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管理
《霸王别姬》剧本把陈凯歌父亲看哭了
凤凰网文化:挺有意思,等于《双旗镇刀客》之后,我觉得肯定要提您那两部,就是《活着》和《霸王别姬》,能够讲那个过程吗?
芦苇:《霸王别姬》其实我在过去媒体经过也说过,就是它就是凯歌找的我,凯歌当时正在他在西安来了,他筹备那个《边走边唱》。
凤凰网文化:您当时激动吗,知道是《黄土地》的导演?
芦苇:我倒谈不上激动,但是我倒是觉得凯歌能找我,我是非常高兴的,谈不上激动,因为那时候已经当编剧了,已经对电影已经做了很多年的电影,至少做了十几年的电影。
凤凰网文化:那会儿有现在这种一线编剧那种特别被包围,明星化的感觉吗?
芦苇:没有,那个时候找我当编剧的人,因为年龄相仿,经历相仿,大家也都熟悉,找你来做编剧的人还是有,但是那个时候凯歌找我我也很高兴,因为他毕竟是《黄土地》的导演,我特别愿意跟他合作,所以见了他以后也很高兴,而且一拍即合,在他找我写这个题材刚好是我自己认为自己是适合一些这个剧本的。因为凯歌曾经说过我,他说他看过我的那个《疯狂的代价》,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有点意思,他特别爱说的一句话叫有点意思,他说那电影拍的有点意思,他说那个剧作很好,他说剧作的切入点很好。
凤凰网文化:所以当时怎么把这个故事构建起来的。
芦苇:他当时给了我一个小说,那是李碧华的《霸王别姬》那个。
凤凰网文化:薄薄的一本。
芦苇:薄薄的一本,一个原本小说,他说芦苇你看一下,我就看了,他还问我,你认为这个小说怎么样,我说小说谈不上什么经典小说,谈不上什么一流小说,我说但是我们可以利用它来做文章,做我们的文章,我们可以在这个舞台上演我们自己的戏,当时凯歌说没错,这样我们就定下来,就是来做《霸王别姬》。
凤凰网文化:咱这个编剧里头好像也有写到李碧华,但实际上跟他没有关系。
芦苇:因为李碧华一开始就写了一稿,他就是把他的小说变成电影格式了,然后那个剧本我现在不知道我还有没有了,就它变成电影格式了,变成电影格式以后呢,凯歌还拿来让我看,凯歌特别爱说一句口头禅,就是说那哪成啊。
凤凰网文化:爱说有点意思,爱说那哪成啊。
芦苇:我觉得《霸王别姬》最大的一个成功就是我觉得作为编剧来讲,我是把我自己对于戏剧的理解充分的写进去了,同时也得到了一个知音,就是凯歌,他能够激赏你的剧本。
凤凰网文化:现在找到知音很难了。
芦苇:现在我倒是觉得没有那个时候,当时因为《霸王别姬》我觉得第一稿写出来以后,凯歌是非常可以说振奋。
凤凰网文化:您当时紧张吗?
芦苇:紧张我倒不紧张,因为那时候算是有一些经验了,我不紧张,但是我担心一点,就是凯歌能不能看出来这个剧本里面它的指向,它有价值的部分。多少在潜意识里边有点,但是凯歌看完第一稿以后,我记得凯歌是特别振奋,而且给予了高度肯定。
凤凰网文化:有点意思。
芦苇:他就说,他还是老话,其实看完这剧本,当时反应最强烈的是第二稿,定稿写完以后,就两稿完事,第二稿写完以后,他们家老爷子,就是凯歌的父亲,看了以后,半夜三更给我打电话,特别激动,而且他当时他说芦苇,你是鬼才,他说我都看哭了,他说我看过很多剧本,能把我看哭的剧本没有几个,他说你是鬼才,写得好。半夜嘛。
凤凰网文化:您自己写的过程中有些地方会哭?
芦苇:当然你会潸然泪下的,因为你写到情景里面去了,当然会潸然泪下,你自己如果都不受感动的话,观众怎么去收看到。
当年曾鼓励陈凯歌“打倒”张艺谋
凤凰网文化:我其实看你有些采访也说过,说您跟陈凯歌正好很搭,因为您觉得他有知识分子和那种情怀的东西,当然您也有情怀,但是你整个类型上把握的更彻底一点。
芦苇:我觉得我就是《霸王别姬》的时候,我特别强调内心,《霸王别姬》我是一贯的把握内心。
凤凰网文化:苦口婆心的。
芦苇:我给凯歌也在讲它,我说这个正剧、悲剧、传奇,这是《霸王别姬》在类型里面的三个因素,我们把这三个一定要把它抓住,一定要把它体现出来,做到正剧的分量,悲剧的情怀,传奇的观赏性,把这三个结合起来,这个电影就没问题,它没法不好看。
凤凰网文化:事实上最后拍出来,从您的角度看,也可以说是基本到位。
芦苇:我是觉得80%到位。
凤凰网文化:那20%呢?
芦苇:这20%,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
凤凰网文化:对,理论上都可以做更好,但事实上呢?
芦苇:事实上我觉得这只是一个自己对自己的一个目标要求,我们是不是有些戏我们还可以再推敲一下,一些戏我们是不是能够更精彩,更准确,但我觉得《霸王别姬》最大的一个,当时在创作的时候,我觉得编导,我们像那么融洽的,那么和睦,那么天衣无缝的这种合作,我觉得是少见的,那个时候凯歌的状态是一流的,因为当时我觉得他的创作态度,他的人生的阅历,我觉得都到了他最完美的时候。那里面他也有一个外因,我多说两句吧,那个时候凯歌在作为导演来说,他当时的声望比艺谋差很多,因为艺谋当时已经是拿了两个大奖,他一个都没有。
凤凰网文化:1991年左右。
芦苇:对。就是1991、1992年左右。艺谋《黄土地》、《秋菊打官司》都替中国电影长了脸了,里程碑式的拿到国际大奖,凯歌没有。所以在换句话说来说,他的竞技状态是最好的时候,因为他有一个潜在的目标在那搁着。
凤凰网文化:有些压力。
芦苇:而他把这个压力变成一个动力,所以当时在做《霸王别姬》的时候,我那时候,现在当然这个话我可以说了,我会经常鼓励他,我说咱们俩携起手来打倒老谋。
凤凰网文化:所以紧接着后来你就跟张艺谋合作了东西。
芦苇:对。我之所以说这个,其实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大家提高这个斗志。
凤凰网文化:当时您整个跟组吗?
芦苇:我倒没有从头到尾,但是《霸王别姬》我出了很多主意,那时候比如说有一些问题,比如说服装跟不上去了,凯歌会让我来讲,跟服装去谈,我也给他们画,给他们做示范。
凤凰网文化:正好是本行。
芦苇:对,刚好是我本行,再一个就是说包括凯歌那时候对于这种合作者予以充分的尊重,确实是合作。
凤凰网文化:信任很重要。
芦苇:是。那时候我告诉你,我曾经谈过这个事情,你们能想到吗?那时候张国荣是我们投票决定的,而不是凯歌一个人决定的。
凤凰网文化:真的吗?
芦苇:当然。这个我在媒体上曾经说过这个事,当时张国荣,就是谁来演这个角色,程蝶衣这个角色谁来演?凯歌一开始是属意尊龙的,他主要是考虑到尊龙的影响,因为尊龙拍《末代皇帝》已经世界级的影星了,他说国荣只是香港区域性的一个影星。我当时说我们过去有一句话,就是这个是左宗棠当年当陕甘总督的时候,他说过他在镇压西北回民,他说“只问良匪,不问回汉”。他说我只管你是造反不造反,不我不管你是回民还是汉民,这样会避免,就是说我们也是,我们只问你的演技,我们不管你的来头。我们只管你是不是适合角色,我们不管你的牌头大还是小。当时凯歌就说,那这样吧,我们大家来决定这个事,五个主创,我、执行导演、陶经录音师、顾长卫摄影师、陈凯歌导演,我们五个人投票,四个人投张国荣,后来凯歌就说,他说你们四个人都说他合适,那就是他了,我不坚持,大家的意见,一定看的有道理,大家既然四个人都同意,那一定是有道理的,那就是他了。
凤凰网文化:果然是。
芦苇:那我们也现在想,如果说《霸王别姬》由尊龙来演,恐怕是另外一个结果。
凤凰网文化:也不能说不好。
芦苇:我们不好说他的优劣,但他是另外一个结果,它不是目前这个版本,它是另外一个版本。
凤凰网文化:没错。
芦苇:其实我主要强调就是说,那个时候我们还是艺术家呢,他的工作原则是以艺术标准为第一,现在是身份改变了。导演很多都是潜在的老板,半个老板,甚至跟这个电影经济利益太密切了,所以角色不一样。
凤凰网文化:其实这《霸王别姬》我觉得有一个问题,你稍微讲讲编剧跟原著这个关系,像您这样,我觉得不能说不尊重吧,就是那么抛开原著,自己等于去重新创作剧本。
芦苇:我们的《霸王别姬》只是利用了这个壳,我们注入了我们自己生命的体现和我们自己对于灵魂的表述。
凤凰网文化:如果说这个问题是讲给比如说很多要做编剧的人来讲,您觉得如果很多人拿到一个小说,主要就是他自己要表达那个灵魂,他表达到了之外,其他东西不重要的是吗?
芦苇:你最关键的就是说你为什么要写这个剧本,你为什么要写这么一个人物,这是最根本的问题。
本文共有评论
0
篇︱查看本文的评论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