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胶东农村找对象有过很多约定俗成的标准,除了看对方的长相;有的是讲究门当户对,有的是找对象要看对方的身份、地位,还有的是考虑对方的家庭条件……总之有很多说法。而这些标准,被一些爱耍嘴皮子的巧人编成歌谣,或者叫顺口溜,在民间广泛传唱。
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村的大姑娘都向往着能找一个当军官的对象,她们心中的白马王子就是身穿绿军装的军官。而除了军官,在公社当干部的也很吃香,因为好歹是国家干部,是吃皇粮的。再次之,就是教学的了,最差的就是种庄稼的农民。所以说,在那时,对农民就很有偏见。于是,就有了这样的顺口溜:一军官,二社干,坚决不找庄稼汉;小学教师还得回头看一看(另一说是:一军官,二社干,小学教师看一看,庄户孙靠边站——庄户孙,就是种地的)。
然而,要找称心如意的军官谈何容易啊。在部队里,要熬上个军官,当兵时间短了肯定不行,而熬上军官的一般又年龄偏大。因此,又有顺口溜说道:三个豆的老,一个豆的少,两个豆的难找——28.29岁的一般不好找。这里所说的“豆”,是指部队的官衔。
胶东农村有句俗语,夸一个女孩长得漂亮,一般会说:看看大闺女长得“双眼瞪皮”的。“双眼瞪皮”,是指双眼皮。于是,长得有点儿模样的小伙子都爱找双眼皮的。就出现了“单眼皮的不爱说(说:娶的意思,当地男的找对象、娶媳妇都叫“说媳妇”),双眼皮的涨200(指聘礼钱)”。意思是说找对象都爱找双眼皮的,而要找双眼皮的,就要多付出聘礼钱。
男女双方经过了媒婆介绍,打对面(相亲),捏口(定亲)之后,就到了商定择日子结婚的实际阶段了。而这个时候,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过红”(送聘礼)。那时候,聘礼也有讲究,要三转一响,三转是指:手表,缝纫机,自行车;一响是指收音机。而后来,又演变成:
缝纫机带锁边的,
收音机带唱片的(收录机);
自行车带冒烟的(摩托车——当时叫“电驴子”),
房屋不带接山的(是指房屋山墙不与别人家相连接,独门独院)。
有些苛刻的,或者说农村叫“尖头”的人家,倚仗着自己的闺女长得好,又附加了这样那样的条件。如:不要破烂零件。就是不要公公,婆婆,小姑子,即要独子。房屋要四间的,而且要对面窗。
新郎必须要有“鸡毛蒜皮”——就是毛哔叽,毛利丁,凡立丁,罗文哔叽,尼龙哔叽,三节头皮鞋等。在当时,这些都是最新潮,最时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