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管理
艾奇逊说:我们热切地希望中国人会拒绝这个决议,那样我们的盟国就会清醒过来追随我们 第三次战役从12月31日起,一直打到1951年1月8日。中朝军队不仅占领了美军的补给基地仁川港和南朝鲜首都汉城,而且把战线平均推进了100公里,几乎到了三七线。这一局面再度使停战的呼声高涨起来。 还在1950年12月29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就通过了一个给麦克阿瑟的秘密指示,要求他准备一旦战线不守,务必将部队安全撤出朝鲜。志愿军的第三次战役进攻似乎证实了他们的担心,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后来明确讲,那个时候华盛顿领导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上”。他们不能不一面指示麦克阿瑟作好撤出朝鲜的一切准备,一面被迫表示接受朝鲜停火三人委员会1月11日突然提出,并得到英国等国同意的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五步方案。 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后来在回忆这段情况时承认:自美国将“中国干涉”问题列入联合国大会议程以来,它就在不遗余力地试图让联合国通过决议将中国推上“侵略者”的被告席,但军事上的失败和印度等中立国家的停火呼声使得美国政府进退两难。仅仅是出于担心失去联合国多数支持的考虑,国务院煞费苦心地选择了支持三人委员会和平解决朝鲜问题五步方案的作法。然而,“我们热切地希望并且相信,中国人会拒绝这个决议,从而我们的盟国会回到比较清醒的立场,并追随我们把中国人作为侵略者进行谴责。” 1月13日,由于美国投了赞成票,联合国第一委员会顺利通过了朝鲜停火三人委员会关于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五步方案,即(一)立即实现停火;(二)举行一次政治会议以安 排恢复和平所应采取的进一步措施;(三)外国军队分阶段撤出朝鲜,并采取措施以实现联合国关于建立统一政府的决议;(四)在实现第三条步骤之前,制定出管理朝鲜和确保朝鲜和平与安全的临时性办法;(五)由美国、英国、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国代表举行会议讨论远东问题,其中包括台湾问题和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 不论艾奇逊事后如何自吹自擂,承诺赞同撤退外国军队,特别是同意把台湾问题与朝鲜问题连在一起来解决,这都只能是美国领导人对朝鲜军事形势感到绝望的结果。如果中国方面公开表示接受联合国的这一提议,那么吃亏的肯定是美国而不是中国。这是因为,五步方案关于讨论解决中国的台湾问题以及它在联合国的代表席位问题,都是中国政府梦寐以求的,对美国是极其不利的。而更重要的是,这时入朝的约40万志愿军作战部队,三次战役减员已近10万人。特别是大踏步向南推进后,补给线长达500公里,有400公里没有空军掩护,接连三次战役又几乎没有间隙,不仅士兵疲惫不堪,而且粮弹供给早已发生严重困难,极大地影响了部队连续作战的能力。在这种形势下,如果中国方面接受停火提议,不仅可以把停火线置于汉城以南的三七线,而且可以使部队得到充分的休整补充时间,包括让一部分部队用刚刚运到的比较现代化的苏式装备武装起来。因此,刚一得知联合国的停火提议,彭德怀就立即意识到这是上个可利用的机会,因而主张接受停战。然而,毛泽东却有不同看法。 毛泽东未必不清楚彭德怀建议的用意。与国民党打了那么多年,停战也搞了不止一次,打了停,停了打,兵不厌诈嘛。问题是,敌人是不是还有还手之力?注意到第三次战役期间敌军撤退之迅速,他深信前此关于美军即将撤出朝鲜半岛的情报是准确的。在他看来,敌军已无还手之力,其下一步或者是“进行微弱抵抗,然后撤出朝鲜”,或者是“在釜山-大邱地区进行顽抗,一直到确信抵抗徒劳无益为止,此后将撤出南朝鲜”。既然如此,再打一仗,大局可定,是否还有必要与美国人就朝鲜的政治解决讨价还价?何况,联合国的五步方案固然对中国有利,但承认联合国有权依据它所制定的原则在朝鲜建立统一政府,以及承认联合国有权暂时管理朝鲜,对北朝鲜却未必有利。几天前因为彭德怀下令部队停止南追,北朝鲜领导人以及苏联大使就与彭德怀争执了几乎一天一夜,最后还是斯大林来电肯定了彭德怀决定的正确,才结束了这场争执。由此,毛泽东很容易想象到,一旦中国提出接受联合国停火方案,在中朝之间会出现一种什么样的复杂局面。因此,即使从中朝两党两国关系的角度考虑,他也很难下决心接受这个停火方案。 在征得了斯大林的同意之后,周恩来于1月17日致电联合国大会第一委员会主席,明确拒绝这个五步方案。电报称:“先停战后谈判的原则,只便利于美国维持侵略和扩大侵略,决不能导致真正的和平,因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不能予以同意。”电报建议,必须在同意撤退一切外国军队和朝鲜内政由朝鲜人民自己解决的基础上,再谈判结束朝鲜战争和美国撤出台湾海峡等问题。
中国的拒绝正中美国下怀。尽管印度等中立国家看出周恩来电报所提条件与五步方案仍有某些可接近之处,因而再次提出修正方案,但美国已不必再在这个问题上敷衍了。美国代表借机大谈中国的“战争狂热”,并迅速提出了“中国侵略朝鲜”案。2月1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美国提出的谴责中国“侵略”的提案。与此同时,朝鲜美军也由退却而转入大规模进攻。朝鲜战场的形势开始逆转。 本文共有评论
0
篇︱查看本文的评论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