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络 连 接 世 界

会员管理
 带雨的云 558
 王风 372
 作协推荐 307
 运河散人 263
 零度 261
 古月重升 210
 郑永涛 173
 张天珍 169
 轻舞飞扬 154
 孙新坤 154
  •  第二种忠诚(中篇小说...
  •  第十二章 山神土地...
  •  第十一章 除魔告城隍
  •  第十章 都城隍判官互...
  •  第九章 化梦点才子...
  •  第八章 化梦点才子(...
  •  第七章 遇仇人禅定...
  •  第六章 与地藏菩萨对...
  •  第五章 悟德收妖僧
  •  第四章 乱法坛悟德羞...
  •  楼梯寄情
  •  她说什么了
  •  吴稚晖何许人也
  •  《爱,能勿劳乎?忠,...
  •  枫叶的招摇
  •  自在杨花
  •  “地坛”的魅力
  •  田间小路
  •  人散茶已凉
  •  发自病榻的心语
  •  浅伤
  •  溱沁
  •  孤煞
  •  梦魇
  •  奈何
  •  道
  •  淡然
  •  天道
  •  超脱
  •  英雄决
    当前位置:首页   理论研究 >> 文学评论 >> 从孤篇压全唐到当代离骚《楚歌》
  • 从孤篇压全唐到当代离骚《楚歌》
  • 来源:原创 作者: 作协网 日期:2014/5/25 阅读:5734 次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代离骚,荡气回肠
 
    《楚歌》不但在形式上继承了《楚辞》的衣钵,而且在风格上、思想上也发展了《楚辞》狂、健、奇、幻、幽,以及其爱国主义思想。其一、《楚歌》深入浅出,不事生僻,句式多样,自由流转有致。第五章的“兮”,源于《离骚》;第四章连用九个“我”开头,其排比,可蓄势;并以“九歌动地天亦惊”结语,将感情宣泄涤尽,让人一读,便荡气回肠,犹如汨罗江水浩浩荡荡。第二十五章则承《天问》,一问到底;所谓知人论世,诗人立身当代,所问自有其时代感。如今本土文化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危机,人类为了追求经济上的发展,破坏自然环境,故而诗人问“厚土兮人不义”、“云水兮蟒将逝”、“高山兮魂安依”、“惊雷兮无霹雳”、“尔曹兮煎何急”,表现了诗人对人类生存的殷切关怀,对破坏环境、扰乱人类秩序、造成道德败坏的行径给予严厉质问!这些都是时代赋予《楚歌》的新元素。其二、《楚歌》吟唱的是楚文化,写的是楚事、楚物,传达的是离骚之精神。
    我们再看看《楚歌》涵有的楚文化九大精神特质:一、担当;二、血性;三、智慧;四、执着;五、狂放;六、浪漫;七、生死天下;八、自君天下;九、自由天下。换而言之,这九大精神境界,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孔子、屈子、庄子的精神品格。
 
    一、担当。诗人怀着批判天下的理性精神。中国文化历来讲究担当。《楚歌》第四十章中“衮衮诸公猛回头,楚歌常鸣警世钟”,不正是对现实社会的警醒与反省吗?如果认为两千多年前的诗已经过时,那就错了。如今文化堕落、道德堕落,屈子之死,屈子之天问,于今难道不值得深思吗?这种担当是要提醒统治者对社会存在的问题、人性的丑恶、人民的诉求敢于承担责任,以史为鉴。
 
    “君子常怀千年忧”,这种忧是担当的忧虑,是先天下之忧而忧。《楚歌》中所表达出的“忧”,也是屈原对国家、民族担忧的延续。诗人本是楚狂人,浑身流淌着楚文化,对屈原的继承比他人更深刻、更完整。文化的延续,实际上是生命的延续,灵魂的延续。这是失去本土土壤的新诗所不能比拟的。余三定先生在评《楚歌》中说:“既有厚重的历史感,又有强烈的现实情。楚文化一直绵延不绝,传承至今,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诗人柳忠秧本来就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所以,担当不仅是一个民族文化兴起必须的精神特质,更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不衰的精神特质,甚至是全人类所必须具备的,因为爱护生命,保护家园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从《离骚》可窥探一二,屈子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屈子被放逐后,仍心系国家民生之兴衰,感慨国家小人多,君子少。《楚歌》何尝不是如此,内忧外患,这种忧虑是正直之士与生俱来的高贵品质。
 
    二、血性。《楚歌》个性鲜明,展示出当代有识之士的大丈夫情怀。白居易《与元九书》:“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故而,诗人写到屈原时,拍胸大痛“掀桌横扫小蚍蜉,把酒痛书大胸襟”;写到越王勾践时,大声直呼“冲冠冷对千夫贼,怒发奔腾越王戟”,以至于“满腔急流荡层垒,九死汨罗殉真礼”的沉着不悔:充分表现出诗人豪迈、放旷不屈、勇往直前的气概。诗人是当代名士,酒比嵇康,性情放旷。诗人直抒性灵、不拘格套,读其诗如见其人,见其人如感其诗;其情,其言,其声,其义,无不言溢于字句间。

    鲍照的《猛虎行》有:“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能几时?安得蝶躞垂羽翼?”这游侠式的直率之情,《楚歌》也有“十面沧桑穿胸来,嗤目断喝吞熊罴”。诗气豪迈、慷慨。诗人对现实愤怒无比,要把蚍蜉、熊罴这样的小人一扫而尽才甘心。
 
    萧兵先生谈及《楚辞》时说道:尽管庄重、典丽、飘逸,但更有一重热烈,一种放浪,一阵嘶喊,那来由也不仅是个性的,而也有那个“时代”的大胆,那个“地方”的狂放,那个“民风”的强悍。在这个开放式的时代,《楚歌》应是不逊于《楚辞》的。比如“看我湖湘玉生辉,观我楚雄冠天穹”中所表现出的大气与自信,都是大丈夫所为的。此外,柳诗还富有现实感、忧患意识。其诗思一泻而出:“身无半亩忧天下,书破万卷交古人。”
 
    可见诗人如此地孤独。诗人的孤独是时空与生命的伟大交织。正如黑格尔所说:“运伟大之思者,必行伟大之迷途。”所以柳公写道:“鼎造民国倚克强(黄兴,字克强),松坡挺拔国士(蔡锷)风。”这是对楚人物的赞同,发扬楚文化,怀人抒已之情,含蓄如此,无不感于斯世已无国士。

    三、智慧。人是靠思想站立起来的,诗若无思想,不如白开水;而柳诗是智慧的诗。从《楚歌》的“侠骨丹心痴书生,悬臂可写动地诗”、“满腔急流荡层垒,九死汨罗殉真礼”的悲壮而执着,到“我忆寒梅夜不寐,我叹世间心不古”、“人有病兮君知否?心有痛兮时不利”的痛心与孤独,再到“扫尽阿房无颜色,从此不说秦始皇”、“文姬归来胡笳伤,孟德独有温柔肠”的隐讽,诗思敏捷,顺手拈来,不着痕迹,不工而自工,如此篇章非凡人笔法。而“孟德独有温柔肠”一句,如此睿智,古今无此妙句。
 
    这些诗句中,燃烧的不仅是楚人的生命烈焰,还是诗人通过对楚魂的召唤,唤起对现行文化的反思。这是诗化的智者,渴望华夏优秀文化的复兴,从而消解现行文化所遭遇的尴尬局面,以免其走向另一极端,重蹈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车辙。无论从《庄子》到《楚辞》,还是从公安“三袁”、曾国藩到谭嗣同、黄兴、宋教仁,再到熊十力、闻一多,这一连串如荷马史诗般的怀颂,不是单纯怀人而怀人,怀古而怀古,它寄托了诗人崇高的理念。从历史唯物观看,无论是政治人物,还是革命党人物,还是思想者,他们对社会的主导意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影响整个历史的进程,这是不能忽视的现实。诗人吟咏先贤,“三年不鸣岂无声,一鸣惊人傲天僵(楚庄王事)”、“义师长驱还霸上,恩泽父老约三章(刘邦事)”、“我崇白圭奇睿智,无与伦比拯朱明(张居正事)”、“十年豪建千秋业,四海纵横笑孔明(左宗棠事)”等等,用率真性情、狂放品格、深广忧愤的诗句,激发国人要有自强不息、有所作为、敢为人先的精神。

    四、执着。柳诗中对“真礼”的执着,是儒家克己复礼的回归。诗人对自然的锐感要比任何人深刻,对理想的追求比任何人深刻。柳公从二十出头走向社会,大隐江湖,至三十五岁回归文化。其端午祭祀屈子,敲碗击盆而歌,不禁让人想起庄子箕踞鼓盆而歌。“九死汨罗殉真礼”、“我心不负我天良”、“我心不负志同酬”,其如此执着,正是诗人继承、发扬了楚先贤美好品质的精神表现。正如诗人所言:“屈子之死,正是文化之生。”较之《离骚》:“阽余身而危死兮,揽余初其犹未悔。”诗人则执着不悔地高唱:“壮势横扫秋风叶,孤灯独照忠义心。”
    五、狂放。唐有诗狂贺知章,今亦有诗狂柳忠秧。“太岳此去太寂寞,我吟天诗伴君行”,眼前似乎看到诗人仗剑而游,行吟太岳,与古人为伴。清朝散文大家惜抱先生就十分推崇诗文之刚阳性。柳公诗所展现的刚阳之美,在当代诗人中十分难得,可补时弊。其狂并非粗狂,放也并非放而不收;而是放旷而为,自君天下。无论是方苞提出“义法说”,还是刘大櫆讲究神气音节姚鼐提出义理、考据、辞章三位一体说,用在《楚歌》亦不妨。《楚歌》的音调铿锵有力,也是狂放式的,诗中散发出浓郁的忧患意识,以及对前贤的敬仰之情,所以势脉与情脉相交织,生出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在写到母亲河长江时,诗人感受生态破坏,心生悲痛,于是放声狂咏:“长江之水天之泪?直泻千里坚必摧!娘亲多少辛酸苦,父君至今可轮回?云滔此去孤帆远,我挽屈翁翼同飞!通体鳞伤何忍睹?巫峡猿啼谁之罪?残躯苟存焚野火,心有大痛我自悲。”
 
    六、浪漫。中国诗歌有两大思潮:一是以上古诗经为源头,中古杜甫为源泉的现实主义;二是以上古庄骚为源头,中古李白为源泉的浪漫主义。《楚歌》则属后者,从孔子、屈子、庄子等经典中吸取营养,以烘炉著词,使太白式之性情,兼屈子之思想,结合时代,发挥性灵。诗人自言“纵吟庄骚逍遥行,物我两忘生死轻”、“我欲性灵交爱神,辗转不见思无凭”、“柳郎仙游醉江城,行吟阁上听天音”、“天庭王庭两不诏,我自逍遥更从容”。现实中太多束缚和顾虑,诗人则通过描写自然风光,歌颂大自然,以及楚地上古至今的历史人物,抒发个人情感,放任心灵,遨游天地,超越经验与物质的阻滞。
 
    七、生死天下(即向死而生的精神境界)。海德格尔认为,死即“向死亡的存在。”而中涉及到“本真状态与非本真状态”的辩证。不复赘言。简而言之,屈子投江,不因这个动作而终结。相反,死蕴含着生,一种凤凰磐涅的重生,也并非肉体,而是一种地域文化的崛起,它浩瀚无边,至今影响中华民族数千年。且看《楚歌》中的“灵浸五湖水自尽,心拂冬阳光不流”,这两句构思奇特,却不觉纤巧。按常人思维,水逝川上是涛涛不尽的,阳光是从天上倾泻而下的;但在诗人眼里,它凝固了——似凝固而非真凝固,因为诗人的心灵已和“五湖”、“阳光”融为一体,所以动亦是不动,不动亦是动,“死”之中亦是生,故而诗思有两层:内而外、外而内。对于“生不离兮义相与,死不弃兮沧海碧”,大有“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悲壮,也是如此。
 
    所以,诗人认为,屈子精神的现实意义在于他的“忠贞烈节”和“崇高悲壮”与当下的“权力崇拜”和“拜金主义”形成鲜明对比。“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恤民之哀、洁身之爱、谋国之忠、殉国之烈,日夜激励着文人墨客,让人深省。现代诗人应在屈原诗歌中探寻中国诗歌不灭的火种。传承屈原音韵、节奏、文字之美,是对中国诗歌未来之路的坚定承诺。继续发展的中国诗歌,其语言环境、诗歌形式、精神家园该如何重建与继承?这些问题也许能在屈原身上找到答案。而《楚歌》的大胆尝试,无疑是成功的。
 
    八、自君天下。所谓自君天下,即“自王”天下,意指在自己的精神世界(天下)自君、自王,追求绝对精神的独立和思想自由、人格自尊。其要求“君”于社会必须要有责任,对朋友、国家忠肝义胆,有处理民生、理解宇宙万物道与义的智慧,对其所追求的道与义,至死不悔,并将其个性神融汇于中,形成一股刚阳的、强大的、积极的力量,自主天下,自去自来的“自我”意识。故而,诗人在感时伤怀,用庄骚式的语言抨击时弊的同时,更多的是其期待未来的理想主义。如“我问九天生死恨,我向九天我自君”、“太岳此去太寂寞,我吟天诗伴君行”,何谓“天诗”,某种意义上可解读为自君天下之诗,他人无法模仿,诗人自己也无法复制。

    九、自由天下。自由天下,是自君天下的发展。它要求诗人放任灵性,挣脱束缚,诗思驰骋天地之中。无论是形式上的,还是内容上的,《楚歌》都很好继承了楚文化的根源,并有很新的发展。形式上,如“我歌……,我唱……,我吟……”一连九个吟唱式的排列,再如“……兮……”的句式等等,句式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实际上,在《楚歌》中,主要的还是倡导思想上的自由。诗人在自我人格刻画时,写道“胸怀仙衷向茫宇,无限柔情死抑生”、“仗剑去国巡天下,豪饮秋涛酹赤壁”等诗句,不论其表达的是缠绵情素,还是悲壮不羁,还是愤怒横行,还是自信远游,基于过去也好,基于现实也好,期待未来也好,都充分表达了诗人渴望自由的愿望,即“自君”意识的实践。

    总之,诗人并不愿以格律诗创作,而是提倡古风。在格律诗盛行的今天,诗人逆而行之,对古诗的尝试具有拓展之功,可谓用心良苦。就现代意义来说,《楚歌》的出现可堪当代《离骚》。此外,《楚歌》的九大精神特质,也正是诗人所归纳的八大境界:忧愁天下、忧乐天下、兴亡天下、批判天下、期待天下、担当天下、自君天下、自由天下。而非止于立德、立功、立言的层面上。
 
    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说道:“……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自新文化运动以来,情形相仿,诗之媚骨渐生。所谓诗者,无病呻吟,互为捧和;而老干体主导诗坛数十年,青年才俊沉于下寮。《楚歌》则用语朴素、纯正,格调高亢、风骨清朗,感情浓郁,古味醇厚,意境开阔,有哲思而不晦涩,崇古而不泥古,的可矫时人之病!综上所述,道不尽古诗经楚辞,说不完万古屈宋庄骚!《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全唐,《楚歌》偕《离骚》千年鸣绝响!
 
    作者简介:李海彪,男,诗人,广东惠州人。著有诗词小说集《小舟摇梦》。曾荣获光明日报社、中央电视台、中华书局、中央电视台、中华书局、中华诗词研究院、中华诗词学会、中国移动共同举办的首届“诗词中国”传统诗词年终创作大赛三等奖。
上一页 首页 [1] [2] [3] 尾页 下一页
本文共有评论 0 篇︱查看本文的评论
 相关文章
 殷龙龙:插上诗歌的翅膀    2039 次 2012/8/22
 《诗叙从史记出发》回答记者问    3936 次 2013/1/2
 文学的世界性何以可能?    2533 次 2008/1/24
 高雅文学中的粗口现象    1814 次 2014/2/2
 解玺璋:中国文学不能靠畅销作家    2125 次 2008/10/31
 
  • 网址:http://www.chinanwa.com 电子邮箱: 1009068986@qq.com
  • 版权所有:  网络作家网 『 中网协 』
  • Copyright ◎ 2003-2020 www.chinanw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297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