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络 连 接 世 界

会员管理
 带雨的云 558
 王风 372
 作协推荐 307
 运河散人 263
 零度 261
 古月重升 210
 郑永涛 173
 张天珍 169
 轻舞飞扬 154
 孙新坤 154
  •  第二种忠诚(中篇小说...
  •  第十二章 山神土地...
  •  第十一章 除魔告城隍
  •  第十章 都城隍判官互...
  •  第九章 化梦点才子...
  •  第八章 化梦点才子(...
  •  第七章 遇仇人禅定...
  •  第六章 与地藏菩萨对...
  •  第五章 悟德收妖僧
  •  第四章 乱法坛悟德羞...
  •  楼梯寄情
  •  她说什么了
  •  吴稚晖何许人也
  •  《爱,能勿劳乎?忠,...
  •  枫叶的招摇
  •  自在杨花
  •  “地坛”的魅力
  •  田间小路
  •  人散茶已凉
  •  发自病榻的心语
  •  浅伤
  •  溱沁
  •  孤煞
  •  梦魇
  •  奈何
  •  道
  •  淡然
  •  天道
  •  超脱
  •  英雄决
    当前位置:首页   随笔游记 >> 人文随笔 >> 高考。1977
  • 高考。1977
  • 来源:原创 作者: 运河散人 日期:2013/9/25 阅读:1133 次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今日看来,莘莘学子高中毕业后,报名参加高考,是自然不过,顺理成章,仿佛天经地义,还用质疑妈。如果翻开共和国的历史,其实并非如此。自从1966年的暑假开始,应届高三学生就听从号召“闹起革命”来了,那时叫“停课闹革命”。闹的结果,高考就一封资修的罪名,废止了。这一停就停了将近11个年头。

       在这动乱的十年里,有大学,但没有高考。1968年7月22日,上海机床厂的开门办学,如同一声炮响,送来了毛主席的最高指示:“大学还是要办的,理工科大学还要办·····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选拔学生·····”这就是,文革中有名的“七。二一”工人大学。既然是选拔,也就不能有高考了。可谁知道当时的所谓“大学”是怎么办的?所谓“工农兵学员是怎么学的能学到什么?怎么学的,我是无从知道的,但我知道,在农村,能踏入大学门槛的,多是有社会背景的干部子女。也许那时正是如今“拼爹'"现象的源头吧!至于那些“地富反坏右”“五类分子的子女,就老老实实地接受改造吧,上大学,那时痴人说梦,连想一想,都是脑子进水了。

       罪恶的十年终于结束了,粉碎了祸国殃民的”四人帮”,一道阳光,顿时扫荡了满天阴霾。第二年,即至今还应该牢牢记住的1977年,邓小平复出后,主动请缨,亲自主持教育工作啦!此位伟人注重实际,有胆有识,英明果断,大刀阔斧,当年就拍板定案;1977年冬天恢复高考。邓小平说:“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从高中直接招生,我看可能是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一个好办法。”有人质疑:”准备不足,时间匆促,等来年吧?“邓小平胸有成竹,斩钉截铁:“不能拖泥带水,就在今冬!”(一是恢复高考,一是包产到户,仅此两项重大举措,为国为民之举,邓公将名垂青史,是他开创了一个时代,将来会有历史作证,绝非溢美之词!)不久,恢复高考的文件下发了 ,霎时,神州大地沸腾,百万工农其踊跃,“不周山下红旗乱”,急急火火复习忙,络绎不绝进书店。人们会记住这个日子,1977年恢复高考,在当时的中国绝对是一件大事,一件大好事,其意义,上承千年科举制度,下面的影响,直到今天以及以后若干年。

        1977,年的高考,也可以称得上是史无前例的。因为从古至今,它创造了几个之最。一是复习准备时间最短,10月21日听到恢复高考的通知,12月10号到12号考试,不到两个月,要复习几门课,还得不误工作,不影响家务。{当时,有不少报名的考生,已经结婚生子。)其学习难度可想而知;第三是没有书籍,没有范围。不少考生务工务农,两手老茧,似乎有十几年没没过书本,为了高考或买,或借。树上的内容,全然不懂,生吞活剥。读文化书,疾首蹙额,如同啃生瓜蛋子,勉强嚼下去,也不好消化。第四是考生最多,(据说全国有570万,}录取最少(只有27万,相当于29:1)。而且年龄差异最大。有66届的高中毕业生,也有77届的初中毕业生,相差了十几岁。甚至有的叔侄一块复习,同上考场的怪现状。第五个之最是,没有教师,没有教室,全靠业余独立自学·····

       我当时正在一所农村中学任教,每天总有不少考生找我辅导语文。我教过的老学生多,自然要助其一臂之力,苦些累些,毫无怨言。最难办的的是,和我教同一个班数学的王老师,他从1966年永乐店的高三毕业后,回家务农几年,就来到我校代课。对他来说,这次高考,是难得的机遇。征得校长同意后,他对我说:“麻烦你了,这一个多月我的数学课,您就替我上语文吧,考完了我再补上。”在这么关键的时刻,我自然同意,那时中学生,就是混年头,根本不把学习当回事。他们也都没意见。这位老师经过努力复习,最后考上了北京工业大学“,毕业后当上了工程师。他很感谢大家相助,我们也为他高兴!

        1977年的12月10日,农历十月三十日,周六。正接近数九严寒,来自几十个自然村的上千名考生,披着厚厚的家家做的棉袄,冷刺刺的齐集通县南部的牛堡屯中学大院。人头攒动,挨挨挤挤,考生慢步走进考场,各个神色凝重,敛声屏气。我理解他们的心情,这是决定他们未来命运的一次考试,水稻心里能不紧张?还有一些应届的初中考生,从不知道高考是怎么一回事,也有的功底太差,也看不懂书,报个名,也就是来碰碰运气,这些考生就只能落伍了。我在考场监场三天,也乐得自在逍遥,因为开考不到一个小时,那些考生就走了大半。后来他们说:“一看见卷子脑子就懵了,不知该答什么?别耗着啦,寒碜!”

       10天后,忽然接到县里通知,我竟然有幸成为全县几名阅卷者之一。地点在房山县的县城里。12月22日,正是冬至节的第一天,天气奇冷。我们坐在一辆客货两用的小汽车里,{好像叫“松花江”)我穿的少,除了北京城,我就懂得直打哆嗦,教过我的康锦屏老师,用他的棉大衣围着我,才总算到了房山宾馆。那时的房山县城,宛如一个小镇。只有几家商店,上街走走,十几分钟就是一个来回。不过,宾馆的伙食还是挺好的。每天1.1元的伙食费,那时就是高档消费了,有鱼有肉,富强粉馒头,小站稻米饭,我们平时难得吃到,大家都很满意。阅卷额结束后,表扬信满墙。我还为阅卷小组协力一说打油诗,还记得第一节是“来到房山阅卷,住进宾馆就餐,师傅艺高鱼肉鲜,——解馋!”这首“三句半”形式的打油诗,引来一片叫好声,我也很自得呀。

       1977年不是全国统一高考,各省市单独命题。北京的语文试卷,据说是当时北京师院王景山教授所带的命题组出的,他们都是菩萨心肠,充分考虑到考生的难处,题目极为简单,

    (远不如今天的初中考题的难度)理科考生,只有一段现代文阅读。鲁迅先生的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的一段,写写几十个字的感,再加一篇作文。文科生,另加一段很浅显,选自《孙子兵法。谋攻篇》的一段文言文翻译:“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古君子不战则已,战则必胜。”对这么简单的文言文,能完整翻译出的,几乎没有,还出现不少笑话。记得一位考生的译文是:“有敌人围攻法国,十个人去,五个人攻;分一些东西,就跑了·····”当时的高考水平,可见一斑了。后来听说,外省的考生更为离谱,要求翻译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的一段:“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考生译为;“丈夫和小姨去游泳,近处人多,不行,远处人少,好些····”十年动乱,危害之烈,令人唏嘘!

        文理科的作文题目相同,都是《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今日看来,这个题目出的欠妥。关键在“战斗”二字如何让理解?做工,种地是战斗吗?另外,“一年”的时间跨度过长,不好选材。我们阅卷老师,极力放宽尺度,认为一切工作都算战斗。这就好办一些了。一年里,选一天,写一个场面,以点带面,也算切题了。尽力避免因为不切题而得不到分的现象。大组长王景山教授说:“凡是给不及格的作文,必须40人以上的大组讨论,我要参加。”记得有一位考生,竟然写“在公园里谈恋爱的过程。”这个内容离战斗似乎太远了,初评为不及格。大组讨论。大多数老师也认为不能及格,应该有个标准,不能“老豆腐——没边儿!”在这关键时刻,有一位北京39中的汪兆骞的老师,力排众议,他认为:“选材新,语言好,有文采。谈恋爱只是相互鼓励,没有卿卿我我,应该是独树一帜的好文,应给高分。”他的看法,说服了大家,也得到教授的首肯。【汪兆骞老师,后来担任大型文学刊物《当代》的副主编多年,前不久才退休。我们至今仍有往来,亦不知这位考生在哪里?读了此文,可否感慨万端!】

        屈指算来,34个春秋恍如而过了。从那以后,高考就渐渐步入正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全国的教育水平都在大幅提高。高考形式的改进,也就越来越规范,培育出的大量人才,正在为国为民效力。但是,1977年的高考,仍然不同寻常,在文革刚刚结束仅仅一年之后,能有如此重大举措,需要眼光和胆识。(有胆有识,胆字在前,更为重要。那时左倾思潮仍在神州大地游荡,邓公为反左倾,三起三落,不为所动,何止是总设计师,乃为当代英杰也。没有他,就不会有1977年代高考!)1977年代高考,转变了多是优质青年的命运,特别是不得翻身的“无类分子子女”的命运。此次高考,政审放宽,不考虑家庭出身,人人平等,一视同仁,这是文革结束后,首开的先河!至此高考也改变了共和国的命运和社会走向,改变了读书无用,“白卷当官”的社会现象,树立起“尊重知识,崇尚读书求知”的社会风气。这个影响,直至今天。1977年恢复高考的意义,如今怎么估计,也不会过分!30多年,共和国改革开放的成果,都有1977年高考的影子,这分明是不争的事实,君不见,如今的社会各界的骨干中坚,有多少77届的大学生,正在奋斗,正在成为共和国真正的脊梁!

        1977年恢复高考,令人感慨,令人难忘,影响巨大,意义深远,时至今日,也值得大书特书,更是值得永远铭记的!

本文共有评论 0 篇︱查看本文的评论
 相关文章
 嘟嘟,鱼儿好漂亮呗?    1713 次 2008/7/29
 风在叫、花在笑    1465 次 2011/8/1
 家有小学生    1493 次 2010/7/19
 对待生命的态度    1630 次 2008/1/24
 孙敦秀 残中求美,缺中赋韵    1430 次 2012/7/7
 
  • 网址:http://www.chinanwa.com 电子邮箱: 1009068986@qq.com
  • 版权所有:  网络作家网 『 中网协 』
  • Copyright ◎ 2003-2020 www.chinanw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297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