商品经济社会,物欲横流,令人感动的事似乎少了。但我依然常被一些事打动着,李东是其中之一。
据他讲,他的出身很苦,小时候遭遇过因家庭生活贫困所带来的种种磨难;成家立业后,又承受了突降厄运巨大的精神压力。尽管命运对他太不公平了,但李东始终笑对生活,从他脸上读不出一点苦难,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他的追求中去。
李东热爱文学,不是一般的热爱。还在他青春年少之际,就做着作家梦。几十年来,他曾为此付出过极大努力。写出的稿子称得上等身,尽管也发表了不少,可时至今日,很多与他一般或小于他年纪的人成了作家,甚至很有名气,可他依然是一名普通教师。如果说自己的梦想未能实现也是一种痛苦,这其实并不亚于家庭遭厄运的痛苦。但李东初衷不改,脸上依然写着顽强与乐观。
本来,李东在文学上是可以早成气候的,但是为了下一代,为了通州的文学事业后继有人,他做出了太多的付出。还在八十年代初,我刚调入县文化馆文学组,就从《群众文化》报上见过他推荐的作文、写的评语。其后下乡,知道他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聚拢一群学生,成立文学组,创办油印刊物,唤起乡村少年幼小心灵的文学憧憬。以后,他进入县城运河中学,继续他的语文教学、文学普及工作。现在,在他的心血浇灌下,不知多少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有的成了学者、作家、高级知识分子或领导干部。可李东依然是李东,仍然热情地辅导学生,向报刊推荐学生作品,执著地主编着他所在校的《清风》及至扩大到影响通州教育界的《运河苑》季刊。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李东有着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奉献精神。
当然,李东多年来在文学上的成绩也是不小的,与别人合著或合编过多部报告文学集和学生作文选,有的甚至获了奖。李东像一架不加油就能连轴转的机器,时间浇注在教学、家访、采访、写作、各种业余爱好中......
也许是李东经常为报纸写稿,需要研究各地报纸吧?近年,他业余爱好又多了一项--集报。家中报纸堆积如山,出外交游随时搜集新报,甚至走路都不放过脚下的半张一角。李东生活得充实,有永远做不完的事情。
新世纪之初,文学之乡--通州的景色越来越美,李东的精神也更加振奋。这时,李东的散文集《运河走笔》出版了。这是他多年的夙愿,也是他辛勤耕作的必然收获。从"故土风情"中我们可以重温他儿时的记忆,对通州的恋情;从"都市交响"中,倾听他对事业、家庭的爱心的律动;"人生漫议",是对社会、人生的理性思考;"文化情结"则展示着他淡泊、宽容的胸襟,孜孜不倦的求知精神......
李东的散文的不足处也是较明显的:意蕴的欠浓厚,内容的尚待精炼......但一想起他多年以来对培养文学幼苗的巨大倾注,我们还有什么可苛求的呢?
李东令我感动。
2000年9月26日于通州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