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晓园 照片所承载的记忆
适逢爸爸的生日,我精心挑选了一本既精致又漂亮的相册作为礼物送给了他,爸爸很是开心,因为他的那些承载着许多美好记忆的老照片终于有了颇为豪华的“新家”了。
借爸爸整理照片的机会,那些如烟往事也历数着清晰开来……
爸爸就像一位导游,从往昔到今朝,一件一件细数着往事;又像一位解说员,从小家到国家,一张一张讲述着照片里的故事。
“这是一个满脸书生气的少年,身穿一件皱皱巴巴、补丁叠着补丁的黑棉袄,倚靠在一间低矮的土坯房前,少年那写满稚嫩的表情中流露出走出穷乡僻壤的决心和希望。”照片中的主人就是爸爸,这也是他拍的第一张黑白照片。爸爸说,我们的老家坐落在北京通州区东南方一个偏远的农村,以前是个地道的贫穷、落后的小村庄。老一辈们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的传统的农耕生活。爷爷、奶奶、爸爸、叔叔……一家8口人挤在低矮昏暗的土坯房里。20世纪60年代,还是靠起早贪黑到生产队干农活、挣工分糊口。每年分些少得可怜的几两油和粮食,平时吃的主要是白薯、窝窝头就咸菜,要是能在咸菜里滴上两滴香油那都是很幸福、很奢侈的了。吃鱼吃肉更是不敢想的事,过年、过节时全家人才能吃上一顿白面改善生活。穿的衣服也是老大穿完给老二,老二穿完再给老三穿……缝缝补补、拼拼接接。鞋子都是奶奶点着煤油灯一针一线自己做的。平日出行都是徒步,出远门时仅有的代步工具就是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当时,还在读书的爸爸就立志要走出这个偏僻、贫瘠的村子,用知识改变贫寒的家境。
“爸爸身穿一件蓝色的中山装,上衣兜里别着一支钢笔,左手拿着课本、右手拿着一截短短的粉笔,脸庞消瘦的他正专注地为一群可爱的孩子讲课。”20世纪70年代,爸爸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考入了师范学校,20出头岁的他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爸爸十分珍惜这份神圣的职业,他在工作上尽心尽力,卓著的工作才能和成绩使他赢得了领导的肯定和赏识,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还荣获了“北京市普教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当时每月的工资收入仅有几十元,他既要打点自己的衣食住行,还要补贴家里。尽管如此,他还从并不充裕的工资中,节衣缩食省出一部分钱来救济班里家庭条件更差的学生,给他们买书本、铅笔……因此,照片中消瘦的样子可想而知。
“爸爸身穿军绿棉大衣,面带着灿烂的微笑,推着一辆二八自行车,右衣袖被刻意地挽起……”可能你要问了:“天这么冷,为什么还挽着袖子照相啊。”其实啊,这是为了显示手腕上带的那块亮晶晶的大手表啊。爸爸说,那是1983年和妈妈结婚后照的照片,结婚时买了一辆飞鸽牌自行车,还有那块上海牌的手表,再加上一台缝纫机……这些物件,在当时就已经算是比较时尚的三大件了。原来如此,难怪爸爸要把这时尚与富有给予永远的定格呢。
“爸爸妈妈两人面带微笑,站在客厅里,手搭在一个擦拭得洁净、发亮的小小的黑白电视机上……”爸爸说,在当时买粮食、买肉、买布、买油……都需要各种票,爸妈两个人的工资加起来每月的收入才几十元,那时的生活很拮据。他们婚后自己翻盖了5间砖瓦房,添置了一台昆仑牌黑白电视机、一台骆驼牌电风扇和一台白菊牌的洗衣机,这也是家里最值钱的家用电器了,这在当时已很让人羡慕啦。所以,爸爸妈妈平时把它们当宝贝一样擦得干干净净的,但很少使用,只有亲戚、朋友到家里做客时才全部让它们亮相。
这是第一次有我出现的照片:“身穿黄色的确良衬衫的爸爸和烫着卷发的妈妈,两人坐在茶几前开怀大笑,茶几上摆着一个大大的录音机,旁边那个小不点就是我了,我怀里抱着一个布娃娃,张着小嘴、迈着不太标准的步子,好像在跳舞。”那时的我已经两岁了,当时,我的玩具只有一个布娃娃、一个不倒翁和一个能上弦的小企鹅,虽然不如现在小朋友的玩具多、种类全,但我当时已经是很满足、很开心了。据说,当时的业余生活还是十分单调的,直到买了录音机,总算给全家增添了不少乐趣,听歌、唱歌也成了我们一家三口的共同爱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时尚潮流的不断涌入,爸爸妈妈也赶起了时髦,妈妈烫起了卷发、穿上了连衣裙,爸爸脱掉了色调一致的绿军装、中山装,穿上了西装、打上了领带,这在当时也算是时髦了一把。
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无论是我们的小家,还是祖国这个大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爸爸以及全家的新照片就足以说明一切:我家乔迁新楼房的照片、爸爸驾着私家车满面春风的照片、全家人在海南旅游的合影、我在鸟巢为奥运会运动员加油的照片、妈妈上网收看“神七”太空行走的照片……这就是现如今的我爸、我家。
欣赏着照片,追忆着过去。照片就像一幅历史画卷,串联起爸爸的成长历程、我家的今昔故事。
小小的照片——记录着多少难忘的瞬间,承载着多少美好的记忆……透过我家的变化,看到了一个欣欣向荣、生机勃发的现代化中国的崛起,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带领十三亿人民创造了世界奇迹,使梦想变成了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