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通州的歌谣
通州歌谣,是指流传在通州地区群众口头创作的短篇韵文作品。一般分为民歌、民谣两大类,配和乐曲演唱的是“民歌”,没有乐曲自由吟咏称“民谣”。歌因配乐受曲谱制约,歌词有与之相适应的句法章法结构,节奏比较徐缓。谣不配乐﹐没有固定曲调﹐取吟诵方式,章句格式比较灵活自由,节奏比较紧促。在搜集民间文化遗产中,音乐工作者关注的是民歌曲调,注重其音乐性,对于歌词比较忽视;与之相反,民间文学工作者关注民歌歌词,注重其文学性。通常把部分民歌歌词和民谣统和起来,称之为民间歌谣。
通州歌谣起于何时,待考。理论上通州域内有人类生产活动就有了歌谣,可惜没有文字记载。有文字记载的歌谣起于《通州志》,后《通州志要》、《民国通州志稿》等志书辟《风土志》专门记载民谚、歌谣。新中国建立后,民间歌谣得到重视和保护。1986年通县文化馆组建“十大集成”办公室,负责民间民族文化遗产的搜集整理工作。1992年,通县文化馆组织“民谚民谣编辑小组”,搜集整理民谣300余首。2006年,通州区文化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大规模的调查,也搜集到不少的民间歌谣。此外,陈乃文先生有75首民间歌谣(2000年12月)登载在通州政协《文史选刊》中。
通州的歌谣丰富多彩,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其内容可分为劳动歌、生活歌、仪式歌、情歌、历史传说歌、时政歌和儿歌。
一、劳动歌
劳动歌谣产生最早,在民间流传最为普遍,它是劳动人民从事各种体力劳动时激发出来的一种歌谣形式。我国最古老劳动歌谣《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简单质朴,歌唱原始先民狩猎生活:斩断竹子(断竹),接上弓弦(续竹),发射弹丸(飞土),射向飞禽走兽(逐宍)。
通州是漕运码头,多河富水,农业发达,商贸繁荣,劳动歌谣渗透在生产流通各个领域。有田歌、渔歌、劳动号子、叫卖小调等。
拿起小锄开野草(哎),锄了野草好长苗儿(哎),
(哎啦依呼呀呼嗨),莫怕头顶日头晒哎。
锄去野草苗直腰哎。
这是田歌《锄草歌》。歌谣明快生动,体现了农民欢快心情及对禾苗的特殊感情。
一百鱼,二百眼儿,打鱼的人,穿裤衩儿。
天上下雨他撒欢儿,大雪封河直了眼儿。
这是渔歌《打鱼人》。语言幽默诙谐,反映了打鱼人的生活,很有意思。
号子就比较多了。有踩曲歌(作坊号子)、灌歌(农事号子)、夯歌、硪歌(建筑号子)、运河船工号子等。船工号子因其较高音乐价值,将其列入民间音乐篇。踩曲歌是随着通州酿酒业的发展而流传的;是酿酒工人在踩曲时为协调动作,减轻疲劳而唱的歌。踩曲几个人一组,先把木板放在酒曲上,然后几个人站上去,一齐猫腰按着《踩曲歌》节奏,边唱边踩。
加油加油多加油,加上劲子踩到头儿,
大伙儿回头看,这头儿低,那头高,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干活千万别偷油儿。
初八十八二十八,小大姐儿小二姐儿住上娘家。
爹爹出來扛包袱,妈妈出來抱被窝。
哥哥出來瞅一瞅,嫂子出來扭一扭。
有我爹妈来两趟,没有爹妈不回头。
嘎吱嘎吱两溜沟,两溜沟儿踩到头。这边儿有多平来这边儿洼,
(哎)你猫腰儿,我猫腰儿,猫猫腰儿,拉拽着。
《踩曲歌》减轻了劳动疲劳,活跃了劳动气氛,后一首还反映了家庭生活,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灌歌》在通州农村最为流行。一根天然带弯独木镶嵌一圆形滚桶,滚桶中间凿空穿一长轴,这就是辘轳。用两个支架把辘轳在井口上支起来,拴上长绳,绳下边拴着铁罐或柳罐。晨曦微露,薄雾未消,人们开始摇辘轳打水,就可以听到这样的歌声“一斗上来吆,哎咳,还有那个二斗来……”。声音嘹亮而悦耳,这就是灌歌。1987年,文化馆常富尧先生,采访了杜柳棵村78岁的杜士连老人,他唱这样一首《灌歌》:
前花园打水儿,后花园儿来浇。
前花园浇的是老来少,后花园儿打水浇石榴。
歌充满了诗意,体现了劳动者的惬意和美的潇洒。马莲花开了,水顺着小畦潺潺地流着。小鸟畦边蹦蹦跳跳。太阳升起来了,辉映着浇园人的笑脸。
与此相比,夯歌和硪歌就没有这么惬意了。通州的夯歌、硪歌有多种,但总体上显得急促、热烈,即兴演唱。“一领众合”。
(领)哎来依个高搭起吔,(合)哎嗨哟呀。
一下一下地砸唻,(合)哎咳哟哇。
下下就把它砸好唻,(合)哎咳哟唻。
下下都要落平哎,(合)哎嗨哟呀。
咱们就铆劲儿打唻,(合)哎嗨哟哇。
咱们就铆劲儿砸呀,(合)哎嗨哟呀。
这是最普通的夯歌、硪歌,在通州盖房、筑堤等建筑工地随处可闻。有的号子适合于打小矮桩(小矮桩用小铁硪)。主是是护河撼桩(打桩入地)时用:
海子里去打围了我就高了高儿的敲吧嘿呀哟,
受了伤的野猫 你不接我的号儿吧嘿呀哟。
嘿!嘿!嘿!嘿!嘿!嘿!嘿!嘿!……。
有的夯歌借景生情,随机应变:
(领)哎,这高高山上就一棵蒿哇,
(合)嘿呀嘿!
(领)有一个唧鸟儿那就奔上爬呀,
(合)嘿呀嘿!
(领)一爬爬到那树梢儿上啊,
(合)嘿呀嘿!
(领)回过头来它就往下爬呀,
(合)嘿呀嘿!
有的夯歌、硪歌则借用民谣的一些内容:
(嗨哟,嗨哟,哎嗨哟,喂嗨哟哎)
我的哥们儿,你别打晃儿了。
接我的号儿,我的号儿。(喂喂,哟儿嗨嗨!)
腊月三十月正明,这树梢儿不动它刮大风。
刮的碌碡满地滚,刮的鸡蛋纹丝儿不动。
碌碡撞到了鸡蛋上,倒把碌碡撞个大窟窿。
这鸡蛋要是破了,可是着锔子钉,碌碡它要是破了使线缝。
新下的小狗儿可是“邦”“邦”地咬,三天的孩子他嚷牙疼。
我说此话你不信哪,栽一棵白菜出一棵葱。
我的哥们你别打晃儿,别打晃儿呀,
(我的那个号儿啊,喂喂哟儿嗨嗨哎……)
唱到了此处咱们该喘一喘来,好来好来好来……
(哟儿哟儿啊喂喂嗨喂喂)……
值的一提的是马驹桥西后街的“官夯号子”。其特点是歌词比较固定,少有即兴发挥;词多采用明、清刊发的唱本或部分高跷唱词,很有文采。关于“官夯号子”的具体情况,将在民间音乐篇中给以详细记述,本篇只选官夯号木夯短号一段唱词《十针扎》:
大清国的姑娘实可夸,稳坐绣房血衲扎。
一针扎到天上星和斗,
二针扎到二郎爷又把孙大圣抓。
三针扎金吒木吒哪吒三位太子,
四针扎四大天王怀抱琵琶。
五针扎五鬼闹盼儿串油跳,
六针扎六捧六托顶地袈裟。
七针扎七个小星蹿北斗,
八针扎齐天卧佛八大菩萨。
九针扎九公九母九娘娘,
十针扎十大阎君又把生死簿查。
这姑娘还要扎,要扎春秋四季花。
春针扎,春夏秋冬四季火,
夏针扎,苍蒲荷叶趁莲花。
秋针扎,芙蓉牡丹江西腊,
冬针扎,迎春迎春腊梅花。
左针扎渔翁背定网,
右针扎砍柴樵夫下山洼。
前针扎一农夫植刨耕地,
后针扎小顽童儿手放风筝拍手打掌笑哈哈。
这姑娘还要扎,扎人无走兽鲤鱼大跳龙门海水江牙。
姑娘扎了个豆腐块,转遭都是鹅黄绦子扎。
通州的叫卖歌大体分为为两类:说唱型和歌唱型。说唱型音调叙述强,似说似唱,音域不宽,大都与语言音调紧密结合:
“茄子,黄瓜,嫩扁豆,韭菜,还有辣青椒哇……”、“卖大红苹果、甜葡萄、大嘎嘎枣咧……”、“大柿子,喝了蜜,赛冰糖……”、“梨膏咴,白糖儿多!白糖儿多,梨膏号喂……”(卖梨膏的)、“臭豆腐,酱豆腐,还有八宝儿菜,还有酱萝卜嘞……”(卖臭豆腐 酱豆腐的)、“凉粉儿哩酸辣耶!哎凉粉儿来!绿豆换凉粉……”(卖凉粉的)、“韭菜花儿黄瓜哟!韭菜花儿来花儿黄瓜,还有辣椒,我这个净是酱油腌的啦!疙瘩头哇!咸辣萝卜还有辣椒,我这个净是酱油腌的啦……”(卖咸菜的)、“这个样儿的味儿,要吃西瓜沙土地儿。旱甜瓜另一个味儿……”(卖西瓜 甜瓜)、“沙倭瓜喂!大老倭儿呕!大磨盘倭儿呕……”(卖老倭瓜的)、“还有两挂大山里红啦哎,大山里红啦”(卖大挂山里红的)、“买小壶儿呕,买小碗儿呕,还有攒钱用的罐儿呕”(卖小壶 小碗)、“有花边子嘞花袖子,换茶壶来,换茶碗使去哟!潮银子嘞,换茶壶来,换茶碗使去哟!”(换茶壶茶碗的)……
这些都是说唱型。歌唱型叫卖歌曲调悠扬动听,有小调的特征。如《卖糖豌豆》:
要吃糖来糖豌豆,红果儿做的山揸儿糕。
山楂糕来红腾腾,糖豌豆来满天星。
哎!包着包儿卖也包着包儿售,
老太太吃了拿上大包,学生吃了会上体操。
卖冰水歌
通州塔,尖上尖,蜜蜂搭窝赛个糖山;
叫你喝来你就喝,冰糖白糖往里搁;
叫你尝来你就尝,冰糖白糖往里扬。
小孩过来你端一碗,尝一尝,尝一尝,
卖冰水儿的不撒谎!
此外,还有卖酸梅汤、卖冰糖葫芦、卖花生、卖豌豆黄、卖白梨、卖烤白薯、卖篦子的……等等,这些叫卖歌,体现漕运对通州经济的影响,展示了老通州市场的繁荣景象。
劳动歌谣记述了通州百姓生产劳动过程及习俗,抒发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感受和思想情感,并以诗化的语言保留了来自实践的生产知识和劳动经验,弥足珍贵。
二、生活歌
生活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所有歌谣都可以称之为生活歌。狭义生活歌主要是指反映民众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的歌谣。这里当然是指后者。通州最有代表的生活歌有苦歌、嘲讽歌、劝世歌、生活知识歌及特别职业生活歌。
苦歌是人们对命运的悲惨哭诉,如《拉纤的,命真坏》:
拉纤的,命真坏,风吹雨打日头晒。
光着脚板走烂泥,忍气受累把纤背。
拉纤的,到通州,河滩号房破席头。
鸡毛小店躲寒天,乱葬岗子看日头。
通州是漕运码头,异常繁华,在这繁华的背后,有多少纤夫的血和泪啊。歌谣把他们悲惨命运,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
五更天,墨墨黑,拖儿带女到门西。
脚裹千条布,身着百家衣。
手拿太平棍儿,怀揣大色盔。
冻得咧嘴儿乐,饿得捂肚皮。
盼着出太阳,关粥解解饥。
漆黑的夜,冷风嗖嗖地吹,一群拄着打狗辊儿,“脚裹千条布,身着百家衣”,拖儿带女的人们,来到免费到粥厂,哆哆嗦嗦地期待着天亮领一碗稀粥,这是《关粥谣》给我们描绘穷苦人的惨景。尤其是“冻得咧嘴儿乐”, 令人胆战心惊。
高梁粥,稀得溜,谷子饭,分窝头,
辣椒叶,没点油,伙种地,人赛牛。
挨打受骂叫来巡警绑了走!
农民没有土地,常年给地主做工,《长工谣》不就是他们痛苦的呻吟吗?
学了三年徒,受了三年气,
吃的剩窝头,放的窝心屁!
学徒工们三年出师,不满三年不准回家。在学徒契约中明文规定:“如有走南逃北、与店无涉;如有亏空,荐主负责。”这首《学徒歌》是写实。
最可怕的恐怕就是穷人借债了,尤其是借了印子钱,那是阎王债呀。
印子钱,坠把,今儿是一个明儿是俩。
九五扣,八到家,使了一个得还仨。
这些歌谣吟咏了社会最底层人民的生活。拉纤的纤夫、扛活的长工、铺子中的徒工、等待“关粥”瑟瑟发抖的人群……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呀!这是社会生活。那么,家庭生活呢?
小白菜地里黄,三岁两岁没了娘,
死了亲娘不好过,就怕爸爸娶后娘;
娶了后娘三年整,生个弟弟比我强,
弟弟吃面我喝汤,端起碗来泪汪汪;
想亲娘呵想亲娘,亲娘想我一阵风,
我想亲娘在梦中。
小白菜呀,地里黄啊!
三岁两岁,没有娘啊!
跟着爸爸,本不错啊!
就怕爸爸,娶后娘啊!
娶了后娘,三年整啊!
有了弟弟,比我强啊!
弟弟吃面,我喝汤啊!
弟弟穿新,我无裳啊!
思想起来,好心伤啊!
河里开花,河里落啊!
没娘孩子,好难过啊!
我想亲娘,在梦中啊!
亲娘想我,刮黑风啊!
白天听到,蝈蝈叫啊!
夜晚听着,河水流啊!
有心跟着,河水去啊!
又怕一去,不回头啊!
血和泪的哭诉,揭示没有亲娘疼爱孩子的内心世界,让人唏嘘不已。《小白菜》是民众长期仇视后娘民俗心理的直接反映,也是旧有封建伦理制度的形象再现。
有些苦歌用儿歌方式表现,语言欢快,大大地冲淡苦涩,但欢快之后,仍使人有凄苦的感觉。
高高山上独一家,十间房子九间塌;
老头子出来架双拐;老婆子出来双眼瞎;
儿子出来是秃子,儿媳妇出来是哑巴;
看家的黄狗三条腿,耕地的犁牛没尾巴。
与此相比,《小媳妇》的苦涩就褪色了许多,鲜亮起来。但我们仍然隐约感觉到“痛”
木底鞋,呱哒哒,我上南边采梅花,
一朵梅花没采了(liao),亲(qing)家亲家来到了(liao)。
姑娘,姑娘快擀面,爹一碗,妈一碗,
公一碗,婆一碗,还有小姑子一大碗。
案板底下藏一碗,猫来了舔舔碗,
狗来了砸了碗,气得姑娘直瞪眼。
下面这首苦歌与其说是讲道理,不如说是有点儿反抗的意思了。
豆芽菜,根儿粗,婆婆打我为小姑。
谁家没有儿和女,您为什么痛(爱)小姑。
将心比心仔细想,小姑嫁人有小姑。
嘲讽歌主要讽刺那些“娶了媳妇忘了娘”的不孝子孙和那些“能吃不能干”的懒汉。“山喜鹊,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是《通州志要》上的歌谣。《大鸭梨》就更形象了。
媳妇要吃大鸭梨,赶了南集赶北集,
打了把儿,削了皮,媳妇、媳妇快吃梨,
老娘看见了不的(dì)。老娘要吃一个干烧饼,
他们说,没有闲钱补笊篱!
大肚汉,能吃不能干,
挑着两个猪尿泡,累出一身汗,
有心想歇歇,又怕误了中午饭。
寥寥几笔,不孝子孙跃然纸上;“大肚汉”形象栩栩如生。
有些讽刺则用儿歌的形式来表现。《董二叔》就是嘲讽那些自以为是,不懂装懂的人。
十字街上挂出一只羊,
大哥说是狼,二哥说是虎。
从南边来个董二叔,
打了一个脖儿拐,吐了一口恶唾沫。
那也不是狼,那也不是虎,
那本是骆驼羔子没长足。
有些讽刺含有善意,有玩笑的意思。
马瘦毛长蹄子胖,两口子打架争热炕,
争争抢抢谁也不让。老头子说我捡的柴,
老婆子说我烧的炕,老头子抄起了掏灰耙,
老婆子抄起了擀面杖,打了一宿,谁也没摸着热乎炕。
有些嘲讽是自嘲,自己拿自己开心:
一个拐棍儿我拄着(扎),两撇胡子我捋着。
三炮台我抽着,四轱辘马车我坐着。
五线谱我倒着。六国饭店我吃着。
七品官我当着。“八匹马”我划着。
九个美女伺候着。实(十)在不行我走着。
《摆谱》用幽默的笔调,对比的方法,把一个牛皮匠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出來。先是云山雾罩,牛皮哄哄,最后一下子栽到了现实。尤其是最后一句“实在不行我走着”,读后有些苦涩。嘲讽含着幽默的歌谣还有《扇子》:
扇子有风,拿在手中,
有人来借,等到立冬。
有的歌谣不仅是嘲讽,更多是鄙视了。《放粥的人》就是如此。
火车一拉笛,粥厂开了门。
大姑娘给粥心,小媳妇给粥皮。
小孩给一点,老太太专给粥嘎巴儿。
擦胭脂抹粉儿的给一盆儿。
您说,这“放粥的”是什么人呢,老百姓为了这一碗粥哆哆嗦嗦等了半宿,他呢,竟然用阴暗的心理窥视这些受苦人。做法虽谈不上卑鄙,但也不大光明,您说,谁看得起这个心理阴暗的小人呢?其实,这种人现在也有。
劝世歌是生活歌中教导人们为人处世的歌。如孝敬、交友、睦邻、感恩等。歌谣《十八忍》就比较完备。
庄稼人能忍起早贪黑,破房要勤抹,防备雨摧。
地薄就怕多上粪啦,锄几遍耪几回不怕荒草(哪)把苗围。
人要是懒了,你可埋怨谁?
买卖人能忍和气生财,不管那穷富一样看待呀。
(客人来笑颜开,)买卖都是熟主道,不要死性莫发呆。
这样的买卖怎能不发财。
街坊能忍忍得出奇,孩子打架自己管自己。
只为孩子别伤脸哪,护犊子使不得(DI)。
远亲不如近邻居,千万别伤村庄和气……
这是西集(原郎府)地区流传的《十八忍》歌谣。城关镇也有此歌谣,但词就不一样了。现节录一段。
无义的人要少交,嘴赛沙糖心赛刀,当面温情暗使跛脚。
虽然交了无义的友,常恭敬,错不了,
一时待错绝了交,像这样的朋友你得躲着。
做官的能忍则忍乐逍遥,万里江山坐得牢。
文官能忍加俸禄,武官能忍穿蟒袍。
吃粮当差忍为高,月月关饷顶戴熬……
作品是在告诉我们为人处事的方法,其实在说人生的真谛,虽说有些消极,但是,对于处在底层人们,又能怎么样呢?下面这两首歌谣来自于马驹桥地区,是翟万增先生搜集的。歌谣告诉我们如何善待老人和老人如何善待自己。
老来乐
老人乐,老人乐,老人乐趣真是多,张嘴乐,闭嘴乐,睁眼乐,合眼乐,举手乐,迈腿乐,早也乐,晚也乐,只要您的心情好,一举一动都是乐。第一乐,天伦乐,子孙膝前侍候着,吃饭时,正面坐,儿孙媳妇围一桌,孙子说,爷先吃,儿媳说,爸爸妈妈您把软的吃,饭后闲聊团团坐,全家老少乐呵呵;第二乐,知足乐,安贫乐,房屋千间卧八尺,衣服万件柜中藏,财太多了不是福,知足才是快乐长;第三乐,耕耘乐,力所能及勤劳操作,不逞强,不过力,学习陶翁为取乐;第四乐,教子乐,教子节约省着过,一粒米,一棵菜,不能丢,不能落,教子女,学习好,科科功课都优秀,将来为国献力量;第五乐,自找乐,什么高兴做什么,读书、看报、听广播,琴棋书画都喜好。游山玩水多旅游,名山大川观赏罢,民族民俗亦蕴情。要说乐,尽是乐,老人身心全是乐,糊涂乐,忍让乐,健康乐,学习乐,旅游乐,交友乐,平安乐,吃亏乐,心胸开朗更是乐,老哥老姐别自悲,天天自己把乐找,现今咱们虽耄耋,力争百岁老福长,趁着夕阳正鲜艳,幸福长寿乐无边。
这是一幅欢乐图。它告诉人们,首先是老人,自己要快乐的生活,不能自寻烦恼。要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家人,面对生活,自己找乐。找乐才能使自己其乐无穷。青年人呢,要多关心老人,要给老人寻找快乐。这样,一家人才能其乐融融。下面这首《老来难》就不同了,儿女要多多反思。
老来难,老来难,劝人休把老人嫌,当初只嫌别人老,如今轮到我头前。千般苦,万般难,听我从头说一番:耳聋难与人说话,差七差八惹人嫌。雀盲眼,似鳔粘,鼻泪常流擦不干,人到面前看不准,常把李四当张三。年轻人,笑话咱,说我糊涂又装蒜,亲友老幼人人恼,儿孙媳妇个个嫌。牙又掉,口流涎,硬物难嚼囫囵咽,一口不顺就噎住,卡在嗓内噎半天,真难受,颜色变,眼前生死两可间。儿孙不给送茶水,反说老人口头馋。鼻子烂,如浓烂,常常流到胸膛前,茶盅饭碗人人腻,席前陪客个个嫌。头发少,头顶寒,凉风吹得脑袋酸,冷天睡觉常戴帽,拉被蒙头怕风钻,侧身睡,翻身难,浑身疼痛苦难言,盼明不明睡不着,一夜小便七八遍。冠心病,脑血栓,怕夜长,怕风寒,时常变风病来缠。年老肺虚加咳嗽,一口一口吐粘痰,儿女都笑咱老得这样还不死,你还想活多少年。脚又麻,腿又酸,糖尿病,脂肪肝,行动坐卧真艰难,血压高,血脂粘,拄杖强行一、二里,上炕如同登泰山。无心气,记性差,常把初二当初三,想起前来忘了后,颠三倒四惹人嫌。老人难处说不完,仁人君子好好想,对待老人莫要嫌,人生哪能总是少年,日月如梭催人老,人人都有老来难,人人都应敬老人,中华民族好传统,尊老敬老孝顺老,子女知书通达理,孝敬父母理当然,优良美德永代传,永代传。
中国现在即将或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老人如何善待自己和我们如何善待老人,将是一个社会问题,歌谣语言平和,充满了哲理,不仅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又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父母恩情》诉说养儿的过程和艰辛,嘱托人们不要忘记父母恩情:“一岁两岁娘怀抱,三岁四岁不离娘神;五岁六岁你满接跑,七岁八岁念书文……”这首歌谣不但在人们的口中吟唱,还出现在戏文之中。是啊,爹娘含辛茹苦将我们拉扯大,容易吗?我们怎能忘记父母恩情呢?诉说父母恩情的还有《小燕》歌。此歌采取的是拟人方法,引起人们更多的思索。
小燕儿,小燕儿出了窝,听我给你唱个歌,
自小爹娘喂养你,把你养得翅膀长,
你打食,吃着香,也该想着爹和娘。
生活知识歌是人们利用歌谣形式,寓教于乐,传递生产和生活经验。如《数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
九九加一九,牛羊满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