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络 连 接 世 界

会员管理
 带雨的云 558
 王风 372
 作协推荐 307
 运河散人 263
 零度 261
 古月重升 210
 郑永涛 173
 张天珍 169
 轻舞飞扬 154
 孙新坤 154
  •  第二种忠诚(中篇小说...
  •  第十二章 山神土地...
  •  第十一章 除魔告城隍
  •  第十章 都城隍判官互...
  •  第九章 化梦点才子...
  •  第八章 化梦点才子(...
  •  第七章 遇仇人禅定...
  •  第六章 与地藏菩萨对...
  •  第五章 悟德收妖僧
  •  第四章 乱法坛悟德羞...
  •  楼梯寄情
  •  她说什么了
  •  吴稚晖何许人也
  •  《爱,能勿劳乎?忠,...
  •  枫叶的招摇
  •  自在杨花
  •  “地坛”的魅力
  •  田间小路
  •  人散茶已凉
  •  发自病榻的心语
  •  浅伤
  •  溱沁
  •  孤煞
  •  梦魇
  •  奈何
  •  道
  •  淡然
  •  天道
  •  超脱
  •  英雄决
    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分类 >> 杂文原创 >> 孙连庆 张瑄与张家湾
  • 孙连庆 张瑄与张家湾
  • 来源:原创 作者: 运河杂志 日期:2012/7/15 阅读:1222 次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孙连庆 张瑄与张家湾

     

     

    张家湾作为京杭大运河北端的漕运码头、通州地区的古镇,距今已经700多年了。

    张家湾的名字源于元代,与首次由海路将江南漕粮运至大都(今北京)的张瑄有关。在明末清初顾祖禹撰著的《读史方禹纪要》中说,张家湾“因万户张瑄督海运至此而名”。目前,人们在谈到张家湾名称由来的时候,往往以顾祖禹的说法为根据。

    然而,张瑄海运船队经过并且也曾经在直沽(今天津市)和河西务停泊,那两个地方一个也没有改称“张家湾”;在郭守敬主持开挖的通惠河开通以后,张瑄的海船可以沿白河上行,停泊到大都积水潭,那里也没有改称“张家湾”。我们再看看刘家港(今江苏省太仓市太仓港)的情况:那里在秦汉时期,只是濒临大海的一个村落,三国时期开始设立粮仓。元代至元十九年1282)张瑄等自崇明徙居太仓,疏浚刘家河,倡行海运,使太仓港迅速发展起来。随着海运规模和范围的扩大,在长31里的港区内,“粮艘、商舶,高樯大桅集如林木。税家漕户,番商夷贾,辐辏闤闠(音:环会;意:街市),琳宫梵宇、朱门大宅,不可胜记”,赢得了“六国码头”的称号。元代人张昱写诗说:“国初海运有朱(朱清)张(张瑄),百万楼船渡大洋。张瑄无疑是太仓港开港第一人,但那里也没有因此称为“张家湾”。况且通州京师近在咫尺,在“天子脚下”,以朝廷命官姓氏命名一个地方并不是随便能够做到的。除此以外,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元代史籍中大多不用“张家湾”这个称谓。比如,记述郭守敬主持开凿的通惠河入白河处,尽管张家湾距离白河更近,《元史》也用“高丽庄”而不用“张家湾”。这里看来是有隐情的。如此看来,顾祖禹关于“泊船而得名”的说法不够准确,至少也是过于粗疏了。

    比《读史方禹纪要》早230年,成书于14614月的《明一统志》记载:张家湾在通州城南,即白河下流。相传元时有万户张姓者居此,因名。这里又说是“居此”。“居此”,即居住于此,是长久停留的意思;而《读史方禹纪要》中的“至此”,只是表明过客“到过这里”,最多也就是“稍事停留”。两者相距甚远。那么,究竟张家湾是怎样得名的呢!让我们回顾一下远去的历史,看看当时的情况吧!

    辽保大五年(金国即败约夺回燕京,并以燕京和云州为战略出发地,南略长江,东取山东,西收陕西,将大宋王(1125)辽国灭亡,金国将燕京城及所辖诸州县交付宋王朝。两年后,鉴于宋朝受困于农民起义,被驱逐到江淮以南,从而形成了金与南宋、西夏、西辽以及大理诸国并立的局面。

    金天德三年(1151)金海陵王完颜亮下令改筑燕京宫室(同年在潞县设置通州,领三河、潞两县),贞元元年(1153)改燕京为中都。正隆二年(1157)调集大批工匠,伐西山、燕山材木,在通州潞河上造战舰千艘,准备南下伐宋。

    建造中都宫苑的木石,一部分来自于太行山北麓,一部分拆取于汴京宋朝旧殿,而施工所需的粮食及其他物资,则主要来自于冀、鲁、豫诸州县,水运至通州,再转运至中都。水运的河道,一是后面将要说到的东南河,一是天津河。天津河是香河境内龙湾河改道转至今杨村以南入海以后的名称。泰和五年(1205)金章宗视察东南河,“饬尚书省发山东、河北、河东、中都、北京(治所在今辽宁省兴城)军夫六万改凿之。”经过这次疏浚,东南河的通航能力大为增强。漕船自信安镇经王马口过延芳淀抵达通州,再经过通州至中都的闸河,可达城内,章宗赐名“通济河”。金朝在通州设立三座国仓,建立漕运管理机构,通州以漕运枢纽的区位优势和管理、护卫漕运的重要作用,从此一跃成为中国的名城。

    无论东南河还是天津河,都要经过今张家湾地区才能到达通州。金朝执政者大规模打造战舰的活动及规模日益扩大的潞河水运,使沿河一带的经济活动日益活跃,附近村落逐渐繁盛。在萧太后河、凉水河与潞河交汇处,附近的村民开始在河边设立简易码头和客店货栈,店栈逐渐增多,到了元代初期,渐有“长店”之名,这就是“张家湾”的前身。

    1234年蒙古汗国灭金,与南宋对峙。江南面积不过全国几分之一,而物产却占十之七八,蒙古汗国势在必得。陆地作战,蒙古骑兵无往不胜;但与南宋作战,则必须以教练水军和打造战船为前提,而在这方面,蒙古人不占优势。至元十三年(1276)元军攻灭南宋,形成了北方政治中心与南方经济中心相分离的局面,必须依赖长途水运保障大都的物资供应。为此,元朝统治者格外重视水运力量。元世祖忽必烈曾对丞相完泽说过:朱清、张瑄有大功劳,朕把他们视为股肱(股:大腿;肱:小臂。比喻亲信),你要注意保护他们。可见元政府对朱清和张瑄至为倚重。

    朱清,字澄叔,今上海市崇明姚沙人。原为杨氏大户家奴,因不堪虐待,杀其主与张瑄结伙。张瑄,嘉定(今上海市浦东高桥镇)人,目不识丁,曾随朱清贩运私盐,并同为海盗。至元十二年(1275)十一月,朱清、张瑄一同被元军将领董文炳招降,当时,朱清、张瑄已有海船500多艘,大大增强了元军的水上运输能力。次年,朱清、张瑄将南宋库藏图籍连同被俘的南宋皇帝、大臣、宫女等海运至大都。至元十六年(1279)大都路发生严重旱灾,粮食供应发生严重困难。元朝统治者紧急调集山东粮食,同时,调发军夫5000人疏竣通州河道,又命令远在江南的丞相伯颜组织漕运。当时的漕运采用水陆联运方式进行,具体路线是:从长江辗转入淮河,再入黄河溯流至今河南省丰丘西南的中栾,陆运180里至淇门(今河南省汲县西南),再转入御河(今卫河)至直沽(今天津市),然后溯白河至张家湾,再陆运大都。这条路线每年只能转运30万石左右,与大都对粮食的迫切需求极不适应,并且迂回曲折,劳费过多。伯颜鉴于漕运艰难,又记起朱清、张瑄将南宋库藏图籍海运大都的事,于是,命令上海总管罗璧及张瑄、朱清等造平底船60艘,运米46千石,从海路运往京师。初次海运成功,得到元最高统治者的肯定。次年运量10万石,又次年猛增至57.8万石。张瑄、朱清得到忽必烈的赞赏。至元二十年(1283)十二月,授朱清为海运万户,张瑄为千户。朱张二人系海盗出身,元政府对他们怀有戒心。至元二十四年(1287)元政府设立行泉府司衙门管理漕运海运事务,并设立四个海运万户府,分别以蒙古官员为正,朱清及其子朱虎、张瑄及其子张文龙、张文彪为副。二十五年(1288)又分设内、外漕运司,设外漕运司于河西务,专门负责接运海道漕粮。这样设置的目的,是为了辖制朱、张,免生祸端。由于蒙古官员不识水性,实际运务均由朱、张二人掌管。二十七年(1290)朱、张二人以在行泉府司管理之下深受限制为由上奏朝廷:四个海运万户的所有损耗,都由朱、张二人赔偿,苦累不堪。请求罢去另外两个万户府。二人又要挟说:如果对二人不信任,请朝廷羁留二人在京师为人质,由二人的儿子代行海运。当时年海运量已达到150万石至180万石,为朝廷所倚重,而张瑄所统领的万户府完成海运量十分之六,朱清完成数量居其次。在这种情况下,元世祖忽必烈答应了他们的要求,将四个海运万户府并为两个,授予张瑄骠骑卫上将军、淮东道宣慰使兼领海运万户府事;朱清授骠骑卫上将军、江东道宣慰使、兼领海运万户府事。至此,元朝海运分别由张、朱二人执掌。

    忽必烈答应张、朱二人请求还有另一个原因:忽必烈不但追求对接壤邻国的霸权,还追求对邻海国家的霸权,并且十分看重附属国呈献的财物。为此,远征海外,发动了对沿海诸国的一系列战争。

    元政府从至元三年(1267)八月起,先后五次派出使臣前往日本国,要求派遣纳贡使臣来中国称臣纳贡,遭到拒绝以后,又在至元十一年(1274)命令风州经略使忻都、高丽国军民总管洪茶丘,调集战船九百艘和士卒15,于当年七月征伐日本。这次远征,初战得手,但夜间元军战船遭到风暴袭击,损失惨重,导致军事行动失败。至元十八年(1281),忽必烈又以十万大军分两路远征日本,又是由于元军在日本鹰岛遭遇飓风,战船多被损坏,以至官兵溺死者众多,几乎全军覆没。元朝的对外作战不止如此,十九年1282),元军从广州渡海攻占城。二十一年至二十二年1284—1285),镇南王脱欢(忽必烈之子)发兵入侵安南(今越南北部),因为暑雨不止、瘟疫流行而被迫退师。二十年、二十三年,元兵两次从云南出发侵略缅国(今缅甸)。二十九年1292,元兵从泉州出发侵略爪哇(今印尼爪哇岛),爪哇统治者投降。

    大规模的海上作战,需要强有力地海运船队给予后勤支援,而这个任务,只能借助于张瑄、朱清的海运力量。为此,忽必烈升任张瑄为沿海招讨使、江南行省右丞、佩虎符(可以调动军队的凭信),并赏赐钞印(印刷纸钞的模具)。由此,张瑄掌管钞印长达17之久。当时,张、朱二家气焰熏天,亲族都是大官,佩带佩金、虎符、银符的就有百余人,庄园田产遍天下,张、朱二人的船舶遍及中外江河湖海。张瑄、朱清凭借掌握的海上运输力量和所担负的漕粮海运、保障远征军后勤供应和元政府海外贸易的重任,成为能够左右大局的重要人物。

    忽必烈死后,元成宗铁穆耳即位,朱、张的地位受到威胁,二人提出愿捐出私财,用砖包敷大都内外城墙,但因为朱、张系海盗出身,后受元朝招抚而专门从事海运,并不受信任,故此朝廷没有采纳他们的提议。大德七年1303),元政府担心朱、张作乱,以反行贿为名,拘杀朱、张及张瑄之子文彪,家资被籍没。张瑄的旁系族属被遣回原籍,直系族属则沿今陇海路一线向西流放,几经展转,在今甘肃省文县,这个至今不通铁路的山区落脚。

    20055月,笔者接待了来访的张瑄后人张耀文先生。张耀文先生曾经是方志工作者,为了寻访先人遗迹,弃职从商,行迹遍及京、津、苏、沪。不久,耀文先生寄来了他的大作《寻根访祖京苏沪》。耀文先生在作品中指出:张瑄“在太仓大肆修建私家园林,在北京通州张家湾建有豪华祠堂(今张家湾古城遗址处)。” 耀文先生还在文中提到,张瑄后世人丁兴旺,现居住于三个自然村,其中一个仍叫“张家湾”,并且张氏家谱中写道:“祖居北京通州张家湾,高祖张瑄。”

    综合上述情况,可以作出这样的判断:当年,张瑄为聆听上命,向朝廷表示忠心并为方便朝廷监察以免除猜忌,迁来族属,将海运船队总部设在长店,因“长店”不是正式名称,因此命名“张家湾”。元代在通州还设有造船基地,这个基地,也应该是张瑄所创建。由此推测,那时的张家湾附近,应该有一个与白河相通的大水面,可以为停泊与修造船舶提供便利。张家湾村落,是张瑄迁来族属以后形成的,今张家湾中心小学广福寺原址所埋藏的十余尊元代铁佛,也应该与张瑄有关。

    张耀文文中还提及这样一件事:清光绪年间,张瑄后人、武举张锦屏进京赶考,其间,专程到张家湾吃清明会,场面极为热烈。如此看来,今天的张家湾张姓居民中,或许还有张瑄的后人。

    20112

     

本文共有评论 0 篇︱查看本文的评论
 相关文章
 
  • 网址:http://www.chinanwa.com 电子邮箱: 1009068986@qq.com
  • 版权所有:  网络作家网 『 中网协 』
  • Copyright ◎ 2003-2020 www.chinanw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297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