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 创 文 学 新 风 尚 ,引 领 写 作 新 潮 流

会员管理
 带雨的云 558
 王风 372
 作协推荐 307
 运河散人 263
 零度 261
 古月重升 210
 郑永涛 173
 张天珍 169
 轻舞飞扬 154
 孙新坤 154
  •  第二种忠诚(中篇小说...
  •  第十二章 山神土地...
  •  第十一章 除魔告城隍
  •  第十章 都城隍判官互...
  •  第九章 化梦点才子...
  •  第八章 化梦点才子(...
  •  第七章 遇仇人禅定...
  •  第六章 与地藏菩萨对...
  •  第五章 悟德收妖僧
  •  第四章 乱法坛悟德羞...
  •  楼梯寄情
  •  她说什么了
  •  吴稚晖何许人也
  •  《爱,能勿劳乎?忠,...
  •  枫叶的招摇
  •  自在杨花
  •  “地坛”的魅力
  •  田间小路
  •  人散茶已凉
  •  发自病榻的心语
  •  浅伤
  •  溱沁
  •  孤煞
  •  梦魇
  •  奈何
  •  道
  •  淡然
  •  天道
  •  超脱
  •  英雄决
  • 谈通州的民间器乐
  • 作者: 日期:2012/7/17 0:16:18 阅读:1951 次 [大 中 小]
  • 谈通州的民间器乐

    通州民族器乐活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刘 《定军礼》记载,秦末汉初,鼓吹乐已在北方汉族与少数民族居住区流行,处于幽州(北京)的通州正属上述地区。唐代,幽州器乐演奏极盛,大诗人杜甫曾在《后出塞》中写到北京地区的器乐演奏:“渔阳豪侠地,击鼓吹笙竽。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 

    辽代,具有地方民间特色的庙会文化形成。民间音乐通过特有的民俗活动形式得以空前展现。宫廷音乐丰富,佛教音乐兴盛。值得一提的是,辽时在通州区东南漷县(村),有大片湖泊和沼泽地,水面宽广,水草丰盛,天鹅众多,辽宫廷将其辟为“延芳淀”,帝后及群臣常来驻跸,纵鹰捕鹅,帝、后常放体小爪利海青捕拿天鹅,以此为题材创作的《海青》、《海青拿天鹅》等音乐作品产生。后来,这些作品传到了宫廷、民间、寺庙。通州区至今仍保留着《拿天鹅》、《海青歌》等此类音乐作品。

    明嘉靖年间的《通州志略·礼乐志》中记载:“音乐用于乡人者,乃世俗之传习。”诸如婚娶及庆贺、祭丧送丧、僧道修斋设醮;“音乐之用于官府者有庆贺接诏迎奏”。这些音乐,因演奏用途有别,分别被称为“民间之乐”和“军中之乐”。

    清代,民间器乐活动更加昌盛。1988年,通州进行民间器乐普查。当年牛堡屯85岁的乐师王瑞来说,他们演奏的曲子是明末清初从北京潭柘山秀云寺僧人那里学来的;马驹桥乡史村佛教音乐乐师李连荣说,他的手艺为熬硝营寺庙和尚谢海林、谢惠林所传,寺庙为明朝所建。他听师傅说有庙就有了吹奏班子。永乐店农场小务村70多岁的乐师卢明胜说,他的技艺是祖传,往上说起码有三辈,150年的历史了;其他乐班也有艺人说,他们吹奏的是大清国的曲子。

    新中国成立前后,通州500多个自然村百十个村庄有民间器乐艺人,有60个左右民间器乐班子。这些器乐班子演奏的乐曲,从其属性和功能看,大致分为民间器乐曲和宗教音乐。通州区已搜集整理出的民间器乐曲分为鼓吹乐和锣鼓乐,它们分别由吹鼓手乐班和高跷会乐手演奏;宗教音乐有汉传佛教音乐和天主教音乐,分别由佛教乐班、道教(僧传)乐班和天主教音乐会演奏。

    民族民间器乐的演奏,主要用于民俗和宗教活动。

    旧时,通州有很多著名寺观。较有名气的寺庙,每年有庙会二至三次。庙会期间民间社火、民间花会纷纷前来朝庙进香,各种民间艺术在这里竞技献艺。民乐则主要配合花会进行演奏,如送匾、挂匾,这时演奏的曲目便很自由。在庙会上进行演奏的主要是吹鼓手乐班。

    民间音乐应用最广泛的就是婚丧嫁娶了。在婚事仪式上的演奏主要是吹鼓手乐班。结婚头一天亮轿、踩街、响房;当天换头面、上轿、坐轿、下轿、拜天地、坐帐等仪程都要吹奏乐曲,这些曲子叫轿子曲。轿子曲主奏乐器是海笛,配以铙钹,四面或八面大鼓(大鼓数与轿夫数相同。室外用大鼓,室内换手鼓)。经常使用的轿子曲有十几支,其特点是火爆、热烈,尤以轿子抬起新人时所演奏的“群鼓”最为突出。

    艺人真正施展技艺的时候是“响房”。“响房”是结婚前一天傍晚至深夜,在新房中为驱邪迎福而举行的吹奏。艺人们争相拿出自己绝活。此时使用的曲目更加广泛,远远超出轿子曲范围。如果事主同时请来两个或更多的乐班“对拨儿”,相互比赛竞争,加上亲友点吹点唱,气氛更为热烈。

    婚仪请吹鼓手乐班,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较为普遍,如今婚仪,因社会的变迁,观念的更新、情趣的变化,则极少采用这种传统形式了。

    在丧事仪式中进行演奏的有各种乐班,而吹鼓手乐班在丧事活动中最为活跃。主奏乐器为管子和唢呐,配以笙、笛、云锣等;打击乐除镲锅、鼓外,加进大钹、大铙等。20世纪80年代以后,吹奏歌曲在演奏曲目中比重加大,所用乐器更加多样(甚至加入西洋乐器)。丧事在“接三”(又称“送三”)、出殡时奏乐。除白事上常用曲牌外还加奏一些时兴小曲、民歌小调、戏曲选段。除此之外,丧家亲友还可以点曲儿:凡世面上听得到的曲子或小调都可以点,但在吹奏之后要另加赏钱。有的丧家请两个乐班“对拨”,你一套,我一曲,俨然打擂一般,这时围观群众可欣赏到吹、咔、打、耍、唱、逗等淋漓尽致的表演。

    吹鼓手乐班除为民俗活动服务外,还经常参加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如在国庆游行、全国首届农业博览会开幕式、龙潭文化庙会、农民艺术节、欢送新兵入伍等活动中表演。

    对通州民乐影响最大、人数最多的吹鼓手乐班,曾出现过不少较有影响的民间器乐艺人。如20世纪2050年代最有名气的吹鼓手艺人:张各庄村的王华臣(据说他首先把评剧唱腔移入吹歌)、岔道村的王世荣、老庄户村的李氏三兄弟(李全、李祥、李海)、南堤村的张子明、北辛店的王友和、西黄垡的袁洪亮(因他吹奏声音洪亮,故师傅给他起此名)等。这些艺人多为乐班班主,技艺超群,是本乐班教师。他们中多为轿子房、杠房的主人,这就使乐班的业务量增多,也无疑成为培养器乐人才的良好土壤。

    吹鼓手乐班的活动范围不仅限于通州区内,友邻的三河、大厂、香河、燕郊、安次、武清等区县也是他们表演的天地。吹班之间联合或“对拨儿”演出也较为常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丰富了曲目,提高了技艺,扩大了影响,这也成为他们兴盛不衰的原因之一。

    佛教音乐作为弘扬佛法的法门一直依附佛教本身而存在,它的宗教功能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赞佛功德”,二是供养佛菩萨,三是满足佛教信众对“音乐佛事”的需要。这第三方面尤为重要。因为历史上艺僧是以“佛事应酬”谋生的。“音乐佛事”主要为丧事服务,即替丧家超度亡灵。

    佛教乐班的编制由15人组成。主奏乐器是管子,配以云锣、笙、笛、镲锅、铙、钹、鼓、铛子等。乐队吹奏按丧事仪程进行。如见灵参厨、寻香取水度桥破玉、请魂送路时要吹奏相应的曲子。首先到厨房吹奏乐曲《六句赞》,称为“安饯”、“参厨”;摆供品时吹奏乐曲《滴落子》,称之为“戒食”;之后,吹奏香、花、图、果、茶、食、宝、珠、衣十个赞;中坐吹大曲,如《普庵咒》等,称之为“厌辉”,要两个小时左右。为延长时间,还可套吹小曲。第二天,“度桥”吹奏乐曲《菩萨托》、《望江南》、《堂头令》、《清江引》,中间加快板曲《鹅浪子》。“饯灵”时,吹奏乐曲《小跳神》、《翠竹帘》、《夫上妻坟》、《妻上夫坟》、《金砖落井》、《大闪板》、《拉不断》、《怯三归赞》、《赶子儿》、《一马三箭》、《抓不住》、《闹锥》等乐曲,最后吹归依佛《五胜佛》。佛教乐队所用乐曲比较固定,一般也不对乐曲做什么变化处理。演奏人员按各自位置排列整齐。或正襟危坐,或款步行走,非常规矩,显示出一种宗教的超脱感和神秘感。一般较大和较慢的乐曲要坐着吹;行走时则吹奏较短、较快的乐曲。整个丧事会演奏几十支乐曲。其演奏速度有如下规律:慢板曲——中板曲——快板曲——慢板曲。

    旧时,佛教乐班比较活跃。新中国成立后,反对封建迷信和宣传无神论的工作开展得普遍深入,寺庙拆毁或改作它用。”文革”期间,佛教乐班解散,佛教音乐衰微。1980年以来,国家实行了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政策,通州一些传统习俗得以恢复。区内健在数量极少的艺僧,组织起专门为丧仪服务的乐班,使一些佛教音乐得以保存。

    通州的道教乐班所用音乐,牛堡屯前街和应寺村两个乐班的师傅均称为僧传。两个乐班演奏的道乐主要有:《出坛记》、《怯三归赞》、《行道章》、《西调》、《抓不住》、《跑柳子》、《玉芙蓉》、《柳青华》、《夫上妻坟》、《叫鸡儿》、《马月郎》、《菩萨托》等;从名称来看,大部不是真正的道教斋醮科仪音乐,而名称及在民间丧仪上的应用与汉传佛教音乐大体相同,因此这些音乐应归为汉传佛教音乐。其他道教乐班所用音乐,已不得而知。

    通州唯一的天主教乐班,在今潞城镇贾后疃村。贾后疃村有全区最大的天主教堂,始建于1874年(同治十三年)。据1988年统计,通州天主教徒1870人,贾后疃村1500多人有95%信教。神父胡明新(1917年生)回忆:该村天主教是由北京东堂(现王府井)传来的。教会除“文革”期间停办外,至今一直活动。1986年,于原大教堂遗址处重建一座新教堂。据当时该村天主教会会长贾德化和音乐会主奏管子的贾俊峰(1939年生)说:音乐会是在同治年间教会成立不久由天津以南西湾子一带传来的。传来时,已是用中国乐器演奏中国乐曲的天主教音乐会了。

    音乐会成员,均为该村贾、胡两姓村民。手艺多为家传。最兴盛时,有50多人。用管(主奏乐器)、笛、笙、箫、二胡、四弦、低胡、手提琴(板胡的前身)、琵琶、三弦、扬琴、云锣、星铛、铙、板、单皮鼓、大鼓等十几种乐器。现在音乐会一般保持在1520人左右,仅用管、笛、笙、二胡、四弦、低胡、云锣和大鼓。这些乐器现多从乐器厂购买。笛:E调曲笛。笙:17簧笙。二胡:全长71厘米,筒长13 厘米。前口直径厘米,圆形,后口直径厘米,琴弓88 厘米。定弦5-2e1-d1)。低胡:全长94厘米,筒长18厘米,前口直径15厘米,八方形,后口直径13.3厘米,琴弓81厘米。定弦6-3。铙:直径27厘米。管:为使用者贾俊峰用紫檀木自制,全长19.4厘米,哨长2.9厘米,直径1.6厘米。筒音为5e)。云锣:为祖传。据说与该音乐会同样历史,是传统九音锣。每锣直径11.2厘米。

    音乐会演奏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用于宗教活动的“坐吹”。一种是用于教民家办丧事的“走吹”。曲目针对上面两种不同的活动分为“经谱”和“玩谱”(又叫“花谱”)。这两种谱的曲目原记载于该村一本工尺谱本上,约有几十首。此本毁于“文革”,故两谱中均有一些曲目失传。目前“经谱”只有《初行功夫》、《圣母经》、《举扬聖体》、《卑污罪人》和《已完功夫》五首曲目。原来尚有《天主经》、《钦敬圣体》、《大申尔福》、《小申尔福》等多个曲目。走街曲“玩谱”仅存《老八板》和《将军令》两首。原来尚有《上堂鼓》、《柳青春》、《柳叶井》、《绕口令》等(两种谱均属A宫系统)。

    从西湾子传来之初的乐曲原是小宫调,后经本村胡文岐(1994年时90多岁,已去世)的姥爷“高先生大爷”(尊称)对其进行改良,配合宗教活动庄严气氛,把小宫调改为了正宫调。指法变难,速度变慢,又对乐曲旋律加工。根据现在村民把“经谱”叫做昆调和“经谱”的旋律推测,这位“高先生大爷”可能是依据昆曲曲调改编的。根据“玩谱”中有的曲名如《老八板》、《将军令》、《绕口令》与几首渊源久远的中国民间器乐曲同名这一点推测,它们很可能是对原有中国民间器乐曲的改编;有的乐曲曲名和佛教、道教乐曲名相同,如《柳青春》、《上堂鼓》,推测它们很可能是佛教、道教乐曲的改编。

    音乐会参加本村教会的四大活动,即43日复活节,522日圣母降临节(复活节后50天),815日圣母升天节和1225日圣诞节,也称四大瞻礼。凡遇此大节日,教会一般要进行两天活动(第一天晚上到子夜、第二天白天)。至于音乐会在丧事活动中的程序,仅知要在亡灵家送丧过程和坟前演奏,具体情况尚不得知。

    台湖镇次渠村刘老轿子房  轿子房掌柜俗称刘老,原名叫刘长富,生于1899年,通州区台湖镇次二村人。刘老轿子房立柜于1925年。经营内容:婚丧嫁娶。轿子房乐手共有几十名,其中主要乐手有:刘长富(掌柜)、二弟刘长贵、子侄刘玉华、刘玉山;外请的有王六、翟文奎和刘生。古乐器具有:笙4捧、管子4支、笛子4支、箫2支、唢呐4把、云锣4把、大鼓28面、小鼓2个、疙瘩锣4个、大锣4个、小锣2个、大钹2对、小钹2对、牛大号4把。轿子房有轿子4顶。轿头两位:魏国章和刘振环。执事用具有:旗、锣、伞、扇,执事用具或多或少,依据顾主排场大小而定。顾主排场大可驾四面开道锣,打十二面旗,张六把伞,打四把扇。挂二十八面鼓,吹四把牛大号,八人抬大轿不变;排场小执事用具相应减少。白事做佛事,道场排场大小均照事主要求办理。刘老轿子房于1962年底停业。次渠村魏淑英是最后一个用轿子迎娶的新娘。

    半截河老道会 半截河老道会的音乐属道教音乐。道教音乐是道教在做斋醮和法事时使用的音乐。道教音乐早期见于北魏明元帝神瑞二年(415)寇谦之所著的《云中音诵》(即《华夏颂》、《步虚声》)。唐代,道教受皇家推崇,在吸收民间音乐、西域音乐和佛教音乐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提高。至北宋时,则产生了曲谱集《玉音法事》。明代,洪武七年(1374),道门科仪去繁就简,也使道教音乐更加规范统一,进入定型期。这一时期的道教音乐谱集《大明御制玄教乐章》采用工尺法记谱,共记录曲谱14首。近代道教音乐基本上承袭明代以来的音乐传统。半截河老道会据传有近200年的历史(现年80岁的游德新都说不清何年成立)。一说自宫廷传出;一说承自北京西山某道观,当时每年秋后有道士来村传授。该会主要为本地区百姓做祭奠法事。该会解放后有10人,至“四清”运动前仅剩5人,迫于当时形势自行解散。至上世纪90年代初又恢复。现有成员11(其中年纪最大的73岁,最小的40岁,会头张怀浦62岁)。该会现存手抄本《外佛事破狱·荐灵·渡桥经文》、《瑜伽舀炎口施食经》、《道会经谱》(似应为《道会乐谱》)各一册。《道会经谱》用工尺法记录《望江南》、《醉太平》、《六句赞》、《唐头令》、《大宝赞》、《玉芙蓉》、《三古赞》、《浪淘沙》等曲谱37。演奏时所用乐器有笙、横笛、管子(大管、小管和对管)、云锣、大鼓、堂鼓、大钹、小钹等。半截河村道教音乐被列为通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于家务老道会  东马各庄村老道会成立于1953年。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周德型酷爱民间艺术,在他的支持和筹措下,村公所购置了大堂鼓、锣、钹、镲等乐器,请来了新庄的九和尚成立了老道会。老道会主要是为亡者送灵送葬。第一任会长周士洪,会员有吹管子的周本祥;吹笛子的周士恒、周士山、杨玉青;吹笙的周士明、周德余、周连中;击鼓的杨守德、周德富、周连增;吹唢呐的周士祥、周德静(门吹);打云锣的周士华、周本瑞。仆摆祁振华(领队),还有周士孚、杨玉山、杨守亭共19人。当时村内有人去世,由周士洪带领老道会去该户义务服务。他们祭奠的吹奏程序为:人死的第二天下午开始一遍灵,叫“安饯”(拜灶),他们吹奏的乐曲《一依佛》、《二依佛》、《三依佛》周本祥吹管子放三碗水大显神通。傍晚“接三送三”、“西方接引”。老道会的仆摆领着孝子贤孙端灵牌送东街一老爷庙称“报庙”。晚上“祭奠灵”叫“关灯燕子”也叫“终座”,吹一大段大悲调,死人的闺女,孙女或侄女掏钱,也叫姑奶奶掏点笙钱。第三天上午“见灵”,吹奏龙华一卷、二卷、三卷。在中午11点以后,老道会吹打笙、管、笛、云锣“袈祭攒灵”,午饭后,老道会向厨户吹奏,叫“谢灶”。下午130分送殡。老道会的各种乐器伴随着死者家属哀哭声将死者送到村口。1990年,周士洪用姑奶奶的点笙钱购置了新的乐器和偏衫(袈裟)。并由杨王成保管。1996—1997年又购置了钹、镲、饶。到2000年前,周士洪和部分年纪大的会员相继去世,又加上一些人年老体弱,老道会解散。2000年以后,由周本瑞牵头组织了老道会,并出任会长。由于前任老道会大多数会员都不在了,周本瑞联络了西马庄、新庄、大耕垡等村的人重新组建老道会。此时的老道会实行了有偿服务(每次活动劳务费1200—1500元)。老道会的活动程序总体没有变化,服务项目与从前大致相同。

    兴各庄吹歌  兴各庄村位于潞城镇的东南部,村东紧临运河。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厚。

         兴各庄村吹乐队成立于清朝末年。据村民陈文保介绍,吹乐队的前身为“杠房”是其爷爷陈万顺组建的。第一代(清朝末年)陈万顺 。第二代陈勇 。第三代陈文顺、陈文保 。第四代陈景乐 。吹乐队现有演员20余人,是专为农村婚丧嫁娶提供服务的自发性民间文艺团体。同时,参加重要的民间文化活动。现在演出队组织者为陈景乐,所用演出器乐为唢呐、二胡、笙、鼓等。文革期间吹乐队解散。1980年由陈勇之子陈文保、陈文顺重新组织起来。现在,他们经常到附近的香河、大兴等地农村演出。演出的曲目有河北梆子、琴书、评剧、京剧、流行歌曲等。主要剧目有《花为媒》、《刘巧儿》、《大登殿》、《告状》、《二进宫》、《喜相逢》、《送子上大学》等。1984,这支乐队曾参加了建国303540周年大庆及庆典活动。现在乐队发展状况良好,徒弟王进民、陈景岳、秦东、夏门东等是这支队伍的骨干力量,对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兴各庄村吹乐队被列为通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 上一节、谈通州的曲艺   [ 返回主目录 ]   下一节、谈运河号子
本文共有评论 0 篇︱查看本文的评论
杂志约稿
   

人人文学

运河杂志

人民文学

新诗百年

中国网络作协

大悟山

新书推荐

中国诗人

中华女子

文学评论
友情链接:中国网络作家协会 中国艺术品交易平台
中国人人网艺术频道   人人论坛  



  • 网址:http://www.chinanwa.com 电子邮箱: 1009068986@qq.com
  • 微信:18001145010   QQ 1009068986 创作群195592079(已满) 中国网络作家联盟群136849320 ;
  • 版权所有:  『 网络作家网』 网络支持: 中网协
  • Copyright ◎ 2003-2020 www.chinanw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297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