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李老师,史料上有记载,处于不同朝代对清明节的过法有不同的侧重点,所反映出国家的文化面貌也是有差异的。有网友说,北宋时期著名画家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就细腻的描述了汴京一个富饶的国度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在明清时期的清明节则注重隆重的祭奠仪式,丰盛祭品。请问李老师,节日本身是不是也反映出人们目前文化生活的水平?
李汉秋:确实是这样,我们的许多传统节日都是历经了两千多年传过来的,在每个时代都是反映着那个时代的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的状态以及时代的面貌,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把北宋的文明表现得淋漓尽致,把北宋时候的民俗也表现得非常好,是不朽的传世之作。
节日是老百姓自己的节日,成为了一种老百姓的风俗,风俗是活态的文化。文化可以表现在典籍上,这种风俗是生活状态的风俗,国外叫做"实践文化"、"生活文化"是活在老百姓中间的,这活着的东西像一条河流,是不断地在流淌着,流过每一个时代的时候都带着每一个时代的印迹。所以,我们的风俗和节日是不断的在发展的,今天的时代我们要恢复我们传统节日,也应该在传统节日中间注入我们时代的精神风貌,时代的人文好善习俗,绝不是单纯地重复过去的节俗,那样缺少生命力。所以我强调我国的传统节日要有创新和发展,要吸收当代的生活元素,能够吸引青年人,如果你都停留在原来的东西,吸引不住青年人,青年人如果不参与,那么这个传统的节气就很难再发展了。
我们要重视和珍惜自己传统的节日,这点要大家共同努力。
主持人:李老师,有一些网友说,去扫墓都希望把自己的哀思带给故去的亲人朋友,但是来到墓前时,他们却真的不懂得如何去祭奠,请问李老师有没有一个完整的扫墓仪式或者需要注意的礼节?
李汉秋:献花是比较普遍的方式,鞠躬也是很普遍的,古代的礼仪最重的就是葬礼,包括守孝,因为和"孝"相联系。所以清明的礼节确实需要我们很好地总结,来把它变成一定的礼仪,普遍地推广。现在献花和鞠躬敬礼是比较普遍的,其他还有待于我们自己创造。
主持人:近两年清明节都提倡以一种更文明的新方式来祭奠先人,网上祭扫活动很流行,您如何看待传统节日和时代潮流以及现代化元素相结合的新形式?
李汉秋:大力提倡我们传统的文化,传统东西的核心不能丢弃,按照生命科学的名词,就是"基因"不能变,但是服装完全可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祭奠的方式要不断发展,我们也鼓励发展,包括每个传统节日的纪念品、标志物,时令的食品都要创新和发展,这都是外在的载体,这个载体是需要不断更新和变化的,但是"基因"要保护和保存好,核心的价值观要保护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