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络 连 接 世 界

会员管理
 带雨的云 558
 王风 372
 作协推荐 307
 运河散人 263
 零度 261
 古月重升 210
 郑永涛 173
 张天珍 169
 轻舞飞扬 154
 孙新坤 154
  •  第二种忠诚(中篇小说...
  •  第十二章 山神土地...
  •  第十一章 除魔告城隍
  •  第十章 都城隍判官互...
  •  第九章 化梦点才子...
  •  第八章 化梦点才子(...
  •  第七章 遇仇人禅定...
  •  第六章 与地藏菩萨对...
  •  第五章 悟德收妖僧
  •  第四章 乱法坛悟德羞...
  •  楼梯寄情
  •  她说什么了
  •  吴稚晖何许人也
  •  《爱,能勿劳乎?忠,...
  •  枫叶的招摇
  •  自在杨花
  •  “地坛”的魅力
  •  田间小路
  •  人散茶已凉
  •  发自病榻的心语
  •  浅伤
  •  溱沁
  •  孤煞
  •  梦魇
  •  奈何
  •  道
  •  淡然
  •  天道
  •  超脱
  •  英雄决
    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分类 >> 散文原创 >> 《故乡行》恋恋故乡情(6月8日)
  • 《故乡行》恋恋故乡情(6月8日)
  • 来源:原创 作者: 王风 日期:2011/10/24 阅读:1850 次 【 】 A级授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恋恋故乡情(68日)

     

    一觉醒来,已经上是上午9点。大姐他们早已经吃完早饭。我起床后身体并不再难受,只是头还有点沉重,去洗手间洗了把脸,便清醒了许多。我不知道是昨天晚上是如何回的家。大姐则告诉我,昨天晚上你的两个朋友开车把你送到楼下,后来我才知道是光玉和志伟由司机开车把我送到家。因为打手机无人接听,又不知道住在哪个楼,司机在原地兜了好几圈都没有找到。几乎全家都下楼来找我。我是如何和他们告的别,如何上的楼,如何吃完半个西瓜,又如何睡在了沙发上都全然不知。我为昨天晚上的失态而感觉惭愧,以至于带来了数码相机准备和他们合影留念都被耽误,给朋友的字画也因为大醉没有赠送。从北京走的时候,我还想带些什么礼物给诸城的文友,烤鸭?果脯?茶叶?还是其它什么东西?后来一想,既然是文友,还是以文会友,就挑选出十几幅以前书画朋友赠我的字画,带给他们,但都没有如愿,甚至在我烂醉如泥的时候都没有和他们说一声再见……我正准备发短信向光玉道歉,光玉的电话就打过来了,关切地问我怎么样了,是否身体还有不适?我电话里告诉光玉,没有事了,已经醒酒了,身体也很好,并为昨天晚上的事让光玉向朋友转告我的歉意。光玉又问了我这几天的安排,我告诉他今天去登常山,顺便回老家看看老父亲,明天要去青岛和日照。挂了电话,心情才有所好转。因昨晚上醉酒,没有吃晚饭就睡了,早晨大姐煎的水饺与小米稀饭就吃得特别多。

    吃完早饭,雪找的一辆中巴车已经停在楼下,我们一行六人乘车前往常山。李依旧在家照顾生病的女儿,每天下午照例去医院给女儿输液。每次到医院输液,小宝贝的额头上都要扎针,这让娟十分心痛,我们看着不到一岁的糖糖,每天要经受如此折磨,都感到心疼。但糖糖是个爱笑的孩子,笑起来那么甜美,让大人们都感到高兴,又为她的生病感到怜悯。

    车出密州路,沿外环路一路南行,行程过半,正好路过朱泮,这里是我的姥娘家。大姐每次路过朱泮都在感叹,说这朱泮河两岸的大片田地,都曾经是姥娘家的,因为姥爷曾经是这一带有名的大地主。解放后,土地被全部没收,分给了村里其它的贫农。为此,姥爷家的后人经常受到批斗。不但姥爷家里的人受责难,连我们家也多少受到了牵连。这便是历史,历史的潮流澎湃,历史的车轮滚滚,谁也不能逆流而上。历史所能改变的并不因一个人或一个家族所能阻止,但历史也会因那些风流人物所改写。因为父亲是父辈中最小的孩子,我又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姥爷和姥娘没有见过面,连爷爷和奶奶都没有见过。如今姥娘家还有舅舅家的后人,是我的表哥,表哥有一个儿子,两个女儿,如今儿子早已经取妻生子,两个女儿也嫁为人妻。我小的时候,母亲经常带我回姥娘家,所以这里的环境对我并不陌生。我计划最后一天来看望表哥,听说几年前他的儿子已经从平房里搬到河东岸的二层小楼里,是村里最早住上楼房的人家。也希望了解一些母亲生前在娘家时的一些情况,以及姥爷家的家事,为创作《母亲》收集素材。《母亲》一文在多年前即开始构思,但一直没有动笔,因为与母亲相关的一些情况我还不能完全掌握。我们看到朱泮河东岸,建起了几排别墅样的二层小楼,一户一栋,红瓦房顶,粉红色外墙,白色阳台护栏,显得舒适,洋气,感叹新农村给农民带来的一切变化。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即苏轼在密州做太守的第二年,这年春天,密州大旱,苏轼前往常山祈雨,如苏轼所愿,雨如期而至,百姓欢心鼓舞。这年十月份,苏轼率领千骑随从再往常山谢雨,归途中,和同僚会猎于常山东南的黄茅冈及铁沟附近,惊动全城百姓,几乎倾城出动,都想追随太守,去看他打猎。苏轼为百姓的热情所感动,暗下决心,为了答谢人们的情意,他要学习三国时代单枪匹马搏斗猛虎的孙权,亲手射杀猛虎,给大家看看,并写下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以抒怀。就在四年前,他因和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愿请求外任(一说被贬至此),自杭州来到这个北方边郡密州。当时,北宋王朝国贫兵弱,不断受到西北边境各少数民族的侵扰,西北边事紧张。时年苏轼任密州知州刚四十岁,政治上失意,理想不能实现,在内心郁积已久的苦闷无处宣泄,而雄心不灭,壮志不移。随即把报国之情,抗击辽、夏侵略的决心见于笔端。甚至因为这次出猎而信心十足,要求赶赴西北疆场,挽弓杀敌!然而,熙宁三年(1070),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四年,陷抚宁、诸城。

     据《东坡纪年录》:“乙卯冬,祭常山回,与同官习射放鹰作。”苏轼有《祭常山回小猎》诗云: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回望白云生翠巘,归来红叶满征衣。圣明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诗中所描写的场面,所表达的志向,与《江城子》词中所描的有类似之处。

     这首词是苏轼豪放词中较早之作,一度被认为是其豪放风格的开篇词作。作此词后几天,苏轼在《与鲜于子骏》书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效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阙,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信中所说的“一阂”,即指《江城子•密州出猎》,从中可见苏轼的创作心态,使他自成一家,树立新的词风——豪放词。苏轼豪放词的形成,无不与密州大地及人文环境有关,这里平原辽阔,丘陵起伏,河流壮美,山峰秀丽,这里的人们勤劳善良,性格粗犷豪放,对苏轼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密州也成为豪放词的发源地。

    常山,原名卧虎山,因形如卧虎而得名。并不高大,海拔只有297米,方圆也只有5公里,呈西南、东北走向。这座山奇就奇在平地突兀而起,常山周围几十里内无山,只有起伏平缓的丘陵。古时,每逢干旱,人们就前往常山祈雨,因为常常灵验,故名。《太平寰宇记》卷二四“常山”条引晏氏《齐记》中记载:“祈雨常应,故曰常山。”常山的闻名还是因为苏轼,苏轼在密州期间,常到常山来祈雨,游玩,并写下多篇与常山有关的诗文,曾六次祭祀常山,写有六篇祭祀常山的祝文,并把山神庙不远处的一眼清泉取名为雩泉,斫石为井,加以保护,在上面建了一个亭子,取为雩泉亭,并写下了《雩泉记》,刻在石碑上,此碑刻早已荡然无存,幸好有“密州常山雩泉之记”石刻拓片保存在诸城市博物馆里。常山原有一座“苏公祠”,是当地百姓感激他为官清正,关心民间疾苦,特修建的祠堂,如今已经找不到踪迹。对于常山,在《故乡的山》中,我对常山和马耳山作过详细的描写,在这里就不再重复。我已经记不起这是第几次登临此山,总之每次回故乡,总是要来拜访它,它俨然就是我的老朋友了。

    我们来的时候,因为天旱,路两旁地里的麦子都没有长起来,有些山坡上的麦子只有一二十公分高,我前天见到父亲的时候,他也在抱怨,说今春无雨,地里的麦子旱得不行,今年的产量会受到影响,非常盼望下一场大一点的雨。都说常山求雨灵验,今天即来常山,我也依照古人的做法,去山上求一次雨,看看是不是很灵。我没有带求雨的工具及祭祀的用品,也不会行使祭祀的步骤,但并不代表我没有诚意,而整个上午天空都是艳阳高照,一点也不像下雨的样子。车沿公路从山北面向西南绕山而行,正经过山下的万佛苑。

    常山万佛苑也叫常山博物苑,有中国“民间故宫”之称,全国最大的民间艺术收藏博物馆,古代艺术藏品达百万件之多,是收藏家窦宝荣先生几代人的藏品,仅万佛殿内就陈列了万件不同年代造型各异的佛像,称之为“万佛”一点都不为过,是世所罕见的万佛灵境。

    万佛苑整个建筑群规模宏大,金碧辉煌,气势雄伟,主要有门楼、山门外广场、山门、山门配殿、天王殿、弥勒殿、大雄宝殿、藏经楼、配殿、偏殿、钟鼓楼、角楼、厢房、两翼书画院和研究院、游廊、碑亭、牌楼、交通景观桥及21.9米露天坐姿锻铜观音像等组成,陈列着各个历史时期的佛文化雕像、陶俑、碑碣、瓷器、青铜器、古籍、字画、古钱币、金银器、玉器、邮票、篆刻、家俱等几十个门类的艺术藏品近百万件。

    整体建筑造型依照北京故宫为蓝本,仿明清式建筑为载体,占地面积520亩,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共由66个单体古建筑组成,内有房屋1000余间,目前投资达数亿元。主要大殿及角楼和北京故宫的非常相似,因此被称之为“民间故宫”。

    另外还将投资3亿多元,在万佛苑东侧恢复建设雩泉亭、东坡祠、东坡狩猎场、绿色采摘区、生态游览区、野生动物保护区等,在万佛苑西侧建设清明上河园、旅游休闲服务区、水上游览区、儿童乐园等,逐步形成集吃、住、游、玩、购物于一体的高等级旅游景区。

    常山顶东峰建有道教文化建筑群,收藏的藏品有1万余件,碧霞宫、常山阁、财神殿、观景亭等建筑与山下的万佛苑建筑群遥相呼应,形成了常山地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景观建设,再次展现出常山的历史文化魅力,以物质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我们的车从山后绕到山前,在丁字路口处停下,大家下车,司机把车停在一排树阴处等我们。因为临近麦收,天气非常炎热,从山脚到半山腰的登山路两边没有种植树木,太阳直直地晒着,汗水很快就湿透了衣衫。一层一层的梯田栽种着樱桃与柿子树,只有一米多高,大拇指粗细,以前这里是当地农民的田地,以种植小麦和花生为主,现在都改为了果园。继续前行500多米,到了山腰的盘山公路处,才开始有了茂密的灌木与树木,我们终于可以坐在树下歇息乘凉了。有了树阴,山势却越来越陡峭,山道全部由台阶连接,爬一段便气喘吁吁,汗流浃背。雪停下不愿再爬,说在原地等我们下山,在一棵茂盛的大核桃树底下打电话,她一路上电话不断,业余繁忙,到了山上还在用手机和客户谈业务。这是我第一次从常山南面登山,以前多从山北面登山,北面山势低缓,又有盘山公路,不怎么费劲就可以到达山顶,南面山势险峻,爬起来非常困难,快到山顶的时候,山道的台阶有点像泰山十八盘的感觉,几乎垂上下,好在这山不算高,不到一小时就到达了山顶。

    白色的山石从山脚一直铺到了山顶,山顶的道路非常平坦,连以前的羊肠小道都被铺上石阶,但却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的山势,险峻陡峭的山脊荡然无存,不免令我感到惋惜!也许常山的管理者们是为游客的安全着想,但对这样一座小山来说,实在没有必要,保留一些自然风貌会比人为改造更有欣赏价值。用现在科技力量毁灭一座山并算难事,但要恢复一块被破坏的山石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站在山顶的广丽亭上,风忽然大起来,双脚有点站不住了,却有了些凉意。环顾四望,心旷神怡。当年,苏轼也是站在这里,望着四个方向,写下了《登常山绝顶广丽亭》一诗,诗中写道:西望穆陵关,东望琅邪台。南望九仙山,北望空飞埃。每个方位,都有诗人理想的风景,而我所看到的只有北面城市的楼房与南面秀美的马耳山及九仙山,至于穆陵关早已经不复存在,而琅邪台更是远不可及。一层层的梯田,一块块的麦田,线条似的公路,明镜似的湖泊,玉带似的小河,再加上被绿树环抱中的村庄,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田园风景画。山的正西面,越过一大片农田,穿过一条公路,跨过一条小河,河的西岸,那座静谧的小村庄,就是我童年与少年时的快乐家园。河的名子叫淇河,河面上有一座小桥,小桥正对着村子中央,公路把村庄均匀地分成南北两个部分。红砖红瓦灰色围墙的农家小院,一排一排,非常整齐,在绿树的映衬下,显得分外迷人。淇河的水依旧像从前一样,静静地流淌,滋润着两岸勤劳纯朴的人们。这样的美景也只有现在的我才能欣赏到,其实它的美一直都是存在的,只不过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熟视无睹,每日都在劳作,哪里有心情去欣赏它呢?只有久别故乡的我,才能领略到了它的美,它是那么自然,朴实,不加任何修饰,没有任何遮掩,像一块没有雕琢的玉石。我举起相机,拍下许多张它的风景,我要保留着这些照片,当我离开它的时候,当我想念故乡的时候,我会拿出来,一张一张,仔细地欣赏。

    快到中午,烈日当头,我忽然想起要为故乡祈雨。我双手合十,抬头望着天空,默默地祈祷,愿“常山老母”能保佑这片土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我们来到碧霞宫,在大门口处,从看门的老人那里买了几瓶矿泉水,算是解了一路上的口渴。老人给我们每人一个马扎,我们坐在背阴处和老人聊天,谈这山,谈这寺,谈当年这里的土匪、假道士,谈诸城的历史……今天来爬山的游客并不多,我们一路上只遇到了七八个人,多是周边城镇的居民。碧霞宫大门紧锁,票价也只有往日的一半,老人说是赶上了麦收季节,农闲的时候,来常山游玩的人会很多。我们休息过后,准备下山去拜访雩泉,不想走到两条巨大的盘龙雕塑前拍照的时候,天突然阴了上来,乌云如泰山压顶之势,狂风大作,刮得山上的树木“呜呜”作响。我怕这雨真的要下起来了,就让大姐及安一家三口顺大路下山,和雪会和,我自己下山去找雩泉。刚下去百米,却找不到下山的小路,到处是密密匝匝的灌木,还在寻找时候,淅淅沥沥的雨点就开始下起来,安和大姐喊我回车上。因为找不到下山的路,又开始下雨,又没有带雨伞,只好沿大路往回返,与雩泉又一次失之交臂。

    还好,雨一直下得不大,我们到了车上雨点还没有湿过地皮。要开车的时候,雪正巧遇到了她的同学,三个人刚从山上下来,他们的吉普车正停在我们的车旁边,正准备开车回去,我因为要回老家,看望父亲,便搭他们的车下山,大姐他们坐车回市里。吉普车沿山路穿过山脚下的柳沟村时,雨点开始密起来,感觉到一场大雨就要来临了。

    吉普车穿行在狭窄的山路,起伏颠簸,直到并入了丘陵间的大路,行驶的速度才加快。不一会,就过了村前的小桥,进入了村子,在我家门前的胡同口停了下来。

    我和雪的同学道谢告别,双脚再一次踏上了这片熟悉的土地,我热泪盈眶。百感交集。心潮起伏。默默无语。对面故乡,我还能说什么?我只能说,久违了,我亲爱的土地,我热恋的故乡!生我养我的地方!常山还是那座常山,淇河还是那条淇河,村庄还是那个村庄,人还是那些人。山比以前绿了,河面比以前窄了,房子比以前高了,人却比以前老了……二十年,足以让一个孩子长成健壮的青年,二十年,足以让一个强健的汉子变成包经风霜的老汉,二十年,岁月流失,二十年,辛苦劳作,让他们变得头发更白了,腰杆更弯了,脸堂更黑了,人更瘦了,那些健在的老人佝偻携杖、老态龙钟,那些死去的人们已经在地下沉睡多年……

    这是一片贫瘠的土地。少年时的我曾经暗自发誓,要改变这里贫困的生活与落后的面貌,然而,二十年过去了,当我从远方归来的时候,依旧两手空空,空空的行囊里除了几本新书,再也拿出不让父老乡亲引以为荣的东西。我为此感到惭愧。自责为什么会弃商从文?!是为年少时曾经的理想?还是为了徒有的虚名?一个文人又怎么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改变一个地方的贫穷?我一无是处。我无地自容。但故乡终究是故乡,故乡不因你的贫穷为耻,也不因你的富有为荣,故乡随时会接纳每一位远方归来的游子。

    背着黑色背包来到自家门前,一切还是原来的样子,低矮的门楼,破旧的大门,被风蚀退色的红色对联,左边长成小树似的迎春花爬过了墙头,右边那棵柿子树依然挺拔茂盛,碧绿厚实的叶子间结满的硬币大小的青绿的柿子。这棵柿子是我离开家后父亲栽下的,十多年来由手指般细弱的树苗长成了碗口粗的大树。它竟然有独特的地方,主干自地面十多公分处开始分叉,长成了两棵一般高矮一般粗细的分枝,见过它的人都夸它,长得特别,喻意也好,“柿(事)柿(事)如意”。每年都能结上百斤柿子,揽过之后,自家吃,送人之后,还可以拿到集市上去卖。父亲说,有一年,柿子揽坏了,两大筐柿子全倒到沟里,想起来还觉得心痛。

    推开门,粗糙的影壁墙前一棵高高的甜角树,上面结满了豆角样的种子,甜角树生长在南方,在北方却长不出大个的甜角,种子只能长成扁扁的豆角的样子,没有肉,也长不出黑黑的种子来。甜角是那年我从北京的市场上买来给父亲吃的,父亲觉得甜角在老家稀罕,对种子也好奇,就把吃剩下的种子种在了天井里,第二年还真长出来了,长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天井里的野枣树也有胳膊般粗,它是父亲从山丘上挖回来的,大了的时候嫁接大枣树,数年后也开始结大枣了。窗前有一个小花坛,是母亲生前的最爱,里面种了七八种花卉,有菊花、芍药、月季、石竹、凤仙、夹竹桃、死不了,都不算名贵花卉,都是些普通百姓家极为普通的。最旺盛的还要数我少年时就开始种下的山药,沿着墙根长出了十几棵,一面墙都是绿叶,细长的茎蔓早已经爬过了墙头,爬进了邻居家的院墙里。每年秋天,茎上都会结很多很小的山药豆,生吃有粘丝,煮着吃像芋头,很面。这些小小的山药豆就成了我少年时经常吃到的零嘴。土里的山药根是不经常挖的,因为怕挖断了第二年就不发芽了,有些山药豆掉在地上,如果不在冬天被冻坏,第二年春天就会发芽,所以小花坛里就成了它们的天下。

    我还没有进屋,父亲就从堂屋里走出来迎接我。几个闻讯赶来的邻居也来看我。我把从北京带来的特产分给他们吃,临走的时候又送他们一些小礼物。这成了我每年回老家的惯例,因为我再也不能给予他们别的什么东西。他们用浓浓的乡音,喊着我的名子,问寒问暖,问东问西,他们的手紧握着我的手,温暖如故,温情依旧。他们也不曾对我奢望,也不曾对我索取,一颗糖果一支香烟,就让他们笑得合不拢嘴……故乡,原来是如此大度,故乡,原来是如此仁爱,故乡,原来是如此恩惠……它让我在惭愧中多了些自信,也让我在自责中多了些宽慰!

    故乡!我的故乡!

    雨下得大起来。

    父亲盼望这场雨下得大一些。故乡的人们渴望这场初夏的雨。

    父亲带着塑料布要去收晒在公路上的麦蒿种了,我也随他一起去。整个春末,父亲一直在田野里寻找收集,这些从野地里收集来的麦蒿,为父亲换来了可喜的收入。一位80多岁的老人,每天还要起早贪黑,骑着那辆两年前刚买的电动车,在田野里东奔西跑,每天还要把麦蒿拿到太阳底下晒,然后再把比米粒还小的种子一次一次收集在一起……我望着又黑又瘦的父亲,心里很不是滋味,毕竟是80多岁的老人,毕竟他有五个儿女……我劝父亲不要再劳动了,但父亲闲不住,他在这块土地上劳动了一辈子,有哪一天是清闲过了?父亲半生坎坷,什么样的苦没有吃过?什么样的罪没有受过?如今的日子,比他年轻的时候好了一万倍!父亲从心眼里夸气这个时代,种地都不用交农业税了,不但不用交税,国家还有补贴款,农村还建立了医疗站,老年人还有特殊的照顾……父亲不识字,却让他的孩子们上学读书,父亲除会写他的名子,另外还会写四个字——“天下太平”!这四个字,他走到哪里,写到哪里,他每次到我北京的家里,都会在白墙上用铅笔写下这四个字!这四个字,意义深刻,对于饱经风霜的老人来说,意味着幸福安康,对于遭受列强侵略的国家来说,意味着独立自主,对于经常处于战争状态的世界来说,意味着和平!“天下太平”,其实就是普天之下老百姓最基本的愿望,但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战争,天下也从来没有太平过,只有一个独立的富强的民主的法制的国家背后,才会有它安享太平盛世的人民,父亲总算赶上了。

    收完麦蒿种子,天也开始放晴,雨也停了。父亲叹息。乡亲们叹息。看来,麦收之前,是不会再下雨了。我和父亲去看望了他的唯一还健在的哥哥,我的四爷,还看望了三娘。三爷已经于去年春天去逝了,活了90多岁,是一名老党员。听说出殡那天来了很多王姓家族的人,除了在外地因事不能回来的,能来的都来了,加上亲戚、同宗的人们,一路之上,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浩浩荡荡,蔚为壮观。王姓在诸城是大姓,很多村庄王姓人口所占的比例都很大,在那一带,我们王姓家族也算较大的户门,一个爷爷下边就分生出一百多口子人,算上五服内的就更多。每年过完年,大年初二去常山西边的祖坟上坟的时候,他的子孙们就从四面八方聚集到坟前,儿子辈、孙子辈、曾孙子辈、曾曾孙子辈,都按年龄大小,一字排开,磕头祭祖,绕香绕纸,放鞭放炮,一个上午都不间断。如果赶上回家过年,我总是要等到上完坟后再离开。过年过节,生老病死,很多习俗,一穷不变,这些民风民俗,构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无法脱离的生活圈,这个圈子,使得诸城的民俗文化更丰富,也更真实。看着这些八九十岁的老人,身体依然硬硬朗朗的,我更多的是祝福他们,健康长寿!

    之后,我又带着礼物,去看望我的文学启蒙人——一位同族的女人,我叫她大姑,识很多字,年轻时还教过小学生,写一手好字,知道不少名言警句,我们是邻居,经常相互串门,她经常在我的日记本上写些有哲理的词句,对我少年时的文学启蒙有很大影响。如今,她也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头发已经白了大半,去年刚死了丈夫。还去看望了我的初中老师,以及在我逆境中受父亲委托到济南去看望过我两个人,一个是同姓的二哥,一个是村里的小学老师。见了面总有说不完的话,但还没来得及喝完一杯热茶,就要匆匆说再见。

    来到我年少时搭建茅屋的地方,在两个丘岭之间的一块叉地。茅屋早已经荡然无存,就连以前的田地也变成了长满高大白杨树的树林,沿着那条熟悉的小路,寻找我少年时的足迹,仿佛看到那个闻鸡起舞的少年,他习武的身影还保留在天地间,他朗诵诗篇的声音还回荡在山谷间……

    我再一次来到母亲的坟前。双皇岭的墓地里,又新添了几座新坟。母亲的坟头上的新土,是清明节的时候哥哥姐姐上坟的时候添的,因为一直没有下雨,坟头的土还保持添加时的样子,只是又从底下长出些劲草来。我在母亲坟前烧纸,跪在母亲坟前磕头,又在母亲坟前放鞭炮,告诉母亲,儿子来看您了,母亲在天有灵,应该知道……母亲依然活在我们心中,母亲的音容笑貌常常浮现在眼前耳畔。多想再躺在母亲的怀里撒一回娇,多想再看一眼到母亲慈祥的面孔,亲手为她梳理那满头的白发,多想再拉着母亲的手和她啦啦呱(诸城方言:说话,聊天),聊聊天,多想让母亲再吃一口儿子为她从北京带回来的烤鸭、糖果、点心,多想再买一次诸城的烧肉,亲手喂到母亲嘴边……多想……多想……而今,我只能面对一堆黄土,母亲躺在黄土里面,我站在黄土外面……

    望着母亲孤零零的坟冢,依依不舍。风模糊我了的眼睛,风把纸灰吹起,飘落在麦子成熟的麦田里,飘落到绿绿的丘陵间,那双皇岭上的松树茂密而苍翠,傲然屹立在山岭的乱石顶上,像是守护着母亲的坟冢,它从不因土地贫瘠而移动,也不因气候干燥而弯腰,它从不因冬季寒冷而退色,也不因天气炎热而变质,它常绿、挺拔、朴素、顽强,它高尚、正直、简洁、多姿,它生机勃勃,它郁郁葱葱,它装饰着故乡的山丘,它有着崇高无畏的风格!

    母亲!母亲!

    这片贫瘠的土地总是充满希望,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耘,收获,一年年,一辈辈,繁衍生息。

    还没有看够这片脚下的土地,雪和安已经从市里开车到了村口,来接父亲和我,去城里给大姐过生日。雪要顺便去西边村里看看老屋。我劝她不要去,免得触景伤怀,但雪坚持要去。老屋依旧,灰暗低矮,很久没有人住了,院子里长满了杂草。有一根大梁在去年也断了,屋顶快要坍塌,是父亲、二哥及乡亲们重新修好的。姐夫就是在这间屋子的土炕上整整躺了两年多,然后痛苦地离世。这个院子对于雪的姐妹们来说是有感情的,她们在这里生活,在这里长大,虽然都已经远嫁,但这里有她们的根!雪说要重新翻盖这里的屋子,但我说没有这个必要,翻盖完了也没有人来住。我们锄完院子里的杂草,上车去了市里。半道上又去了二姐家,把二姐的小女儿一起接到城里。

    大姐的生日宴会依旧安排在刘罗锅食府,还是在三楼的大开间里。这天晚上,全家人差不多都聚齐了,我们把父亲围在中间,照了张全家福,全家人都非常高兴。雪的朋友让花店送来了两个祝寿的大花篮,其中一个扇面形的花篮半人多高,插满了鲜花,像孔雀开屏,非常漂亮,整个房间都散发着花香。雪的好友慧和她的儿子、弟弟都来了,五莲县大姑家的女儿一家也开车过来为大姐过生日。表姐的儿子是个超级小胖子,体重260斤!长这么大,我还是第一次见到他。他在老家开网吧,做太阳能热水器生意,日子达到了小康水平,前一段时间,还因为销售业绩突出,厂家奖给他一辆面包车。房间里越来越热闹,生日宴席还没有开始,几个孩子在追逐打闹,大人们在喝茶说笑,亲朋好友都坐满了大圆桌。

    雪生意上的朋友不断来人,还有人送来名酒与名茶。他们被安排在隔壁的另一个包间内。为我们服务的依旧是那个叫琳的诸城小嫚。菜一个接一个,摆满了那张特大的圆桌,比上次在这里聚会时还要丰盛,酒仍然是“密州春”,另外还有红酒、啤酒、果汁和饮料,女宾客和孩子们各取所需,祥则淘气地钻到那张巨大的桌子底下,用手捏客人的脚,不知情的会大声尖叫,吓一大跳!除了做法独特的鸡、鸭、鱼外,我们还吃到了营养丰富的蚕蛹,蝉蛹。蚕蛹不算稀罕,蝉蛹绝对少见。这也算是诸城人的一道美食,这么多年,我除了在诸城吃过,其它地方见都很少见过。

    蝉,也叫知了,炎炎夏日里,杨树柳树上日夜不停地鸣叫的那个小东西,诸城人把蝉叫节溜,蝉蛹叫节溜归。这种在没有变成蝉之前的蛹子,经过腌制,油炸,就变成了一道味道鲜美口味独特的“菜”。因为数量不多,扑捉困难,而变得名贵,因此它堂而皇之地被加入到诸城的宴席之列。看到它,我就想起童年时扑捉蝉蛹的故事,蝉在幼虫时埋在树下泥土里,一般以杨树和柳树底下居多,河岸边的柳林下也是他们繁殖的最好地点。到了盛夏,一场大雨过后,蛰伏地下多年的蝉蛹开始爬出地面,爬到树杆上,在早晨太阳出来之前,蝉从蝉衣里钻出来,展开蝉翼,飞到高树上,开始了它短暂而鸣燥一夏的一生。这些多来自乡村的蝉蛹,被收购上来之后,经过加工,又被卖到了各大餐厅酒店。由此可见,诸城人真是会吃。除些之外,很多种昆虫都可以变成餐桌上的美食,像大豆虫、蚂蚱、蝎子、蜂虫等。来诸城旅游的朋友,一定要想办法尝尝,这些人世间少有的美味。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一个重要的节目开始了。服务员用小推车送来一个三层大蛋糕,足够三十人分食。两个女儿为妈妈点上蜡烛,放起生日快乐的音乐,唱起生日快乐歌,大姐头戴着生日帽,眉开眼笑,幸福之情不能用言语表达。吹灭蜡烛后,蛋糕就成了小孩子们的美食,一人拿着一大块,吃得满嘴满脸满手都是。亲朋好友都过来为大姐祝寿。这应该是大姐一生中最隆重最热闹最开心的一个生日了。最后一上来的是长寿面,绿颜色,每人一碗。据服务员解释说,是由绿颜色的粮食制粉与面粉为主要原料,以油菜或芹菜及香菜等绿色蔬菜制成浆,和面,机制而成。大家虽然已经吃饱,但这碗长寿面,说什么还是要吃下去,口味不仅独特,而且沾了寿星老的光,哪里有不吃的道理。

 相关文章
 有一种爱属于天堂    1699 次 2009/6/12
 王 风 登山者说    1232 次 2012/7/9
 栾承舟(山东即墨) 知青身边的岁月(外一篇)    2034 次 2012/7/6
 李延芳 种在春天里的思念    1696 次 2012/7/15
 贴饼子    1233 次 2013/9/12
 
  • 网址:http://www.chinanwa.com 电子邮箱: 1009068986@qq.com
  • 版权所有:  中国网络作家协会 『 中网协 』
  • Copyright ◎ 2003-2020 www.chinanw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297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