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报名
加入收藏
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
网 络 连 接 世 界
|
首 页
|
文学在线
|
小说分类
|
散文分类
|
诗歌分类
|
杂文分类
|
长篇文集
|
短篇小说
|
随笔游记
|
电子杂志
|
文学专题
|
当代文学
|
现代文学
|
个人文集
|
论 坛
|
网络文学
|
女性文学
|
校园文学
|
诗词韵律
|
古典文学
|
外国文学
|
歌词创作
|
影视创作
|
国学精华
|
精品佳作
|
理论研究
|
视频教学
|
作家书库
会员管理
用户名:
密 码:
忘记密码
主编邮箱
文章搜索
---作者---
---标题---
作家排行榜
带雨的云
558
篇
王风
372
篇
作协推荐
307
篇
运河散人
263
篇
零度
261
篇
古月重升
210
篇
郑永涛
173
篇
张天珍
169
篇
轻舞飞扬
154
篇
孙新坤
154
篇
小说分类
第二种忠诚(中篇小说...
第十二章 山神土地...
第十一章 除魔告城隍
第十章 都城隍判官互...
第九章 化梦点才子...
第八章 化梦点才子(...
第七章 遇仇人禅定...
第六章 与地藏菩萨对...
第五章 悟德收妖僧
第四章 乱法坛悟德羞...
散文分类
楼梯寄情
她说什么了
吴稚晖何许人也
《爱,能勿劳乎?忠,...
枫叶的招摇
自在杨花
“地坛”的魅力
田间小路
人散茶已凉
发自病榻的心语
诗歌分类
浅伤
溱沁
孤煞
梦魇
奈何
道
淡然
天道
超脱
英雄决
当前位置:
首页
理论研究
>>
诗歌研究
>>
评《两种阅读态度:“只读”与“可写”》
·添加到收藏夹
·给作者留言
·
查看作者资料
·
浏览作者文集
分享到:
更多
评《两种阅读态度:“只读”与“可写”》
来源:原创 作者: 未名 日期:2008/4/29 阅读:
10110
次 【
大
中
小
】 A级授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浙江的干国祥先生在网上挂出一篇新作《两种
阅读
态度:“只读”与“可写”》,点名叫我“批评”。因为我是反对搞“多元解读”的,而干先生正相反,所以挑战的意味甚浓,我也只得仓促应战。
文章的开头这样写道:
“只读”和“可写”是从从法国当代结构主义和符号学家罗兰·巴尔特的《S/Z》中引用而来的一对概念,巴尔特这样定义他所谓的“读者文本”和“作者文本(又译作“可读性文本”和“可写性文本”):“读者文本”使读者无事可做或成为多余物,“只剩下一点点自由,要么接受文本,要么拒绝文本”,读者只能以“屈从的”态度面对文本;“作者文本”则赋予读者一种角色和功能,让他去发挥,去作贡献,要求读者自觉地
阅读
它,“参与”并意识到写作和
阅读
的相互关系,给予读者以合共同著作的乐趣.....
文章的结尾是否定罗兰·巴尔特:
其实任何文本,哪怕是看上去似乎还要坚硬、封闭一些的像《一夜的工作》这样的课文,只要以一种积极的
阅读
心态去
阅读
,我们都将生发出新的不简单地等同于作者给出的意义来。也就是,所谓的“只读性文本”,其实也仅仅是“伪只读文本”,由于作者的无意识因素或者社会文化的原因,最终使得每个文本都具备了可写性。
首先,我要肯定干先生的文章写得不错,才气逼人,对罗兰·巴尔特的质疑也有理有据。但干先生的出发点,却是为他所积极主张的“多元解读”找理论依据,要将“多元解读”的红旗插遍所有文本的山头。
以下是我的反驳:
一、从理论上讲,任何文本都是“可写”的。比如法律条文,恐怕是最“只读”的了;但法律条文也是人定的啊,改一条行不行?当然行,但你改不行!
所以,解读文本是个人行为,也是社会行为。你搞“多元解读”是你的自由,(在过去就不那么自由,你能随便解读《毛泽东选集》吗?在今天也不是那么自由,你能随便解读《人权宣言》吗?——美国人不同意!)但你的“成果”必须得到社会的认可。社会有个约定俗成,想超越它,最终得到社会的认可,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建构主义者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二、存在决定意识,这是真理,一万年后也是。意识反作用于存在,但这种反作用力是有限度的。存在越强,意识的反作用力越弱。反之亦然。
中国的法律条文,对中国公民来说是一种强大的存在,(中国公民)意识的反作用力是弱小的。但对外国公民来说不是一种强大的存在,因此(外国公民)意识的反作用力就大。譬如中国刑法中的死刑,中国人觉得理所当然,而西方人就颇不以为然。
三、
文学
文本也有强大的存在和非强大的存在之分。《红楼梦》就是一种强大的存在,它的强大不是政治层面的,而是文化层面的。读者意识的反作用力其实也是弱小的。这就能解释为什么这么多红学家研究的前提都是熟悉文本,熟悉作者。一切脱离文本脱离作者的解读注定是无意义的,因为它强大。
至于食指的《相信未来》,沈石溪的《斑羚飞渡》等,是非强大的存在,因此读者意识的反作用力很大,即使读者脱离文本脱离作者作“多元解读”,也可能为读者的读者所接受。
据此,我的结论是:虽然从理论上讲,任何文本都是“可写”的,但“可写”不等于就“能写”;解读文本是个人行为,也是社会行为;能否搞“多元解读”,由文本的性质和社会的容忍度来决定。
上一页 首页
[1]
[2]
[3]
[4]
[5]
尾页
下一页
本文共有评论
0
篇︱
查看本文的评论
姓名
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 换张图试试
发表
取消
相关文章
《李凭箜篌引》和《无题》——新诗话
2562 次
2008/6/4
刍议中国民间歌谣中的文论思想
2887 次
2008/3/10
李少君的“草根诗学”及诗歌创作实践
8330 次
2010/7/19
李少君:这是一个诗歌积累的时代
3012 次
2010/7/19
袁可嘉:40年代中国诗歌批评的一次现代主义总结
13383 次
2008/4/16
网址:http://www.chinanwa.com 电子邮箱:
1009068986@qq.com
版权所有:
网络作家网 『 中网协 』
Copyright ◎ 2003-2020 www.chinanw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297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