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间的立场写作
--------胡培玉小说浅论
作家胡培玉是写乡土小说的高手,他的作品因具写实风格和溢满人性色彩而名噪齐鲁文坛。《闲冬》、《罢官》、《陆家庄民选》、《斗法》《找水》、《红桃》、《边缘人》、《抑郁症》等中篇,篇篇精彩,引起过不同程度的反响,长篇小说《乡镇干部》一问世,就获得了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奖"及"五个一精品工程奖",这是对其写作功力的一种肯定,也是作者在创作中的一次擅变与突破。
力量来自潍河滩
胡培玉说话操着一口浓郁的诸城腔,我以为这是长期以来接潍河滩“地气”的结果。他有着多年如一的民间写作立场,始终踩着农村“当下”的疼点去写作,并以此展开。他笔下的农民、村官、乡镇干部实际纽系着中国最为广阔的农村。
他用思想的刀锋切入农村生活的机体,以悲悯的笔触和客观冷竣之风,直面转型和变革期的中国农村现实,揭示时代变迁与人物命运的关联。他虽然身在体制内却没有去歌功颂德,对底层大众怀有深厚情感却又狠批他们身上的短视与劣根。当然,踩着时代的疼点拖笔是件辛苦甚至痛苦的事,胡培玉于体制之外能获得一种前行的力量,与他始终喝着潍河水脚踩潍河滩有关,他与这片潍河滩的人民血液里流淌的是一脉相承的东西,所以他甘愿为他们代言和呐喊。
胡培玉的叙事语言乃至人物对白,都是潍河滩边生动鲜活的方言俚语,这让他的小说弥散出一种强烈的地域精神和乡土韵味。在《罢官》中他写乡镇干部间暗里的较劲,“刘镇长说现在的人没有别的本事,琢磨着祸害人就有能耐了。说完拿着眼四处找人,他看到韩主席、政协主任、信访办主任,正吃得津津有味,脸上都沁着油汗。”乡镇干部间的相互拆台和内耗式的角力画面,在一句叙事的话里便清晰可见。在《斗法》收尾时,败下阵来的福满楼突遇峰回路转,掩不住兴奋,一个劲的念叨“出水才见两脚泥,出水才见两脚泥”。一个村官的泼皮无赖相在这几句乡土俚语里展示无遗。诸如此类的语言不一而足,它们与胡培玉小说中的曲折情节、精彩细节,已构成浑然的一个艺术整体,带有潍河滩印记又独具神采。
“刘铁”们的突围
作为有社会良知的作家,胡培玉没有放弃对时代精神价值的严肃思考,这也是其作品的思想性。
他描蓦了中国最底层政治生活的原生态,上演了八、九十年代农村政治生活最真实的一出戏。《陆家庄民选》、《斗法》、《罢官》中这三个中篇是一脉相承的,截取的是选举或罢免村官这个农村政治生活的节点,辛辣的刻划了村官、农民、乡镇干部等各色人物的众生相。小说中明里的“斗”是村官、农民们在蜗牛角上争锋,暗处的 “争”是乡镇干部在巴掌大的地方腾挪躲闪。《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虽然实施,但没有广大农民在法制意识上的觉醒,法律也会成为宗族派性用来斗争的工具。小舞台,却纽系着大阵地,胡的笔调以审视和批判为底色,将农村的宗族派性、农民的劣根性、基层政治生态的恶化和堪忧的状态一一描出,意指基层民主和法制农村的建设非一日可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闲冬》和《找水》则描写了良心未泯想干事创业的村官,在这种农村政治生活原生态下的“突围”,小说侧重关注的是个体命运。刘铁和万得泉的角色是磊落与明快的,他们身上有农民最坚韧的毅力与有底层村官沉甸甸的责任,可迈出的每一步都象是在看不见的网索中突围,刘铁们在贫穷笼罩的底色里突围,在人为的掣肘中突围,在体制的钳制下突围。他们的前景也让人心酸,刘铁在左支右绌中亲情零落并遭官司,万得泉找水成功则以失去家庭、爱情和转正为代价。是不是个体理想的坚持,总以失去为代价?胡的笔触表层是写农村事件,深层的还是人们的集体性格,表面上是对做为“个体”村干部的人文关怀,实际上还是追问了在这种生态下,乡村的历史化进程以及走向。
“红桃”的人性之美
《红桃》、《边缘人》、《抑郁症》三个中篇中,胡培玉从生活的表面深入到社会变革的内里,从世事的变革追溯到人心的嬗变,将思考重心放到了人身上,更多的是关注的个体的命运,以三个不同类型的人完成了深层的思索与呐喊,呈献出自己的人文思考。
胡培玉笔下的红桃是让人喜爱的一个人物形象,她象潍河滩广袤大地上的一棵青葱玉米,汁液饱满又带玉米粒的芬芳。这样一个美好的形象,却苦难加身,眼睛是盲的,婚后不育又丧夫,在生活重度挤压下,美好的品质不失,一直守到云开雾散。红桃在勾花作品获奖后声名鹊起,台湾舅舅归来后眼睛也有复明的可能,她迎来了自己生命中最明媚的三月。但命运给她的垂青,半为历史原因,半为心灵手巧,带有偶然的因素和时代的印记。她与大牛悬搁的结局能让人从个体出发,从人性出发来审视时代给予人命运的冲击。《红桃》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作品,它通篇有着宏扬深蕴民间血脉中的珍爱生命、崇尚道德、追求美好的人文精神,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的思想价值。
与 《红桃》渐次明快的风格相比,《边缘人》、《抑郁症》就显得愈加沉郁。这两个中篇都描写了时代对人性的挤压与扭曲。杜幸福,一个有良知的失地农民,尝尽城市化的进程中给予的酸甜苦辣。善良的他一次次向生活妥协,却又被生活一次次的逼仄,他和家人被挤到了生存的夹缝内,直到走投无路。《抑郁症》中陆松因工作不顺心而逐渐抑郁,在爱情滋润下摆脱孤独,却又陷入了另一个泥淖,自己的恋爱对象周小倩竟是别人包养的情人。改革年代也伴随着泥沙,腐败的出现,道德的滑坡,外在世界的模糊,内心世界的坍塌,陆松的抑郁是时代变革中催生的一种产物,这产物却又用最偏执的方式,来了一次极端的爆发。
改革的年代,做为个体的人面临的冲击是多样的,命运走向也是多元的,前进的是历史,悲催的是个体卑微的命运,谁会以人为本的来关心和关注他们,这让人扼腕叹息。《边缘人》、《抑郁症》均用极端的结尾来警醒,暗含了作者对时代前进步伐的思索和焦虑,给人以深刻的反思。
一种昂扬的精神
《乡镇干部》是胡培玉的一部长篇力作,没有人比乡镇干部这个阶层更能感受到时代变革给农村带来痛切与尴尬。选择这个视角,说明了作家的独具匠心,实质上还是保持了他一贯关注农民、农村现状及发展前途的悲悯情怀。
从中篇到长篇,胡培玉的小说不仅是篇幅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质的变化。这种变化在于对乡镇及农村生活的“当下”状态,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他直指农村土地承包的经营体制的种种弊端。随着社会的发展,一家一户的小农承包只能够保温饱,走集约化经营和招商引资建工厂才是一条前景光明的路子,但自中央取消税费并对种粮进行补贴时,农民对土地的珍惜甚过了生命,加上小农意识的短视行为,使之形成了强大的阻力。集约化经营与调地发生矛盾怎么办?招商引资(或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发生冲突怎么办?种种问题综合交错,成了困扰乡镇干部一个个难题,要想干事除了迎接传统的阻力外还要打破旧框框,而所谓打破框框的创新稍有不慎就会葬送自己政治前途,因而,因扰乡镇干部的尴尬也成了钳制农村发展的尴尬。再一个质的变化是思想性方面不仅仅限于揭露与批判,它还含着积极向上的探索。对农村未来发展的模式,书中提到的兴办各类专门化的农业合作社,借助书中人物的语言,有议论有阐发,有借鉴有探索,纵观国内比照国外,严谨慎重中积极的探索。作品还对当代生活中新农民形象进行发掘和重塑,如懂技术谋发展的高四顺,有责任感正义感的王小牛,眼光开阔有新思维的吕开放等,这些新时代农民的形象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希望所在。作者鞭僻入里的笔触,悲悯的关注,让事件、人物、事实来说话,让人看到了明确的思考、清晰的批判、让人找到了制约农村发展症结所在,同时看到了农村发展的希望所在。
《乡镇干部》是一部关注农村、关注民生的力作。作者成功的刻划了一个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游刃有余地组织起庞杂的社会体系和情节体系,显示出了不凡的驾御人物和故事情节的能力。在语言上保持了以往的地域色彩及细致朴素的质地,将豪放粗犷之气与绵密入里的用笔结合的如此之好。在情节的推进上,他赋予了小说一种流动的质感,一个流线型的过程,让人感觉是举重若轻,在作品的思想性上,作者显示出了敏锐的洞察力和深邃的体悟能力,他把批判的触角伸到了乡镇与农村的角角落落,向下的批判中蕴含着理性向上的探索,达到了一般现实主义小说难以达到的深度,又让人又获得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
当然,作为30万字的一本洋洋巨著,笔者的评述也仅仅是截取了其中几个面。或许本书的意义还在于探究农村生活深层本质,感应农民生存现场的整体脉动,丰富和拓展人们对“三农”问题的独特理解与感悟。
作为诸城地儿年富力强风头正健的作家,胡培玉在今年的6月份已加入中国作协,这是与他才学相称的一个位置,我们热切期待他继续为我们提供更多优秀的作品,也相信更高的峰峦还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