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挨打
宝玉挨打,即第三十三回《手足耽耽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这是《红楼梦》中爆发比较早的重大事件之一。事件的爆发既非偶然,也非孤立,乃是贾府中父子(贾政与贾宝玉)、嫡庶(贾宝玉与贾环)等矛盾长期积累、发展的结果。事件爆发的导火线是“忠顺王府长府官”到贾府“索取”唱小旦的琪官(即蒋玉函),而点燃这一导火线的则是贾环落井下石、火上浇油的告状。但事件的本质则是贾政与贾宝玉两种思想尖锐的矛盾对立。
贾政要按照封建的道德标准把贾宝玉塑造成光宗耀祖的理想的继承人;而贾宝玉对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却十分反感,诸如自由、平等、博爱等资产阶级思想萌芽在他的思想与行为中已经十分明显。这对父子的两种思想是你死我活、势不两立的。贾政在毒打宝玉之前说:“今日再有人来劝我,我把这冠带家私一应就交与他和宝玉过去,我免不得做个罪人,把这几根烦恼鬓毛剃去,寻个干净去处自了,也免得上辱先人、下生逆子之罪!”在殴打的过程中则说“明日酿到他弑父弑君,你们才不劝不成?”,“不如趁今日结果了他的狗命,以绝将来之患”。
作品在展示矛盾、渲染气氛、推进情节的过程中,层层推进,步步逼近,造成一股“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恐怖的气氛。
宝玉因金钏之死而“感伤”,“茫然不知何往”地在路上走,竟与贾政“撞了个满怀”,已被贾政训斥了一番。恰在此时,门上人回“忠顺亲王府里有人来”,贾政听了,已经“心下疑惑”,及至得知长府官前来“索取”琪官,而琪官近日与宝玉“相与甚厚”,贾政听了更是“又惊又气”。加之该长府官出言不逊,口吻霸道,气势压人,一句一个“冷笑”,特别是诸如“公子也不必隐饰”,“公子岂不吃亏”,“若有了便罢,若没有,还要来请教”之类的话更是阴险、恶毒,盛气凌人。以贾政的地位和为人,面对如此粗暴霸道的态度和盛气凌人的话语,岂能不“气得目瞪口歪”?这对贾政来说简直是奇耻大辱。因为在那样的时代,在那样的家庭,一位贵族公子与戏子结交,就是大逆不道,为家法所不容。宝玉无疑深知问题的严重性,特别是当此长府官直问“此人那红汗巾子怎得到了公子腰里”时,宝玉更加“不觉轰了魂魄,目瞪口呆”。
长府官的索人已使矛盾一触即发,贾环的密告终使矛盾爆发。
贾政于送忠顺府官员时“一面回头”丢下的一句“不许动,回来有话问你”,已是“最后通牒”。而当贾政送客回身时,“忽见贾环带着几个小厮一阵乱跑”,喝问之下,贾环“乘机”密告了所谓宝玉对金钏“强奸不遂”致其投井而死的黑状。贾政顿时“气得面如金纸”,大叫“拿宝玉来!”矛盾的积累已经饱和,终于来了一个总爆发。
长府官埋下导火索,贾环点燃导火线,宝玉终于大难临头。此刻贾政“眼都红了,也不暇问他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疎学业,逼淫母婢;只喝令:‘堵起嘴来,着实打死!’”
贾环密告黑状,对宝玉挨打起了关键性的作用,而本回的标题《手足耽耽小动唇舌》即一针见血地揭示了这一点。
作品在展开矛盾、推进情节的过程中,运用了铺垫、对比等多种艺术手法,渲染出一股令人窒息的紧张气氛。长府官的傲慢霸道,贾环的乘机密告,将贾政的怒气堆积至一触即发的地步,犹如地火运行奔突,岩浆即将喷发,顷刻就要浇到贾宝玉的头上。而当此紧急万分之际,宝玉竟找不到一个捎信儿的人,好容易见到一个老妈妈还是一个聋子,她不仅将“要紧”听成了“跳井”,而且絮絮叨叨说什么跳井“怕什么”,“太太又赏了银子”,没事了等等。这里老妈妈轻描淡写、慢条斯理的答非所问同宝玉的危急万分、求救无门形成强烈的对比,也令读者的心绷得紧紧的。
宝玉被打得“起先觉得打的疼不过,还乱嚷乱哭,后来渐渐气弱声嘶,哽咽不出”,而王夫人的到场讲情,“更加火上浇油,那板子越下去的又狠又快”,“宝玉早已动弹不得了”。丈夫教子,妻子讲情反而激发对方更大的怒气,致使孩子遭受更严重的体罚,这在中国家庭教育中原是司空见惯的事,所以说作品写得非常真实而又具有典型意义。可怜母亲的出面不仅没有救得宝玉,反而使他倍受笞挞,这也许是王夫人所始料不及的吧?然而即使明知如此,难道她能坐视不问吗?
同样是讲情,贾母一登场形势立即为之一变。贾母的高贵身份和雄辩才能使贾政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架之力。这一段关于教子的母子对话写得非常精彩,充分显示了二人的身份、关系、教养与个性。贾母的话居高临下,步步逼进,锋芒毕露,不容置喙,如“你原来和我说话!我倒有话吩咐,只是我一生没养个好儿子,却叫我和谁说去!”,“我说了一句话,你就禁当不起!……”,“贾母冷笑道:‘你分明使我无立足之地,你反说起你来!……’”;而作为严父与孝子双重身份的贾政,“见母亲来了,又急又痛。连忙迎出来”,他的话既显示了对母亲的恭顺,又委婉而委屈地表达出其望子成龙不得不然的苦衷与无奈,诸如“老太太也不必伤感,……从此以后,再也不打他了”,“母亲如此说,儿子无立足之地了”等回话,显然流露着委屈与牢骚,当然,也不排除一位严父痛打儿子之后的痛惜与悔恨。
宝玉挨打的余波或说延伸乃是整个第三十四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 错里错以错劝哥哥》,主要是写花袭人、薛宝钗、林黛玉以及贾府上下内外相关人等对宝玉挨打的反应。第三十五回《白玉钏亲尝莲叶羹》,写宝玉因对金钏之死的愧疚而向其妹玉钏献勤和玉钏不计前嫌而应付宝玉并为之“亲尝莲叶羹”,乃是余波的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