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络 连 接 世 界

会员管理
 带雨的云 558
 王风 372
 作协推荐 307
 运河散人 263
 零度 261
 古月重升 210
 郑永涛 173
 张天珍 169
 轻舞飞扬 154
 孙新坤 154
  •  第二种忠诚(中篇小说...
  •  第十二章 山神土地...
  •  第十一章 除魔告城隍
  •  第十章 都城隍判官互...
  •  第九章 化梦点才子...
  •  第八章 化梦点才子(...
  •  第七章 遇仇人禅定...
  •  第六章 与地藏菩萨对...
  •  第五章 悟德收妖僧
  •  第四章 乱法坛悟德羞...
  •  楼梯寄情
  •  她说什么了
  •  吴稚晖何许人也
  •  《爱,能勿劳乎?忠,...
  •  枫叶的招摇
  •  自在杨花
  •  “地坛”的魅力
  •  田间小路
  •  人散茶已凉
  •  发自病榻的心语
  •  浅伤
  •  溱沁
  •  孤煞
  •  梦魇
  •  奈何
  •  道
  •  淡然
  •  天道
  •  超脱
  •  英雄决
    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分类 >> 散文原创 >> 庞俭克(壮族) 霍夫布罗伊豪斯啤酒馆印象
  • 庞俭克(壮族) 霍夫布罗伊豪斯啤酒馆印象
  • 来源:原创 作者: 运河杂志 日期:2012/7/13 阅读:1457 次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庞俭克(壮族) 霍夫布罗伊豪斯啤酒馆印象

     

     

     

    2007107。阿尔卑斯山北麓的慕尼黑。在领略了有着“伊萨尔河畔的雅典”之誉的罗马样式的喷水池,奥地利风格的宫殿,具有佛罗伦萨建筑灵感和古希腊风貌的教堂之后,我和朋友们来到了这家颇具传奇色彩的啤酒馆。酒馆位于一条街巷的拐角处。巨大的圆形门柱支撑的拱形门洞。穹顶、墙壁和墙柱上颇具抽象色彩的的花鸟虫鱼彩绘。酒馆的小型铜管乐队演奏着进行曲风格的乐曲。众多喝得脸庞通红的顾客。人们手中的大酒杯轻碰时的清脆悦耳的声音。浑厚的男声和动人的女声。坐在酒馆内宽大的长条靠背凳子上,置身于酒馆里闹烘烘的热烈气氛中,就着香喷喷的烤肉,品尝着丰满的女招待送来的大杯啤酒,别一种情绪油然涌上心头,二十世纪初叶的历史烟云在眼前缓缓飘动,和这家酒馆密切相关的一个男人的面貌逐渐清晰起来。

    这个人就是希特勒。他在这里开始了政治生涯。

    早晨的天气有点寒意,然而我还是在馆内感受到了多年以前那一页历史的狂热。我感到了历史的巨大的推力,关于德国、纳粹党和希特勒的所有印象和记忆都鲜活生动起来。时至今日,我在电脑上敲打文字时,那段行程对我的震撼依然历历在目。我,以及很多人,都对这个党、这个国家在那一段时期里对人类历史的影响记忆犹新,对这个人对这个党这个国家继而对世界的影响记忆犹新,对其如何迅速崛起,左右德国政治,继而左右欧洲政治和世界政治的过程记忆犹新。

    ……

    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一位历史性的人物应运而生了。

    一位教授如此回忆。

    士兵们倾听一个狂热的人用沙哑、充满激情的声音在诉说着。我有一种奇怪的感觉,这个人被他自己的兴趣所感染。我看到一张苍白、清瘦的脸,头发散披在前额,一撮修过的胡子,以及他那吸引人的蓝白眼睛闪烁着的阴冷的目光。

    一位观察家如是说。

    他试图了解每一位他接触到的人,他让人们去自由感觉,表达他们内心深处的渴望,说出他们最想听的话。

    另一位观察家如是说。

    一切令人惊奇,他的嗓音沙哑而又带着恼怒。

    ……

    在大众的眼里,希特勒展现了他作为天才演说家、政治鼓动家的魅力。这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巴伐利亚第十六预备步兵团第一连的下士,在慕尼黑霍夫布罗伊豪斯啤酒馆的酒窖里,穿着军用雨衣,戴一顶黑丝绒帽子,手持一根粗大的节杖,面对成百上千的追随者发表演讲。

    一位评论家如此描述希特勒。

    他就像一位卓越的钢琴家那样能拨动中产阶级的心弦。

    德国中产阶级的心弦是如何被他拨动的呢?

    让我们来重温历史。

    历时四年三个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战败的德国陷入了政治、宗教、种族和金融等全面危机中——1918119,统率军队的将军电话通知德皇,军队不再对皇帝效忠,迫使威廉二世宣布退位;1111,一个德国人民的代表在法国贡比涅森林的一个火车车厢里与协约国签订了停战协议。新生的共和国成了绝望、失败和屈辱的象征。水兵为保护军国主义精神爆发了叛乱;退役士兵、狂热的爱国主义者、军队冒险者和无业的年轻人组建了颂扬君主政体、民族主义、军国主义,敌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民主主义和犹太人的自由军团;1919117,德国共产党的两位领导人——李普克内西和卢森堡被自由军团抓捕并在柏林伊甸园旅馆外枪杀;胜利联盟在巴黎起草的“凡尔赛和约”——一个旨在约束、限制德国军事力量,没收德国的所有殖民地,交出战前13%的国土和600万国民;赔款;萨尔州的煤矿交给法国人开采……政府无奈地在当年普鲁士的威廉一世击败法国并加冕皇帝的凡尔赛的镜宫签署了协议。

    绝望和愤怒的情绪像阴沉的天气笼罩着德国。强加到共和国头上的惩罚引发了民众的抗议。拥有众多啤酒厂和思想家的巴伐利亚首府慕尼黑遭受到了空前的震撼。一个右翼团体——由35岁的机械师德雷克斯勒组织、称做德国工人党的非法军事组织引人注意。接受了反社会主义教程学习的希特勒,带着长官卡尔·迈尔上尉的指令混入了这个小组织。在这个小组织里,有着让德国重新复兴为一个强大而统一的国家的梦想的希特勒,制止了一些人让巴伐利亚脱离德国、和奥地利合并的企图;把出卖德国罪孽全部推到柏林的犹太人身上;19191016,纳粹党的宣言通过了著名的二十五条,猛烈抨击《凡尔赛和约》——决议吸引工业家,制裁犹太人,设立独裁者,扩大领土,为屈辱的和约而复仇。二十五条拨动了所有听众的心弦,性质定为民族复仇主义的纳粹党获得了广泛的支持。当这个党有了3000名忠诚的党员,支持者成千上万时,党命名为“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简称纳粹党。纳粹党的建立为第三帝国的产生打下了基础。

     ……总是环境,就是风俗习惯和时代精神,决定艺术品的种类;环境只接受同它一致的品种而淘汰其余的品种;环境用重重环境和不断的攻击,阻止别的品种的发展。

    法国著名史学家、批评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发掘精神文化现象产生的根源时说了这段著名的话。丹纳的思想可以推及到政治、经济以及社会文化诸范畴。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很形象地再现了环境决定的重要性。古往今来,历史上的风云人物,都是具体天时地利人和的产物。回头再看希特勒思想的形成,他的崛起,愈证实丹纳之说的正确。所谓乱世出英雄,大致如此。

    希特勒之应时应世,首先在于他超乎常人的执著的信念和为实现信念坚固如钢的韧性,正如他形容他所建立的冲锋队:“敏捷如猎犬,坚韧如牛皮,坚固如克虏伯的钢。”——尽管他的信念十恶不赦,为世人所唾弃。

    顺着他的人生轨迹,我在浩如烟海的史册中看到了这样一些饶有兴趣的事例——作为奥地利海关小职员的第三次婚姻中所生的第三个儿子,希特勒的出生地——德奥边境的象征意义贯穿了他一生:

    今天在我看来,命运竟然选择茵河畔的勃劳瑙作为我的出生地,似乎是一种天意……在我看来,这个边境上的小城市成了一项伟大使命的象征。

    历史告诉我们,希特勒所谓的这个伟大使命的象征就是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就是侵略,就是在欧洲土地上点燃战争的烈焰。就是1938312德国第八集团军越过奥地利不设防的边境线,兵不血刃吞并奥地利。然后吞并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地区,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继而对波兰、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的侵略和占领,然后是巴巴罗萨计划的实施。

    其次是他的反犹情结。

    19091913年,希特勒在奥地利这段“我一生最悲哀的时期”里,经历着饥寒交迫,在为谋生而奔走挣扎的同时,他逐渐成为了一个坚定的反犹主义者。在《我的奋斗》一书中,他这样叙述自己在内城看到犹太人时,对犹太人的认识。

    我突然遇到一个身穿黑色长袍,两鬓留着黑色胡子的怪物……我看着这张奇怪的脸越久,越是逐一研究它的每一个特点,我的头一个问题就越是具有一个新的形式:这是一个日尔曼人吗?

    然后他阅读大量的反犹书籍,然后再去街头观察犹太人,他开始看得出犹太人同其他人的区别,并且一闻到这种穿长袍的人的气味,就感到心里作呕,他还发现了这些“上帝的选民”的“道德污点”,他的胡言乱语,基于亚利安种族优越感,也有研究者指出是性方面的压抑妒忌心理。无论他的反犹主义根源来自哪里,最终都归结到一点,即民族仇恨和种族灭绝。纳粹的“亚利安种族纯净”理论在1933年—1939年多达400多项反犹法案中得到体现,并开始按照“大自然的法则”实施——他给世界带来的是空前的可怕的屠杀——在他当总理、总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被纳粹屠杀的犹太人多达500—600万,占战前欧洲犹太人总数的60%,这还不包括被纳粹屠杀的数千万其他种族的人民。

    值得注意的是,希特勒是怎样煽动起了弥漫在德国全境的纳粹狂潮?又是怎样利用了公众并使他们成为侵略的工具和炮灰?

    这就是本文开头时提到的,他拨动了德国人的心弦。

    如前所述,拨动琴弦的艺术源自于他在维也纳期间的生活和实践。

    他没有考上艺术学院,没有成为画家,也没有成为建筑师,他是个“波希米亚式的”流浪汉,穿着破旧的黑大衣,戴一顶油腻的黑呢帽,厌烦体力劳动,一事无成。在维也纳,他夜以继日地勤奋阅读有关德国历史、神话和反犹主义等图书, “打下知识的基础”,更重要的,他在维也纳开始了政治斗争艺术的学习。

    奥地利是一个有着十多个民族的多语言帝国,日尔曼奥地利人占少数,各民族要求民族平等的冲突成了奥地利政治斗争的中心问题。作为一个狂热的亚利安主宰种族论者,希特勒密切关注各种政治势力的博弈。他在几个月内学到了他认为在其他地方可能要学习几十年或者一生才能得到的东西。这些东西是:非日耳曼人都是生理不纯洁的劣等民族;政党必须有群众运动的支持;这个政党掌握宣传群众鼓动群众的艺术;精神上和肉体上的恐怖对个人和群众的重要性。

    这些体会,对他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贯穿其一生。

    在奥地利时期,他认为必须要由日耳曼人用铁腕统治奥地利,结束所有民主。在一战后,这个狂热的民族主义者要复兴强大而统一的德国。他要建立独裁统治。他要复兴德国的经济。他要向协约国复仇……这是他的狐狸般的狡诈之处,他了解当时的德国人心中所想,他巧妙地利用了德国人的热情——比如引起所有德国人愤怒的《凡尔赛和约》第231条:德国独自承担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责任……等等。

    回顾这段历史,人们不禁万分感慨——当一个国家的历史被一个或者一群政治狂人所扭曲,当人民的所有梦想被这些狂人扭曲到邪恶的轨道——不同国家之间、不同种族之间和不同宗教之间的无休无止的复仇和斗争,那种野蛮的毫无人性的厮杀,呈现出来的又是多么可怕的画面!

    遗憾的是,历史就这样一分不差地发生了。许多类似的历史也惊人相似地发生了。天时,或可说是彼时彼地的世界大气候、大环境,地利,或可说一国、一个民族、一种宗教的利益诉求,人和,即基于天时、地利基础上的人心扭合,是那样令人惊悚地组合在一起。

    1919年,希特勒为了这三者的最佳结合煞费苦心。他的演讲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历史上推动最伟大的宗教运动和政治运动的力量,从远古时候起,一直是说话的神奇力量,而且也仅仅是说话的神奇的力量。”还在维也纳时,他便从维也纳市长、基督教社会党的领袖卡尔·鲁格博士那里学到了如何赢得群众的支持,把社会问题和宣传与口才结合起来,左右群众的重要性,这同时也是他在对比了泛日耳曼党的严重错误后得出的结论,那个党未能唤起民众,未能了解群众的心理,从而失去了民心。于是他开始了操练。他在客栈、施粥站甚至街头巷尾,向听众发表演讲。那时,他才二十出头。

    在李斯特团,这位波希米亚下士在士兵中间大声诅咒阻拦德国军队取得胜利的无形敌人——犹太人和马克思主义。这个“背后中了暗剑”的传说后来形成了许多德国人的信仰。

    在慕尼黑大学,他针对有人发表保护犹太人的言论,发表了一篇措词激烈的演讲。就是那一次,给了他全新的体验:“我知道如何通过演讲来影响别人了!”

    在霍夫布罗伊豪斯,他发现德国工人党的发起者之一德雷克斯勒等人想挑起工人革命,但他们一点也不了解工人。希特勒对他们不满。他觉得这个党给了他唤起德国人民的机会。      在战争失败后的1923年,巨额的战争赔款和资源的被掠夺,此起彼伏的罢工和起义,引发了一场空前的经济危机,德国马克像自由落体一样疯狂贬值—— 从一美元可以兑换70马克到可以兑换4.2万亿马克,买一棵大头菜要花5000万马克,一个德国家庭一天的收入只够买一小块黄油,“家庭主妇们推着堆积着纸币的手推车上街,只是为了买一磅土豆或是一个面包。”国债和养老保险金一文不值。虽然在新政府的紧急状态管治下,通货膨胀被制止,噩梦终于过去,但是,仇恨和约,仇恨犹太投机者,害怕民主,渴望工作,渴望恢复军事力量,渴望独裁统治,渴望实现亚利安种族的“优先生存权”和“生存空间优先发展权”,成为了德国民众的普遍要求。

    希特勒充分利用了这个要求。

    这是一组数字,可以看出希特勒和纳粹的吸引力是如何逐年加强的,或者说,作为几个世纪以来的管制使德国人民成为默默顺从他人命令的群体,这个群体在希特勒和纳粹的宣传迷惑和恐吓压力的双重作用下,又一次顺从了:纳粹党1928年的党员人数是10万人,到1932年时激增到140万人。《我的奋斗》1925年出版当年卖了9473本,1932年卖了90351本,1933年卖了100万本。1928年,在3100万合格选民中,只有81万张选票投给纳粹;1932年,希特勒竞选总统,第一次投票,他获得了1133万张选票,占投票总数的30.1%,第二次投票时,获得1341万张选票,占投票总数的36%1934年,全德国合格选民中的90%—3800多万张选票赞成他篡夺总统职位。19363月,在对纳粹进军莱因兰进行的公民投票时,4500多万登记选民中的98.8%的选民投了赞成票……

    让我们再来细细琢磨推动希特勒发迹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一个词“祖国”。

    正如一位反抗拿破仑压迫的德意志解放运动的诗人、歌手阿恩特在他的一首著名诗作里写的那样:

    她在哪里?德意志人的祖国?

    好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只知道有好几个德意志——公国、伯爵领地和自由城邦就像杂乱无章的地图拼图,德国一直处于分裂状态。30岁的希特勒所处的时代依然如此——巴伐利亚国王退位,巴伐利亚一个犹太作家率领几百人占领政府所在地,宣布成立共和国,不久,这位作家被一个右派军官暗杀,成立了苏维埃共和国,其后不久,“自由团”和柏林军队镇压了共产党政权,“伊萨尔河畔的雅典城”慕尼黑,成立了右翼政权,自由军团在德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于是,在这片政治土壤肥沃的土地上,便有了希特勒在霍夫布罗伊豪斯啤酒店里的无人望其项背的表演。据记载,他在这家啤酒馆的第一次演讲聚集了110多位听众,此后听众越来越多。把听瓦格纳的音乐视为进教堂接受洗礼一样神圣的希特勒,如同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把瓦格纳的音乐看作是对自己道德和精神的拯救一样,他把瓦格纳音乐中所表达的源于古代历史的德国的力量,通过他的政治主张一步步实施——纳粹党以“复兴德国”为行动纲领,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继而以革命手段建设强大的德国;崇尚暴力和武力,建立军事武装冲锋队,在街头寻衅闹事,殴打犹太人,冲击左派的聚会;他以辞职作为要挟,当上了纳粹党的领袖;他选择源自6000年前中东地区的一个字护身符作为纳粹党旗帜上的标志——这个由红、黑、白组成的吓人的标志,已经成为坚持日耳曼人信念的标志……他不断演讲,听众越来越多,他观察分析听众们的反应,判断自己的演讲效果,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引导听众。他一次又一次地对着镜子练习演讲动作尤其是手势,以期达到最好效果。

    希特勒的纳粹党获得了民众的支持,获得了警方的支持,也获得了巴伐利亚国防军中的右翼分子的支持,纳粹党的队伍越来越庞大,因为民众和警方在纳粹身上看到了“德国复兴的希望”。有了这样的支持,他发动了著名的1923118日贝格勃劳凯勒啤酒馆暴动。虽然暴动以失败告终,他被推上审判庭,然而,他用演说驳斥检察官的控诉,表示政变是合情合理的。他获得了了所有法官的同情,得到了国内外广泛的共鸣。他的生命由于十三个月的监禁而焕发出了生机——他改变了斗争策略,放弃通过革命(暴动)夺取政权的手段,全力以赴争取民众支持,成为合法的政党,成为合法的执政者。他开始了新一轮的“奋斗”。

    十年后,他如愿以偿地坐上了总理的宝座,继而成为总统,德国进入了纳粹化时期,“祖国”成为他手中的泥捏玩物。

    综观希特勒从一个奥地利的流浪汉,一个一战时的下士,成为总理和总统的道路,有心人不难发现一些很有意味的东西。比如审时度势,利用和点燃社会大众的心理,比如欺骗与阴谋,比如暴力与恐怖手段,比如玩弄战争与和平的两面派手段……

    你一定知道,与人争雄,世间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法律,另一种凭暴力;第一种是人的方法,第二种是兽的方法……阿基里斯和许多古代君王们,当他们出世以后,被交托给那个半人半马的怪物开伦抚养,并且在它的管教下成长。这个寓言,其用意就是指出一个君王必须懂得如何利用人性与兽性……

    尼可洛·马基雅维里还指出假如君王不懂得如何行若野兽,就应该向狐狸和狮子学习——能识别陷阱,又能威慑豺狼。那些最能效法狐狸的人,常常能获得最大的胜利。因为人们是如此地头脑简单,弱点又是如此地清晰可见,身心如此地易于为眼前的需要所屈服,因此,谁若设法去骗人,他永远会找到自愿的受骗者。希特勒和德国人民就是形象的写照。

    记得199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德国作家特·格拉斯回忆自己17岁时在德累斯顿加入党卫军第十坦克师的经历时,曾经这样强调——集体罪责不能作为个人不对历史负责的借口,也不是希特勒蛊惑了所有德国人,而是“我们让自己被诱惑”。他还承认自己的愚蠢——直到纽伦堡审判,他还相信对于德国在战争中犯下的罪行指控都是政治宣传……毫无疑问,在那段历史中扮演了不光彩角色的每一位当事人,是推卸不了罪责的,而试图把所有的罪责都推到“国家”身上,归咎于“国家罪责”,自己只不过是履行了一个公民的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这如果不是对国家、对民族、对历史不负责任的虚无主义态度,也起码是对道德良心和正义的无知。

    我想起了始于19451120的纽伦堡大审判。其第三轮审判是对德国法官和司法官员的审判。这一段真实的历史,记录在审判长赫鲁特的回忆录中,并在1961年被搬上了银幕,这就是由美国人斯坦利·克雷默执导,斯宾塞·屈赛等明星出演的电影《纽伦堡大审判》。电影以纳粹时期的种族清洗运动中很有代表性的菲尔德斯特案子为线索,就德国法官和司法官员是否有罪,展开了一场公诉人和被告律师关于道德准则和正义价值的大辩论。电影叙述到辩护律师竭力证明希特勒的第三帝国是为德国人民服务的,德国法官和司法官员无罪的高潮时分,被告人、德国法学家欧内斯特·亚宁请求发言,他首先承认自己主审的这个案子是一个“牺牲仪式”——即法庭审判只不过是个仪式,结果早已经有了——犹太人有罪。继而,他对包括自己在内的德国人——那些把灵魂出卖给魔鬼的人,那些执行命令的良民,那些狼狈为奸、同流合污的人,大家怎样为纳粹领导的“国家”服务,以及作为个人应当承担何种责任等,有一段精彩的陈述:

    我们为什么要沉默?我们为什么要参加?因为那已经成为生活的习惯。

    当时我们在哪?

    希特勒在国会宣泄愤怒时,我们在哪?

    当我们的邻居们半夜被抓去达豪集中营,我们在哪?

    在去火车站的路上,牛车上载满着孩子们,他们向我们哭叫。我们在哪?

    我们瞎了?哑了?聋了?

    我们不知道百万人被灭绝的事?还为此找借口推诿罪责?

    如果是不知道,也是不想知道。

    作为德国著名的法学家,同时也作为一名忠实地为纳粹实行种族清洗,谋划组织、执行相关法律的被告,亚宁的问责掷地有声,亚宁的痛苦溢于言表。亚宁以这样的方式实现自我的忏悔和拯救,以批判的态度对待自我那一段垃圾般的日子。他的态度君特·格拉斯的回忆,是锋利的解剖刀,他们对民族心理、国民性以及自我的剖析,对个人与“第三帝国”的关系的剖析,对正义价值的理解,发人深省,振聋发聩。他们对每一项罪责的细节和过程以及罪责的性质的陈述,如同在高倍显微镜下仔细检查自己身上的脓疮,毫不留情地揭开自己民族和国家的伤疤,他们表现出来的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可圈可点,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勇气和无畏,难能可贵。

    写到此,我想起了另外一位以锋利的手术刀剖析国民劣根性著称的医生——鲁迅。先生的音容笑貌犹在,先生创立“新的生命”的寂寞犹在。先生的“立人”观,先生笔下的阿Q、祥林嫂、华老栓和润土等栩栩如生的人物,先生的文字,总可以当作观看人世的参照:

    有一回,我竟然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

    这是青年鲁迅留学日本时,在课堂上看到的有关日俄战争的电影后的感受。从此他弃医从文。因为在他看来,“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聋了,哑了,瞎了,不仅仅存在于一战和二战期间的德国,它们具有和时间一样恒久的质量。

     我还想起了德国当年流行的口号和进行曲。

    “在自己心目中再没有任何东西高出于德国、德国人民和德国土地之上……”

    “我们年轻一代的人至少已把竭尽全力统一两国(德国和奥地利)作为我们毕生的工作。”

    “我们经受这种种遭遇,难道只是为了让一帮卑鄙的罪犯能够欺凌我们的祖国吗?”

    “我们不能再沉默下去了,我们要战斗。德国的苦难要靠德国的武力来摆脱。”

    “我们的‘万’字徽章不仅是我们组织的标志,更是胜利的象征……复兴已经准备就绪,伟大的祖国德意志将重新回来。”

    “世界上凡是不属于优良种族的人都是糟粕。”

    看看希特勒的这些政治口号,哪一条不都具备了冠冕堂皇无可怀疑的性质?哪一条不都是高举着复兴德国振兴民族的旗帜?时隔多年以后再回头看,这每一条口号其实都具备了极大的欺骗性和诱惑性。在这些旗帜和口号的后面,是手段的极其狡诈与恐怖,是各自利益的巨大的诱惑与欺骗。令人悲哀的是,善良的人们被利欲迷乱了心窍,失去了应有的警惕,从而共同酿造了悲剧。这和群聋,群哑,群瞎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在历史上,像希特勒之类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灾难的政治独裁者的出现,正如一位哲人所说,是内因和外因作用的结果,内因是决定性的因素——鸡蛋能孵出鸡仔,而石头是不能孵出鸡仔的。他的出现给人类带来的教训是深刻的,他唤起了我们对自身以及自身处境和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忧虑。

    历史常常惊人的相似。在希特勒把德国这辆战车引入独裁和战争的不归路后的若干年后,我们依然能够捡拾到历史的残片,这些残片渗透了鲜血和泪水,记载着杀戮,记载着独裁和暴力,记载着种族歧视和不公正,记载着冷战时期以及非冷战时期的国与国之间的对峙,种族与种族之间的对峙,宗教与宗教之间的对峙,对峙双方都高举着各自的旗帜,旗帜上的标志水火不容。我们别无选择地身处其间。

    走到大街上,回望这家著名的啤酒馆——Hofbrauhaus,米色的墙壁,高大的石拱门,进出的人们,沐浴着温暖的阳光。毕竟,人类历史上最黑暗、最血腥的那一页已经翻过去了。我们应当庆幸,虽然建设和平、自由、民主的世界的道路还很崎岖,很漫长。还有25天就是欧洲联盟诞生14周年纪念日。天很蓝。鸽群在盘旋。清澈的依萨尔河奔流不息。耳边回响着《欢乐颂》的声势宏壮的合唱。啤酒馆的生意看起来很不错。男人和女人们依然在喝得开怀时深情歌唱,并且用酒杯有节奏地敲击餐桌……

    祝福欧洲,祝福世界,也祝福我们自己。

    2008212

     

    (庞俭克,壮族,漓江出版社副总编辑,中国作协会员。著有散文集《秋天的情书》、《三十岁男人自白》、《广西当代作家丛书·庞俭克卷》等。曾获第八届庄重文文学奖、中国作协嘉奖(因策划编辑的散文集《皇天后土》获首届鲁迅文学奖)、第三届冰心散文奖等)

 相关文章
 爸爸的煎土豆    1671 次 2015/7/3
 《故乡行》美美滨海城(6月9日)    1941 次 2011/10/24
 故乡赋    1336 次 2013/10/23
 又是粽叶飘香时    1207 次 2013/7/14
 “我喜欢,在空中飞舞飘扬!”    2086 次 2008/8/27
 
  • 网址:http://www.chinanwa.com 电子邮箱: 1009068986@qq.com
  • 版权所有:  中国网络作家协会 『 中网协 』
  • Copyright ◎ 2003-2020 www.chinanw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297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