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 创 文 学 新 风 尚 ,引 领 写 作 新 潮 流

会员管理
 带雨的云 558
 王风 372
 作协推荐 307
 运河散人 263
 零度 261
 古月重升 210
 郑永涛 173
 张天珍 169
 轻舞飞扬 154
 孙新坤 154
  •  第二种忠诚(中篇小说...
  •  第十二章 山神土地...
  •  第十一章 除魔告城隍
  •  第十章 都城隍判官互...
  •  第九章 化梦点才子...
  •  第八章 化梦点才子(...
  •  第七章 遇仇人禅定...
  •  第六章 与地藏菩萨对...
  •  第五章 悟德收妖僧
  •  第四章 乱法坛悟德羞...
  •  楼梯寄情
  •  她说什么了
  •  吴稚晖何许人也
  •  《爱,能勿劳乎?忠,...
  •  枫叶的招摇
  •  自在杨花
  •  “地坛”的魅力
  •  田间小路
  •  人散茶已凉
  •  发自病榻的心语
  •  浅伤
  •  溱沁
  •  孤煞
  •  梦魇
  •  奈何
  •  道
  •  淡然
  •  天道
  •  超脱
  •  英雄决
  • 谈通州的儿童游戏(二)
  • 作者: 日期:2012/7/17 0:16:18 阅读:1338 次 [大 中 小]
  • 元宝  此游戏在通州非常流行,放学的路上,割草的途中,都可以看到半大小子敞胸露怀地搧元宝。元宝用废弃的课本和破报纸叠成:32开纸为例,先让两条长边重合,压平,把两条这样的纸呈“十”字放置。再把每边朝一个方向叠成直角,然后把这4个“直角”

    像花瓣一样,依次合拢在一起。最后一个“直角”插入缝中,叠出一个“元宝”。“直角”一面为正面,另一面为反面。游戏开始,一方先将元宝放在地上,另一方寻找元宝与地面的缝隙——窍儿,然后用自己手中元宝用力掷地搧对方元宝。若将对方元宝搧翻个,则胜,对方元宝归己;若搧不翻,对方则拣起自己的元宝搧对方元宝,双方轮流,反复多次,直到不想玩为止,这种游戏适合儿童玩耍。

    洋画  又称“拍毛片”。洋画为长约6厘米、宽约4厘米的彩色画片。四种玩法:一是以锤子、剪子、布等方式决定先后次序,输者某甲先将自己一张洋画放在地上,赢者某乙则用手拍洋画旁边地面,拍出的气流将洋画翻成另一面,洋画归某乙所得;后由某乙出洋画,由某甲拍。如果某甲没有拍翻,改由某乙拍,谁拍翻洋画归谁,最后清点洋画数目来决定胜负。二是和搧元宝一样,洋画搧洋画,翻者为赢。三是每人出相同数目的洋画。把洋画正面朝下叠成厚厚一叠。后轮流将整叠洋画往下搧,这时牌会弹起并散开。凡是被弹起正面朝上的,就归者所有;正面朝下的,则留给下一个人,直到整叠洋画完为止。四是将每人所出的洋画集中一叠放在地上。每人轮流用一张洋画往这一叠洋画的腰部打。所散落的单张归打者所有,其余的再重新叠好,轮到下一个人打,直到打完为止。洋画既锻炼了体力,又考验了儿童的智力,是很好的儿童游戏。

    推铁环  推铁环风行于6070年代。用直径56毫米的铁锬(盘条)弯成直径大约500毫米的圆圈,再用直径3毫米左右的铁丝弯几个直径40毫米左右的小圈,将小圈套在大铁环上,将接头焊接。还要用直径45毫米的铁丝制作一个推杆,再装一个木头把手,一个铁环就制作完成了。再刷点黑色的油漆,真漂亮!推铁环,需要一定的速度,太慢了铁环会失去平衡,原理和骑自行车差不多。玩时,将铁环往前一抛,用推杆扶着,在保持铁环平衡的同时给以一定的推力,铁环就能一直向前滚动。需要拐弯时,用推杆施加一点力,铁环就能左右拐弯,自由地穿插在小胡同中。有时候,一大帮孩子一起玩,可以比速度,比难度,看谁跑得快,看谁能拐进最狭窄的路。铁环推起来,小圈在大圈上不停地滑动,发出清脆的响声,老远就能听见它的声音。

    打片儿拉  又称打水漂儿,农村孩子爱玩的游戏,一人或多人都可以玩。随手检起薄干土片儿或小石片儿,调整好姿势(如用右手投掷,身体需向右侧压低),挥臂低而平,石片出手一刹那,甩腕、拨指,使石片离开食指刹时产生顺时针旋转动力,石片疾速旋转平平地飞出手指,小小石片紧贴水面“唰、唰、唰”地起伏飞跃,泛起串串涟漪。游戏要看谁的水圈儿多,多者当然要受大家的羡慕。童谣云:“片儿拉!片儿拉!一打十仨,十仨不够,一打一溜儿。片儿拉!片儿拉!一打一片啦,不要俩,不要仨,就打一串大片儿拉。”

    荡秋千  又称打秋千,是通州人喜欢的游戏活动,多设在城市的中、小学校、幼儿园、公园内。用木或竹竖立作秋千架,架上悬挂两条绳索,下拴一横板,一人或两人在横板上或站或坐,握住两绳用力使之前后摆动以娱乐竞技。娱乐性荡秋千参与者一般分为两种:一是幼儿,自己无力荡高,由别人借助秋千荡起的惯性推高。二是初学荡秋千者,可站在踏板上,两手握绳,由同伴推送摆荡。后,两手紧握绳,双脚踏踏板,双膝屈蹲,向前蹬伸,回摆时恢复直立,再向前摆动,再屈膝蹬伸,经几次反复后,秋千即可摆到一定高度,你也就算学会了。双人荡秋千时,你和同伴面相对,你蹬伸时,他直立,他蹬伸时你直立,二人协调配合,也能摆荡得很高。竞技性荡秋千分为两类:一是以高度取胜。要求打秋千者掌握好用力技巧,借助秋千荡起后的惯性双腿蹬踏横板适时加力,使之荡得更高。衡量高度的标准为以树枝、树花为目标;或者在秋千的横板上拴一根标有尺寸的绳索。二是以花样技巧取胜,即打秋千者在荡起的横板上表演难度较大动作。“长长丝绳紫复碧,袅袅横枝高百尺。少年儿女重秋千,盘巾结带分两边。身轻裙薄易生力,双手向空如鸟翼。下来立定重系衣,复畏斜风高不得。傍人送上那足贵,终睹鸣铛斗自起。回回若与高树齐,头上宝钗从坠地。眼前争胜难为休,足踏平地看始愁。”这是唐朝诗人王建写的《秋千词》。荡秋千起于何时,待考,有的说起于春秋时期,有的说是古代中原妇女模仿山戎之戏,还有说始于汉代后宫。不过到了唐代,荡秋千已成了清明、寒食节的一项重要习俗。诗人韦庄云:“满街杨柳绿烟丝,画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缭乱送秋千。”至于通州的荡秋千活动起源,我想,恐怕也不会太近吧。

    猫捉老鼠  此游戏流行于5060年代,一到天黑,十几个儿童手拉手围成圈儿。圈儿内一名儿童当“耗子”,圈外一个孩子当“猫”。游戏开始:儿童们朝一方向转圈儿行走,边走边唱童谣:“一更鼓里耶,猫儿拿耗子嘞。天长哩,夜短哩,耗子大爷起晚啦。”这时圈外的“猫”问:耗子大爷在家吗?”圈内的“耗子”回答:“耗子大爷还没起哪!”儿童们继续转圈儿行走并重复童谣,问问唱唱一直到“十更鼓”,圈内的“耗子”每次回答都不一样,依次是:(二更天)耗子大爷穿衣裳哪!三更天)耗子大爷漱口哪!(四更天)耗子大爷洗脸哪!(五更天)耗子大爷喝茶哪!(六更天)耗子大爷吃点心哪!(七更天)耗子大爷吃饭哪!(八更天)耗子大爷剔牙哪!(九更天)耗子大爷抽烟哪!(十更天)耗子大爷上街遛弯去啦!当念完最后一句时,圆圈儿立刻打开一个缺口,“耗子”从圈内窜出,“猫”趁势追捉。孩子们跳着笑着。若“耗子”连钻数“洞”未被捉住,则轮换。若被捉住,则罚其钻裤裆。另换上两个儿童当猫和耗子。

    跳房子(跳圈儿)  女孩子玩的一种游戏。先在地上画几个圆圈儿(跳圈儿)或方框(跳房子),每人准备一块用瓦片磨制的“捞”,然后决出甲、乙、丙……先后顺序。甲第一跳,把“捞”丢向第一个圆圈或方框里,后单腿儿跳着把“捞”踢出圆圈或方框,再捡起“捞”丢向第二个、第三个直到第七、八个圆圈或方框里,再单腿儿一圈一圈跳着,把“捞”逆方向87654321踢出圆圈或方框。丢“捞”时必须准确,不许丢错圈或框,不许压线。单腿儿跳时不许双脚落地。踢“捞”时必须逆方向依序踢回,并不许压线。第一遍完成后占一个“家”,就是任选一个圆圈或方框,画上记号作为自己的“家”,单腿儿跳圈时允许在自己的“家”,双脚落地歇一歇,不许别人的“捞”停在自己的“家”里,但可以通过。

    撞球  玻璃球的另一种玩法。参与者少则五六人,多则十余人。挖一小坑,直径约15厘米。做一小球拍,实际上是块小木板,如方形乒乓球拍状。游戏开始前排出先后次序,在离坑两米多远地方放一球;游戏开始,玩球的人要退一米远,用球拍击打手中玻璃球,飞出撞击前面球,进坑者为赢,得一球。如果没进坑或没打着球,那就输了,轮下一人。最后以赢球多者为胜。游戏者边游戏边唱歌谣:“哎哎,我的一球碰二球,我的二球碰三球;哎哎,我的三球碰四球……”玩起来非常有趣。

    斗拐  通州域内流行的儿童游戏,参加者多为男孩,四、五人,两人相斗的称对斗,三人相斗为三角斗,多人相斗的为混斗。斗拐者曲盘起一腿,单腿跳跃,相互以所盘腿的膝部顶撞对方,直到有一方败北(即站立不住,被迫使所盘之腿落地为止)而决定胜负。三角斗是由对斗发展而成的。斗时,3人鼎立,限斗拐姿态,甲攻乙,乙攻丙,丙攻甲,不得乱斗乱攻,因此 ,游戏者既要尽力去攻斗别人,又要随时提防另一人的袭击,饶有趣味。最后,以先击败自己攻斗目标者为胜。

    打皇上  游戏者五六入,游戏场地空旷宽敞。游戏前在场地上划定两条相距十米左右的横线,一条为准线站立的是游戏者,另一条线则摆放四块土坯,中间土坯为“宰相”,两侧两块土坯为“文臣、武将”,“宰相”后面的一块坯叫“皇上”。游戏开始,众儿童按顺序站在准线上,用手中的石片或土块儿击打四块土坯中的一块。谁击中哪块儿,谁就此职务的承担者。在这四块土坯中,当然是“皇上”最难打,它的前面有“宰相”遮挡,但技术高超的孩子们使抛出石片儿或土块越过“宰相”将“皇上”击中,或从“文臣、武将”空隙中击中“皇上”。谁击中谁就成了“皇上”了,可以发号施令。如果打中了“文臣、武将”,也可得胜,但当不了皇上。没有击中任何目标者,则必须听从“皇上”的命令,让打中“文臣、武将”的孩子弹脑门儿或拧耳朵。玩这游戏时一般会有很多人围观看热闹,笑声此起彼伏,气氛欢快热烈。

    与打“皇上”游戏相似的有“打阎王”。只不过是将“皇上”变成了“阎王”,“文臣、武将”变成了“耳朵”、“鼻子”而已。“打皇上”游戏对锻炼孩子们投掷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是很好玩的投掷游戏。

    翻花绳  绳儿是一根三尺长短的绳线,两端绾结成圈。为两人游戏,多为女孩子们玩。一人将线圈拉套在两手上,用手指穿拉出一个花样,对方绾赶到自己手上,形成一种新的图案,对方再赶绾,自然又成一种形式,如此反复绾赶。上翻、下翻、左右翻。绾赶样式走向讲究先后顺序,章法规矩。心灵手巧者能绾赶出簸箕,筛子、斗、花面旗、长条旗、斜面、方块、雨伞等花样。

    放风筝  风筝也叫“纸鸢”、“纸鹞”、“鹞子”等,是通州老少咸宜的游戏。放风筝的工具有线、绕线工具和供游戏的各种附加物件。风筝线有多种,棉线、丝线、麻线、尼龙线以及放大型风筝用的铁丝线等。绕线工具也有多种,放一般风筝用“线桄子”,这是一种穿在轴柄上的六角形线轴,可以自由地放线。收线时一手拉线一手打轮,十分方便适用。还有一种简易的线桄子,呈“工”字形,也很方便适用。而放大风筝则用“线拐子”,放巨型风筝则要动用“绞车”。放风筝先看看风向,根据炊烟或柳枝的飘动方向,迎风放飞。风力较大时,可原地随放飞随放线,边放边抖,使风筝升高。风力较弱时,可根据空地大小,将线引出较长的一段,由同伴将风筝高举放飞,注意留出空地,边跑边抖。风筝在空中平稳后,如想使它钻高,可向下抖动。也可事先将提线的上提线略略缩短些,使风筝稍向前倾斜。在庭院中,场地窄小窝风,可用长杆将线挑高,以便迎风。为增添趣味,可制作同样的8个、10个风筝连成一串,每个相距约一米,将线系在骨架的十字交叉点上,一齐放飞。风筝的种类有彩蝶、蜻蜓、金鱼、苍鹰、沙燕、蜈蚣、孙悟空……有的发出琴声,有的宛如筝鸣风筝创制于春秋战国时期,唐代已成为民间游戏活动。诗人高骈《风筝》诗云: “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移将别调中。”说的是风筝的声音;元稹《有鸢》诗:“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借势童子牵。去地渐高人眼乱,世人为尔羽毛全……”说的是见儿童放风筝时的触景生情。清朝诗人高鼎《村居》曰:“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说的是放风筝的季节——清明。通州放风筝起于何时,待考。通州临沟屯村是著名的风筝村,村中老人们说,他们小时候爷爷经常带着他们放风筝,地点是在村北的沙土岗上。现在运河文化广场有不少人放风筝。孩子大人一起放。春光、丽日、和风,碧水蓝天中风筝点点,儿童们仰望风筝融化在春光中,这是什么样的情景啊!是一首诗?是一幅画?

    抖空竹  抖空竹也叫“抖地铃”、“扯铃”、“抖空钟”等。通州人还给它起个名,叫“抖嗡筝”。空竹为竹木质,分单轴和双轴两种。轮内中空,竹轮上有孔,孔内有竹碗作笛,两轮之间有木轴相连,轴中段细而光滑,抖转时,空气入孔发出音响。空竹每轮有孔2510个不等,大空竹每轮各为双排,俗称3248响。抖空竹的棉线绳两端系在竹棍上,竹棍长约40厘米,线的长度以手握两棍屈肘约90度线中段接触地面为宜,不可太长或太短。将线在空竹细轴上缠绕一扣,右手提左手送,带动空行按逆时针方向旋转。抖单轮空竹时,先绕两扣,提起后,由于一头沉随转动而自然解开两扣,这时应及时挥动木棍再绕一扣,随抖随绕或跟随空竹转动移动脚步。抖空竹有很多花样:空竹欢转时将绳扣绕开,两棍一撑,将空竹弹起落在棍上旋转,叫“鸡上架”;欢转时将线绷直,右棍高举,空竹由下飞转至顶端,叫“猴儿爬山”;用绳绷弹,高高将空竹抛起,接住后继续抖或再抛接,叫“满天飞”;单轮空竹将尖端放落地面旋转,减速时救起再抖叫“放捻转”。通州抖空竹游戏起于何时,待考。《帝京景物略·春场》云:“空钟者,刳木中空,旁口,汤以沥青,卓地如仰钟,而柄其上之平。别一绳绕其柄,别一竹尺有孔,度其绳而抵格空钟,绳勒右却,竹勒左却。一勒,空钟轰而疾转,大者声钟,小者蜣飞声,一钟声歇时乃已……”《帝京景物略·春场》写的是京城一带的情景。通州位于京东,是大运河的端头、漕运码头和重要货物集散地,我想,抖空竹的游戏大概不会近于明代吧!现在通州玩抖空竹游戏人不是太多,我觉得有两个人可以提一提。阮亚洲先生,年过古稀,自2000年始,陆续采集许多地方的空竹高手表演动作,编写了《抖空竹》、《抖空竹续编》两本小册子,书中记载180个动作并配有图文。杨金英女士呢,抖空竹技术精湛,花样翻新,多次参加市区组织的大型文化活动并进行抖空竹表演,如全国马拉松比赛的表演、奥运会鸟巢演出、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大庆的抖空竹表演、运河文化广场表演及全国第八届少数民族广州运动会表演等。不仅如此,杨女士还进行教学工作——区内张辛庄小学、张家湾中学;区外,朝阳区长营小学、宣武区北纬路中学、宣武残联、大兴区文化馆等。现在呢,抖空竹在儿童中已经很少了,玩者大多是中年人或老年人,这是我们十分忧虑的。

    拽包  少儿集体游戏。三人或多人一起玩儿。有两种玩法,三人玩儿:先通过“锤子、剪子、布”方式决定甲乙两个拽包人,甲乙两人相对间隔四至五米,中间站一小朋友,甲手中拿自制的布包(包内装入豆子或沙子),用力拽向中间的小朋友,小朋友会边躲包边倒退跑到乙方,乙方捡起拽过来的包,又拽向中间的那个小朋友,中间的小朋友立即转身边躲包边倒退跑到甲方这边,其间如果中间小朋友接到了拽过来的包,就多了一条命,可以抵一次被拽中,如末接住过包就被拽中,就要下差(即输了),与拽中他的人交换游戏角色,继续游戏。多人玩儿:先将小朋友分成两组或多组,玩儿时由两组上场,其他组在一旁等待。游戏开始一组人站中间,另一组分别站两边,站两边的一组用包快速地打中间的一组,如被拽的组中有人接住了一个包,就可抵消一个人被打中而不下场。如果该组已有一人或数人被打中下场,而留在场内的人如接到包,每接一包就可救回一个人上场。如果该组所有人都被打中下场,就要与另一组交换角色。如是三组以上小朋友玩儿,就由下一组人接替上场。

    夹包跳投  游戏有两种玩法:一是两脚夹住沙包,原地跳起将包跳投给同伴,二人互相跳投;或二人夹包跳投比远。二是夹包跳投投准:在地上划3—5个同心圆,作为地靶,距地靶5—7米处划一条起跳线。两脚夹包跳起将包投入圈内,按照圈数,从外至圆心,按1234……记分,投中圆心得分最高。沙包压圈线算外圈得分,未投入圈内不得分。同伴比赛可组成两队,看谁得分多。夹包跳投不但有趣,同时,还可锻炼跳跃能力,提高协调性和腹肌力量。

    丢坑儿  此游戏在通州很是流行。在旷场上挖两个相距两米左右、直径约67厘米、深45厘米小坑儿,坑外围画一以坑儿为圆心、直径约40厘米圆圈。决出先后顺序(甲先乙后)。甲先用自备“捞”(有的用厚铜元、有用锡铅铸成铜元大小的圆板块、还有用瓦片磨成圆块的),站在甲坑向乙坑投掷,投进乙坑儿算“暂胜”;乙投,如果乙也丢进坑儿里,叫“掏坑儿”。甲重丢,如甲又丢进坑儿,乙再重丢。如此反复直到有一方没有丢进坑儿为输。此外还要看“捞”丢在圈里圈外,圈里者输一分;圈外者输两分。甲乙都未丢进坑儿里,要看谁的“捞”在圈里,又离坑儿最近,一方的“捞”比另一方远一“哈”(拇指、中指伸直,二指间的距离)之内叫“吃”,也算赢;甲乙双方“捞”都丢在圈外重新玩。输赢一般是赌“洋画”。也有赌钱的,每次输一两个铜板不等。

    老鹰抓小鸡  这是传统的儿童游戏。游戏前,先对一群小朋友进行角色分配:一人扮老鹰,一人扮母鸡,其余小朋友扮作小鸡。一“小鸡”在“母鸡”背后抓住“母鸡”衫尾,其余“小鸡”也都各牵住一人的后背衫尾,形成一列纵队。游戏开始,老鹰站在母鸡对面,作捉小鸡姿势。忽东忽西,想办法抓住“母鸡”后面的“小鸡”,扮“母鸡”的则张开双臂拦住“老鹰”,保护“小鸡”不被抓,众“小鸡”也在“母鸡”后面作惊恐状不断躲闪。若有“小鸡”被“老鹰”手摸到,算被抓住,就得退场。达到一定时间后,“老鹰”抓到的“小鸡”超过“小鸡”数一半,则“老鹰”胜;不到一半则“母鸡”胜。老鹰、母鸡、小鸡由游戏孩童抽签轮流担当。

    与老鹰抓小鸡相似的游戏叫“甩牛尾儿(yi)”,由一强壮儿童扮作“牛头”,其余小朋友排队依次抱住前一人腰,扮“牛身”和“牛尾儿”,游戏开始,“牛头”摆动,“牛身”随动,“牛尾儿”甩了起来。“牛头”摆动越强,“牛尾”甩动越烈,直甩得东倒西歪为止。

    斗草  是两人以各种花草相斗以决胜负的游戏,男女儿童都可玩儿。先准备所斗的草:挑选韧性强,耐拉扯的车前草花茎、狗尾巴草茎、白杨树叶柄等。一般都是两人相斗(秋季大都选用杨树叶柄,因其来源易得),每人两手各持同类草茎(柄)的一端并与对方的草茎(柄)相勾牵,然后各自用力向自己方拉,谁的草茎(柄)被拉断的多,谁就算输了。斗草又称斗百草,形成于南朝,是古代我国端午节的重要儿童游戏,《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唐宋时期,百草之戏非常盛行。白居易《观儿戏诗》有“弄尘或斗草,尽日乐陶陶”诗句;司马空写有“明朝斗草应多喜,剪得灯花自扫眉”的《灯花诗》。王建的《宫词》:“水中芹叶土中花,拾得还将避终家,总待别人般数尽,袖中拈出郁金芽。”将斗草写得细致生动。至于通州的斗草活动起于何时,这就有待考证了。

    拉车尾儿  通州少年儿童游戏。几个人或十几个人排成一队,后边的人双手拉住前边衣服后摆儿,转着圈圈儿,边转边唱:“拉车尾儿,碾小米……买我的针,买我的线儿,买我的剪子开鞋面。卖针的针没鼻儿,卖线的线儿线没头儿,卖剪子的剪子没有轴儿……”循环往复,尽兴为止。此游戏流行在马驹桥及牛堡屯地区。

    与此游戏相似的还有串小米儿:游戏时,大孩子在前面领头,依次一个拉一个的后襟,拉成一串,慢步前走,边唱边数:“拉拉,拉拉尾(yi)儿呀!串小米儿呀!小米儿开呀!豆瓣儿歪呀!不喝王奶奶茶,不喝王奶奶酒,单打王奶奶门前走一走。王奶奶家的大黄狗,咬了我的手。王奶奶不拉我也不走、走呀。”游戏充满欢乐,表现出儿童的天真烂漫与无忧。 

    编花篮  集体儿童游戏,少则三四人,多则十人左右。一人勾着一人腿,围成圈儿,边颠边唱歌谣:“编,编,编花篮,花篮底下有小孩儿。蹲下起不来,坐下起不来。起不来,跳起来,唏哩哗啦再重来。喝酒夹菜,吧唧吧唧小白菜,屋里屋外,请你老头看一看。七五六,七五七,七八七九八十一;八五六,八五七,八八八九九十一;九五六、九五七,九八九九一百一……游戏时,孩子们载歌载舞,欢声笑语一片。

    丢手绢  少儿集体游戏,多在幼儿园举行。 十几个人或几十个人围一圆圈,席地而坐。小朋友们拍着手唱起丢手绢歌:“丢呀丢呀丢手绢,轻轻的放在小朋友们后面,大家不要告诉他,快点快点抓住他,快点快点抓住他……”确定一小朋友,拿手绢先跑第一圈,把手绢偷偷放在自己选中的小朋友背后,疾弛如飞,跑回去第二圈,跑到被选中的小朋友跟前,一下子抓住他(她),被抓住的就要被罚到圈中央唱歌。要是哪个小朋友机灵,觉得自己后面好像有手绢,伸手往背后一摸,摸到了手绢,马上抓起手绢。围着圈外就跑去追送手绢的,送手绢的赶快跑到被选中小朋友的位置坐下,要是跑得慢被抓住了,也要被罚唱歌,这种游戏既能锻炼身体也能锻炼才智,还能开发综合能力。

    找朋友  少儿集体游戏,多在幼儿园举行。十几个人或几十个人站立围成一圆圈,圈中一小朋友沿着内圈向前,边踏跳边拍手边唱歌:“找啊,找啊,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再见!”当来到他要找的朋友面前,要边唱边做敬礼和与朋友握手的动作,唱到你是我的好朋友时,要用手轻点对方心窝,再点自己的心窝,说再见时做再见的手势,然后站到朋友的位置,朋友出列,接着继续找朋友,一直循环下去。这个游戏可以增进小朋友之间的友谊和团结。

    捞鱼  少儿集体游戏。用“猜猜猜”等方式决定两个搭网人,两人面对面双手互拉,举过头顶,搭成拱门状(即所谓的网),其余的人排成一队,后边人双手拉住前边人衣服后摆,依次从网下穿过。搭网的两人唱道:“一网不捞鱼,二网不捞鱼,三网专捞小尾(音yi)儿巴——尾儿巴——尾儿巴鱼儿。”可以重复唱几遍,歌声不停,排队的人就要不停地从网下穿过,搭网的人趁穿过的人不注意,在唱某遍结尾处即:三网专捞小尾儿巴——尾儿巴——尾儿巴鱼儿,唱中突然放下搭网的双手,把正好穿到网下的人圈在两人双手中。被抓住的人站到一边去,等下一轮又抓到一人后,两个被抓的人接替成为新的搭网人,新一轮游戏又开始。

    吹泡泡  用肥皂泡一点水,用小玻璃瓶盛着,然后在塑料瓶盖上抠一小洞,再把截一段水稻的杆部插到瓶子里一蘸,随着两个小腮鼓鼓吹起了一个大泡泡。泡泡离开稻杆,在阳光的映照下带着不断变换的色彩飘向空中……最得意的还是几个小孩子在村道上一起表演,偶尔能吹出一个比别的小朋友更大的泡泡,尾巴就会翘到天上去。现在还可以在公园里看到不少儿童玩吹泡泡,不过孩子们买的是现成的泡泡,漂亮是漂亮,可惜没有自己制作泡泡时的乐趣了。

    木头人  游戏者二或四人,面对面站立,念儿歌,儿歌云:“我们都是木头人,一不许动,二不许笑,三不许露出大金牙……”儿歌念完,静止不动,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许说话,动者笑者为输。

    与此游戏相似的还有“蒸糕、炸糕” :游戏者二人或四人,也有多人的,需双数。多为幼童或女孩子。游戏开始,二人对面手拉手,边唱边摇:“蒸糕、炸糕,油脂(荞麦)面火烧,翻过来,掉过去,给老太太(你姥姥)瞧瞧。”唱到此处胳膊交叉,一只互放到对方的脖子后,边转边数:“你推碾子我推磨,老头死了跟谁过”。越转越快,数得也快,直转得东倒西歪为止。

    拉“大锯”  两人对坐,双脚自然盘曲,双手对握,随儿歌节奏做拉锯似的前俯后仰动作。歌谣曰:“拉大锯,扯大锯,姥家门口唱大戏。 接闺女,请女婿,小外孙子也要去。先搭棚,后挂彩,羊肉包子往上摆,不吃不吃吃二百。……人家的闺女全来到,俺家的闺女还没来,白天想,黑夜盼,牵肠挂肚不见面。不用请,不用叫,说着说着就来到。骑着驴,打着伞,光着屁股挽着个纂。”游戏多在炕头或场院的平地上举行,两个孩子玩或大人和年幼的孩子一起玩,一拉一送,一唱一合,很有趣味。

    与此游戏相似的还有“点牛眼”。二人游戏,一“大”一小,大人者多为孩子的母亲、奶奶或姥姥。游戏开始,大人们用手点着儿童的小脚丫唱着歌谣:“点,点,点牛眼;牛眼花,卖甜瓜;甜瓜苦,卖豆腐;豆腐烂,摊鸡蛋……”儿童因脚丫受到轻微刺激而咯咯笑,大人再点。童趣盎然,其乐融融。

    跳皮筋儿  民间杂艺游戏,参加者多为少女和儿童。皮筋以细橡皮圈连接结成,后来由市场上出售的松紧带(圆芯的)取代,长度约两、三米。玩儿时由两人各扯皮筋一端或将皮筋固定在两树(杆)之间,供一人或双人跳。基本动作有点、迈、转、绕 、掏、摆勾、摆压、踩、摆踩等。所跳皮筋的高度随难度增加可逐步调高,先是手臂下垂扯皮筋跳一组动作,成功过关后手扯皮筋至腰部,下一关就要举至肩部或头顶,不过关为输,由别人接替,这是单线跳法。另一种玩法是跳双线:把约六米长的皮筋两端连接成圆圈,套在扯皮筋人的身上。可从绕脚脖子的高度开始(需两脚适度叉开),逐渐升至腿腕(膝盖)、臀、腰、胸(也可用双手扯皮筋调高度),跳者要在两线之间做出编花动作。不管是跳单线还是双线都要求动作连贯协调,舒展优美,富有节奏感。跳皮筋时要哼唱儿歌,歌词即兴发挥,很有时代特点。三反五反时期通州的跳皮筋儿歌云:“猴皮筋儿,我会跳,三反运动我知道,反贪污,反浪费,官僚主义也反掉。”

    拍蚂蚱  蚂蚱统称蝗虫,害虫,这倒不是孩子们考虑的。孩子们就觉得它好玩。蚂蚱有多种。有一种蚂蚱叫“大蛋儿”,尖头、绿,是尖头绿蚂蚱。蚂蚱有鞘翅,鞘翅里有膜翅,膜翅是淡淡的桃红色,非常漂亮。说它是害虫吗?我还真不落忍。“土蚂蚱”就讨厌了:身体粗短,方头色黑如泥土,翅上有黑斑。捉住它就会吐出褐色的口水,令人恶心。有一种蚂蚱叫“飞天掌”。此君一般出现在麦收之后,飞起来格格作响,不知道它为什么会发出这种声音。最好玩的是螳螂,我们叫刀郎。绿色或褐色小小三角脑袋,镶着一对大眼睛,不会转,可总是亮晶晶的,好像上面嵌了宝石。细长的脖子挺立着,重心都在肚子上,即善走,又能飞。像是飘舞的一片树叶。叫“花鞋”蚂蚱个头儿中等,外翅膀淡绿,内翅颜色黄中有黑色斑点。此蚂蚱生长在一种野蓬草中,反应灵敏、起飞迅速,逮此蚂蚱非常困难。值得一提的是一种微型蚂蚱。不到一厘米长,身材短小墩实,浑身褐色,翅膀短小,后足有力,跳跃的功夫十分了得,这种蚂蚱叫什么呢?想不起来了……拍蚂蚱的方法很多:一是用拍子拍蚂蚱。拍子是带叉的树枝与细柳条编成,也有用白薯秧的。拍蚂蚱时左手拿棒秸秆儿,右手拿拍子,到草中来回走动,并不时地用棒秸秆扫打。蚂蚱自然惊动而起,后,尾随而至,小心翼翼瞅准蚂蚱所落位置,轻轻拿蚂蚱拍儿拍去,蚂蚱一般就束手就擒了。需要注意的是下手要轻,一重,蚂蚱太早感觉突然飞走,或成为拍下一团肉泥,这就没什么意思了。另一种办法用鞋拍。我喜欢这种方法。发现蚂蚱后脱下鞋蹑手蹑脚地来到其身后,“啪”,蚂蚱就在鞋里了,用这种方法,一次能逮很多蚂蚱。当然也有翻船的时候,一次,笔者到家乡村北一个叫“辛坟”的地方玩耍,碰到一长腿红翅圆脑袋大蚂蚱,脱下鞋使劲一拍,蚂蚱“突”地飞了。嗬!两丈多远,又落下来。再次轻轻地走到它身边猛地一扣,大蚂蚱又飞了……就这样,我拼命地追,大蚂蚱拼命地飞,花踩倒了,草踩倒了,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我追到一个麦地里,大蚂蚱不见了,一望无际的麦浪袭着我的胸。我在麦地里睡着了。咳!说起来此事已有50多年了。

  • 上一节、谈通州的儿童游戏(一)   [ 返回主目录 ]   下一节、谈通州的儿童游戏(三)
本文共有评论 0 篇︱查看本文的评论
杂志约稿
   

人人文学

运河杂志

人民文学

新诗百年

中国网络作协

大悟山

新书推荐

中国诗人

中华女子

文学评论
友情链接:中国网络作家协会 中国艺术品交易平台
中国人人网艺术频道   人人论坛  



  • 网址:http://www.chinanwa.com 电子邮箱: 1009068986@qq.com
  • 微信:18001145010   QQ 1009068986 创作群195592079(已满) 中国网络作家联盟群136849320 ;
  • 版权所有:  『 网络作家网』 网络支持: 中网协
  • Copyright ◎ 2003-2020 www.chinanw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297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