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上一篇解构“通灵宝玉”八组真假对应关系的文章发表后,不少读者提出疑问:为什么说宝钗的气性比晴雯、黛玉、袭人更邪?她怎么会愿意嫁给“人物委琐”的贾环?“金簪雪里埋”预谶了她何种结局?现做如下简要说明。
一、《红楼梦》主要人物都有确切结局,且只有一个结局
《红楼梦》虽然在第80回末嘎然而止,但它正是曹雪芹按照前“有”、后“无”的关系构筑的完整小说。这一奇特的结构也使它成为了世界上最具魅力的小说,就像一个复杂的谜语、一座巨大的迷宫、一道“脑筋急转弯”。而它的答案也有与众不同的特性:一是主要人物和事件都能通过谶语、伏笔推导出确定的结局,也是唯一的结局;次要人事则渐次模糊,“树倒猢狲散”。二是我们可以像探索宇宙和社会的相对真理一样寻找它的规律和答案,无需问天问地,只要找到科学、理性的方法和工具即可。那些认为必须咨询曹雪芹,或者千人千解的说法都是不思进取的唯心论。
种种迹象表明,曹雪芹是中国古代为数极少的全才,研究他的思维就是认识和发掘我们中国人曾经达到的智慧极限。让我们先来领教一二。
二、晴雯是黛玉之长影,袭人是宝钗之短影
此前很多人都直觉到晴雯是黛玉之影,袭人是宝钗之影。实际还没有那么简单,她们在气性正邪和身份贵贱的两维坐标上呈平行四边形分布。或者说,晴雯是黛玉的长影,比黛玉更正;袭人是宝钗的短影,邪不过宝钗。
在《红楼梦》中,人的气性会反映到身体、脾性、语言、心灵、行为等各个方面,而且还有表里之分。宝钗就是典型的表里不一的人:表面上闺房装饰如雪洞,穿着打扮素面朝天,但只要稍许靠近就能闻到阵阵“凉森森、甜丝丝”的幽香,袖里更是笼着红麝串,胸前藏着金锁;表面上她罕言寡语、藏愚守拙,但在金钏死后却积极为尚在垂泪的王夫人开脱,并为金钏献“妆裹”衣裳,在教惜春学画时更是滔滔不绝地显能,结果吓得学生不敢下笔;表面上她与黛玉重归于好,送其燕窝,私下却另有阴谋,使黛玉病情加重。很显然,袭人不及她险恶,充其量只是打打小报告。
晴雯比黛玉“正”就很明显了。她身体最弱,脾气最暴,性格最刚,寿命最短,死后还成了小丫头和宝玉心目中圣洁的“花神”。也就是因为宝钗和晴雯的气性太过极端,所以宝玉与她俩关系较为疏远。
本来,人们对宝钗只有邪与更邪的争论,但由于如今社会又流行金钱至上、包装至上,所以她也就“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了。好在曹雪芹的评价是客观存在的,宝钗只能“大得下人之心”。
三、金玉良姻是恶人的操纵,木石前盟是善人的臆想
贾府之所以名为贾府,就是无处不假。柳湘莲说,宁国府只有大门外的石狮子是干净的,荣国府也好不到哪里去。在男人暗弱之后,女人们就开始争权夺利了,而且都很擅长用妖术蛊惑人心。先是王夫人和薛姨妈支使“一僧一道”趁念血盆经之机往宝玉嘴里塞玉,制造“金玉良姻”的奇闻;之后史太君请张道士如法炮制,趁和尚们赠送贺礼之机帮她史家的湘云弄到了一个金麒麟;再后来是赵姨娘买通马道婆,用魔法陷害贾环的阻车石——凤姐和宝玉。由于都是人为的装神弄鬼,所以无一灵验,无一得逞。实际情况是:“金”和“玉”之间既无真情,也无良姻;阴阳麒麟之间只有过短暂的婚姻,没能“白首双星”;凤姐和宝玉的急症是源于自己的心理冲突,与妖法无关(详见汪宏华的其它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