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菊
冷香四溢空傲世,
芳华重阳簇翠枝。
青烟疏雨西风紧,
明月萧条竞放时。
菊与文人墨客有扯不断的情素。它傲霜抗寒,坚强不屈,高洁幽雅,芳香四溢,成了他们心中孤标傲世的精神象征,使历代文人高士赞赏不已,笔下的菊花,更显得多姿多彩,留下无数诗文与佳话。
不少诗词把菊花人格化,当作安于贫穷、不慕荣华、有骨气的人的象征。我国最早写诗赞美菊花不屈不挠精神的是晋代大诗人陶渊明,他吟道:“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他爱菊成癖,写下许多咏菊名句,一直流传至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谓是脍炙人口的佳句,妇孺皆知。李商隐的《菊花》:“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则写出了菊花的可爱与美丽。著名诗人陆游也曾赞吟菊花:“纷纷零落中,见此数枝黄。高情守幽贞,大节凛介刚。”唐太宗李世民在他的《赋得残菊》诗中还以新颖的构思,对“香浓晚笑,风劲浅残香,细叶凋轻翠,园花飞碎黄”的即将凋谢之菊,发出了“还将今岁色,复结后年芳”的感慨,既赞扬了残菊风姿不减,余香犹在的顽强生命力,又对来年复荣充满了信心。用“黄花晚节香”象征人的品质的高洁。屈原在遭谗被逐后,写《离骚》以寄志:“朝饮木兰以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视菊花为食粮,在《九歌礼魂》中写道:“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表明了屈原洁身自好、永远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的品格。
黄色的菊花最早进入了古代的诗文。菊花古代亦称为“黄花”,在诗人笔下成了菊花的代名词。“忽见黄花吐,方知素节回。”初唐王绩见到菊花吐艳,醒悟到重阳节的来临。杜甫在战乱中度过重阳是写下“旧采黄花賸,新梳白发微”;“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从时序的推移中觉察到自身的衰老。李白却用“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黄花不掇手,战鼓遥相闻”,显示他所特有的豪情。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以菊花自比,写下了“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词句,把佳人比作菊花更是恰到好处,一个“瘦”字,道出了花影人魂;“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诋迟?”,写出了自己的满腹忧郁与菊花的品性情怀。
唐代诗人元稹的《菊花》抒发了自己的爱菊之情,“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现出一种对时光流失,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无奈心境。孟浩然对她恋恋不舍,情有独钟:“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王安石的“黄昏风雨打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把落地的黄菊比喻成雨后的黄金。岑参的《题菊诗》与杜甫有异曲同工之处。“强饮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乡菊,应傍战场开。”作者借菊抒怀,菊本是供文人雅客持酒赏玩的花中君子,可生在动荡不安的年代却只能如乱世佳人般“应傍战场开”,作者在怜惜菊花生不逢时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故乡、家国的忧思之情。宋代诗人欧阳修的《菊》“共坐栏边日欲斜,更将金蕊泛流霞。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催时始见花。”准确地描述了菊花色、形兼备的观赏价值与医用功效。苏轼的《赵昌寒菊》“轻肌弱骨散幽葩,真是青裙两髻丫。便有佳名配黄菊,应缘霜后苦无花。”将菊的枝、叶、花比喻为娉婷袅娜的清丽佳人,见诗如见花,见花如见人,形象逼真,惟妙惟肖。陆游的《晚菊》“蒲柳如懦夫,望秋已凋黄。菊花如志士,这时有余香。眷言东篱下,数株弄秋光。粲粲滋夕露,英英傲晨霜。高人寄幽情,采以泛酒觞。投分真耐久,岁晚归枕囊。”将菊花之余香与蒲柳之凋黄作了鲜明的对照,表露了诗人如菊花般凌霜耐久、不畏世俗权贵的至诚之心。朱淑真的《菊花》“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由能爱此工。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尤为脍炙人口,被誉为咏菊绝唱,她赞扬菊花的气节,西风频吹,霜凝大地,菊花不随黄叶舞秋风。
农民起义领袖黄巢也借菊以寄托豪情,写诗云:“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穿黄金甲”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让菊花多了些霸气与杀气。
最早咏白菊的当推刘禹锡和白居易。令狐楚家中有白菊,刘一再见诸吟咏:“家家菊尽黄,”“梁园独如霜。”花的洁白有如“仙人披雪氅,素女不红妆”;花的娇贵使得“桂丛惭并发,梅蕊妒先芳。”白居易回忆经历的杭州、洛阳、苏州“三处菊花同色黄”,晚年见到白色的菊花时,不由得既兴奋又感慨,写下《重阳席上赋白菊》的诗:“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表现出心里平衡,心静如水,心宽如海的心态,非常乐观地善待生活,热爱生活的愉快心境。
古今写菊诗篇浩如烟海,诗人喜欢菊花,看重的是“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杜甫)。”僧齐已赞它“无艳无妖别有香”,声明自己“栽多不为待重阳”,“却是真心爱澹黄”。东坡一句“菊残犹有傲霜枝”,既赞菊花的品格亦隐喻自己的情操。清代蒲松龄深情感叹:“植此种于庭中,如见良友,如见丽人,不可不物色之也。”曹雪芹对菊花更是一往情深,他在《红楼梦》中写了很多咏菊诗词,“冷吟秋色诗千首,醉酹寒香酒一杯”道出大文学家曹雪芹的心境。《红楼梦》第37回的“蘅芜院夜拟菊花题”、第38回的“林潇湘魁夺菊花诗”等都是。第38回中,通过忆菊、种菊、对菊、供菊等十二首菊花诗,描写宝玉、黛玉、湘云等人物的不同思想性格,情趣各异。如林黛玉的《咏菊》“毫端运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及《问菊》诗:“孤标傲世皆谁稳,一样花开为底迟?圃露庭霜可寂寞,雁归蛩病可相思?”《红楼梦》中,写佳人们寄菊言情,林黛玉《菊花诗》夺魁,与菊同洁;史湘云伴菊而眠,与菊同欢;薛宝钗思菊伤情,与菊同凄……菊花陪佳人,更显其清姿淡容,也表明了曹雪芹的人格与品性。
还有周敦颐说她是“花之隐逸者”。憨僧张化《赞菊》诗中曰“不容丹桂称前辈,只许寒梅步后尘”,表现了菊花那种努力进取,自强不息的抱负。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忽与西风战一场,满身披上黄金甲”的《赋菊》诗却又体现出领袖人物,改天换地的政治主张。再如宋代诗人陆游的《晚菊》“菊花如志士,过时有余香”和清代诗人袁牧的《晚菊》“晚节不嫌知己少,香心如为故人留”均表现出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严于律己的高尚情操。还有如陆龟蒙的《忆白菊》:“稚子书传白菊开,西成湘滞未容回。月明阶下窗纱薄,多少清香透入来”。李师广的《菊韵》“秋霜造就菊城花,不尽风流写晚霞;信手拈来无意句,天生韵味入千家”。 风子的《秋声》“廊下阶前一片金,香声潮浪涌游人。只缘霜重方成杰,梁苑东篱共古今”。王如亭的《菊城吟》“狮龙气象竟飞天,再度辉煌任自威!淡巷浓街香满地,案头九月菊花肥”。郑谷的《菊》“王孙莫把比荆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再如宋朝郑思肖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陆游的“开迟愈见凌霜操”,杨万里的“菊花自择风霜国”;韩琦的“莫嫌老圃秋容淡,犹看黄花分外看”,“且看黄花晚节香”……所吟唱的都是秋菊傲霜的风韵。诗人毛泽东的“战地黄花分外香”诗句,则更给菊花赋予了另一种含义。还有更多写菊花的诗:“凌霜留晚节,殿岁夺春华。” “涧松寒转道,山菊秋自香。” “赖有南园菊,残花足解愁。”“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素心常耐冷,晚节本无暇”等等,不胜枚举。
菊花遇到文人,便有了君子之德,隐士之风,志士之节。历代的文人墨客把她与梅、兰、竹一起,赞誉为“花中四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