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络 连 接 世 界

会员管理
 带雨的云 558
 王风 372
 作协推荐 307
 运河散人 263
 零度 261
 古月重升 210
 郑永涛 173
 张天珍 169
 轻舞飞扬 154
 孙新坤 154
  •  第二种忠诚(中篇小说...
  •  第十二章 山神土地...
  •  第十一章 除魔告城隍
  •  第十章 都城隍判官互...
  •  第九章 化梦点才子...
  •  第八章 化梦点才子(...
  •  第七章 遇仇人禅定...
  •  第六章 与地藏菩萨对...
  •  第五章 悟德收妖僧
  •  第四章 乱法坛悟德羞...
  •  楼梯寄情
  •  她说什么了
  •  吴稚晖何许人也
  •  《爱,能勿劳乎?忠,...
  •  枫叶的招摇
  •  自在杨花
  •  “地坛”的魅力
  •  田间小路
  •  人散茶已凉
  •  发自病榻的心语
  •  浅伤
  •  溱沁
  •  孤煞
  •  梦魇
  •  奈何
  •  道
  •  淡然
  •  天道
  •  超脱
  •  英雄决
    当前位置:首页   随笔游记 >> 云游天下 >> 张建 话说北运河
  • 张建 话说北运河
  • 来源:原创 作者: 运河杂志 日期:2012/7/2 1 阅读:1663 次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话说北运河 

     

    运河,就是人工开挖有特殊用途的河流通道,最早记载的运河有战国秦时郑国渠和秦朝初年开凿的灵渠,再就是三国时曹操北征乌恒,为运输粮秣、军队所开的泉州渠,听听这条运河名称就知道,关中以东长江以北第一条人工运河开凿在一个叫泉州的地方。西汉时的泉州就是后来的雍奴,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废泉州并入雍奴,唐朝天宝初年改雍奴称武清县,一直沿用到今天。

    凿泉州渠是早在隋朝以前的事,就是说早于隋朝开通南北大运河之前,在北京东南方向就曾经有过一条运河,它位于今天武清县境。这条运河早在郦道元写《水经注》时就已经淤废,《水经注》只存渠名和大致方位,无法详述。

    京杭大运河贯穿中国南北,横跨长江、黄河等众多大河、母亲河。属于海河水系的北段,今天称北运河,干流源自塞外坝上的沽源县,唐称沽水后名白河,现在早被密云水库截流,成为北京生产生活用水来源。

    历史上,白河从通州界以下汇纳各小河支脉,最终由武清东界入海。古代武清实际上具有今天天津港的功能,元代之前,天津还是一派时隐时现的海边滩涂,不适合人类生产活动更不适合居住。

    到明代天津才有一个不大的卫所,与其说这个卫所在保护南北河运和海防,不如说是为安置闲人,给那些随朱元璋这个叫花子打天下卖命的人一口饭吃,用现在话说给他们安排个工作,按时给钱给米,人员或多或少,或三千人或两千人,有时一千人不到,用家属充数,总之花名册上人数够了就可以交待过去,实际上与自生自灭没什么大区别。天津的历史或说天津的发展不早于清末的洋务运动,不早于西方列强坚船利炮打开大清国门的时间,也可以说天津原来是武清县地。

    说武清是入海口是有史书为证的,《汉书·地理志》渔阳郡:“沽水出塞外,东南至泉州入海。”沽水即白河就是今天北运河。同书涿郡条:“涿,桃水首受涞水,分东至安次入河。”这里入河当即指由安次汇入武清三角淀的河流,这是一个旁证。《水经注》:“。。。。。。又东合泉州渠口故渎,上承滹沱水于泉州县。”《三国志》:“……公将征之,凿渠自滹沱入瓜水名平虏渠。又从句河口凿入潞河,名泉州渠以通海。”以上资料说明泉州、雍奴、武清不仅是河海港口,包括滹沱河在内的不少古河流也均由此处入海。引用这些史料为证明一个地质基本点:武清在地理上属于北京小平原的东南边缘。

    如果从通州东关外石坝算起,到流出武清界外,一条北运河全长不过一百公里左右,流经地区却是一省二市三区县,其中主要在北京通州和天津武清界内,在河北香河县擦边而过。但历史上并不是这样,从泉州、雍奴、路县建置之初就不是这样,今天的行政格局是解放之后的行政区划。

    无论从古地理古行政区划古气候古环境哪个方面说,北运河流域都是一个整体,是不可分割的,这其中也包括这一流域的古今居民,就是说他们有共同的来源。

    北京以东,秦以前有居民聚落,但没有行政建置,西汉始在这一片广大地区建立行政单位,在幽州(今北京西站至广安门一带)以东也就是北京小平原上相继设有安乐、路、平谷、泉州、雍奴和南面的安次;除安次县外,其它各县都属渔阳郡,安次属渤海郡。安乐在今天北京朝阳区东坝一带,平谷在今通州区与顺义区之间,这二县后来省废全部并入通州。泉州在雍奴以北也曾迁移雍奴以南,后来省入雍奴。东、西汉至魏、晋,京东和东南这片广大地区事实上只有路、雍奴、安次三县,其它各县均为后置,是分这三县地设立的,晚了许多。三县中雍奴与安次近海而设,都建在海边,有直通的海路也就是水路。路县、潞县即今通州区,地理上控制中原通往东北的咽喉,是从幽州向东北方向的主要通道,所以名路和潞,就是说无论陆路还是水路都是交通要道。

    京东这片土地多河富水,渔猎之民居多,而雍奴更有渔盐之利,这可能是它很早就有居民聚落的原因之一。

    由北京城向东南方向,是一个小扇面形平原,大体由潮河、白河、永定河、子牙河等冲积而成,武清正处在这个扇面边缘。

    汉代泉州管辖范围很大,《长安客话》漷阴条:“汉属泉州县地。”《辽史》漷县条:“县本汉泉州之霍村镇。”这个霍村镇在今通州区中部原牛堡屯镇以北,古延芳淀西北部,元代在这里建有行宫。京东各县因水患原因治所经常迁移,武清自汉以来多次迁址,安次也不止一次被迫将县城搬来搬去,通州则从潞河以东搬到潞河以西。漷县元代升为州治,领武清、香河,但其县治却迁于今武清河西务,从元初直到元至正时才迁回旧址,这期间州儒学仍在河西务,到明代降为县治才于洪武四年迁回。(以上资料见《日下旧闻考》) 

    漷县升为州与运河水运不无关系,当时河西务正是运河咽喉。

    香河县按明蒋一葵《长安客话》说:“本武清县地,辽于新仓置椎盐院,因居民聚集置香河县。”其实,香河县不仅只是武清县地,事实上有部分通州地域,也就是原来是属于通州管辖的小部分地区,当然,绝大部分香河县地属于原武清县,只有三河县是从通州分置出去的,不过三河县与南北运河关系不大,但三河县有水路通往东北,是运河连接东北方向的水路必经之地。

    明代,沿北运河三县即漷、香河、武清隶属通州,这是有实际作用的。三县同在一条河流北运河两岸,此河在京畿以内只流经这三县,设为一个行政区划便于管辖,事权专一可以统一调度指挥,运输不致政出多门而有所妨碍,河西务,杨村,通州石、土二坝,张家湾等地在一个州治管理下,有利于整条运河的运输与粮食和各种物资的存储。

    北运河上有两个重要码头,即河西务与张家湾,到明朝中后期,通州取代张家湾大部分功能,成为仓储和向北京转运的冲要之地。元代是河西务繁荣时期,《元史》食货志:“至元二十五年,内外分置漕运司二,其在外者,于河西务置司,领接运海道粮事。”同书百官志:“河西务十四仓:曰永备南仓、永备北仓、广盈南仓、广盈北仓、充溢仓、崇墉仓、大盈仓、大京仓、大稔仓、足用仓、丰储仓、丰积仓、恒足仓、既备仓。这么多仓储很可能与当时河西务是漷州治所有关。

    杨村东南是海口,经杨村沿运河北上,第一个码头就是河西务,为了方便,元、明在此设立不少仓场,用来供应军食或灾年急用。

    元代在武清、香河屯田,指挥屯田的机构设在河西务。

    明隆庆四年八月,修筑河西务城,可见此地在明朝仍很重要,清代《方舆纪要》谈河西务:“今为商民攒聚舟航辐辏之地,设户部分司驻焉。隆庆六年筑城环之,可以守御。有河西驿,并置巡司于此。”通过这条记载可以想见当初繁华,明大学士李东阳有《舟发张家湾晚宿河西务》诗:

    苍茫正合尘中眼,

    缥缈真来水上舟。

    江月海云疑是梦,

    画图诗卷坐消忧。

    沙边细浪随欧鸟,

    树裹青山入柁楼。

    行过驿亭三十里,

    五更风急住滩头。

    张家湾是元代张瑄初次水运的终点码头,位于元代高丽村东,元、明两代南方所有水路行人、货物、粮草均在此处下船再转陆路进京,为水路进京必经之地。清初,《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家曾经在此经营当铺,所在位置地近南门码头。“张家湾为潞河下流,南北水路要会也。自潞河南至长店四十里,水势环曲,官船客舫,漕运舟航,骈集于此,弦唱相闻,最称繁盛。”(据《长安客话》)

    明人曹代萧有《咏张家湾》诗:

    潞水东湾四十程,

    烟光无数紫云生。

    王孙驰马城边过,

    笑指红楼听玉筝。

    从运河的漕运功能看,河西务与张家湾与通州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有相同作用彼此不可分割,这种相同关系的长期发展,孕育了运河地域文明或具体地说:孕育了北运河两岸文明。

    不客气地说,京东受古代地理环境制约,多水泊淀洼,无论是三角淀、丁字沽、延芳淀、飞放泊(前二者在武清,后二者在通州,现均以淤平)都是海边沼泽,属于开发较晚地区,这里最早的居民不是海盗逃犯就是流民,西汉以前没有多少人在这一带定居,大体随来随去匆匆过客,这些人无所谓生死只注重承诺,也即所谓“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古人有《咏三河少年》诗可以佐证:

    漫道三河侠少年,

    轻弓短羽向人前。

    探丸杀吏浑闲事,

    沧海煎来作子钱。

    古代,在北京东南小平原上生存并不容易,应当说,在东汉以前这一带居民的组成成分是相当复杂的,当然,这不仅和当时地理环境也和当时气候环境等诸多因素有很大关系。首先这里的农业并不发达,有没有种植业还很难说,这在农业封建社会里就属于不发达地区,翻阅《汉书》、《后汉书》、《续汉书》,路县、雍奴、安次都是下县,这就证明人口少,贡赋不多物产并不丰富,这是不争的事实。

    清朝,通州、香河、武清一同上属顺天府,相互没有隶属关系。

    今天居住在这一带的人与古代此地居民没有任何关系,沿北运河到天津,两岸居民几乎没有元代以前的老住户,甚至元代的遗民也没有或说很少很少。元末大乱:徐达、常遇春一路杀人放火,这把火烧了北伐一路,这把火一直从南京烧到北京,凡是元代蒙古人的建筑统统一把火烧掉,借以发泄民族仇恨,原有那些屈指可数的汉族百姓除被蒙古人裹胁走外,其余的人早不知逃往哪个穷乡僻壤了。

    老人们常讲燕王扫北的故事,还有的老人记得一首歌谣:“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些传说是有历史根据的,所谓:“随燕王扫北来的”。这部分人基本是随朱棣受封燕王来到这里的淮西、淮南人,比如天津卫所,当初是被安置在天津海边的军队士卒,不但他们落户此地,他们若干家属也随着迁到卫所开荒安家,经数百年不断繁衍生息,形成一个巨大群体。从天津方言也可以看出天津人的家数,前些年,天津有人专门考察了天津话的来源,最终在淮西、淮南徐州、扬州以西找到天津话的母语。天津与北京应说近在咫尺,语言差异怎么会这样大?居民来源是根本原因。

    这种天津式的淮西方言沿北运河各县都有,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这种方言的分界点就在通州,具体说大致以凉水河为南北分界,凉水河以北语音与北京方言接近;以北运河为东西分界,运河以西近北京语。通州东北部语音则有顺义、平谷山边儿山根儿话成分。

    明朝初年,因元末战乱原因,京、津、河北地广人稀,有地方荒无人烟,明政府不得不先后几次,从山东、山西、江浙等地移民京、津、河北。从山西各地迁来的移民在山西洪洞县汾水边大槐树下集合,开始他们艰难的创业之旅,来到属于海河水系的各支流垦荒排涝兴建家园,这其中就有北运河两岸不少居民。

    另一个居民来源是运河开通以后,尤其运河地位重要以后,沿运河而上的南方人,这些人大多居住在沿运河各码头和城市。值得一谈的是,京、津沿运河两岸的回民多由运河上的各种船只漂载而来,他们大多做小生意为生或在各码头做苦力,而且越是繁荣的码头回民越多,比如:张家湾、里二寺、河西务、杨村、天津等地。

    北运河两岸,五、六百年漕运史,五、六百年开荒史。经历代开荒人努力,终于形成自己的地域文化,曾经荒凉的土地成了美丽家园,这里人杰地灵,历代人才辈出,有可歌可泣的故事,有青史留名的各种人物。

    我们现在说不清古代雍奴、武清是否富饶,早在东汉初年,京东一带因铜马、五幡军溃败和彭宠在东汉初年据渔阳(今通州)造反,混乱几十年,彭宠在潞河、雍奴战败后渔阳郡治迁往雍奴。东汉功臣,昌平人寇恂在刘秀建武二年被封为雍奴侯。明朝万历皇帝封其外祖父通州永乐店人李伟为武清侯而且世袭,在他之前石亨也封在武清,不知武清这块土地有什么天地山川灵气,一千多年赐封这么多人。遍查史籍,二千多年封建社会没有侯于路、潞、通州的人,这是很奇怪也很有意思的事。

    唐代中后期,路县人吴少诚割据一方,累加师保衔,新旧唐书有传,作为手握军政大权的节度使,吴虽时朝时叛,但他最终交出土地、军队、政权为唐朝的社会安定百姓免于流离失所做了件好事,他是通州最早史书有传的本籍人。吴少诚的成功从一个侧面说明唐以前的京东地区,或说幽州地区多出行武将军,与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正好相合。

    京东灵气因运河聚集,自运河开通兴旺之后,有明一代,仅现今通州域内就先后有岳正、董芳、李三才、李贽等若干青史有名的人,其间还出了一位皇后两位太后,即隆庆陈皇后,万历陈太后和李太后,他们都是喝运河水长大的。

    民国时期,有件最具代表性的事,众所周知,黄埔军校为国民党和共产党培养了大批干部,黄埔一期学员尤以雄杰著称,而黄埔一期学员以南方人为主,北方人很少,河北一共四人:武清杜建时,寄籍通州的献县人张克侠,另两位一是滦县人,一个是蠡县人。滦县在滦河流域,滦河发源于塞外蒙古草原,属海河水系,在古代一样经泉州、雍奴东部入海。蠡县属滹沱河水系,这条河的故道本来就注入武清三角淀,人杰如此相近,同一条水脉同一股灵气,造就同样英雄豪杰。

    有句老话:“杨村糕干杜家的好。”这还是笔者少年时祖父亲口所说,不知杜建时其人是否属于这个家族,先祖父与此族颇有些瓜葛,期待武清朋友答疑解惑。

    南运河,距武清不远的沧县也在运河边上,国民党重量级元老张继出生在那里,沧县张氏号称津南大族,诗书旧家,家学渊源。抗日战争初期,汉奸殷汝耕在通州成立“冀东防共自治政府”,率京东二十多个县投降日本人,就是这位老先生张继,在南京率领在京(南京)河北籍人士,上书国民政府要求早定冀东大计,制裁叛国者。

    文化文学领域,李卓吾开一代哲学思想先河,现被中外人士研究景仰,在中国封建社会有不可替代的影响,中国早期民主自由思想正源于他不屈不挠的努力。如今他长眠在通州西海子公园土坡上面,墓碑上有周扬手书“一代宗师李卓吾先生之墓”。

    新中国成立以后,这片土地更是人才济济:刘白羽,军旅作家。刘绍棠,乡土作家,少年成名号神童,出生在运河边,一生爱运河写运河,毕生精力献给生他养他的北运河,他与天津也有不解之缘,被打成右派之前他就在天津。其它如高占祥、房树民、王梓夫、张宝玺等等一大批文化人。

    还应特别提出的人是号称北大未名三老之一的张中行先生,他是香河县人,祖先是明朝移民,从江南迁到香河县,据说是来管理屯垦移民的,似乎该是江南大族,这一点无论是否真实,张家是书香门第无可怀疑。张先生一生颇有传奇色彩,在杨沫《青春之歌》这部小说中,那个意志不坚定小里小气让人看不起的余永泽,他的生活原型就是张中行先生。张先生是宽人严己的人,是不慕名利的人,他对杨沫不仅只是宽容,他甚至原谅杨沫的某些政治心理!如果杨沫泉下有灵,假设她碰巧遇到张先生,不知她以何心情面对张先生。张中行先生毕业于通州师范学校。

    北运河两岸,上千年风云人物烟消云散。历史是一个变化的舞台,真如你方唱罢我登场,过去的已经过去,如何面对未来演好时代角色?地杰人灵,千年灵气独钟此河,这只能说天上有馅饼,怎么才能让馅饼掉下来吃到嘴里?这就值得思考。

    北运河水臭了许多年,不说也罢,前些天看报载:河西务还是杨村?把运河河底翻了个底朝天,只为河底深处几块瓷片几枚铜钱,也许臭了的河水只值几枚铜钱吧?应该怎么解释呢?除去一声叹息又能怎样?

    北运河历来文脉不衰,武脉不衰,笔者提一个建议,既然通州、香河、武清历史上一脉同源,今天能否打破行政界限,一省两市三区县文化人加强交流来往,共同继承运河深厚的文化遗产,在新世纪将运河文化发扬光大,做些继往开来的事情,上对先贤下对子孙,这或许就是我们对历史对运河所应做的交待。

    北运河千年灵气在等待,等待一个时代的来临。

      

    前些天中国作协陈建功书记、高洪波书记来通州,席间谈到通州出版历时很久的《运河》杂志,两位先生很是肯定。王梓夫、张宝玺先生是发起者自然高兴,王、张二位乡前辈是我所尊敬的。我原以为作为区级单位,通州的《运河》杂志为全国仅有。王梓夫、张宝玺二位先生与刘祥先生一直在搞“中国文学之乡”、“中国作家之乡”这件事,我个人也觉飘然。大概隔一天,《信报·通州时讯》副总编辑余莹先生打来电话,说是天津一个刊物约稿,当时我以为是天津城里某个文学刊物,余总编解释说是武清一个叫《运河》的文学期刊,这使我有不小惊讶:不知一千七百多公里的大运河有多少名为《运河》的刊物,长见识!长见识!

    我不善于写约稿,喜欢笔下自由,凑这篇文字,一是余莹先生所托,二是彼此同在运河的原因。没见过武清办的《运河》杂志,不知道办刊宗旨,搜肠刮肚淋淋沥沥,勉强写来,不知是否与武清《运河》办刊宗旨相合,不妥处敬请编辑同好斧正为盼。

                                                  2007727日于通州养残斋

 相关文章
 杨家毅 又到宋庄    1724 次 2012/7/4
 雨中泰山    1857 次 2010/1/29
 魏增宇 游响堂寺石窟    1596 次 2012/5/22
 雨雾泰山路    1608 次 2009/12/11
 杨家毅 第一次游黄山    1457 次 2012/7/2
 
  • 网址:http://www.chinanwa.com 电子邮箱: 1009068986@qq.com
  • 版权所有:  中国网络作家协会 『 中网协 』
  • Copyright ◎ 2003-2020 www.chinanw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297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