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络 连 接 世 界

会员管理
 带雨的云 558
 王风 372
 作协推荐 307
 运河散人 263
 零度 261
 古月重升 210
 郑永涛 173
 张天珍 169
 轻舞飞扬 154
 孙新坤 154
  •  第二种忠诚(中篇小说...
  •  第十二章 山神土地...
  •  第十一章 除魔告城隍
  •  第十章 都城隍判官互...
  •  第九章 化梦点才子...
  •  第八章 化梦点才子(...
  •  第七章 遇仇人禅定...
  •  第六章 与地藏菩萨对...
  •  第五章 悟德收妖僧
  •  第四章 乱法坛悟德羞...
  •  楼梯寄情
  •  她说什么了
  •  吴稚晖何许人也
  •  《爱,能勿劳乎?忠,...
  •  枫叶的招摇
  •  自在杨花
  •  “地坛”的魅力
  •  田间小路
  •  人散茶已凉
  •  发自病榻的心语
  •  浅伤
  •  溱沁
  •  孤煞
  •  梦魇
  •  奈何
  •  道
  •  淡然
  •  天道
  •  超脱
  •  英雄决
    当前位置:首页   随笔游记 >> 原创随笔 >> 我们村里的几座庙
  • 我们村里的几座庙
  • 来源:原创 作者: 运河散人 日期:2013/11/4 阅读:1564 次 【 】 A级授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记得那是在全国解放之初,,我们村里有四座庙。街中心的叫“三官庙”,街东口的老爷庙、娘娘庙,还有靠河边的庵庙。

        三官庙,是最热闹的,那时,谁家老人过世了,办丧事时,事主全家,都要哭哭啼啼的到这庙里烧香。穿着一身彩色衣服的老道们,在前面吹吹打打,我就和村里的好多孩子在旁边跟着看热闹。三官庙的院子里有三间大殿,一边一个耳房。院子不算大,十几棵大叶杨长的很高,枝叶茂盛葱茏 。院子里浓荫匝地,更显得古朴典雅。三官庙的门也很小,人多,只能慢慢地鱼贯而入。老道们先走进去站在院子里吹打,烧纸的事主,烧完纸,还要把几张纸钱,往西耳房的一尊佛像身上贴,一开始贴不住,直到贴稳当了,法事就算完成了。这是三官庙最热闹的日子,一年总要有十几次吧。

        村里实行合作化之后,村里要盖队部,需要砖瓦,有的干部就提议,“借着破除迷信的名目,把这座三官庙扒了。”今日想来,干部们肯定有争论。因为扒庙的事拖延了大约有半年多。那时,村民的土地牲口,都入社了。家家的日子都很拮据,丧事也就都从简了。自然,村里谁家办丧事,也不再有人到三官庙这里来烧香了。在没扒完的这半年里,我们也还到这里来玩。不知是谁,先把耳房的佛像推倒了,接着就有人扔砖头砸大殿里的三座高高的塑像。我看了很气愤,那时也并不是自己的对佛像有多么的虔诚,而是看到那么雄伟高大的彩绘塑像被砸的七零八落,心里就很觉得可惜。直到这座三官庙被扒完了,成了一片瓦砾场,在我们村,这座香火不断的大庙,就再也没有了,至今,那个院落,那几棵大叶杨树,大殿里的那三尊高达精美的塑像,至今仍然留在我的记忆之中

        也许是我的心里总是惦记着毁庙这个事,我到城里读书,以及工作多年以后。我还几次到图书馆里查阅资料,想了解三官庙是怎么回事。读后才知道:三官庙也叫三元庙。三官也就是上元一品九气天官-赐福紫微大帝;中元二品七气地官-,是赦罪清虚大帝;下元三品五气水官是济困解厄洞阴大帝。他们的生日分别为上元正月十五日、中元七月十五日是、下元十月十五日。历代帝王对三官都非常推崇,并规定了一些禁忌。唐代规定在三元大帝诞辰的三元节,各断屠三日,“令百姓是日停宰杀渔猎”。到了宋代,还规定在三元节禁止对死囚犯人的审讯和处决。

         三官庙供奉三官。三官中。天官赐福是最为人们熟悉的。过年时买一张“天官赐福”年画贴在墙上作为装饰。画上的天官雍容华贵,三绺长须,面容慈祥,红袍玉带,手持如意。携带的五个童子,手中各捧仙桃、石榴、佛手、春梅和吉庆鲤鱼灯,象征着多福长寿,为人们所喜爱。希望天官能够赐福百姓,这也许就是老百姓在这里建三官庙的原因吧?我们村里的祖辈们,大概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对这个三官庙。格外呵护,一年之中,香火不断。可惜竟然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之初,就毁于一旦了,岂不令人痛哉! 

        娘娘庙在我们村东口的高台上,虽然我至今也不知道,这位娘娘的历史渊源,是否是村民们传说的送子娘娘,但我记得每年的农历四月十五日,附近十里八村的乡亲们都要到我们村里,赶娘娘庙会。平日里,我家门口的大街上是很少有外村人来的,到庙会那天可就不得了了,赶庙会的人流,塞满了整个街道,比肩继踵,人头攒动,附近小镇上的商户来到街上,打起了席棚,推车挑担做小买卖的。就蹲在街上叫卖,卖玩具的,卖小吃的,应有尽有。不少手艺人也来了。以做玩具,吹糖人的最多。庙会门前,简直就像是一个欢乐地湖,村子里的几个花会也来表演了。高跷会、小车会、少林会,都在这里展示风采,赢得一阵阵叫好声。每年的娘娘庙会,仿佛就是我们全村的节日,吵嚷喧哗,恍如城市。

        走进庙里烧香的,多是中老年妇女,我随着奶奶上去过一次,记得娘娘的塑像很端庄,很美丽。塑像前,有一张烧香的桌子。进来的人,跪在垫子上,把手里捧着的香火点着,小心翼翼地插进香炉里,就合着眼开始到祷告了。香客们嘴里说了什么,只有他们自己知道。我想,大概是渴求自家的多子多福吧!这是当时人们的最大愿望,所以,我们村里的这个庙,在附近十几个村,是最有名的,修的也最好,最高。我数过门前的台阶,竟有十八级。那时的娘娘庙真的是好威风呀。

        这样热闹的庙会节日,给我们村里的村民们带来了难得的快乐。可惜好景不长,1958年,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成立,不知是上级不让搞了,还是村民们忍饥挨饿,没了这个心思,总之,从此再也没有见过这样的庙会了。几十年过去了,虽然社会进步了好多 ,家乡的人民也过上了好日子,但那种欢乐和谐的场面,还是令我难忘的。

        老爷庙就在娘娘庙的北边不远处。院子很大。里面种植着好多种松树,还有说不出名字的奇花异卉。我虽然只进去过一次,却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老爷庙的月亮门平时很少开启。只因为里边的跨院里有一盘碾子,每个月能开启一两天。十岁那年,我唯一的一次踏进庙门,只看见一条窄窄的小路通向跨院。小路两旁,松柏林立,蓊蓊郁郁。树下的野花开一朵朵开的格外鲜艳,一丛丛野草也长的特别水灵。那时,院子里还有看庙的人,不让我们靠近大殿。我也就只能在这个院子里的小路上走。当时我想,等过几天放了假,一定要进来好好看看。没想到两年后,我还未曾识得真面目这座的老爷庙,就和娘娘庙一块被拆掉了,至今我也不知道这两座庙的砖瓦木料用到了哪里?只记得在扒庙那天,我亲眼看见庙门一边的房子里,竟然有两匹泥马,那是雕塑的马,一匹是红色的,一匹是黄色的。民兵们把他打得粉碎,有色彩的泥胎散落地上。泥胎里面原来有一个木头架子。砸马的几个人,也把这木架子砸碎了!嘴里还骂着:“让你闲在这里,不去干活儿,今天砸你个稀巴烂!”这些往事,实在不堪回首,但我从这两匹马来看,这座老爷庙,也许人们常说的关帝庙吧?关帝庙早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被人们称之为武圣关公。 一座关帝圣殿,就是那方水土的民俗民风的展示;一尊关公圣像,就是千万民众的道德楷模和精神寄托;一座关帝庙,就是一个立体的的忠义教案。 只可叹,我们村的这一座关帝庙已经变成一片瓦砾了。只能留下“丞相祠堂何处寻“的感慨了!

        在我们村南的小河边,还有一座尼姑庵庙。只是离家太远,我还没来得及去看一看,庵庙就被扒掉了。那年,扒了庵庙,就是为了建一个新的学校。这件事是很得人心的。听说这座庙早就没有了尼姑,也没有人管理,荒废了多年,早就破败不堪了。用这块地方,用这里的砖瓦,建一个新的学校,让村里的好多孩子,都能上学,谁不会赞成呀?我从二年级就在这座学校里上学,两年后,到外村上高小时,教室就是庙里供奉神像的大殿,今天我想,我们附近的几个村子,都是用大庙作为学校的,而且都没有扒庙,为什么我们村一下子就都被扒掉了呢?我想,或许当时我们的村干部没有文化,思想也过于激进吧?原因到底如何,我至今不得其解,我们村的东大街,一时没了这三座庙,显得空落落的。也给我们村的村民,留下一个难以弥补的遗憾呀!

        我以为,庙宇文化补充了宫殿文化,增强儒家的和谐哲学,促进发扬“五湖四海”的包容精神。中国的庙宇文化源远流长,分布在各地庙宇,它既具有特殊的地域文化信息,也反映了当地民众的一种道德观念、精神追求和生存常态。庙宇文化,其实孕含着老百姓的一种崇拜、一种敬仰,一种思念。在民间信仰习俗中,庙宇用以保持和控制地方社会文化网络的合法性,它超国籍、超民族、超信仰、超时代,中国历史从春秋到现在,从民居、庙宇、民风、民俗等诸方面,我们都可以清晰地看到华夏的文化脉象,岂能漠视之。

        记得在我的幼年时代,村里的庙堂,是最神圣的,也是村里最好的建筑。一律白墙灰瓦,巍峨高大。树木苍翠,塑像精美。如若当时能留下这些遗迹,该有多好!也许在将来,村里更富裕了,或者有人掏钱,重修这几座庙。我想,即使建得美轮美奂,也不会有那时的风韵和神采了。当时的村民,大概并不知道庙堂也是文化遗产。更不会知道,文化是不能隔断的也是不可再生的呀!一旦毁了,再也无法恢复了。近日我和故乡的不少村民聊起了此事,他们也都觉得没能保留下来,太可惜了!当时,即使生活再难,也不该侵犯庙堂这块神圣的净土呀?农业合作化,就该毁坏文化吗?当时是大势所趋,今天是悔之晚矣!如今,我们村里的几座庙早已荡然无存了,还能说什么呢?只能给村民们留下了一片惋惜,一片唏嘘,一片叹息吧!

 相关文章
 读书的境界    1490 次 2013/11/24
 “世界末日”前后左右的杂说    1214 次 2012/12/29
 源于《一句顶一万句》的遐想……    1436 次 2011/11/21
 清白为人    1137 次 2013/11/17
 春书    2039 次 2011/4/22
 
  • 网址:http://www.chinanwa.com 电子邮箱: 1009068986@qq.com
  • 版权所有:  中国网络作家协会 『 中网协 』
  • Copyright ◎ 2003-2020 www.chinanw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297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