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山东朋友,都认武松是他们的同乡,山东人也以山东出了武松这样一个英雄人物而自豪。那么,武松应该是山东人了吧?但如果再问一句:武松是山东哪个县的人呢?山东朋友可就答不上来了。
其实,这个问题,《水浒传》第22回中交待得很清楚:宋江杀了阎婆惜,和兄弟宋清两人逃到沧州柴进的庄上,遇见了武松--
宋江扶起那汉,问道:"足下是谁?高姓大名?"柴进指著道:"这人是清河县人氏。姓武,名松,排行第二。已在此间一年了。"
于是问题来了:清河县属于山东省么?
翻开地图一找,山东和河北的交界,从德州到临清的这一段,是以大运河为界的。清河县在大运河的西边,分明属于河北省管辖嘛!山东人引以为荣的"山东好汉"武松,居然不是山东人,这不是笑话么?如果说,因为武松曾经在山东阳谷县打虎,被阳谷县知县聘请当了都头(相当于今天的公安局刑警队队长),而且武大郎也已经从清河县迁来阳谷县定居,因此就把武松算是山东阳谷县人,是不是太勉强了点儿呢?
有个山东朋友和我辩论,说清河县宋代属于山东省。这当然是"移山倒海",何况"省"的行政区划名称,是从元代才开始的。宋代的省级行政区划叫做"路",相当于元明清直到今天的"省",只是辖境略小罢了。
为了找到确切的证据,我专门托朋友给我借来了《清河县志》。一查清河县的历史沿革,得知清河县置于隋文帝(杨坚)开皇初年。汉高祖时代,这里先置清河郡,以后屡次改为清河国。汉元帝以后定为郡。辖地相当于今天河北省清河县的周边地区,包括今天山东省和河北省邻近的好几个县、市。东汉以后又改为清河国。北魏仍称清河郡。隋朝初期废除郡一级行政区划,隋朝大业以后又恢复为清河郡。唐朝初年废郡设州,县属于"州"管辖。唐初的清河县属于贝州,州治就设在清河县。到了宋代,贝州改名恩州,州治还是设在清河县,属于河北东路管辖,路的治所设在大名府(所以大名府同时是北京、路、府三级政府的驻地)。宋代虽然没有山东省、河北省的建制,但是已经有"路"的建制(路比省略小)。所以《水浒传》中才有"山东及时雨,河北玉麒麟"的说法。这里的山东和河北,不是指"省"而是指"路"。后来元代建省,也是在辽宋时代"路"的基础上拆并划分的。大运河建于隋代,以大运河作为山东、河北的交界,当然是隋代以后的事情。这样看来,清河县历史上从来都是属于河北,不属于山东。《水浒传》写于元代,出版于明代。山东人"冒认"武松为同乡人,应该是明代以后的事情。
按《水浒传》原文,武松打虎以后,被请到"本处一个上户"家去,他介绍自己,说的是:"小人是此间邻郡清河县人氏。"查《元丰九域志》,宋代的阳谷县属京东西路的东平郡,清河县属河北东路的清河郡,两县不属同一个郡,所以武松称自己是"邻郡清河县人氏"。
其实,就是在当代演播的山东快书和评话里,也没有说武松是山东人。高元钧的山东快书《武松传》第一回,就说"那武松,家住在直隶广府清河县"。"直隶"是直属京师的意思,广府指的是广平府,府治在今天的河北省永年县。宋朝已经有直隶的府县,但是广平府和清河县都不是直隶的。河北省清代称为"直隶省",可见高元钧的说法,是从他的清代祖师爷那里传下来的"当时"的称呼。王丽堂的扬州评话《武松》第一回也说:"武松是何许人氏?他是北直广平府清河县人。" "北直"指的是"北直隶"。明代有南京和北京两个京师,所以今天的江苏省当时称"南直隶",今天的河北省当时称"北直隶"。这样看起来,王丽堂的说法,可能是从她祖师爷的明代祖师爷那里传下来的了。
只有《金瓶梅》第一回中说:"大宋徽宗皇帝政和年间,山东省东平府清河县中,有一个风流子弟……复姓西门,单讳一个'庆'字。"这里分明把清河县归到山东省东平府去了。山东人认武松为同乡,根据可能就在这里。《金瓶梅》出版于明朝崇祯年间,作者是明代人,已经有了"省"的概念。按:东平府置于宋代,元改路,明改州,下属今天的山东汶上、平阴、东平、梁山(梁山县是1949年8月建立的,宋代没有"梁山县")、肥城、阳谷、东阿七县,没有清河县。可见作者兰陵笑笑生也是信口开河,没有经过考证的。他不但把清河县纳入了山东版图,还把武松的原籍说成是阳谷县,打虎的地点却说成是清河县。《金瓶梅》中的武松,是从沧州回阳谷县看望哥哥,路过清河县,所以才偶然打死这只老虎的。--兰陵笑笑生倒是纠正了武松从沧州回清河老家居然路过阳谷的路线错误,但是却把清河县送给山东人了。
不管怎么说,清河县属于河北不属于山东,是铁定的。--我这样一考证,山东人失去了一个可以引为自豪的好汉,十分恼火。我这个论点刚在我的博克上一发表,就有一位山东好汉大发雷霆。他在我的博克上留言说:"武松是我们山东人,这是铁定的事实,谁也更改不了的。吴越,你别到我们山东来,来了我就打你!"--这个性格豪爽的山东人,只许他武断,不许我考证,"霸意识"又发作了。难怪2007年9月20日香港凤凰卫视邀请我到山东省梁山县参加"一虎一夕谈"节目组关于"梁山一百单八将是英雄豪杰还是土匪强盗"的大辩论,现场有那么多的警车在"保护我"呢!一笑!
既然武松是清河县人,那么根据中国古代人有"落叶归根"思想,死后灵柩都要运回祖籍安葬的习惯,他的坟墓,就应该在清河县才对。何况有了这样一座坟墓,不论真的假的,总还是一处旅游景点,能招徕许多游客的向往和兴叹。可惜,目前中国惟一的武松墓,不在河北省清河县,却在浙江省杭州市。
这是什么原因呢?
就因为一百二十回本的《水浒全传》写到宋江带领一百零八条好汉到浙江征方腊,武松被方腊手下的"天师"包道乙用玄元混天剑砍断了左臂,"成了废人",书中后来就再也没有他的"战迹"了。按照《水浒全传》的说法,方腊是鲁智深擒住的(实际上宋江等人根本就没去征方腊,方腊是被辛兴宗抓住的)。但是崇尚英雄的老百姓觉得让武松这样默默地老死,过于窝囊,于是就编出了一个武松在西湖边的湧金门"独臂擒方腊"的故事。鲁迅先生小时候就看过绍剧《独臂擒方腊》;我小时候也看过婺剧《涌金门》,演的也是"武松独臂擒方腊"的故事。民间传说:平定方腊之后,武松就在钱塘江边的六和塔正式出家(这以前,他仅仅是个假冒的"行者"),圆寂之后,寺僧说他是"杀人魔王",不敢下土落葬,怕他转世之后又要杀人,因此用铁链把武松的棺材挂在寺里的大梁上。
杭州的武松墓,修建于1924年(并不是把六和塔寺内挂在梁上的那具棺材运过来下葬,而是在旧墓的基础上翻新营建),位于杭州北山街西泠桥畔,离苏小小墓西边50米左右,面对秀丽的西湖。1964年被平毁。现在重新修复的墓,据说是根据原墓老照片上的图案修造的。
当然,这也是一处"人造古迹"。《水浒传》本来就是虚构的文艺作品,武松不但从来没有到浙江打过方腊,历史上甚至连武松这个人有没有都无法考证了。杭州人制造的这些"古迹",无非是表达了人民对英雄人物的一种崇敬的情感。
但是,根据学者的考证,杭州西泠桥畔的"武松墓",其实并不是《水浒传》中那个"好汉武松"的墓,而是另一位同名同姓的"义士武松"的墓。1924年修建的"武松墓",是重建"宋义士武松之墓",不是《水浒传》中征方腊后在六和塔出家的那个武松的墓。
据《临安县志》、《西湖大观》、《杭州府志》、《浙江通志》等史籍记载:北宋时代杭州知府衙门中有个提辖,名叫武松。他勇于为民除恶的侠义壮举,在当地广泛流传。上述史籍中说:武松是个浪迹江湖的卖艺人(是山东人还是河北人,都没说),只说"貌奇伟,尝使技于涌金门外"(和涌金门有缘),而且特别点明"非盗也"。当时的杭州知府是高权(虽然姓高,却和高俅无关),他见武松武艺高强,人才出众,就请进府中来,委他当都头(阳谷县的"武都头",可能就是这样来的)。不久,因功被提升为提辖,成为知府高权的心腹。后来高权因得罪权贵,被奸人(没说是哪个奸人,从后文"武松刺蔡虎"一事看,可能就是蔡京)诬谄而罢官。武松也因此受到牵连,被赶出衙门。继任的新知府是太师蔡京的儿子蔡鋆,也是个大奸臣。他倚仗父亲的权势,在杭州任上祸国殃民,百姓怨声载道,人称蔡鋆为"蔡虎"。武松对这个奸臣恨之入骨,决心为民除害。一天,他身藏利刃,藏匿在蔡知府门前,等到"蔡虎"外出回来,刚刚落轿,就冲上前去,向蔡鋆猛刺数刀,结果了他的性命。侍卫们当即蜂拥围攻武松,武松终因寡不敌众而被官兵捕获,惨遭重刑,死于狱中。当地"百姓深感其德,葬于杭州西泠桥畔",后人立碑,题曰"宋义士武松之墓"。
这样看来,西泠桥畔的"武松墓",的确是张冠李戴了。不过施耐庵曾经在杭州当官两年,这个故事,他应该听说过吧?是不是他笔下那个"打虎武松",原型就是这个"打(蔡)虎"的武松?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武松打虎"的故事来源,也就清楚了。(本文摘自《吴越品水浒》 吴越 东方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