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络 连 接 世 界

会员管理
 带雨的云 558
 王风 372
 作协推荐 307
 运河散人 263
 零度 261
 古月重升 210
 郑永涛 173
 张天珍 169
 轻舞飞扬 154
 孙新坤 154
  •  第二种忠诚(中篇小说...
  •  第十二章 山神土地...
  •  第十一章 除魔告城隍
  •  第十章 都城隍判官互...
  •  第九章 化梦点才子...
  •  第八章 化梦点才子(...
  •  第七章 遇仇人禅定...
  •  第六章 与地藏菩萨对...
  •  第五章 悟德收妖僧
  •  第四章 乱法坛悟德羞...
  •  楼梯寄情
  •  她说什么了
  •  吴稚晖何许人也
  •  《爱,能勿劳乎?忠,...
  •  枫叶的招摇
  •  自在杨花
  •  “地坛”的魅力
  •  田间小路
  •  人散茶已凉
  •  发自病榻的心语
  •  浅伤
  •  溱沁
  •  孤煞
  •  梦魇
  •  奈何
  •  道
  •  淡然
  •  天道
  •  超脱
  •  英雄决
    当前位置:首页   随笔游记 >> 生活随笔 >> 过年、通书、打蜡烛
  • 过年、通书、打蜡烛
  • 来源:原创 作者: 带雨的云 日期:2013/2/21 阅读:1145 次 【 】 A级授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带雨的云七十年感怀短文700篇》

    第684篇 过年、通书、打蜡烛


    过年

        日子过得好快,不知不觉中又要过年了。来这世上七十九个年头,擦八十的边了,于是一通回忆感叹。

        年是生命的“度”,人生的“度”,成长成熟的“度”,所以人们对“年”看得很重,每到年尾要“度”一下自己。

        儿时是挨着木门比比长高了多少,在上面重新画个记号。工作后则“度”一下一年来做了那些事,或提了多少工资。现在是“度”一下写了多少篇短文。无论结果如何,与他人有多大差别,都爱把“度”看成人生的大事。

        当然,“度”中有人欢喜有人愁,或高兴,或哀叹,或悔恨,或寄期望新一年的拼搏。

        “年”对于人生,只会越来越少不会越来越多。不回头的,过去一天就要少了一天。有人叫做光阴荏苒,还有形容光阴似箭、如电、如流、如白驹过隙,因为它不仅快而且一去不复返。人还爱攀比,希望过得更好,于是亲友在这个日子互相祝贺,祝吉祥如意、事事顺利。

        自古以来,人们为年迎来送往,送旧岁放鞭炮庆祝,迎新年也放鞭炮庆祝,祈望上天照顾。

        据说“年”原是害人的山兽,每到这时就下山危害百姓,后来一聪明人出主意焚烧竹子,让竹子爆裂的噼啪噼啪声把“年”吓跑,保护村民。从此年年焚烧竹子,后来有人创造了爆竹代替,做成一串串,成鞭状,所以叫做鞭炮。

        过去有“返老还童”之说,是相对而论。人老了能回童年吗?不能。

        年龄不能返老还童的,体质、相貌通过保养和美容可能会变得年轻一些,年纪不可能变。人返回童年是神话,天方夜谭。

        心理状态似乎可能变化,然而我不看成返回童年,而看成微度痴呆。比如有老人变得如同孩子一样好吃贪玩、喜怒无常,比如本来是老成持重、不苟言笑的人,变得喜欢没话找话、爱哭爱笑。一邻居原是很矜持的性格,不感情表露,似乎没有喜怒哀乐,老年后竟然一反常态,高兴时甚至拍巴掌叫好。一同事更是,年轻时候对一切都冷漠,变得摁自行车铃居然津津有味。这哪是返老还童哦。

        我年纪老了爱回忆儿时,其实也是种“痴呆”。

        记得儿时常盼过年,问奶奶还有多久过年,奶奶便会回答说:“你过年高兴,我被累死了”,有时还回答说:“才过完节又想过年,不怕我累死呵”,然后去取来“通书”。奶奶不识字,要我念给她听,然后就掰着指头算,告诉我还有多久过年。

        现在才体会到奶奶为什么不喜欢过年。真的,我也不喜欢过年了,觉得过年太辛苦了,仅仅是喜欢回忆罢了,这是返老还童吗,不是。仅仅是深感岁月如流,留恋而已。


        通书

        奶奶取的“通书”就如同现在的月历,小小的一本,薄薄的,毛边纸的。通书最早是由朝廷制定,所以叫做皇历,因封面橘黄色又叫黄历。它比日历、月历、年历的内容丰富,不仅有年、月、日、星期,还有节气与吉日、凶日,哪天是“吉日”宜嫁娶、宜出行、宜打灶,哪天又是“忌日”,不宜什么什么的。后来才有广东罗庆辉私人编写的通书在民间流行。由于书中的节气计算准确,对农事很有作用,颇受欢迎。虽然曾被诬为“邪书”禁止。因为当时交通落后,京都皇历运往南方要好几个月,所以《罗家通书》禁而不止。

        雍正六年,县府将《罗家通书》呈朝廷。雍正帝看后不信小地方会有这样的能人,下旨传罗入京应答。雍正提问后罗当面计算,与皇历丝毫不差,雍正称赞他是奇才,于是获恩准。从此流传越来越广,远销国外华人地区。

        过去,老人办事,比如搬家、建房、打灶、嫁女、娶媳妇等等都要翻皇历“择吉日”,甚至包括远行、探望亲友,连古代军队的指挥官安排战士出征也“择吉日”。

        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书”废除,尤其文革时不见踪影,改革开放后“死灰复燃”,甚至日历、月历、年历上也增添了“吉日”“忌日”,与宜嫁娶、宜出行、宜打灶等等内容。大概只生孩子没人择吉日,因为由不得择日,十月怀胎足月了就得哇哇坠地。

        细想,其实现在也有生孩子“择”日子的,不是择吉日,而是计算好日子把孩子生在国外成个外国人,据说在美国领空出生就算美国人。真成了从前被挖苦的说法:“美国的月亮也比中国亮”。呵呵,爱把孩子生在国外变成外国人的,恰恰大多数就是从前挖苦说“美国的月亮也比中国的大”的那些人的后代。这是题外话哦。


        打蜡烛

        正月又叫做元月,古人称夜为“宵”,十五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元宵。又称“上元节”,指上元天官赐福。

        从前没电灯,处处是黑糊糊一片,不像现在到处灯火通明、五彩缤纷,所以孩子特爱玩火。平日不许,只有元宵是玩火的机会。连“不许百姓点灯”的年代,也依惯例准许“放火三天”。

        这是个传说的笑话:一个叫做田登的太守,为摆谱,学皇帝爷的样,规定下面的人避讳他名字中的“登”字,与“登”同音的字也不许用,要用其它的字代替,触犯者重则判刑,轻则挨板子。

        这年元宵到了,按惯例要张帖告示,准许放三天焰火,点三天花灯。既然不能用与“登”同音的灯字,出告示就难了。元宵节里花灯不能不让点,告示不能不贴,怎么写呢?想了好久,只好用“火”代替“灯”,于是写成了:“本州依惯例放火三日”,闹了个“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大笑话。

        有许多儿时的过年记忆,印象最深的是在奶妈家过年,最喜欢的又是“打蜡烛”。

        奶奶家在县城,街上很热闹,有舞龙灯、踩高跷、跑莲船,但不能自己参与。过年也就是吃,去亲戚家拜年没有好玩的,亲戚忙着给做吃的,所以也就在那里等吃。奶奶家没有奶妈家好玩。

        我喜欢去近郊农村的奶妈家过年,平日不许赌钱,过年可以,在那里看大人打纸牌、玩骰子、打麻将,有时还帮着丢骰子,一次赢了钱得了表扬还得了钱,高兴得不得了。

        最喜欢的是特有的,结队去邻居家“打蜡烛”。不知道其它地方有没这样的风俗。“打蜡烛”其实是“讨”蜡烛,最好玩了。每人擎一只花花绿绿的灯笼,有大有小,有方形的、圆形的、鱼儿形的、公鸡形的,热热闹闹、说说笑笑,去附近邻居家说一句吉利话,邻居就给一枝小小的蜡烛,高兴得赶快揣入口袋,够玩好几个晚上。

        “打蜡烛”是种淳朴的交往方式,不仅给了孩子快乐,让他们有更多的交往,还增进了各家各户的交往与友好。

        老了,再没有儿时的快乐了。当然,主要是因为年纪,但是又不完全因为年纪。现在到处灯火通明,各种各样的的灯五彩缤纷,灯火世界,灯火缤纷多彩、闪闪烁烁,喧宾夺主得简直如同在压迫人,人在灯火辉煌中显得那么渺小和逊色,对于灯笼再也没当年的感受了。

        别说老人,孩子被关在象牙之塔,多了一份先进,却少了一份天然,难再有那淳朴率真的快乐。都是电的玩意,方便安全,可没了蜡烛吹灭的着急,灯笼被烧的“惊险”,没了互相帮助,没了一同嘻嘻哈哈的童真,没了得到邻居一小枝蜡烛的愉悦。

     

本文共有评论 0 篇︱查看本文的评论
 相关文章
 郑连元 摆渡老人    1567 次 2012/2/13
 读石笔记    1495 次 2012/7/4
 苦涩的回答与思考    1271 次 2012/12/29
 我有一粒米    1567 次 2009/5/30
 精灵小蛐蛐    1278 次 2014/8/13
 
  • 网址:http://www.chinanwa.com 电子邮箱: 1009068986@qq.com
  • 版权所有:  网络作家网 『 中网协 』
  • Copyright ◎ 2003-2020 www.chinanw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297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