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络 连 接 世 界

会员管理
 带雨的云 558
 王风 372
 作协推荐 307
 运河散人 263
 零度 261
 古月重升 210
 郑永涛 173
 张天珍 169
 轻舞飞扬 154
 孙新坤 154
  •  第二种忠诚(中篇小说...
  •  第十二章 山神土地...
  •  第十一章 除魔告城隍
  •  第十章 都城隍判官互...
  •  第九章 化梦点才子...
  •  第八章 化梦点才子(...
  •  第七章 遇仇人禅定...
  •  第六章 与地藏菩萨对...
  •  第五章 悟德收妖僧
  •  第四章 乱法坛悟德羞...
  •  楼梯寄情
  •  她说什么了
  •  吴稚晖何许人也
  •  《爱,能勿劳乎?忠,...
  •  枫叶的招摇
  •  自在杨花
  •  “地坛”的魅力
  •  田间小路
  •  人散茶已凉
  •  发自病榻的心语
  •  浅伤
  •  溱沁
  •  孤煞
  •  梦魇
  •  奈何
  •  道
  •  淡然
  •  天道
  •  超脱
  •  英雄决
    当前位置:首页   现代文学 >> 现代文学 >> 论新感觉派小说的渊源
  • 论新感觉派小说的渊源
  • 来源:原创 作者: 路遥 日期:2008/6/15 阅读:1524 次 【 】 A级授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摘 要;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曾在30年代风靡上海,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走向高度工业化的产物。新时期以来,伴随着思想解放,新感觉派也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众多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探索这一流派。本文拟从地域、文化、思潮三个方面来探讨一下新感觉派产生的渊源。

    关键词;新感觉派;渊源;地域;文化;思潮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129(2005)04—0044—02 新

      感觉派小说上接20年代末张资平、叶灵凤等的性爱小说的余续,下连40年代以张爱玲为代表的沪港市民传奇;新感觉派小说之“新”在于其第一次用现代人的眼光来打量上海,用一种新异的现代的形式来表达这个东方大都会的城与人的神韵。[1] 新时期以来,伴随着思想的解放,在现代文学研究领域也开始了对过去一些研究的拨乱反正,一些长期被遗忘、批判的作家、流派得到了实事求是的评价,新感觉派也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众多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探索这一流派。下面拟从地域、文化、思潮三个方面来探讨一下新感觉派产生的渊源。

      一、地域背景如果我们把上海与北京做一比较的话,就会发现新感觉派诞生于上海决不是偶然的。作为中国文化起源之一的北京,明清以来它一直是作为皇城而成为中国文化的中心,在近代它也经历了向现代城市的过渡,但这个过程是艰难而缓慢的。传统的文化本质在衰落的同时又顽强地存在着,因此使得变化中的北京保留了某种乡土性。在北京这个充斥着浓郁的学院风气、高等学府云集之地,知识分子可以从从容容地阅读外国书,按照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知识结构触动自己生活体验和精神渴求,触动自己回忆和想象的若干要素,从而进行富有个性的知识整合和创造性思维。所以在以北京等北方城市为中心的“京派”作家中,大多是学者型文人,他们反对文学的商业化,是一群维护文学的理想主义者。[2] 新感觉派小说在30年代上海的勃兴,是与上海现代化进程同步的。地处长江口岸的上海,拥有宽深的黄浦江天然港湾,连结着通向世界各地的海运,这就从地理环境上为上海提供了成为现代都市的天然条件。同时,上海有许多外国租界,这种多元化格局的租界,使它几乎是十分自然地、毫不困难地就和国际接轨,成为“东方巴黎”,成为一个典型的现代国际大都会。茅盾曾对当时上海现代特征的都市生活作了如下描绘:围绕城市的工厂区烟囱林立,工厂充塞噪音与污浊空气,疲惫的工人连续操作十二小时,南京路国货市场景气繁荣,隐藏背后的是外国工业、金融资本和原料输入,外滩一带银行区构成了全国的枢纽,国家银行和公债市场的证券交易一片忙碌,跳舞场在展露纤腰粉腿,豪华电影院正开映欧美现代生活片,城市的时髦风气在向内地蔓延、渗透。这里充满了资本主义的消费、欲望和享乐,渗透着中西方所共享的现代素质。这一点在新感觉派笔下常常显露出来,刘呐鸥的小说场景涉及赛马场、夜总会、电影院、大旅馆、小轿车、富豪别墅、海滨浴场、特快列车等现代都市生活的各个方面。而穆时英所追求的是烂熟的都市文明,是“白金女体的塑像”,是圣处女的风情,是笼罩着薄雾的秋巷,是爵士狐步舞,是用各种彩色和旋律交织成的美。[3]

      二、文化条件作为最早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上海为中国百余年来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一个现实缩影。她已经成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她有着迥异于所有现代都市不同的发展历程;她是思想的前线和文化冲突的前哨。在那里,传统的观念、信仰受到不断的挑战与质疑,不同的文化资源很容易就被融合在一起。上海是传统与现代两种文明交汇之地,但两种文明都起不到统治作用。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在某种程度上摆脱了原有文化背景的监督,每个人都获得了多种可能性,享受着空前的自由。同时在1931年,因为政治及经济的原因,北方文人纷纷南下,上海这十里洋场既是革命作家的发源地,又是旧派文人的大本营。新文化运动的大将鲁迅早就移居上海;瞿秋白也自俄国重返上海,领导著名的“左联”;茅盾、巴金、郁达夫等人也都相继来到上海;一些右派作家,如张恨水、张资平等也活跃在上海。1931年的上海文坛呈现一片熙熙攘攘的景象。而在新感觉派作家最初登上舞台时,由于社会的急剧动荡,导致了传统文化的崩溃,传统生活习惯的颠覆以及民族自尊的破碎,使得转型期的中国知识分子陷入了社会的紊乱、生活的不安定、政治上的不满之中,他们由此产生种种颓废、逃避、自哀自怜的灰色情绪之中。再加上这时“五四”新文化运动面临退潮而产生分化,思想界呈现苦闷和无奈。革命对新感觉派作家来说是不相适宜的,表现在作品中就是荒诞、畸形、非理性的都市生活,其中隐含了他们对社会、人生、人性的怀疑。三、思潮影响从清朝末年开始,一场大规模介绍西方近代文化思潮、文学思潮,宣传思想启蒙的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兴起。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把进化论思想带进中国;林纾对大量欧美小说的译介为中国民众打开了一扇通向西方文学的大门。随后,胡适、陈独秀、周树人、周作人等文学革命的发难者更是从西方文艺思潮中汲取理论源泉,大力倡导文学革命。在这一过程中,外国各种主义和学说纷纷涌进国门,而“新感觉派”就是在借鉴外国文艺思潮的基础上产生的。新感觉派原是日本于20世纪20年代兴起的一个文学流派,以横光利一、川端康成为代表,师法欧洲现代派,与传统的写实主义相对立。日本的新感觉派形成于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这时日本文学受到西方的巨大影响,各种文艺思潮深刻地影响着日本作家。中国作家刘呐鸥一经接触这个流派,就深深被它的文艺主张所吸引。1928年刘呐鸥等人创办《无轨列车》杂志,开始致力于介绍日本新感觉派和西方现代派小说。直到1935年5月《现代》创刊,新感觉派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已经是羽翼丰满,在小说创作上独树一帜。中国新感觉派小说的出现是中国社会由封闭走向开放,由欣赏走向模仿的的结果,是西学渐结出的果实,可以说,没有大规模的对外学习和引进,没有文学现代化进程中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和融合,也就不会有新感觉派的存在。所以说,从文化人类学视角来看,新感觉派这个独具特点的流派的产生既涉及地域文化学和人文地理学,也涉及中西文化冲击交融的异质和不平衡性。新感觉派作家生活在30年代的大上海,从旧时代的繁荣直接接触现代西方文明;腐化的、凝滞的、濒临灭绝的身躯被注入了变幻虚浮的金融灵魂。都市生活的长期熏染,使他们熟知都市发达的商业文化和成熟的欧洲生活方式,洞悉都市人群在物欲诱惑下的内心世界,以及被生活挤压、抛弃,因而寂寞、悲哀的精神体验。对于现代都市生活,他们的感受非常复杂,一方面他们欣赏甚至沉溺于都市的醉生梦死,另一方面他们对都市的精神沉沦与堕落又心存不满,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使他们纷纷拿起笔,用文学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都市诸种人生的印象与感觉。但基于都市的生活方式和现代的价值观念,新感觉派作家无法用传统的思想和传统的表现手法来展现现代都市的丰富多彩与光怪陆离。于是,他们主动运用西方全新的观点、主张、方法、技巧表达他们对都市的新感受和新体验。因此,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蒙太奇、段落叠加、无标点写作等西方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被新感觉派作家充分使用。如穆时英的《上海的狐步舞》中关于华东饭店的描写就运用一字不改的段落重叠来直接表现都市生活的疯狂与堕落。四、结语严家炎在《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中就认为形成流派的因素复杂多样,时代的、政治的因素可以起很大作用。[4]如“东北作家群”的出现,就与“九·一八”后东北沦陷这一特定情况有关;有时,国际上某种文艺思潮的传播也可以起很大作用,以蒋光慈为代表的“革命小说”派,就是接受了苏联“拉普”与日本左翼文艺思潮的重大影响。此外,哲学思潮、大作家的带动和好作品的启示,也都会影响到文学流派的产生。新感觉派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学流派出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虽然它的作品不是很多,成长的道路也很坎坷,但它的出现决不是偶然的,形成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

    参考文献: [1]钱理群等. 现代文学三十年[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325. [2]杨义. 京派海派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3. [3]司马长风. 中国新文学史(中卷)[M].香港: 昭明出版有限公司,1978.85. [4]严家炎. 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1-12.

本文共有评论 0 篇︱查看本文的评论
 相关文章
 
  • 网址:http://www.chinanwa.com 电子邮箱: 1009068986@qq.com
  • 版权所有:  网络作家网 『 中网协 』
  • Copyright ◎ 2003-2020 www.chinanw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297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