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络 连 接 世 界

会员管理
 带雨的云 558
 王风 372
 作协推荐 307
 运河散人 263
 零度 261
 古月重升 210
 郑永涛 173
 张天珍 169
 轻舞飞扬 154
 孙新坤 154
  •  第二种忠诚(中篇小说...
  •  第十二章 山神土地...
  •  第十一章 除魔告城隍
  •  第十章 都城隍判官互...
  •  第九章 化梦点才子...
  •  第八章 化梦点才子(...
  •  第七章 遇仇人禅定...
  •  第六章 与地藏菩萨对...
  •  第五章 悟德收妖僧
  •  第四章 乱法坛悟德羞...
  •  楼梯寄情
  •  她说什么了
  •  吴稚晖何许人也
  •  《爱,能勿劳乎?忠,...
  •  枫叶的招摇
  •  自在杨花
  •  “地坛”的魅力
  •  田间小路
  •  人散茶已凉
  •  发自病榻的心语
  •  浅伤
  •  溱沁
  •  孤煞
  •  梦魇
  •  奈何
  •  道
  •  淡然
  •  天道
  •  超脱
  •  英雄决
    当前位置:首页   国学精华 >> 华夏文明 >> “文字始祖”甲骨文的书法艺术
  • “文字始祖”甲骨文的书法艺术
  • 来源:原创 作者: 佚名 日期:2008/6/7 1 阅读:8040 次 【 】 A级授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董作宾画像

        董作宾(1895--1963年),号堂彦,河南南阳人,是我国甲骨学和考古学的主要奠基者之一,是殷墟科学发掘的开创人、甲骨学一代宗师。董作宾家境贫寒,曾辍学经商。1915年他从县立师范讲习所肄业留校任教。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师从王国维大师。后来,他先后在福建协和大学、广州中山大学任教。

        1927年,蔡元培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成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决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派董作宾对安阳小屯殷墟甲骨文出士发掘调查。1928年8月,董作宾乘上京汉铁路火车,风风火火地赶到安阳。此时,董作宾大概没有想到,他的这趟安阳之行,就把自己的命运与殷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一生从事甲骨文研究,正如他后来所说:“一生事业,其将以枯龟朽骨之钻研而为余之止境乎?兴念及此,搁笔太息!”他到安阳殷墟得出了“甲骨挖掘之确犹未尽”报告,没有几天,董作宾再次来到安阳,从此拉开了中国文物考古史上首次对殷墟的科学发掘序幕。从1928年至1937年共进行十五次科学发掘,董作宾先后九次主持科学发掘,开创之功,功不可没。由他发端的殷墟发掘,奠定了我国田野考古学的基础,培养了一大批考古学专家。

        董作宾将殷墟科学发掘所得甲骨文辑为《殷墟文字甲编》和《殷墟文字乙编》。《甲编》收录甲骨文3938片,《乙编》9105片,总计13043片,囊括了全部科学发掘所得甲骨文的精华。董作宾由于亲自参加殷墟科学发掘的实践,掌握第一手资料,使他在甲骨学研究上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他对甲骨学最大的贡献,是创立了甲骨断代学。甲骨文被王懿荣发现后。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它研究是我国历史上哪一朝代的遗物?从甲骨文为商代晚期遗物确定以后,学者们才有可能思考每片甲骨属于某王时代这一问题。也就是“分期断代”问题。“分期断代”,实际是对晚商二百七十三年进行分段。有关分期断代一直存在多种看法,比如:陈梦家的“九期”、“三标准”,胡厚宣的“四期分法”等。

    1930年殷墟发掘现场

        1933年他发表《甲骨文断代研究例》,是一篇甲骨学史上划时代的名著,董作宾在《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中,将盘庚迁殷至纣王灭亡这二百七十三年间的殷墟甲骨文,分为五个不同时期。这五个不同时期,是用下述十项标准得出的:世系、称谓、贞人、坑位、方国、人物、事类、文法、字形,书体。

        这“十项标准”犹如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看似是“浑沌”一团的十余万片甲骨时代的大门,使其“各归其主”,有条不紊的划归五个不同时期,隶属八世十二王的名下。董作宾的“十标准”、“五期”分法,至今还是国内外甲骨学界和商史研究中所普遍使用和承认的基本方法。

        他知识渊博,广泛涉猎古文字学、考古学、历史学、地理学、文学艺术等,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学术著作。董作宾重视对甲骨的描摹,抗战期间,1938年在昆明龙头村时,他对发掘出土的甲骨大量描摹,为日后书写甲骨书法对联打下了基础。他的甲骨书法,为世界许多名家所收藏。

        1949年,董作宾到了台湾以后,受聘为台湾大学文学院教授,后担任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由于离开了祖国大陆,离开了殷墟,困守孤岛,晚年的董作宾对甲骨学的发展趋势十分悲观暗淡。

    郭沫若

        郭沫若(1892年——1978年)字鼎堂。四川乐山县人。郭沫若从1928年着手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时开始,即注意分析甲骨文和金文资料。1928年6月,在日本东京的书店,他看到了王国维写作的《殷墟书契考释》,开始了他的甲骨文研究。郭沫若几乎访遍了日本所有的收藏者,掌握了大量的实物资料。1929年8月,他的《甲骨文字研究》正式完成。在这以前,他出版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中,就已经收录了他的《卜辞中之古代社会》一文。从此,郭沫若的甲骨文研究走上了颠峰时代。几经周折,他的另一部著作《卜辞通纂》(1933)也问世了。郭沫若从事甲骨文研究主要是在日本十年流亡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前后。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起点高,方法新,因而一出手就超过了前人。    

        郭沫若在20世纪30年代编撰的甲骨学著作,其主要贡献是:根据商代社会历史研究的需要,精选殷墟发掘以前出土的甲骨,按照一定的类别汇编成书,并进行简明的考释和适当的归纳,借以考察当时的生产状况、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从而把零散的甲骨文变为系统化的商史研究资料。

        1959年8月郭沫若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甲骨文出土地——安阳殷墟。

        1978年郭沫若为主编,胡厚宣总编辑的《甲骨文合集》开始陆续出版,这是甲骨学史上新的里程碑。

        《甲骨文合集》对甲骨文发现八十多年来已著录和未著录的十几万片甲骨材料进行系统的科学整理,广泛搜集全部出土的甲骨资料,分期分类,共收甲骨约41956片,编为十三册,1978年至1982年陆续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为研究甲骨文和商史提供了系统的资料。

        全部甲骨文字4500字,近100年来,经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等数十位甲骨文字学家的考释诠解,人们已经认识了其中的1000多个甲骨文字,余下的3000多个字,难以突破,被称为“天书”。近期徐州教育学院美术系副教授潘岳,出版了《三千未译甲骨文集解》一书,自称攻破3000甲骨文字。作者认为:全部甲骨文字都是卜辞,是殷商600年占卜文化的信息载体,是按阴阳相合的规律造出来的。《三千未译甲骨文集解》依照作者独创的逻辑理论,对每一个甲骨文字的直接关系和旁系属性,均进行了考证和诠解,推断出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不是殷商时代,而是神话传说中的黄帝时代,这就将中国有文字的历史追溯到8000年前。那时中国还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时代,中国的甲骨文,特别是上古时代流传的800多字,大多与女性相关,这在甲骨文的形、声、义等各方面均有深刻的反映。殷人重阴,还保存着大量的母系氏族社会残余,因而能释读并使用这些文字。如今,男性占社会绝对统治地位,人们的思维方式亦完全改变了,故而难于破译。他痛感沿袭前贤之路已走不通,遂掉转头来,由甲骨文这一载体,探索中国母系氏族的社会生活与古代文明,遂豁然洞开,屡有收获,乃至终获成功。

    上一页 首页 [1] [2] [3] [4] [5] [6] 尾页 下一页
本文共有评论 0 篇︱查看本文的评论
 相关文章
 
  • 网址:http://www.chinanwa.com 电子邮箱: 1009068986@qq.com
  • 版权所有:  网络作家网 『 中网协 』
  • Copyright ◎ 2003-2020 www.chinanw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297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