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农历虎年新春即将到来之之际,我和几位老友聊起了读书的话题。这几位老朋友,都是以读书作为最大爱好,一聊起读书,各个兴致勃勃。一位说:“读书的话题太宽泛了,全球的人们都在关注读书。早在1995年,联合国就确定每年的4月23日这天作为世界读书日了,读书时人生的大事,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事,怎可等闲视之。”另一位朋友说:“咱们北京市也早在1995年就实施的”读书益民“工程,这十几年搞得红红火火。从城市书店到居民社区的图书馆,从小院里的莘莘学子到乡间百姓,到处可见喜爱读书的人群。如今,“多读书,读好书’已经成了一种社会时尚,正在描绘着一幅当今时代的风景画。” 他们的话引起了我的回忆,我也见过不少全民阅读的火热场景。去年十月,我在北京地坛书市上也曾看见成群结队的购书人渴求新知的目光。在络绎不绝的购书人中,我发现女性购书者似乎比男性更有书卷气,她们也许更相信苏轼所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哲理,更相信书籍是更经久耐用的化妆品。她们三三两两,结伴而来,她们聚精会神地在书市里徜徉。或在书摊前翻阅浏览,或舍得大把的花钱,选购古今中外名著。是时代召唤着她们把聪明和智慧融入了浓浓的文化氛围。 在书市上购书的人群中,自然也有不少事业有成的男性购书者,当我购得几本书走出书市门口时,正巧碰上我在十几年前曾经教过的几个学生,他们有的成了博士生导师,有的在政府各部门担任领导工作,有的成了私企的经营者,他们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也到书市上买书。他们的怀里大多抱着最近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方面的著作。我高兴地鼓励他们:事业的成功的因素可以千差万别,但成功者的精气神却是相似的,而精气神大抵是由读书充电而来的。他们听了个个坦然信服,点头称是。 元旦放假的几天里,我有时路过通州西门邮局,看见几个年轻人坐在门口的台阶上啃着面包,他们的身边都放着几本书,一边啃着面包,一边翻看着地上的书页。我觉得好奇,就走上前去和他们攀谈。才知道他们都是在通州就读的“北京物资学院”的大学生,他们全都来自外地,元旦放假没能回老家,就利用这个假日,天天到西门旧书市场里来读书了,这里卖的全是老版的旧书,价格很便宜,选购的几本书也是他们省下的十几元饭钱购买的。他们的这种读书求知的精神着实令我感动了。 前不久,我到一位朋友家里做客,发现客厅的书架上摆满了书,其中有些书籍是近一年出版的新书。我的这位朋友说:“这是我女儿新近买的,这孩子在北京一家外企工作,一有空闲就爱读书,这书架上的书全是她的。”我走到书架前一看,竟然是古今中外无所不包。特别是去年出版的几本新书,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眼球。有《毛泽东箴言》、《朱镕基答记者问》、《民主的细节》、《金融的逻辑》等等。书架的底层还放着一摞读书笔记,我的朋友给我拿了一本让我看,我随便一翻,看到的一则是读香港大学李焯芬教授所著的《轻安自在》一书的读后感悟:“这是一本抚慰人心灵的书,教人如何应对危机和困境,在心灵上建立稳健的防线••••••”在这个本子上,还下了不少读后感,如《革命年代》、《治理中国》、《纯真博物馆》等等。那娟秀的笔迹,那深邃的思想,读后实在令我动容。不禁对这位爱读书的姑娘倍感钦敬! 我和这位朋友说:“你的女儿不知是一个淑女,还是一个“书女”。她的读书面很宽,很广,而且品位高雅。简直令我刮目相看了。”这位朋友说:“也许是受了咱们这几个爱书人的影响吧!她还年轻,还得努力!”我们这几位其实都是因为爱读书而结识的朋友。我们自称之为书友。我们几个书友聚在一起谈书论文,绝对是一件不亦快哉的事。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有一段名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食无肉,使人瘦;居无竹,使人俗。”我们几位书友都认为这段虽然品位高雅,但在我居住的通州,竹子却是不多见的。无论如何也达不到苏老先生的境界。不妨把“竹”字改为“书”字,对于我们几位而言似乎更恰当些。 我们几位书友在一起,主要是交流读书的体会和感悟,比如对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四大名著的经典之作,就有不同的看法。聊起《三国演义》,对书中人物的看法往往就大相径庭。曹操是奸雄还是英雄?刘备的宽厚是真是假?诸葛亮六出祁山是对是错?都会成为讨论或争论的话题。我们几个人相聚在一起,有时讨论得十分热烈,有时又争论得十分激烈。无论观点怎样对立,的但每个人的心里,都觉得有很大的收获。当几个人的观点达到一致时,我们心头的疑难一下子全都涣然冰释,觉得对书的理解又深入了一步。我们都感到,读书就仿佛挖井,挖的越深,井水也就更加甘甜。 近几年,人们的生活节奏明显的加快了,除了节假日,大多都在忙碌地工作着。在忙碌的人生旅途中,白天难得有闲暇光顾书本,只有在一天工作之余,才有时间漫步于书籍的花丛小径。在万籁俱寂的夜晚,不在受凡尘杂事的干扰,一册在手,神闲气定;含英咀华,似品佳茗。我们几个都有这样的体会:读书就是一种高雅的生活,也是一种依然的享受。南宋陆游有诗云:“夜来一笑寒灯下,始是金丹换骨时。”书籍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诗中的比喻多么绝妙!书中的“金丹”能改变凡人的俗骨,这不就是人们常说的脱胎换骨地超越自我吗?汉代刘向说的更为直截了当:“书犹药也,善读者可以医愚。”细细想来,书籍不正是救治人精神和心理疾病的一剂良药吗?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句古语流传至今,尽管其内容确有过分抬高读书人的失当之处,其实也是受了时代的局限。因为在古代,读书只是为了“求仕”,读好了书,就有可能升官、发财。就有可能高人一等。从今天的眼光看,这句诗的内容是无可厚非的。这是因为今天的读书人首先不再为了通过科举而“求仕”,也很少有一味读书无所事事的人。上句说的“万般”,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各行各业,如今无论从事何种职业的人,都应该也能够抓住一些闲暇时间读一些有关身心健康或者提高自己业务本领的书。只有认真读书,他的人品和素养才能得到提高,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如此说来,如果把“读书高”理解成“读书使人高”,也就顺理成章了。 古代曾有人用读书可以得到更多的物质享受来诱惑强少年学子,有三句话流传至今:“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今天看来这些物质利益的诱惑显然既浅薄有很低俗。这绝不是今日读书人的真正追求。那么,今天倡导全民读书的意义何在呢?我们讨论一番,初步概括为两点:一是通过读书提高人的精神品味,为我们国家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文化基础。二是通过读书获得新知,从而提升用智慧和汗水报效祖国的本事。我们认为,今日提倡大家多读书,读好书的根本目的大抵就在于以上两个方面吧! 天上不会掉馅饼,谁也不能从神仙那里借来成功的奥秘。天,信不得;地,信不得;神仙,更信不得。要干一番事业,就得靠自己努力读书求知。只有努力读书才有可能碰上给予的光顾。爱读书的人,胸襟是开阔的,心灵是坦诚的,毅力是坚定的,人格是美丽的。这样的人,很少上当受骗,也很少贪赃枉法。他们活得洒脱、豁达、洁身自好,多情重义,会导演出一幕幕威武雄壮的人生活剧,成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读书好似蜂酿蜜,好学应如蝶恋花。”书籍,确有花一般的香,所以古代就有“书香”之说;书籍又确有蜜一样的甜,但爱读书的人都能体味到,书籍中的蜜,是使人心灵的甜蜜。心灵的感悟和享受。我希望华夏大地上的炎黄子孙们,都能如蜂似蝶,在书籍的百花丛中展翅飞翔,让我们共同来享受书籍之花的香,书籍之蜜的甜。
【此文获2010读书征文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