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余才
10月5日下午,著名学者、《百家讲坛》主讲人阎崇年在无锡签售时遭到一不明身份的青年男子袭击。据称该男子因不认同其学术观点而采取过激行为,目前已被警方治安拘留。(10月7日《京华时报》) 曾经在《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的口号中,阎崇年先生和他的《清十二帝疑案》被公认为“第一坛好酒”。因为这“第一坛好酒”,使得央视《百家讲坛》这个有些“凄冷”的栏目,自此后收视率一路飙升,并创下了央视10套收视率历史之最。然而时至今日,《百家讲坛》栏目饱受诟病,在《百家讲坛》上主讲的“明星学者”们同样是屡遭发难。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记史者需要“正”,讲史者也需要“正”。我国古代优秀的史学家就特别重视“史德”,对于历史是实事求是的记录、公正客观的分析论断,可真正做到“正”的史学家是少之又少。即便是人人熟知的《史记》,也要传达作者的“一家之言”。这“一家之言”,难免掺杂了作者的个人情感。正如一位史学家说过,世上未有历史学家没有成见者,但求其较少而已。诚如胡适先生所言,“历史就像一个小姑娘,你爱怎么打扮就怎么打扮。” 从阎崇年先生的遭遇袭击这件事情上,我们便窥见一斑。阎崇年先生在讲述历史的过程中,或有意或无意的,加入了其个人情感。可一旦加入了个人情感,势必会出现问题。你认为正确的,别人不一定附和;你认为错误的,也许别人恰恰认为那就是正确的。观点的不一致,导致了矛盾的发生。而在学术思想讨论上,应本着“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原则。阎崇年先生观点的正确与否,均是其“一家之言”。一个开放的、包容的社会,需要包容众多的声音,哪怕这个声音在大家听来特别刺耳。打人者肯定不对,更何况还是对一位花甲老人动粗?打人者缺乏对人的基本尊敬,缺乏对学术思想应有的包容。 可是,为何会出现这种极端的例子?从于丹在签售会场上遭到公开的“唱反调”,到阎崇年先生的被人袭击,我们不难看出点眉目。按照阎崇年先生在《百家讲坛》上说史时提出的看法,其中有着必然也有偶然。必然是“学者明星”会因其“一家之言”遭到他人面对面的“抗议”,偶然是这种事情落到了阎崇年先生的身上。《百家讲坛》,顾名思义,便是广开言论之门,欢迎各路神仙到此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从而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但事实上,《百家讲坛》愈来愈摆出一副“唯我独尊”的面孔,到《百家讲坛》上露脸的也是有幸被“钦点”的极少数人。我们看到的,无非是那些人的面孔;我们听到的,无非还是那些人的观点。美其名曰的《百家讲坛》,只是少数人在那里高谈阔论,宣讲着他们的“一家之言”,根本谈不上“百家争鸣”。而由其推出的这些“明星学者”,又如何能保证他们的观点不会遭到他人抵触,乃至因此出现过激的行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