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红柿赛金衣
郑连元(北京昌平)
昌平有个俗语:“七月枣,八月梨,九月柿子红透皮”。霜降前后柿子就成熟了,一个个火红的柿子“色胜金衣美,甘逾玉液清”,十三陵清汤大盖柿就来源于此诗,再加上霜后变得深红的柿叶,层林尽染,明光耀眼,比之其它山上的红叶更会引人瞩目。
柿子在昌平栽培历史悠久,分布几乎遍及山区各镇,主要产区在流村、南口、十三陵、崔村,兴寿等镇。柿子在昌平栽培如此广泛,产量如此高,是因为柿树性刚捷健,风土适应性强,最易栽培,而且树壮根深,旱时能吸收地下水,涝时能抗淹,旱涝皆收,人们称它为“铁杆庄稼,粮食树”。柿树寿命较长,柿树盛果期可延续200年,据说十三陵一带有500年前明代老柿树,依然繁花满树,硕果累累。
柿子价廉物美,一向受到人民大众的欢迎,柿子还是重要的药材。据《柿子药效》一书中说明,“柿解肺热以生津,甘寒可口,滋汤燥而凉血,柿蒂化痰宁嗽,对喉痛患口疮有一定疗效,柿叶放佐料可伴食,能治糖尿病。”
柿树木质坚硬,细致而光滑,制作各种木器和家具,经久耐用。柿树叶大荫浓,经深秋霜后,既获美果,又赏红叶,用以布置林园,绿化城市,也是非常理想的观赏植物。所以柿树确实称得起是“宝树”了。昌平悼陵监一老友告诉笔者,说柿树有“七绝”:“一多寿”、“二多阴”、“三无鸟巢”、“四无虫蠹”、“五霜叶可玩”、“六佳食可吃”、“七柿叶肥大,可以临书”,这七绝确是事实,毫不夸大。
说到柿树临书,还有一段佳话。传说唐人郑虔,家境贫寒,写字买不起纸张,古代有一座慈恩寺古庙内积存数屋柿叶,是老和尚做饭之柴,他便借了一间僧房住下,每天取红柿叶写字,一年中把所有柿叶都写满了。后来他又在柿叶上写诗作画,合成一卷,时呈给唐玄宗。玄宗见了非常赞许,便在卷后题了四个大字,“郑虔三绝”。以叶学书,勤恳不懈,终于成卷,古人这种学习精神值得钦佩。
柿有甜有涩,昌平栽培的大多是涩柿,脱涩后才能食用,脱涩方法很简便,把柿子放在40度左右的温水中,注意保温,一昼夜就能去涩食用,人们叫它“懒柿”。
来昌平旅游的游客,十三陵是必游的名胜之一。如果您在霜降时来,那长陵、泰陵所在的莲花山上下,一片火红,灿若涂朱,这时您定会体会到“金色秋季”的灿烂景象;您也定会想到,若用金柿红叶把祖国的山野打扮起来,该是何等的娇艳啊!
2005年1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