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络 连 接 世 界

会员管理
 带雨的云 558
 王风 372
 作协推荐 307
 运河散人 263
 零度 261
 古月重升 210
 郑永涛 173
 张天珍 169
 轻舞飞扬 154
 孙新坤 154
  •  第二种忠诚(中篇小说...
  •  第十二章 山神土地...
  •  第十一章 除魔告城隍
  •  第十章 都城隍判官互...
  •  第九章 化梦点才子...
  •  第八章 化梦点才子(...
  •  第七章 遇仇人禅定...
  •  第六章 与地藏菩萨对...
  •  第五章 悟德收妖僧
  •  第四章 乱法坛悟德羞...
  •  楼梯寄情
  •  她说什么了
  •  吴稚晖何许人也
  •  《爱,能勿劳乎?忠,...
  •  枫叶的招摇
  •  自在杨花
  •  “地坛”的魅力
  •  田间小路
  •  人散茶已凉
  •  发自病榻的心语
  •  浅伤
  •  溱沁
  •  孤煞
  •  梦魇
  •  奈何
  •  道
  •  淡然
  •  天道
  •  超脱
  •  英雄决
    当前位置:首页   理论研究 >> 诗歌研究 >> 新月诗派论
  • 新月诗派论
  • 来源:转载 作者: 黄昌勇 日期:2008/4/4 1 阅读:17038 次 【 】 A级授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诗人艾青说过,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现代派诗是由新月派和象征派演变而来的(84),这一极符文学史实的论断似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现在,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中国30年代诗歌的现代主义光华是由后期新月诗派和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诗群共同托起的。

    ——————————————————————————

    (1)例如,闻一多与徐志摩早期的诗论和创作都带有明显的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杂糅的特征,与流派形成之后的美学追求迥异,论者将不同时期的理论和诗作放在一起,没有了历史发展的观念,得出的结论自然差异很大。(2)朱湘:《我的读诗会》,《晨报副刊》,1926年4月24日。(3)闻一多:《诗的格律》,《诗镌》第7号,192年5月13日。(4)徐志摩:《“新月”的态度》,《新月》创刊号,1928年3月。(5)(25)徐志摩:《汤麦士·哈代》,《新月》创刊号。(6)梁实秋:《文学的纪律》,《新月》创刊号。(7)(8)(11)(14)(39)(42)陈梦家:《新月诗选·序言》,新月书店,1931年9月版。(9)饶孟侃:《感伤主义与“创造社”》,《诗镌》第11号,1926年6月10日。(10)参考拙文:《新月派文学思想论》,《文学评论》,1995年第3期。(12)于赓虞:《诗之艺术》,《华严月刊》1卷1期,1929年1月。(13)《1930年中国文艺杂志之回顾》,《当代文艺》创刊号。(15)茅盾:《徐志摩论》,《现代》2卷4期,1933年2月。(16)(17)《英国作家论文学》,187页、185页,三联书店,1986年2月版。(18)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19)沈从文:《论闻一多的〈死水〉》,《新月》3卷2期,1930年4月。(20)(22)沈从文:《论朱湘的诗》,《文艺月刊》2卷1期,1931年1月。(21)沈从文:《论徐志摩的诗》,《现代学生》2卷2期,1932年8月。(23)于赓虞:《世纪的脸·序语》,北新书局,1934年6月版。(24)徐志摩认为《志摩的诗》“几乎全都是见不得人面的”(《猛虎集·序文》),闻一多说:《红烛》是“不成器的儿子”(臧克家《海》)等。(26)徐志摩:《波特莱尔的散文诗》,《新月》2卷10期,1929年12月。(27)闻一多:《先拉斐主义》,《新月》1卷4期,1928年6月。(28)周容:《志摩的诗》,《晨报副刊》,1925年10月17日。(29)(38)《死水》一诗,显然带有《红烛》时期的特点,真正代表闻一多《死水》时代的诗应当是《也许》。(30)闻一多:《论〈悔与回〉》,《新月》3卷5、6期合刊,1931年4月。(31)孙玉石:《中国现代诗歌艺术》,6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11月版。(32)闻一多1928年2月致左明信。(33)(47)(49)(51)陈梦家:《梦家存诗·自序》,时代图书公司,1936年3月版。(34)(46)(65)陈梦家:《梦家存诗·自序》,时代图书公司1936年3月版。(35)朱湘说创作要有“镇静”的态度(《朱湘书信集·致曹葆华》),卞之琳也说过,自己写作时故意要做“冷血动物”(《雕虫纪历·自序》)。(36)鲁迅:《两地书·三二》,《鲁迅全集》11卷,9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37)可参阅当年沈从文论述徐志摩、闻一多、朱湘三人的一些文章。(40)黄维梁:《五四新诗所受英美诗的影响》,《北京大学学报》,1988年第5期。(41)同引自上注黄文。关于这,朱湘在《论徐君〈志摩的诗〉》中另有说法。(43)卞之琳:《徐志摩译诗集·序》,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12月版。(44)徐志摩:《诗刊放假》,《诗镌》第11期。(45)可以参阅闻一多、饶孟侃、孙大雨、叶公超等前后关于格律理论的探讨文章。(48)(65)陈梦家:《梦家诗集·再版序》。(49)臧克家:《烙印·再版后记》,开明书店1934版。(50)徐志摩:《诗刊·前言》第2期,1931年4月。(52)叶公超曾任《新月》主编。(53)当时《新月》上有:梁镇译《诉》,卞之琳译《魏尔伦与象征主义》、《晋之花拾零》,叶公超编《美国诗刊之呼吁》,孙波(常风)《英诗之新评衡》等。(54)20年代前期,叶公超在英国与艾略特有过交往。1934年他指导卞之琳译《传统与个人的才能》(《学文》创刊号),他自己写了《艾略特的诗》(《清华学报》9卷2期)并帮助赵罗蕤翻译《荒原》。(55)徐志摩:《欧游漫录》。(56)梁宗岱后来又发表了《象征主义》(《文学季刊》第2期)、《谈诗》(《人间世》第15期)等。(57)邵洵美:《现代美国诗坛概观》,《现代》5卷6期,在前一期刊物上的预告有孙大雨介绍艾略特的《诗人爱里奥特》,未见刊出。(58)卞之琳:《纪念叶公超先生》,见《回忆叶公超》,21页,学林出版社,1993年8月版。(59)戴望舒:《望舒诗论》,《现代》2卷1期,1932年11月。(60)梁宗岱:《象征主义》,发表刊物及时间同注(59)。(61)(76)邵洵美:《诗二十五首·自序》,时代图书公司,1936年4月版。(63)《秋天谈诗》,《晨报·学园》,1932年11月7~8日。(64)戴望舒:《谈国防诗歌》,《新中华》5卷7期。(66)卞之琳《追忆邵洵美和一场文学小论争》中,主要从人事关系的角度回忆了这场论战近于结束时的情况,其实,这场以胡适、梁实秋为一方与邵洵美、梁宗岱等的论战延续了整个30年代前半期,表明了两种美学观念的冲撞。(67)佩云译《纯粹的诗》,《小说月报》,18卷12号。(68)高明译:《英美新兴诗派》,《现代》2卷4期。(69)高煦良译:《诗与宣言》,《新诗》创刊号。(70)金克木:《论中国新诗的途径》,《新诗》第4期。(71)卞之琳译:《传统与个人的才能》。(72)(73)(74)(75)卞之琳:《雕虫纪历·自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9月版。(77)陈梦家、方令孺:《信》,《新月》3卷3期。(78)孙大雨《我与诗》,《新民晚报》,1989年2月21日。(79)参阅徐志摩:《诗刊·前言》,陈梦家:《新月诗选·序言》等。(80)《未完工的纪念碑》,《创世纪》第30期,1992年9月。(81)卞之琳:《追忆邵洵美和一场文学小论争》,《新文学史料》1989年第4期。(82)苏汶:《望舒草·序》,水沫书店,1933年8月版。(83)比如1936年8月创刊的《新诗》月刊就是新月派诗人和戴望舒等现代派诗人的大聚合,后期新月诗人几乎都在这里发表过作品。(84)艾青:《中国新诗六十年》,《文艺研究》1980年第5期。
    上一页 首页 [1] [2] [3] [4] [5] [6] [7] 尾页 下一页
本文共有评论 0 篇︱查看本文的评论
 相关文章
 赵卡:70后诗歌文本研究(一)    9320 次 2010/1/3
 诗歌鉴赏之管见    2674 次 2008/6/19
 如何写出一首好诗    2564 次 2011/12/13
 中国现代诗歌流派索引    30363 次 2008/11/21
 李少君:中国新诗的道路应该这样走    2575 次 2010/7/19
 
  • 网址:http://www.chinanwa.com 电子邮箱: 1009068986@qq.com
  • 版权所有:  网络作家网 『 中网协 』
  • Copyright ◎ 2003-2020 www.chinanw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297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