踌躇满志的允率部出征后,不负父望,经过四年的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收复西藏的胜利。而后在康熙的指令下,与准噶尔部进行和平谈判,并很快达成了一致的协议。到了康熙六十一年,西部战争基本得到平息。正当允大功告成,威望倍增,欲带着那个辉煌的梦想,班师回京,顺利地当太子时,本朝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将他的梦打得粉碎。康熙皇帝突然驾崩,皇四子胤神秘地继承了大位,始称雍正皇帝。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初七,康熙驾临京城郊外的畅春园。初八,有旨传出:皇帝偶然受了风寒,当天已经出汗。由于龙体欠安,从初十到十五,将为冬至的祭祀大典进行“斋戒”,一应奏章都不必送来。皇帝的“斋戒”和独居静休,本是一件正常的事,没有引起多少人的格外关注。但就在这看似平静的宫廷生活中,有一个人却极敏锐地看到了平静的背后那可能改朝换代的非凡时刻的到来——此人就是皇四子胤。 还在各位皇子围绕皇位的继承问题而结交朝臣、培植私党并闹得矛盾重重,沸沸扬扬之时,皇四子胤却显得老练、持重,他的言行也未引起父皇和兄弟们的格外看重和猜疑。在父皇和众皇子的眼中,这位四贝勒好像是一位颇为安分守己对皇位没有多大兴趣的人。但后来的事实证明,所有的人都看错了。他的一切做法只不过是来自门下谋士戴铎的告诫:“父皇英明,做儿子的就很难。太张扬外露,势必会引起父皇的疑心。若一点也不显山露水,又会被父皇和众兄弟看不起,从而弃之不顾。故此,两者之间的分寸,势必要把握得恰当。”极端聪明老辣的胤,在听了戴铎的告诫后,一直在露与不露之间悄悄地做着文章。他没有像其他皇子那样明火执仗地结交朝臣、培植私党,而是暗中结交了两个重要人物,隆科多和年羹尧。隆科多是当朝皇后的胞兄,官拜步兵统领,掌管京城的戍卫。年羹尧则是四川巡抚,在与准噶尔作战的西线战场拥有一支精锐军队。结交这两个人的目的是,一旦京师有变,由隆科多控制。若西征中的允有变,年羹尧可派兵与之抗衡,迫使允无法用武力达到争位的目的。皇四子胤算是一位真正能审时度势,并悟透了权力争斗原则的天才。就在康熙患病畅春园,而众皇子尚处在梦中的关键时刻,长期蛰伏的胤却要引弩待发了。 从九日到十二日,胤或明或暗地不断派人入宫探视父皇的病情。当他得知父皇的病越来越重时,便开始在暗中做各种应急和夺位的准备。到十三日凌晨,康熙的病情已处于十分危急的状态。一直在皇帝身边担负侍卫任务的隆科多,忙派人传达诏命,令允祉、允、允等七位皇子火速赶到畅春园。胤也在诏令之内,但不知什么原因,将近中午方匆忙赶到。 此时,畅春园内的空气异常紧张,康熙帝早已昏迷不醒,赶来的皇子们都未能和父亲说上一句话。所有的皇子都为父皇的病情感到突然、惶恐,甚至感到内心焦躁不安。眼前太子尚未确立,而最有可能成为太子的皇十四子允又远在西北。一旦父皇突然驾崩而不留下一句话,那局面将如何收拾? 太阳渐渐落了下去,夜幕笼罩了畅春园。尽管宫里宫外都亮起了灯盏,但随着凄厉的北风一阵紧似一阵的啸叫,每个人都感觉一股股阴森森的鬼气迎面扑来,令人惊恐不已、胆战心寒。这样僵持到戌刻(晚十点左右),一个小太监从康熙的内寝惊惶失措地冲了出来,嘴巴哆嗦着说不出一句话。此时的众人便箭一样一齐向内寝冲去。众皇子围住病榻,俯首细看,只见父皇嘴巴微微张着,眼睛似睁非睁,早已气绝身亡。 突然,隆科多用略带不安和沙哑的声音向众皇子宣布:“皇上遗诏,命皇四子继承大统。” 遗诏?!犹如晴天一个霹雳,几乎所有的皇子都惊得跳了起来,纷纷瞪大了血色的眼睛问道:“遗诏何在?!”隆科多望望众人,镇定了一下那颗怦怦跳动的心答道:“是口诏。”众皇子恍然大悟,什么都明白了。口诏就是没有真凭实据的口头遗诏,而口头遗诏怎么说怎么是了。 一切都已晚了。就在畅春园最后决定各位皇子命运的非凡时刻,手握京师卫戍兵权的隆科多,已严密地控制了北京。凡是可能与胤为敌的皇子及王公大臣,都已处于他的监视和控制之中。与此同时,胤又手写密书,派心腹星夜兼程送给四川巡抚年羹尧,令他火速率领精锐之师以奉皇帝密诏的名义,接近允的兵营。一旦这位皇十四子有反常举动,将予以搏杀,能歼之则歼,不能歼则牵制其兵力,使其无法杀回京师……就在这一切布置妥当之后,胤与隆科多等在康熙驾崩的当晚,装载遗体回京,同时封锁了皇宫,不许其他皇子进入。后来又经过一连七天的秘密筹划,皇四子胤正式登基坐殿了,这便是历史上的雍正皇帝。 雍正登基后,尽管仍潜伏着各种威胁,但他公开要做的第一件大事,自然是对先皇葬仪的办理。 早在康熙十五年,康熙皇帝就下旨在昌瑞山顺治孝东陵东南一里左右的地方兴建自己的寿寝。经过6年的紧张施工,到康熙二十年营建完成。初葬孝诚、孝昭皇后,二十八年葬孝懿皇后。康熙的寿寝,尽管秉承了孝陵的建筑格局和规则,但由于康熙朝在经济上的日趋繁荣,综合国力的明显加强,因而较之顺治的孝陵,其布局更加严谨集中,建筑水平有明显提高,工艺更趋精美。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初三日,康熙的梓宫被安奉在景山寿皇殿。雍正元年二月十七日,当朝臣僚恭拟康熙皇帝的陵名九字进呈雍正,雍正亲自刺破手指,以指血圈定“景陵”二字,于是康熙陵寝定名为景陵。至三月二十七日,康熙的梓宫由寿皇殿发引,四月初二日梓宫抵达陵区,暂安放于景陵隆恩殿。九月初一葬于景陵地宫。随康熙葬的还有孝恭仁皇后(雍正生母)、敬敏皇贵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