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图》画的地方,基本上是在富阳。所画富春江的两岸,有可能起自富阳城东的株林坞、庙山坞一带。这卷画的前段,即今浙江博物馆收藏的一段,所画山形、气势,与这些地方的风烟,令人愈看愈对路。又前人提到这卷画的起首有“平沙五尺余”,在株林坞南边的小里江,至今也可以见到平沙之景,或者在东洲,同样可以获睹江上的平沙。再就是从富阳城沿江向西南,及至太平、三山、中埠和长山街。值得注意的,在这卷画的中部,画一座座的山,有如舞凤展翅,飞向深峦,而又山势斜落,穹岫迷密,正所谓“丘壑奔腾”。这部分画境,在中埠,或在汤家埠的后山都能看到它的依据。尤其在夕阳西沉之际,山皴分明,山上矾石累累,更如子久的笔墨。这卷画至此,画家似乎又顺江东转向富阳,再自富阳沿江向东,画至今之新沙至里山一带而出口。细察位置环境,它的起首与桐庐无关,它的结尾与钱塘江也无关。我之所以这样理解,不只凭画卷与真景大体吻合来判断,也还根据一些记载与口碑来推理。我在《黄大痴的“痴”及其他》一文(载《上海博物馆集刊》建馆三十五周年特辑)中,有过这样的阐述。
黄公望在富春江时,住过太平村,也到过隔江的三山村,据说在株林坞下榻的时间较长。株林坞为江南富有诗情画意的山村水乡,离富阳15华里,村子背靠山,前临江,山峦多变化,故多丘壑。临江有坡地,竹树簇集其间,常有飞鸟穿林。黄公望在自题《秋山招隐图》中,提到他在富春山“构一堂于其间,每于春秋时焚香煮茗,游焉息焉”,还说:“当晨岚夕照,月色当窗,或登眺,或凭栏,不知身世在尘寰矣!”而且,在这个隐居处,自题匾额曰“小洞天”。这个“小洞天”是否在株林坞,固然不能确定,但在富春江有黄公望的隐居之地是无疑的了。在株林坞西面的大岭,黄公望为邵亨贞所作的《富春大岭图》描绘的便是这一带的景色大略。总之,黄公望画这卷山水图,它的取景构思是逶回的,而置陈布势却又是落在平面横线上。这卷画的取景范围为“V”形,当在研砚挥毫时,便将“V”形拉直而成横线,致成为长长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