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络 连 接 世 界

会员管理
 带雨的云 558
 王风 372
 作协推荐 307
 运河散人 263
 零度 261
 古月重升 210
 郑永涛 173
 张天珍 169
 轻舞飞扬 154
 孙新坤 154
  •  第二种忠诚(中篇小说...
  •  第十二章 山神土地...
  •  第十一章 除魔告城隍
  •  第十章 都城隍判官互...
  •  第九章 化梦点才子...
  •  第八章 化梦点才子(...
  •  第七章 遇仇人禅定...
  •  第六章 与地藏菩萨对...
  •  第五章 悟德收妖僧
  •  第四章 乱法坛悟德羞...
  •  楼梯寄情
  •  她说什么了
  •  吴稚晖何许人也
  •  《爱,能勿劳乎?忠,...
  •  枫叶的招摇
  •  自在杨花
  •  “地坛”的魅力
  •  田间小路
  •  人散茶已凉
  •  发自病榻的心语
  •  浅伤
  •  溱沁
  •  孤煞
  •  梦魇
  •  奈何
  •  道
  •  淡然
  •  天道
  •  超脱
  •  英雄决
    当前位置:首页   国学精华 >> 神州记事 >> 张永齐 文化底蕴丰厚的通州地名
  • 张永齐 文化底蕴丰厚的通州地名
  • 来源:原创 作者: 运河杂志 日期:2012/5/22 阅读:1987 次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文化底蕴丰厚的通州地名

     

    张永齐

     

    通州域内现存不重复地名800余处,是自公元前221年秦至清灭亡的1911年,历2132年的社会产物。不管是秦、汉、隋、唐时的较少村落(西汉置路县的古城、德仁务的汉墓、唐尉迟敬德重修甘棠寺时的大甘棠、唐太宗征高丽俘获的朝鲜人居住的高丽庄);还是辽、金、元时期的特殊地名(放鹰台仓上、呼鹰台塘头、达鹰顶神仙),以及明、清两代的大发展(军屯、民屯、商屯,满人大搞圈地形成的大量村落),每一处地名的来历都折射出历史的辉煌。或反映出昔日的战略地位,或表现出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美好愿望。总之,都呈现出丰厚、多彩的运河文化底蕴。

    一、表明地处军事要冲、以军事基层单位——营命名的地名

    通州境域内曾发生过多次战争,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秦始皇强令陈胜、吴广至渔阳戍边,要经过这里;曹操北征乌桓途经这里;北魏分裂的东魏、西魏,又变成了北齐、北周,中间的战乱发生在这里;五代后唐赵德钧为拒契丹侵扰,在幽州(今宣武区一带)以东五十里潞县西戍之,屯兵设防在这里;隋唐东征高丽,将俘获人员安置在这里;东汉建武二年(公元26年),光武帝刘秀派邓隆激战反叛的渔阳太守彭宠历时近四年的混战,将士的鲜血溅洒在这里;明代燕王扫北,巩固边陲、发动靖变、迁都北京,地点在这里;清军入关,残酷圈地,奴役汉人也在这里。其间不知多少人生命结束在这里,所以传留下来军队基层单位营命名的地名很多。

    军事机关:神武卫、通州卫、通州左卫、通州右卫、定边卫等。

    以将领姓氏为名的营:吴营、玉甫上营等。

    以军营所处方位取名:前营、后营、南小营、北小营、东下营、西下营、前北营、后北营等。

    以规模大小取名的营:大营、小营等。

    因专门职责设置的营:负责守护十三陵之一长陵的部队营地长陵营;燕山右卫营驻地的燕山营等。

    二、昭示文化底蕴深厚,以寺庙、墓地命名的地名

    通州范围内以寺庙、墓地命名的地名繁多,昭示出这一地域的文化底蕴的丰厚。在古代,建寺庙、修墓地记载历史是普遍采用的两种方式。通州地区村村都曾建有寺庙,较大的村落或集镇就更多一些,仅永乐店一镇就曾建十二处之多。粗略归类,以提倡忠义建的寺庙有大关庙、至德崇宁真君庙、白庙、三义庙、白马关帝庙等。崇祯皇帝竟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通州曾建伏魔大帝宫,其地址在原县交通队、现消防队,派出所办公地点的西大街与中山街交接处路北,今后殿尚存,朵殿及所余汉白玉八角雕花座还在。以祈求平安建的寺庙有小圣庙、药王庙、三官庙、监斋庙等。以供奉皇后的庙取名的有慈颜华严寺、莲花寺、慈恩寺等。以寺庙所在地首姓大户名称取名的有吴寺;以寺庙所处方位取名的有东寺庄;以希望发财建庙的财神庄。今于家务乡西垡村北曾在高于地面三丈的高岗之上,辽肖太后命建的天宫寺,此寺昔时南临飞放泊,周围近顷地,十分壮观。寺北天宫井的井口五尺有余,井盖上凿四孔,孔周围细绳痕迹明显,有一洼处传为肖太后脚踩而成。像王道观、悟仙观、露云观、佑民观,弥陀庵、周仓庵、云禅庵、武定庵、水月庵、紫竹庵,数量就更多了。

    古墓地而名的有因元朝任平章崔姓人墓建此而名的崔各庄。梨园镇将这坟就葬有清朝康熙年间镇守江宁(现南京)称巴图鲁(英雄)的苏鲁迈,和他的第三子授江宁将军的鄂罗舜父子两位将军。台湖镇胡家垡村北,俗称高王坟的地方就葬着康熙皇帝侍讲高士奇。1985年在此地取土,发掘出一具棺木,出土一顶纯金宝石的凤冠,冠为全盔型,双龙双凤,五朵莲花中心雕有如来、观音、弥勒佛像,镶四十颗宝珠,经专家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十分珍贵。驹桥地区西马各庄村东北六百米处,是康熙五世孙奕绵及其子孙墓,咸丰年间立,墓在高于平地两米之上建,面积近两万四千平方米,奕绵立为祖冢,其孙溥润,民国八年葬此,曾孙毓本(流寓日本)1982年卒后葬此。每年清明节,毓本后人或从北京或从日本来此祭扫。

    漷县镇南阳村曾有漷府尹墓,元朝昭勇大将军、中都路总管兼、大兴府尹郭汝梅葬此。此人祖居漷阴县清泰乡于家里(今于家务),家乡地势低洼,常遭水害,出家资选高敞处立新庄七所,分给乡亲居住,并发给耕牛、种子,不用偿还;用家资购买木石数百车建天津桥(即新河大桥处),以方便来往行人,免除行人落水之难,元世祖忽必烈多次召见他,夸奖他:“奏文颇为公平得当,但不居功自傲,夙夜在公,未偿少懈,僚佑化之,亦皆勤恪。”中统五年卒,次年翰林学士王鄂撰神道碑以祭。

    三、 反映军民屯田以屯垡命名的地名

    汉代以来,为了军需采取军屯、商屯、民屯措施,进行开垦种植活动。元明两代,通州域内军民屯田普遍。椐《通州志》载:“明制以土蕃编里,以迁发编屯,明永乐十年(1421年)漷县编审县籍已有20里屯;二十年(1422),通州编审州籍,增编迁发民9屯;宣德七年(1432)又增迁发民8屯;正统七年(1442)归并迁发民6屯。”三十年间,增加23屯,可见增加之多,速度之快。如今东永和屯、西永和屯、牛堡屯、临沟屯就是彼时漷县境内村庄。

    通州地名图中称垡的村庄数量很多,如大、小耕垡,东、西垡,南、北垡,东、西黄垡,垡头,三垡等。是因为通州地处永定河、潮白河冲击扇前缘,两条河道变化无常,泥沙淤积,形成大片沙荒地。自元至明,人们在这里开展了大规模垦荒活动,开垦过的土地上翻耕过来的土块称“垡”,定居建村,依据附近地形、地物、植被标志、开垦方法、主要物产取名某某垡。元朝组建的兴垡社,到明代因荆棘从生,柳树茂密,人们编制栲栳(一种柳条编织成的器具)为业,而分称东、西栲栳垡,用火先燎草再行翻耕的耕作方法称火垡,南、北火垡当是彼时取名。

    通州自辽以来就是东扼京门,捍卫京师的要地,明朝初年,为了防御蒙古人侵扰,命勋爵(立有战功爵位较高的武将)镇守,加强耕战,驻防的诸卫(州卫、左卫、右卫、神武、定边之外还专设“管屯指挥卫”,专门统领各方移民,到此地垦荒种地搞军事屯田活动。指挥卫规定,凡军屯人是在内地“二分守成,八分屯种,每军(军士)受田五十亩,为一份远命令管军屯的官兵种样田(样板田),以样田收成数量考评军屯的业绩和缴收田粮税额的标准。样田中各种作物的年亩产量作为国家收取粮食数量的定额和确定赏罚的标准。在样田旁边形成的村落称“样田”。田军屯而名的军屯,国为官府耕作形成的村落如徐官屯、牛牧屯、东、西总屯;再加上为某驸马耕作形成的驸马庄;有汉人投充,满人服刑,战争俘虏三种人连同家属按十名壮丁为一庄被强迫役人聚成的壮丁屯,真是举不胜举。

    四、突出地位重要,以机构命名的地名

    四员厅:清代在新城南厅东侧,原尚书府,总兵府处建仓场总衙门,简称仓场署,由仓场侍郎、巡仓御史四名官员统理栗米,监督河道及漕运河道和仓储各厅署官员,署内建理事厅一座,用以商议管理漕运、仓储事务,故称四员厅。

    鼓楼:明初在旧城中心,现在北大街建钟鼓楼,楼跨大街面阔三间,高三十余米,楼北悬“暮鼓晨钟”,南挂“声闻九天”匾额。清乾隆嘉庆年间,每年上元(正月十五)楼上满挂灯笼,任人游览。故此地以称鼓楼。

    贡院:明代为监察御史出差所住衙署——察院。后改为试院,是朝廷派学正(主管教育的官员)来通州,考核通永道、霸州道所属的通州、蓟州、三河、武清、香河、宁河与霸州、昌平州、良乡、文安、大成、东安、永清、固安、顺义、密云、房山、保定、怀柔、平谷等二十二州县生员的所在。每逢岁考、科试都在此进行。曾一度作为乡试场所,以选录举人,固有贡院之称,胡同依此得名。

    帅府:隋末虎贲郎将罗艺驻守涿郡(治所在今北京市西南)屯兵20万镇守北方时,曾在此建有帅府,在此居住过。帅府门外曾有红松一棵,树上拴大铁环一个,传说是为锁秦琼之用。清朝将领马玉昆统兵驻此,此人率兵抵御沙俄侵略、赴朝力抗日军、抗击八国联军,被军民称为“帅”,故名。

    斗子营:清代通协副总府衙门,简称协镇府,是清政府派驻通州的专事权衡皇粮的官署,俗称斗衙门,简称斗子营。

    官园:清代时西仓监督署设此,南又有坐粮厅署,两署之间,系帅府花园,供两署官员享用,故称官园。

    司空分署街:明迈万历二十八年(1610)工部郎中陆基恕于此街东端正中建魁星楼,基为方形,中有门洞,上建楼三层,楼中设文昌像。此街曾设有工部署衙门,楼其上端西侧拱门上嵌有石匾额,刻有“司空分署”字样,故名。

    五、根据物丰商兴情况,以物产、行业作坊名称命名的地名

    通州域内,地皆平原,物产丰富,有以桃树取名的南、北神树;有以榆树茂盛取名的前、后榆林庄;有以槐树取名的西槐庄;有树林茂密取名的陈桁;有遍植枣树的枣林、枣林庄;有盛产水果取名的红果园、梨园;有因茨蕖遍布、荷花盛于取名的次渠;有盛产大白菜取名的大白村;有出产蔬菜取名的菜园、黄瓜园;有出产蓝色染料取名的靛庄。可见此地历史上自然条件就比较好,农业生产发展到了相当水平。

    因为农业生产发展水平较高,商业活动也十分活跃。有储存火药的火硝屯演变而来的霍屯;有以修竹木造筏为业而取名的胡家筏,朱家筏;有存放皇木材的南、北皇木厂,存放药材木瓜的瓜厂;有酿制琼桨的烧酒胡同,烧酒巷;有盛产碱取名的碱厂;有以熬硝为业的熬硝营;有烧窑业为名的武窑、窑厂、窑上;有供放牧存饲草取名的草场;有经营柴禾取名的柴厂屯;有经销南方葛布取名的葛布店;像粮食市、筛子庄、麦芋胡同(晾晒糟米用风来吹去的碎末存放的地方)、老冰窑、江米店、果子市、鱼市胡同、磁器胡同,大石板胡同就更明显地展现当年经济活动之盛况了。至于农村地区辛集、西集、东石(原名东市,集市消亡后改称今名)就更普遍了。其中尚武集村很是古远。相传晋代此地建有大寺庙,有“走马看山门,先有尚武集,后有觅子店”之说。辽在此建塔,每年四方游僧按规定日期到此切磋武艺,届时客商游人,相继聚集,庙会集市,繁盛非常,形成村落,取名尚武集。

    六、因为漕运盛况空前,以堤防、码头命名的地名

    “沽水入潞乱流”决定了通州地区河流颇多。光人工开凿疏通的就至少有七条之多。历史跨度之长(1100年)、密度之大全国罕见。仅七条运河所涉及的地名就能反映出当年漕运的盛况。

    隋朝开永济渠遗留下来的一段渠水,被人俗称为半截河,而这个村的正名南张辛庄(村中庙内大钟为证),却很少有人知道了。

    辽肖太后主持开凿的肖太后河岸边以修竹木筏为业的人们为主形成的胡家筏、朱家筏,今天不知什么原因写成了胡家垡、朱家垡。

    金代,海陵王迁都今北京,称中都,在通州设三座大型国仓,将县升州,开挖金口河(水源取自桑干河的金口)因京通间地势落差较大,于河上节节设闸而提高水位以利舟行,取名闸河。经元、明、清三代闸的数目有增有减,用料由木变石,于水位上闸高于下闸二尺、七尺、十二尺的规定中,可以想见当年闸之雄伟,工程之浩大。但留给我们今天的就剩下现在朝阳区内的花园闸、杨闸两处遗址和通州城内今北、南大街和新华大街十字路口处昔日桥下航运,桥上行人十分壮观的闸桥一处地名了。

    通惠河航运而形成的村落皇木厂,仍存昔日景象;金口新河所留下来的东石(东市),麦庄旧河道仍在向人们讲述着昔日情形;临沟屯是临水而建村,供给店是提供祭奠供品而取的名字,如今仍让人遐想联翩;马姓家族全家看守北运河南大堤形成的马堤,举家在大堤上居住看护北运河大堤而受人尊敬的杨景芳一家人发展成村的杨堤,是人们从地名的角度予以的肯定。

    至于未开通惠河时,用凉水河漕运,沿岸设仓,最后一仓所在地仓头,明代漕运兴盛时建起码头,昔日店铺林立,留下来的地名码头;明永乐年间在三水汇流地设置传递官版文案的水上交通站河合驿的河合站;元朝通惠河大堤旁永乐店诞育的皇太后捐资建成的石桥,却仍保留原名的土桥;元时,漕运万户张瑄指挥首批粮米经海运,过天津,入潞河抵此地而取名的张家湾;元时潮白河航运,在河之北设的转运港口而名的港北;元时在河旁建有两座码头,解济北方边关之用,发挥很大作用的双埠头,就更加令人神往了。

    七、表现社会变化情况,以记述事件人文而命名的地名

    通州历史悠久,自秦至民国,经2131年,期间发生的事件,数不胜数,因而形成的地名也各有历史印记。

    留庄:清初米印为肃王府圈地催租,在此地留下部分官兵,清末形成聚落称此名。

    大、小甘棠:旧载:甘棠寺在甘棠乡,汉魏古刹,唐尉迟敬德修。庙碑记:唐鄂公尉迟敬德过此,凡汉魏以来古刹修之,寺内生出一株高大甘棠(棠树)形成村落称之。清康熙年间,迁出几户单建村称小甘棠。

    觅子店:尚武集兴盛时,外地一家财主令管家携其幼子去赶庙会不慎走失。被该地一店主收为义子,经多方寻找而复归,为谢店主之恩,举家迁其地生活,成为首户,称觅子店。

    田家府:明时,田姓首居此地,因姓取村名。清初索姓大户迁至该地居住,称索家府,康熙年间,索三因私铸铜钱入狱,索姓败落迁走,复今名。

    外郎营:明代南方大户方姓迁至此地营田建村,官极一时,以钱买得朝廷赐职(员外郎)数名,“员外郎营”,后简称外郎营。

    台湖:此地地势低洼,辽代称水域为湖,露出水面的土地为台,取名台湖。通和八年(996)更名望辛里,设役使役卒常驻,称台户,1913年复称台湖。

    复兴庄:当年晒米场被天主教占用,义和团杀洋人后收归教会使用。义和团失败后,天主教又一次占领而名。

    师姑庄:村中一村姑患重病,入观音庵施身为尼姑而病愈,村名自此为师姑庄。

    永隆屯:因避讳乾隆皇帝年号改称小民屯,近年恢复原名。

    安定营:明朝时此地住有未结婚的年轻人组成的部队,称童子营,有营中吹哨子之故,改名哨子营,某次战争过后,军营伤残军人在此耕种,且以江淮人为主。吴语“跛”与“骚”音通,又称骚子营。1951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村中某反动会道门首要人物,在村内自称皇帝,黄袍加身,封其嫂为娘娘,气焰十分嚣张,人民政府坚决果断地镇压了这次反革命行为。1981年取吉意,更名安定营。

    大、小高力庄:隋唐间东征高丽时,将被俘虏的高丽人迁徙至幽州,分散到各地定居,在此一支高丽人定村名高丽庄,后民族融合又分出一新村。且将“丽”字改 “力”,称小高力庄。元代在张家湾有高丽寺。

    天桥湾:通惠河一脉穿通州城而流,曾于此地架桥以利行人、桥下是泊船之湾,桥上皇帝曾经走过,故称天桥,后称天桥湾。

    赵登禹大街、佟麟阁大街:用二位抗战英雄名字命名早已广为人知。

    永乐店:辽主行猎多住在此地,因处晾鹰台北八里,呼鹰台、放鹰台之南,达摩顶之东,形成较大村落,三村之一的前村遭战火吞噬,村民转至后店居住。明成祖朱棣曾在此驻骅,在其定号永乐后,村民取吉意,称永乐店。明史载:李伟,明成祖时从军至燕定居,其女乃穆宗之妃,神宗之母,封慈圣皇太后,称九莲菩萨,农历1119日诞辰,庙会三天祝寿。明时,曾建有太师府、娘娘宫、慈颜华严寺、至德崇宁真君庙,李伟衣冠冢。清同治七年,筑土城,设四门吊桥,派把总驻此。

    大羊:金代已成村,以村东建有大安寺而名为大安,此处地势低洼,洪水来时或连降大雨经常汪洋一片水域,清时更名大洋,1936年改称此名。

    大柳树:《漷阴志略》载:漷县之南村庄,有地名大柳树者,土人云存有古树,为京师第一巨树,后为大风所折,闻乾隆中尚存一截,儿童戏匿其中,十余人尚绰有余,则其垂阴时可以想见矣。

    八、记录古时处所、遗址,以城、铺命名的地名

    通州北半部乃原潞县,南部是辽金、元、明代的漷县,所存古时城池、处所、机构及相关文物比比皆是。

    用城池命名的古城:

    古城:西汉初年(公元前206年后)汉高祖刘邦在此设置的县政府机构,称路县;王莽时,曾称通路亭;东汉改路为潞,称潞县,渔阳郡治设置此地曾建有古城,建武间(公元前40年前后)因战乱城遭火焚,治所迁往他地,因此地为潞县古城,而名古城。

    鲁城:因南北朝时任幽州刺史赵德钧,下令在州之东五十里设古城、鲁城戍边,用来抵御契丹人的入侵,南端的城池地在今永乐店镇鲁城村西,至今仍有砖石瓦砾遗存。

    大、小北关,前南关,后南关:辽、金、元三代通州中南部地区,大部分是水乡泽园,称延芬淀,水面方圆数十里。辽皇家每年春季来此游猎驻骅,元世祖忽必烈曾住24日,元明帝曾住35日,元英宗下旨出军兵民夫建成高3米,周7米,遍植树木大小如山,在今仓上村南的呼鹰台;高1丈,周2丈在今塘头村的放鹰台;高出地面十几米的圆形土岗今神仙村东的达摩顶和高12米、宽80米、长500米德仁务晾鹰台。将漷县升为漷州,东辖武清、香河两县,以便于游猎活动、供其享用。还在漷县初置西北地建行宫,称柳村行宫,外植树木,内设花园,那时此地大树参天,环境优雅。这行宫的北边两个村称大、小北关,似是行宫宫门演变而来,在行宫之南的两个聚落,今称前南关、后南关,在大道旁建起露云观的潞关就在今天的潞关村;在行宫西南,水草丰盛之地,用于放牧屯田筑有用以圈牛的土圈,称牛堡,就是今天的牛堡屯。

    用处所取名的有:

    管头:管姓人家负责管理冈山、龙山、桃山三村,出头之事的社会基层组织住此地而名。

    铺头:通州西南邮路第一铺而名的村。

    黄厂铺:漷县南第一铺递而名。

    大、小杜社:元时,该地为北京东南陆路交通要道上酒贩聚集交易之所,集社建庙纪念杜康,先后发展成为大小两个市场。大市为大杜市,小市为小杜市。清末庙宇毁于大火,市场逐渐消失,仅存庙产之地,称之为社。故而改市称社。

    用遗址作地名的有:

    大台:清代肃王府封地,于高大土台处修造王爷府,形成聚落后,依大土台称大台庄。牌楼营:辽代此地为肖太后也兵点将之地,曾建行宫于此设点将台。行宫前曾有高大牌

    楼。在此形成的村落称此名。

    马驹桥:浑河(永定河)经此,金朝时称马驹里,元代建木桥,成为交通要道,桥依村名称马驹桥,此桥架于浑河之上,又名马浑桥,系交通要冲,村依桥而名。明天顺七年(1463)拆木桥改建九孔石桥,赐名宏仁桥。清时复此名。曾设把总驻此。

    寨里:因村周围立有木栅栏而名。

    石槽:元时村中关帝庙前置一大石槽而名。

    九、按照姓氏人口多少,以姓或人的良好愿望命名的地名

    由姓氏命名的村落达145个,在800多个地名中比率最大。其中,马姓7村;张姓6村;杨、刘、周、高4姓各4村;丁、王、曹、姚、唐、梁、6姓各3村;郭、任、郝、瞿、尹、詹、陈、车、窦、李、凌、武、侯各2村;邓、邢、米、何、房、柴、白、郑、孟、桂、徐、谢、赵、关、桑、崔、赵、孙、常、黎、卜、冯、平、吴、夏、路、垄、安、郎、肖、奚、辛、康、柏、杜、林、柳、儒、黄、姜、将、孔、田、于、果、仇、毛、苏、岗、齐、龙、付、满、胡、葛、史、纪等62姓各1村。

    反映通州历代劳动人民良好愿望命名的村庄:

    岔道村:明代迁发王姓弟兄三人携家人来此定居,因原来住人的村在山后,临岔道名岔道村。为怀念旧地,故建村后仍用原村名字。

    边槐庄村:明初迁山西民至此定居,为怀念洪洞县大槐树下集合迁徙之情,又位于老槐庄东,取名怀旧。

    新太平庄:清代该地为郎府村董姓场院,董、武二姓人家在此看护场院,1940年形成村落,依美好愿望,取此名称。

    东、西定安:明代村临一带洼地,村建在较高地势之上,多次水患洪水均未被冲,寓永远安定之意,取此名,分两村,称东、西定安。

    青龙胡同:青龙乃古代四神之一,表示此地风水好,取吉祥之意而名。

    出师营:由厨师集中住地演变而来;多福巷:由豆腐巷演变而来;前、后安福胡同:由剪子巷、俭子巷、安抚巷演变面来;自强胡同:自己动手安装自来水和排水管道;如意胡同:取宅第幽静知足满意;添喜胡同:反映群众美好意愿;吉祥胡同:由铫子嘴胡同、掉死鬼胡同演变而来;沙竹巷:由杀猪巷、砂朱胡同演变而来;教子胡同:很深,只能过一顶轿子的轿子胡同演变而来。

    上营村:明清两代漕运兴盛时,南方诸省随漕运而来的船夫多据此地,说话操场南方口音,当地人名之为“蛮子营”。为改变对他们的歧视改为上营。

    通州历史上是民族融合的地区,秦汉间匈奴、鲜卑、乌桓人大量涌入。魏晋时,拓拔部、丁零、高车族人进入此地,契丹人在此地执正180年,金完颜氏朝廷100多年,蒙古人在此建大都历342年。何况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又定下了汉族姓氏于外族人姓氏相通的规矩呢!完颜汉姓王、屹石烈曰高、兀颜曰朱、蒲察曰李、颜盏曰张、石抹曰肖、奥屯曰曹、移刺曰刘、翰准曰赵、阿典曰雷、阿不哈曰田、濮散曰林、抹颜曰孟、术虎曰董,所以,姓氏对于今人来说,只是个符号而已。

    十、依照地形、地貌特点命名的地名

    通州虽地皆平原,但仍有很多特点,依不同地形地貌而命名的村庄实在不少。

    水窝:地处潮白河西岸大堤与河道之间,四周皆沙,得名沙务,清光绪初年,称今名。

    沟渠庄:处中坝河西侧,西南与因航运建有两个码头北济边关而兴盛的双埠头相邻,依村旁一沟渠而名。

    岗子:此处地势较高,在高岗以北,以烧砖制瓦盆为业,称此名。

    葛渠:地处温榆河与小中河之间,村南有温榆河旧河渠,果姓首至此地定居建村,称果渠,清初改成葛渠,光绪年间又称原名,1913年后又称今名。

    大沙务——明代迁民至  河今潮白河两岸大沙地上定居,土壤为蒙金沙土较肥沃,四周筑有土围,故名大沙坞,以务农为本,依谐音转现名。

    小沙务——邢姓在今潮白河西岸建村,称邢家庄,亦建有土围墙,又近大沙务,聚落又小,故称小沙务。

    富豪:在温榆河与小中河之间,金天会七年(1129)此处曾建兴隆寺,位于富河(温榆河别称)之滨,依河而名富河。明代因河俗称濠,依谐音改富豪庄,简称此名。

    漷县:汉朝属泉州,旧名霍村镇,后改属雍奴。辽时皇家游猎于延芳淀,成邑。太平中(1026年左右)置县在河(今凉水河)之南名漷阴镇。元曾为大兴府所属,至元十三年(1276)割大兴府之武清、香河二县属置漷州,治所在今牛堡屯东北,前、后南关,大、小北关之间地带。不久,治所迁武清河西务,元至正(13411369)间,迁漷县东北隅。明朝洪武五年,撤州改县,县治仍在此地。正德初(1506年前后)建土城,周长二里;嘉靖二十三年(1542)增修,建四门,东称临津,西曰通都,南名迎薰,北为拱阙;万历四年(1577)始砌砖;崇祯八年(1635)增城墙高宽各五尺,清顺治十六年(1659)因屡遭水患民困役重,奉裁并入通州,以管河州判一员驻此,并设递铺于此。

    前后青山:金代因村北有高台,台上林木茂密,杂草丛生,远远望去,一片青翠,依此取名青山,分成两个小村后,称前、后青山。

    塘头:辽、金、元时飞放泊遗留下的坑洼地,俗名塘大洼,于坑洼东头建村,而名塘头。

    崔家楼——明时此处建码头,崔姓人家至此定居,建高房一座,远眺似楼而名。1694年,康熙二次视察河务、农事都是由此地登船,还曾驻跸此地。

    杜柳棵:明代杜、白二姓人家在柳树棵子旁边建房定居,名杜家柳棵,1913年成今名。

    沙古堆:此村至今仍沙土围住村庄,明嘉靖年间于最高的沙堆上建庵一座,庵内钟上铸有沙姑堆字样。

    南马庄:地处北运河南岸,因四周皆白沙围绕,曾名白浮圈,元时已建村,明清两代曾在此地设置递铺。后因马姓居多,更此名。曾为抗日战争时期堡垒村。

    团瓢庄:因近永定河(今凉水河)洪水时常泛滥,村民在村外修筑圆形土围、村内建圆形房屋,以抵御、减轻洪水危害。圆形草屋称团瓢或团标、团堡、村名因房屋特征而名。

    小海字:明代山东杨、宋、张三姓人家随明军平定北方在此地定居建村,村南临元朝栲栳垡飞放泊故址所存之水域,北方人习称水淀为海,故称小海子。

    小甸屯:明代迁商、侯、张三姓人家在近水草淀子(凤河泛滥时留下的遗址)之处建村,形成村落而名。是通州区凤河以南唯一的村庄,古时淀通甸,故称。

    肖林:肖姓人家在河堤旁植树造林,护岸守堤,形成村落称肖林。

    摇不动:地处潮白河西岸,堤高其地状如室,屡经河水冲刷未受损害,由“窑不动”变成摇不动。

    地名呈现历史文化,记载前人文明。我们现代人要尊重历史事实,借鉴祖先经验,千万莫盲目地洋化、空化、滥化。

    2005524日草于西总布屯

     

本文共有评论 0 篇︱查看本文的评论
 相关文章
 张崇先 通州城里的回族高跷会    1895 次 2012/5/22
 周良 小谈安清帮——五、漕船各帮    2225 次 2012/7/4
 柳氏后裔呼吁在长安建立柳宗元纪念设施    2263 次 2012/1/19
 华夏江河(2)    2655 次 2008/6/1
 柳氏后人呼吁建立柳宗元纪念设施    2564 次 2012/1/19
 
  • 网址:http://www.chinanwa.com 电子邮箱: 1009068986@qq.com
  • 版权所有:  网络作家网 『 中网协 』
  • Copyright ◎ 2003-2020 www.chinanw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297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