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80年代之后,小说开始大踏步地向故事回归。这是好事,故事是小说的肉身,也是小说“是其所是”的最大的理由和指标。但中国当代文学似乎总爱往两极跑,一旦向故事致敬,所有作家全举起了手,一个劲儿地往一边倒,成了现在的另一个极端:我们满眼看去全是讲故事的小说。甚至让很多作家也误以为,故事讲周全了就等于写出了好小说。作家们在面对小说时,眼里只有故事,所以就只在故事上下功夫,注意力越来越偏狭。他们兢兢业业地寻找稀奇古怪的故事,不厌其烦地摹写现实生活的细节,努力把自己装备成精良的高像素DV,反倒忽略了更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故事背后的东西才是小说。故事只是小说之“用”,发现、疑难、追问、辩驳、判断、一个人对世界的独特理解、故事与现实与人的张力,才是小说之“体”,也就是说,小说的真正价值在于,肉身之外非物质化的那个抽象的精神指向。它要求一个作家能够真切地说出你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这正是《罗坎村》的意义之一。在这个不足五万字的中篇里,探讨的问题涉及民主、正义、民族的文化心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涉及全球化背景下人的身份认同;如果细致入微地将小说中所有的思考点都罗列出来,甚至还可以说到乌托邦、市场经济、吏治等等。这些宏大词汇的展览并非要过度阐释,而是想说明,《罗坎村》是一部有着宽阔的视野和尖锐的问题意识、且格局阔大并具备了相当思考力度的小说。这种有头脑的小说,在当下是致为难得的。
我无意于把《罗坎村》上升为一个样本,但它的确足以说明问题。袁劲梅从美国的一桩华人虐童案入手,在罗坎村和美国之间勾连扯动,文思大开大阖,逐渐将各色人等网罗进来,把文化背景迥异之下的中西方对正义、民主、家庭伦理等问题的看法也生动自然地网罗进来。小说显然不是以故事取胜,其震撼力来自它的视野、格局和深度,这实在是国内绝大多数小说无力比拟的。袁在美国做哲学系的教授,一肚子墨水,身处两种文化,于哪一种文化都难以全身心地认同,这恰恰是她的优势,可以选取别一样的视角看待世界,这视角既犹疑又坚定,既睿智又尖刻,既感情用事又能持之平常,所以才会比身在此山的我们站得高,看得远,才会绕了个幽默的圈子然后告诉我们:罗坎村就是中国的微雕版。
一点都没错,袁劲梅用一个小小的罗坎村就把我泱泱大国的来龙去脉给解释了。你可以说她解释得有失偏颇,你也可以说她的解释还可以再从容再少点火气,人物还可以描摹得更好,但你得承认,这一个中篇的容量和价值肯定超过当下很多部长篇小说的总和。在2008年的汉语原创小说中,《罗坎村》绝不是可有可无,它将会给我们以后的写作提供某种有益的参照和启示。
(《罗坎村》,中篇,《人民文学》2008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