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络 连 接 世 界

会员管理
 带雨的云 558
 王风 372
 作协推荐 307
 运河散人 263
 零度 261
 古月重升 210
 郑永涛 173
 张天珍 169
 轻舞飞扬 154
 孙新坤 154
  •  第二种忠诚(中篇小说...
  •  第十二章 山神土地...
  •  第十一章 除魔告城隍
  •  第十章 都城隍判官互...
  •  第九章 化梦点才子...
  •  第八章 化梦点才子(...
  •  第七章 遇仇人禅定...
  •  第六章 与地藏菩萨对...
  •  第五章 悟德收妖僧
  •  第四章 乱法坛悟德羞...
  •  楼梯寄情
  •  她说什么了
  •  吴稚晖何许人也
  •  《爱,能勿劳乎?忠,...
  •  枫叶的招摇
  •  自在杨花
  •  “地坛”的魅力
  •  田间小路
  •  人散茶已凉
  •  发自病榻的心语
  •  浅伤
  •  溱沁
  •  孤煞
  •  梦魇
  •  奈何
  •  道
  •  淡然
  •  天道
  •  超脱
  •  英雄决
    当前位置:首页   影视创作 >> 影视评论 >> 莫言:我没有想过自己有朝一日会跟电影发生联系
  • 莫言:我没有想过自己有朝一日会跟电影发生联系
  • 来源:原创 作者: 作协网 日期:2012/10/13 阅读:9030 次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05年是中国电影百年,山东籍作家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参与了电影创作,也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著名作家莫言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的《红高粱》是与张艺谋导演的一次完美合作。

    12月3日至7日,本报记者分别到北京、高密采访了莫言和他的家人、朋友,探访了《红高粱》故事发生地和电影拍摄地,挖掘出好多电影拍摄中的一些鲜为人知的小故事。本报从今天起分三次刊出,敬请关注。

    --编者

    莫言,1955年生于高密市大栏乡平安庄,1976年入伍,1997年转业到检察日报社工作。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著有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檀香刑》等8部,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等24部,短篇小说《枯河》《白狗秋千架》等60余篇。其中根据其作品改编的电影有《红高粱》《幸福时光》《暖》《白棉花》等。

    想像中的莫言高高大大,一见面,才发现他比我们高不了多点儿,长得也不英俊。如果他在家锄地,只怕找个媳妇都难。而他的父兄则都仪表堂堂,尤其是他父亲,80多岁的老人了,腰不弯眼不花,说话温文尔雅。莫言的两个好朋友,一个是瘦若猿猴的张世家,一个是说话结巴的王玉清,二位见面就互相臭哄。张说王:“远看像古月,近看像毛泽东,仔细一看是高密的大结巴王玉清”,而王说张:“你看你瘦的,加上手机和钥匙,才才才……92斤!”我们的对话就在轻松的气氛中进行。

    莫言从小就是电影迷,上小学四、五年级时,他看了电影《列宁在1918》后,顺口编了四句茂腔:“列宁同志很着急,派人去找瓦西里,城里粮食有问题,马上下乡搞粮食。”

    记者:莫言先生,明年是中国电影百年诞辰,我们想梳理一下山东籍作家对中国电影的贡献,自然想到了你。

    莫言:谈不上贡献。我想,电影是我们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包括六十年代)出生的人的一个共同爱好。那个时候,看场电影是很不容易的。每年大概有两次,春天一次,秋天一次。由县电影队的人在全县巡回放映。我们就张家村看了李家村看,李家村看了韩家村看,一直追到十几里地远。任何一部电影都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而且大部分台词,你说上句,我能连上下句。

    看电影毫无疑问是农村青少年的盛大节日。因为那时候我们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所以每次听说电影来了的那种兴奋之情,真是难以言表。在田野里干活的人都没有心思了。队长就拤着腰说,还早着来,天还不黑,急什么?其实队长也有点按捺不住的兴奋啊。就跟现在球迷急着看比赛似的。吃完晚饭,常常掐着一块饼子或者地瓜就搬着凳子去抢地方。

    记者:电影对你创作肯定有很深的影响。

    莫言:回想起来,这些电影对我后来的创作,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说句大话,这些电影对培养我们的人生观呀,培养我们的爱国主义感情呀,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当时看电影的时候,我没想到有朝一日我会跟电影发生什么联系,连幻想都没有。青少年时期我们受到的红色电影的熏陶,是潜移默化的。

    管谟贤(莫言的大哥、华东师范大学63级毕业生):我记得领着我三弟(莫言)到胶河农场去看电影《槐树庄》,去晚了,正面看不到,我们就看反面,银幕上的人都是反着的。

    王玉清(莫言的好朋友、高密密水街办研究室主任):莫言看完电影《列宁在1918》,大概是上小学四、五年级吧。他根据电影编了四句茂腔:“列宁同志很着急,派人去找瓦西里,城里粮食有问题,马上下乡搞粮食。”用茂腔咿咿呀呀唱着很有味道。

    1986年的夏天,当时还在解放军艺术学院上学的莫言,正利用暑假赶写小说,一天中午,一个穿着破汗衫、剃着光头、脸黑得像煤炭的人,手里提着一只凉鞋,在楼下叫莫言。还没等莫言开口,他先自我介绍,我是张艺谋,看好了《红高粱》,想当导演。莫言说:“行啊,拍好了是你张艺谋的光荣,拍砸了也不是我的耻辱。”

    记者:第一次“触电”,是在什么时候?

    莫言:第一个改编的就是《红高粱》,写小说的时候从来没想到还要改成电影。在此之前,我写过一个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这是我的成名作。当时西安电影制片厂的导演和编剧就跟我联系,想把这部小说拍成电影。我当时在文字上也顺了一下,拉出了一个大纲。但后来没有拍成。后来长影厂的一个导演也对这部小说很感兴趣,折腾了好几年,也没有搞成。这个导演就是后来拍电视连续剧《长征》的金韬。现在看,八十年代那会儿,如果有人搞的话,也就搞出来了。那将是一部文化色彩很浓的探索影片,没准还会得个什么国际奖。现在商业大潮一冲击,再搞就难了。

    记者:听说是张艺谋找的你?

    莫言:我当时还在解放军艺术学院上学。那年暑假,我正在赶写一部中篇小说,中午有人在楼道里喊我:“莫言!莫言!”我出来一看,一个穿着破汗衫、剃着光头、脸黑得像煤炭的人,手里提着一只凉鞋,是用废轮胎胶布缝成的凉鞋,也就是特别简陋的那种,他的一只凉鞋的带子在公共汽车上被踩断了。他说他是张艺谋,他看好了《红高粱》,想当导演。我对张艺谋作摄影师拍摄的电影很感兴趣,他作为演员、摄影已经很有名了。我们谈了统共不到10分钟。

    记者:当时你对张艺谋提出了什么要求没有?

    莫言:没有任何要求。我说我不是鲁迅,也不是茅盾,改编他们的作品要忠实原著,改编莫言的作品爱怎么改怎么改。你要“我爷爷”、“我奶奶”在高粱地里实验原子弹也与我无关。非但无关,我还要欢呼你的好勇气。拍好了是你张艺谋的光荣,拍砸了也不是我的耻辱。

    记者:听说改编费是800块钱?

    莫言;当时国家有规定的。小说的电影改编费就是800块钱。

    上一页 首页 [1] [2] [3] [4] 尾页 下一页
本文共有评论 0 篇︱查看本文的评论
 相关文章
 
  • 网址:http://www.chinanwa.com 电子邮箱: 1009068986@qq.com
  • 版权所有:  网络作家网 『 中网协 』
  • Copyright ◎ 2003-2020 www.chinanw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297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