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的小说和戏剧大多喜欢大团圆式的完美结局,即使是悲剧也要让它在浪漫的完美中谢幕。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生时不能做夫妻,死了以后就是变成蝴蝶也要团聚在一起,多么的完美浪漫!本来没有结尾的《红楼梦》不是也要续上了一个让凡夫俗子们能够接受的圆满结局才得以广为流传的吗?但是讲述取经故事的《西游记》却并不是这样的。取经,取经,唐僧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为的就是取经,然而,师徒一行千辛万苦带回东土大唐的经书却是残缺不全的。
"九九八十一难",每一难都有它的寓意,这其中最耐人寻味的就当数这丢损了经书的这最后一难了。尽管这场劫难并不在五方揭谛、四值功曹等等诸神为唐僧所记录的灾难簿子里,可对于唐三藏来说它却是相当的有必要,必要到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在唐僧好不容易把梦寐以求的经书拿到手之后还必须把这一难给他补上,而没有大发慈悲地把它免去。
对于唐僧师徒这次重要的经历,大多读者却并没有留下什么特别深刻的印象,甚至很多人把它给忽略了。也难怪,比起取经路上那一个个阴森恐怖的妖洞,一次次惊心动魄的打斗,一幕幕要吃唐僧肉的凶险,丢损经书的故事多多少少显得有点儿平淡和乏味--仅仅是让唐僧在通天河里泡了个冷水澡,而且制造这个大麻烦的也不是什么青面獠牙的妖魔鬼怪,而是一位窝窝囊囊的老实人大白赖老头鼋--正是那个曾经用自己的身体把唐僧驮过通天河的大白赖头老鼋。然而,这多少显得有些平淡的一难却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在"九九八十一难"当中惟独这一难造成了实质性的损失--让原本是齐全的经书变得残缺不全。
西游的目的不就是为了取经吗?结果到手的经书却给弄残了。这个结局令很多读者深感遗憾!
平淡的故事,缺憾的结果。然而,在平淡和缺憾背后往往蕴涵着深刻的道理--通天河畔那散落的片片经书所揭示的正是著名的"天地不全定律"。
在通天河畔的晒经石旁孙悟空不是对师父唐僧说了吗:"连天地都是不全的,这经原是全全的。今沾破了,正是应了不全的奥妙呀。"是啊!天地本来就是不全、不完美的,这才是世界的本来面目。
其实我们的祖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认为头顶上的天是不全的,那上面肯定有个洞。要不怎么会有女娲炼石补天的传说呢?很多人没注意到的是,唐三藏丢损经书的那条通天河底下也有个洞,这个洞原本正是那个大白赖头老鼋的窝,叫做"水鼋之第"。真是此河可通天呀!
根据天人合一的原理,这人也是不完美的,事也是不完美的,万事万物都不是完美无缺的。所谓的完美仅仅存在于人的美好幻想里,是人的一种偏执的追求,一种美妙的梦幻而已。人当然可以做梦,但人不能生活在梦里。这也正是《西游记》的精妙所在。
据说法国雕塑家罗丹曾创作了一件人体雕刻作品,完成之后,罗丹忽然感觉到那雕像的手雕得太完美了,以至于抢了整个作品的风采,结果毅然砍去了这只完美的手。无独有偶,曾经有很多艺术家想要为爱神维纳斯的雕像添上完美的手臂,结果却发现无论怎么摆布都不如原来那样残缺的看上去顺眼。原来,最美的艺术品就是看起来有所欠缺的那件,正是她的残缺使她的意味永远没有止尽,在缺憾中显现出无与伦比的美。美并不等于完美,完美是不可得的,但美却可以。《西游记》里那些残缺不全的经书也正是要说这番话罢!
艺术如此,做事儿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想做到一点毛病没有是不可能的。而且往往那一点点毛病就出现在事情几乎已经完成,离胜利只差一小步的时候,就像唐僧的经书正是缺失在已经拿到手,就要带回家的时候。当今首屈一指的高科技企业微软公司所开发的操作系统软件的研发过程据说是相当严格的--由成百上千名高级技术精英们依照软件工程学的要求反复论证共同设计完成。即便如此,不也还是总发现有这样或那样的小毛病,时不时地发布个补丁什么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