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络 连 接 世 界

会员管理
 带雨的云 558
 王风 372
 作协推荐 307
 运河散人 263
 零度 261
 古月重升 210
 郑永涛 173
 张天珍 169
 轻舞飞扬 154
 孙新坤 154
  •  第二种忠诚(中篇小说...
  •  第十二章 山神土地...
  •  第十一章 除魔告城隍
  •  第十章 都城隍判官互...
  •  第九章 化梦点才子...
  •  第八章 化梦点才子(...
  •  第七章 遇仇人禅定...
  •  第六章 与地藏菩萨对...
  •  第五章 悟德收妖僧
  •  第四章 乱法坛悟德羞...
  •  楼梯寄情
  •  她说什么了
  •  吴稚晖何许人也
  •  《爱,能勿劳乎?忠,...
  •  枫叶的招摇
  •  自在杨花
  •  “地坛”的魅力
  •  田间小路
  •  人散茶已凉
  •  发自病榻的心语
  •  浅伤
  •  溱沁
  •  孤煞
  •  梦魇
  •  奈何
  •  道
  •  淡然
  •  天道
  •  超脱
  •  英雄决
    当前位置:首页   随笔游记 >> 人文随笔 >> 传统风俗与民间文化
  • 传统风俗与民间文化
  • 来源:原创 作者: 傅培宏 日期:2012/12/8 阅读:1580 次 【 】 B级授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民俗,是民众精神生活的一种表现形式。辩证地看,在中国的民俗里,有唯物的,也有唯心的。但不管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它们都以民间文化的面目呈现在民众面前。民俗以人们的日常生活为载体,经过千百年地丰富和传承,流传至今,充实和帮衬着人们的生命和生活。

    笔者生于斯长于斯的诸城这块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沃土,亦有着内涵宽泛的节日民俗。这些民俗,和其它地方的民俗一样,既有它的共同点,也有着与众不同的地域特性。现将几例记录如下,以飨读者。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大的传统节日。春节里,各具特色的节日风俗丰富多样,有迎家堂、上祖坟、年夜守岁、初一拜年、初二出门、元宵灯会等,贴门神便是过年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内容。

    每逢春节,全国各地都有贴春联的习俗,通红的春联贴满家中所有大小的门,将这个最大的传统节日映衬得热热闹闹,喜气洋洋。

    那么,贴春联的习俗是怎么来的呢?应该说,这个习俗的由来有着漫长的历史和深远的文化渊源。

    相传东海的度朔山上有一棵大桃树,树枝伸向东北方的鬼门,天下所有的鬼都由此出入。神荼和郁垒是桃树下把门的两位神仙,专门对从此出入的鬼的行为进行检查,发现不规者就捆起来喂老虎。这就是人们传说中的“鬼怕桃木”

    春秋以来,每逢春节,人们便用两块桃木板放置在门两旁,作为两位神仙的替身,以防鬼魅。后来,有人索性在两块桃木板上画上神荼和郁垒的画像替代做工费时的桃人,这就是“桃符”

    到了唐朝,门神便被人们换成了秦琼和尉迟敬德。原因是唐太宗李世民生病闹鬼,夜不能寐,老听见宫外有鬼叫,大臣们纷纷出主意,想办法,议奏由为建立大唐立下汉马功劳的秦琼和尉迟敬德两位大将把守宫门。两位大将也自告奋勇,尽职尽责,太宗果然大病初愈。大臣们不忍心让两位功勋卓著的武将长久辛苦,就命画匠将两位将军的像画在门上,以镇邪驱鬼,平民百姓也争相效仿。从此,两位将军的画像就成了“门神画”

    随着刻版印刷术的出现,门神进入了全盛时代,内容也有了很大改变,到清光绪年间,“年画”这一称谓正式出现。除两位大将的画像外,年画的内容还有五子登科、金鸡报晓、麻姑献寿、连年有余等。

    在门神的“桃符”时代,人们不仅在桃木板上画像,有的还在板上题词,称为“题桃符” 。题桃符的内容无外乎是些吉庆祥瑞的联语,联语起初就讲究长短对等,与后来的春联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异。

    据楹联学家考证,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后蜀皇帝孟昶写的。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说明当时的春联仍称“桃符”

    “桃符”和“春联”一脉相承,桃符上面画像和题词,春联上只是题词,画像和题词的内容是一致的,反映了人们祈求平安,向往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如今,春联的作用大多只是用来装饰和烘托热闹的节日气氛。当然,它们延续传统文化的作用是重要和不可代替的。

     

      

     

    除夕夜里,家家户户都会在饭锅里放些饽饽、年糕、大豆腐之类的食品,俗称“压锅”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除夕不空锅”

    “除夕不空锅”来自一个与明太祖朱元璋有关的民间故事。

    明太宗朱元璋幼年丧父,母子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异常艰难,常常靠讨饭度日。

    有一年春节来临,母子二人实在找不到可填饱肚子的东西,大年里讨饭又让人家生厌。但孝顺的朱元璋不忍心让母亲挨饿受冻,于是朱元璋就想起了偷东西给老娘吃。

    除夕夜,朱元璋一连摸过几家,均告失败,生活极为贫困的人家哪有闲余的食物,朱元璋见到的只是泥垒的灶台和空空如也的饭锅。一气之下,朱元璋揭下锅来扛到肩上,可又一想,这大年大节的,哪有开门收破烂的,于是又将锅放在原处。

    等朱元璋登基做了皇帝,贫困的经历让他与贫苦人惺惺相惜,他忘不了自己除夕夜偷锅的经历,于是下令全国在除夕夜不准空锅,锅里要放上一些蒸熟的干粮,以接济一些像他相当年除夕夜无粮裹腹且可能越墙而过的穷人。

    传说毕竟是传说,只能算作一种民间文化,可一旦成为文化,人们就会顶礼膜拜地遵从。

    记得我小的时候,正值生活困难时期,一年360日地瓜当家的日子,哪有多余有的白面饺子压锅。一年盼到头的那一顿饺子,是连饺子汤都不会剩的,压锅就只能是一小块豆腐,或是一小块年糕,有的人家只能是一块玉米饼子。就是这样一点点可怜的压锅食物,也常会被饥饿的孩子们偷着吃掉。哪像如今,除夕夜,家家将精粉水饺包得一锅锅、一盘盘,压锅的饺子压弯了盛饺子的箅子。压来压去,压锅的饺子都笑开了口,露出肉丸似的佛肚,大人小孩都嫌粘乎乎的,不愿吃,愿吃现包现下的。

    过去,贫困状态下的人们,压锅无非就是祈求新的一年五谷丰登,衣食无忧。而生活富足的今天,压锅只是一种形式了,一种新的生活负载着的古老文化。

    哎,沧海桑田的压锅啊!

     

     

    大年祭祖

     

    先人是我们的前辈,我们不能忘记他们,用来纪念先人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给他们烧个香磕个头这种形式,就算是比较虔诚的。一年当中,过节愣总要祭奠一下祖先,可在我的心目中,过大年祭祖那才真是正儿八经地祭祖。

    年除夕的头几天,一姓一族中有着相当威望和一定年龄的牵头人便挨家挨户征求意见,今年的大供摆在谁家,一家凑多少供钱合适。等钱到位,便由摆大供的人家买鱼买肉买鞭炮,准备大盘大碗接迎先人回家过年。

    宽大的供桌上,有猪头,有大块猪肉,有叼着菜叶的整鸡,有着族人极尽所能置办的各种菜肴,每个硕大的白面饽饽上,分别插着一个有着具体名字的先祖的牌位,耀眼的红烛煌煌地燃着。除夕夜,族中的男人们晚饭后早早地集合,在村口靠近路边的地方用三柱香、壶中的酒水和震耳的鞭炮将列祖列宗请回家过年。有些思亲至切地晚生,为了表达对先人的思念和敬慕,侧坐在供桌旁,秉烛达旦而不辍。

    从除夕夜始,受命摆大供的人家,要定时给先人烧纸,还要从供桌上的饭菜中用筷子夹一些放进燃烧着的草纸中,以示让先人们有吃有喝有钱花。本家的族人,以一家一户为单位,从初一到初五,天不亮就要到大供台送供饭。所谓送供饭,就是由家中的男主人,将煮好的饺子和着饺子汤,分成几碗用盖垫端到大供台上奠一下。

    在我的家乡,祭祖的高潮是在初二的早上。天还黑乎乎的,村中不同姓别的家族,分别拥着大大小小的族亲队伍,在夜黑中向祖坟所在地走去。一路上,除了鞋与路面沙沙的摩擦声,便是相互间轻轻打招呼的声音。来到村后的公用墓地,却是另一番景象。草纸燃烧的火光和各种鞭炮发出的亮光照红半个天空。烧完纸放完鞭,再重重地磕上三个头,大年里祭奠老祖宗的仪式业已接近尾声。

    家乡人大年祭祖的习俗,无疑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永记恩典、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它反映了传宗接代、延续香火的需要,也是后人报效祖先、感恩先人的一种隆重的传统文化礼议。

 相关文章
 李荣标 《菜根谭》在日本    1760 次 2012/5/22
 金月霞 戏迷    1772 次 2012/7/10
 淡定情绪,志在有为    1300 次 2013/9/17
 文学史上耗时最长的一篇短文    1678 次 2008/12/19
 中国畅捷    1779 次 2008/7/19
 
  • 网址:http://www.chinanwa.com 电子邮箱: 1009068986@qq.com
  • 版权所有:  中国网络作家协会 『 中网协 』
  • Copyright ◎ 2003-2020 www.chinanw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297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