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拉(伊莎贝拉)·阿哈托夫娜·阿赫玛杜琳娜(1937-2010)
1955年,阿赫玛杜琳娜在《共青团真理报》上发表了第一首诗《祖国》。(图片:《共青团真理报》)
阿赫玛杜琳娜,著名的鞑靼美人儿,1962年。她的首部诗集《琴弦》在这一年出版。
阿赫玛杜琳娜与首任丈夫叶夫盖尼·叶甫图申科在一起。看上去,她不太爱理他。
苏联解冻时期叱咤风云的女诗人贝拉·阿赫玛杜琳娜(Белла Ахмадулина)12月3日下葬于莫斯科新处女公墓。此前,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数千人先后前往莫斯科的文学工作者之家和作家礼堂,参加了阿赫玛杜琳娜的追悼会,梅德维捷夫总统赞扬其诗歌为“俄罗斯文学的经典”。
中国观众熟悉的大导演埃尔达尔·梁赞诺夫心痛不已。83岁的梁导对俄罗斯之声说,伟大女诗人的过世,让这世界更加空虚。
阿赫玛杜琳娜久病不愈,11月29日下午5时许,心脏病况突然恶化,丈夫鲍里斯·梅塞列尔急电医院,大夫们速至,却回天无术。晚6时10分,女诗人在莫斯科近郊的佩列捷尔金诺家中去世,享年73岁。
阿赫玛托娃的传人
她是后斯大林时代最著名的苏联诗人之一,已故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瑟夫·布罗茨基称她为“莱蒙托夫和帕斯捷尔纳克所开创的俄罗斯诗歌传统当仁不让的女传人”。而她的首任丈夫、大诗人叶夫盖尼·叶甫图申科则在几天前告诉俄新社,阿赫玛杜琳娜是“阿赫玛托娃和茨维塔耶娃的继承人”。这句话有两重含义,一是诗歌上的,二是政治上的。“她总是无所畏惧,为那些身陷困境的人挺身而出。”身在美国的叶甫图申科说。
当政府发动对诺贝尔奖得主帕斯捷尔纳克的批判时,阿赫玛杜琳娜拒绝参加。日后她又为另外两位著名的诺贝尔奖得主萨哈罗夫和索尔仁尼琴仗义执言。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文学官僚们不喜欢她过于自我的诚实诗风,多次批判她,最后将她开除出作协。阿赫玛杜琳娜避免与当局直接对抗,选择在西方继续出版,苦闷溢于纸面。1968年的《风寒》一诗写道:“颤抖越来越剧烈/鞭打着我,把尖细的钉子抽进我皮肤,/它就像一场暴雨/倾盆于白杨, 蹂躏着所有的树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