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看到这个题目,可能心里大为不爽,曹公的铁杆粉丝更恨不得将江湖夜雨脑揪过来,饱以老拳。然而,众位息怒,此处江湖夜雨只是想是揭掉曹公的外衣而已,并非要扒曹雪芹的皮。而且这里三层、外三层的诸般衣帽也并非是曹雪芹自己愿意穿的,而是后人按自己的意思胡乱给人家套上去的。
"红粉"们都知道,早在民国初年,蔡元培先生就非得让曹雪芹穿"崇祯皇帝的素",弄来一身白盔白甲愣是给曹公套上了,估计曹公要是活着也肯定会给吓死,"反清复明"?那是多大的罪过啊,比诽谤朝廷还要严重,够诛九族的了。然而,这"白盔白甲"一穿上就脱不下来了,直至现在还是有人硬说书中的秦可卿就是崇祯。然而依江湖夜雨看,他俩相同的地方只有一点--都是吊死的,除此之外毫无相同之处,说秦可卿像崇祯,如同南海鳄神说段誉长得像他(只是后脑勺像)差不多的可笑。但就有人如煮熟的鸭子一样--肉烂嘴不烂,你如之奈何?"反清复明"这事似乎敲砖钉脚,再也解脱不开。
到了文革时期,万马齐喑,不但当时的作家几乎全被打翻在地,又踏上一只脚,就连孔孟之辈也逃不了干系,《水浒》也莫名其妙地成了反面教材。当时的中国文坛就像股市中遭遇超级大熊市,大多数文学名著都被灰头土脸地打到跌停板,扫进垃圾堆。而《红楼梦》却奇迹般地不但没有被批,反而一路飘红,"连拉涨停板",实在罕见。其实真要抓《红楼梦》中的"辫子",也多得是。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红楼梦》被解释成阶级斗争史,是一部反封建的战斗性作品。曹雪芹也给披上了列宁服、中山装,套上了红卫兵的红袖章。按当时的说法,薛宝钗和林黛玉不但是"情敌",而且是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斗争。薛宝钗是剥削阶级的代表,林妹妹则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曹公要是有知,肯定啼笑皆非。但这种思想似乎直至今天尚有残留,比如有些比较正统的书上还是说:《红楼梦》通过反映贾府的衰落,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规律云云。要我说,这还是按住曹公的手,不让他脱那身中山装。
近几年,往曹雪芹身上套衣服的倒是少点了,但他老人家还是一点也不肃净。除了有的红学家把前面说过的那一大堆"大美学家、大社会学家……"的奖章拼命往曹公身上挂外,还有一老大妈愣是塞到他手中一包据称是"秘制丹砂"的毒药,说他毒死雍正皇帝。还说他"每个细胞里都充满了对雍正的厌恶与怨恨",说实话,曹公和曹家对康熙爷的感情当然要比雍正强得多,雍正也直接让他们曹家就此破落,但雍正也没有对曹家赶尽杀绝,还是网开一面的。而且,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君父如天,曹公做梦也没有想过要毒死雍正皇帝啊!
所以嘛,这大热天的,曹公披着这么多零碎多郁闷啊!江湖夜雨就给曹公把这些劳什子都扒拉下来,让他也清清爽爽、自由自在地当一回活生生的人。
要全面真实地了解曹雪芹的身世,还要从曹家的发家史说起。
一、曹雪芹先祖的发家史:
有人说曹雪芹的先祖,是宋朝开国大将曹彬。这事因年代太过久远,无可查考,但曹氏起家过程中最关键的人物,相当于《红楼梦》中贾源、贾演之属的应该是曹雪芹的曾祖曹玺。曹玺出生于1619年,正是努尔哈赤取得萨尔浒大战胜利的那一年。当时曹玺的爷爷曹锡远是明朝将军,任"沈阳中卫指挥"。不过曹锡远比起和他同一时期的袁崇焕等英雄人物来,简直就是狗熊。努尔哈赤攻占沈阳时,曹家就都投降了后金,作了人家的"包衣阿哈"(家庭奴隶)。据红学家们钩沉出来的史料称:曹玺是个"少好学,沉深有大志"、"读书洞彻古今,负经济才,兼艺能,射必贯札"(康熙二十三年未刊《江宁府志》卷十七《曹玺传》)的能人。不过他的好本领都用在扶清灭汉的"大业"上了。清军入关时,曹玺亲身参加了征讨李自成和南明弘光政权的战争。顺治六年(1649)二月,曹玺又随睿亲王多尔衮出征山西大同,戡平姜瓖叛乱有功,"拔入内廷二等侍卫,管銮仪事,升内工部"。康熙二年,"特简督理江宁织造"(同上)。从此曹雪芹家开始定居江南。
从史料中看,我们完全也可以这样认为,曹雪芹的先祖就是和洪承畴、吴三桂一样的汉奸走狗,甚至"嘉定三屠"、"扬州十日"的血泪帐上也少不了曹家的份。当然这些陈年老帐咱就不算了,也不搞"扣帽子打棍子"那一套,但我们却应该知道,从爷爷的爷爷就给满清当包衣奴才的曹家子孙曹雪芹,怎么会穿"崇祯皇帝的素",搞什么反清复明?要是真的反了满清,复了朱明,也没有老曹家的好。
曹家之所以非常发达,不仅仅是鞍前马后的功劳,还在于曹玺的妻子孙氏当过康熙皇帝的保姆,康熙爷又和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是总角相交,基于这层关系,康熙自然对曹家格外亲切。于是曹家在康熙年间达到鼎盛时期,堪称"烈火烹油,鲜花着锦"。孙老夫人对曹家的兴盛有非同小可的作用,她生前就被封为一品夫人,在曹家是相当有权威的,一如贾府中的贾母。
接下来的事情大家都很熟悉,康熙帝一死,雍正皇帝即位,当时曹寅已死,他继任江南织造的儿子曹颙也短命早夭,于是曹家过继了一个侄子曹頫。此时曹家贪污官银很多,窟窿越来越大,曹頫还不出亏空的钱来,结果被抄家拿问,曹家破落。不过雍正虽一向以残酷闻名,对曹家却也没有赶尽杀绝,他在北京崇文门外蒜市口拔了十七间半房,让曹家人居住。按红学家们的考证,曹雪芹此时也就三四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