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情结
在溢彩流光的菜市场上,最不起眼的要算土豆了。它没有茄子那般姹紫,更没有西红柿那样嫣红;没有黄瓜、豆角那般鲆嫩,更没有韭菜、芹菜那样水灵……它圆溜溜的像个鹅卵石,堆在一角总是受人冷遇,即便是新鲜的土豆,浑身也挂着土星。岂不知道土豆也有它的个性,也有它的不凡之处。
先从它的不同叫法说走吧。土豆的学名应该叫马铃薯,这名字比起土豆来似乎高雅多了,又形象,又有诗意,起出这个名字的人,肯定学问不小。土豆也叫山药蛋,似乎比土豆这名字还要“土”得掉渣,但又能引人联想,朴实之中又有几分鲜活。土豆还叫洋芋,这一土一洋,实在是相映成趣,加个“洋”字,一是没忘它确实从海外引进,二是针对一些人的虚荣心理,卖土豆的人能赢得好价。记得有一幅漫画,中间画着一大堆土豆,左边插个牌子,上书:土豆一元三斤,右边也插个牌子,上面写着:洋芋三元一斤。看左边,无人问津,买土豆者垂头而睡,看右边,买洋芋的顾客排成了一条长蛇。看此漫画,让人啼笑皆非,又让人感到这“洋”字的妙处了。
我觉得还是叫土豆好,本来生自土中,其形似豆,简洁实在。土豆作为蔬菜,确实比不上其实蔬菜那般惹眼醒目,但它一进厨房,在高明的厨师手里,就显出它不凡的本事。把它切成丝,可凉拌,也可炒出多种菜肴,把它切成片,可溜,可炸,可炒,把它切成块,可成为两道名菜,一个叫拔丝土豆,一个叫土豆烧牛肉。拔丝土豆趁热吃,夹起一块似有藕断丝连,香甜中又颇有情趣,“土豆烧牛肉”据说是六十年代赫鲁晓夫提出的共产主义享受,显然是那时的中国老百姓可望而不可及的美味佳肴了。
我对土豆怀有深情,更在于它能作为主食,让我在饥饿的年代没能成为饿殍。那是粮食少,瓜菜代的年月,瓜菜不好找了,土豆成了当家的主食。土豆上锅一蒸,皮儿光溜溜的,剥下皮来,其瓢面面的,有一点涩味但也有一股情香。饥肠碌碌的我吃几个土豆,精神马上活跃,唱起“雄赳赳,气昂昂”来也就格外响亮了。后来,人们又变换花样,把土豆蒸熟了,捏碎了,搀在面里蒸窝头,蒸馒头,不只省了面,而且显得更软和,更顺口,确实是别有一番滋味。
改革开放以后,外国人最先打入中国市场的据说是“麦当劳”和“肯德基”。麦当劳的薯条很受国人青睐,其实那薯条就是土豆切的;肯德基的“土豆泥”也很适合不少人的胃口,土豆在洋人那里简直是身价倍增。此时,我才感到自己的思路狭窄;只知道土豆可做菜,可果腹,怎么就没想到土豆也可以开发利用,发一点土豆之财呢?
土豆不土,它已经登上了大雅之堂,土豆朴实无华,为人类服务确是实实在在。土豆好种,无需肥大水勤,也依然长得逢逢勃勃。近几年,农家的土豆越种越好,皮更光了,块更足了,味道更纯了。分明蕴藏着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潜能,试看将来,土豆也许会大行于天下的美味!
土豆你好,今生今世我真的喜爱你!在饥饿年代,你是裹腹之佳品,赶上今天的好日子,你又成了洋快餐的佳肴。你又土又洋,土中有情,土而不俗,洋而不贵。你那朴实厚道的品格,令我景仰,令我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