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大诗人奥登指出:“诗人是诗的父亲,他使语言怀孕而生出诗来。”①德国大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诗是一种创建,这种创建通过词语并在词语中实现。”②中国古代的孔子也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诗歌作为文学中的文学,艺术中的艺术,语言历来倍受诗人们的重视。可以这样说,谁在诗歌中语言运用得好,谁就会因此而获得美誉。如宋代史学家、文学家宋祁因《玉楼春》词中一句“红杏枝头春意闹”,被誉为“红杏尚书”;宋代词人张先因“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坠飞絮无影”词句,被人称呼“张三影”。可见语言在诗歌中的地位和魅力。纵观中国一部煌煌的诗歌史,不论是陶渊明的质朴自然,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还是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愤爱国,语言始终是诗人创作中最大的挑战和考验。这里既有“落霞与鹜雾齐飞,秋水共苍天一色”的天赋,也有“吟安一个字,拈断数根须”的苦功,更有“僧敲月下门”的千锤百炼。正因为如此,赵恺的写作宪法是惜墨如血。这四个字,不仅是他的誓言,更重要是他把这种誓言贯穿于整个创作实践之中。下面,笔者从赵恺诗歌语言的表意功能、表现功能、叙事功能和文化功能等方面加以探究。
一、善用修辞
在诗歌创作中,赵恺十分注重修辞手法的运用。这些修辞方法的运用,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字的表情达意的功能,使他的诗歌“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岭,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镏(音)铁;其于人也,如冯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姚鼐)
1、比喻
宋代朱熹在《诗集传》注释中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的运用,既能把抽象东西形象化,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又能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抒情效果。纵观赵恺的诗歌,比喻句俯拾即是。
如:“周恩来/是/国徽的投影。”(《周恩来》)把周恩来比喻成“国徽的投影”,这一比喻既形象贴切,又精彩飞扬,写出一代伟人周恩来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的精神,又表达人们对周总理绵绵不尽的思念和哀悼。
再如:“茫茫风雪,/把母亲变成了雪人,/把婴儿车变成了雪岭。/一个思索的雪人,/一座安睡的雪岭。/雪人推着雪岭,/在暴风雪中奋力前行。”(《第五十七个黎明》)在这一节诗中,诗人显然不是单纯地写景,而是采用暗喻或象征手法,通过一个休完产假之后纱厂女工的形象,写出中华民族经过“文革”这场风雪的考验,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这种独特的修辞方法,既形象传神,又新鲜活泼,不失为诗歌创作中经典范例。
2、排比
排比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叙述,则条理清晰;描写,则生动形象;抒情,则情深意切;说理,则鞭辟入里。同时,在结构和形式上,能形成一种整齐美和艺术美。
如:“我爱我柳枝削成的第一支教鞭,/我爱乡村小学泥垒的桌椅。/我爱邮递员,我绿色的爱情在他绿色的邮包里。”(《我爱》)这些句式整饬而不呆板,结构严谨而不落俗套,诗人通过自己虽历经人生磨难,九死一生,但对生活依旧充满热爱,对未来依旧充满向往,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
再如:“给孩子端一碗热饭,/给病人喂一口汤药,给老人披一件寒衣。”(《周恩来》)“对医生,它可能是第五十七次手术,/对作家,它可能是第五十七部作品,/可能是第五十七块金牌,/可能是第五十七件发明。”(《第五十七个黎明》)这一节,不仅给人文采飞扬的感觉,而且还能使语意连贯延伸,起到紧扣题旨、深化主题的作用。
3、拟人
在赵恺的诗歌作品中,拟人手法的运用十分普遍。如:“太阳在空中游泳,/月亮在水中游泳,/歌声在爱中游泳,/在时间里游泳的,/是思念。”(《致船长》)诗人把“太阳”、“月亮”、“歌声”、“思念”等事物进行人格化,既写出它们各自的个性和特点,又增强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新颖性、趣味性,使抽象的事物具象化,无生命的事物人性化,从而达到了寓情于物、借物抒情的艺术效果。
4、反问句
在我多年研究中外文学的过程中,觉得反问句在议论文、小说、散文中应用得较为广泛,而在诗歌作品中应用得较少,这是由诗歌的抒情性决定的。然而,赵恺却反弹琵琶,在诗歌创作中大量地使用反问句,取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并构成他诗歌语言的一大特色。
如:“二十九个省区的盘盏中,/哪个省区干些?/哪个省区稀些?/哪个省区多些?/哪个省区少些?/哪个省区冷些?/哪个省区热些?/可有疏漏?/再看看仔细。/下一餐之盘盏,/可能更满一些?/可能更热一些?/可能/更丰盛、/更精美、/更诱人/一些?”(《周恩来》)这一连串的反问句,写出周恩来心系人民,把人民的冷热,甘苦时刻放在心上,表现了周恩来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命运的博大情怀,既统领了全诗,又为下文的叙述、抒情、议论起到生发、粘合和完结的作用。同时,又使整个诗篇整齐划一,结构匀称,形成诗歌的建筑美和艺术美。
再如:“难道只有死亡才能理解生命的价值?/难道只有衰老才能领略青春的真谛?”(《我爱》)诗人连续用了两个反问句,写出了诗人对“文革”耽误了一代人的青春和年华的追忆、控诉、愤恨的复杂情怀。
5、引用
赵恺诗歌语言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注重引用。这种修辞方法,在散文写作中屡见不鲜,而在诗歌创作中则少之又少,这也是诗家之大忌。然而,赵恺敢于突破禁区,剑走偏峰,尤其是在当代诗歌语言日益西化和口语化的当今,显得十分可贵。
如:“钻石的呼唤,/钻石的回应。/且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且听:/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且听:/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日出一般,/走来由112枚奥运金牌组成的金色军团。”(《大卫在北京歌唱》《扬子江诗》2008年第03期)“请看声震云天—/嘿哟,嘿哟:乱石穿空兮,惊涛裂岸,/嘿哟,嘿哟:时代坚定兮,生活勇敢,/嘿哟,嘿哟:大江东去兮,光明在前……”(《中国结》)诗人巧用古人的诗句,推陈出新,从而使诗歌语句工整雅致,意蕴丰饶,文采斐然,充满浓郁的书卷气。
二、巧用句式
在研究赵恺诗歌作品的过程中,我觉得赵恺诗歌的句式也极富个性和特色。这些句式,通常有以下几种类型:
1、对比式
所谓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事物、现象等,集中在一定诗句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从而突出被表现的事物本质特征,不断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如:“一枚哭泣的镍币,/一枚欢乐的镍币,/一道前进在时代的车厢里。”(《镍币》)诗人通过一个小青年不肯花五分钱买车票,结果是一个七岁的小朋友替他购买。诗人用“哭泣的镍币”和“欢乐的镍币”进行对比,从而揭示了一个民族国民性和劣根性的深刻话题,发人深省,令人深思。
2、哲理式
所谓哲理式,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把富有辩证关系或充满思辩色彩的诗句放在一起,这种语言现象称之为哲理式。
如:“无所在,/无所不在:/母亲是不解的谜。”(《母亲》)诗人在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母亲,在他的记忆里,母亲只身一人去了美国,杳无音信,生死未卜。这成了诗人心头难解的情结。因此,诗人用“无所在,/无所不在”这一充满矛盾而又富有哲思的诗句,准确、形象地写出了失去母亲之后的疼痛和思念,读后让人对诗人产生无限的怜悯和同情。如:“源头使她崇高,/归宿使她博大。/一个纯金般的人生,/把起点和终点联在一起。”(《黄河》)这首诗,只有短短的四行,开头出语突兀,结尾精巧自然。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诗人带着对母亲河无限的敬畏和尊重,抓住“源头”和“归宿”这两个富有辩证关系的着力点,对人类文明史作了高度的浓缩和提炼,全诗在箴言式的字里行间,释放出“核”一般的能量,产生较强的历史感、沧桑感和使命感。
3、情景式
所谓情景式,就是通过一定的场景,进行表情达意,从而实现了寓情于景,寄景抒情的艺术效果。
如:“萌萌的思绪象雪片/纷纷扬起,纷纷飘落。/她捧着这只苹果,/在漫天风雪中庄严跋涉。”……(《苹果》)诗人选择一个特殊的场景——孩子与苹果,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对孩子一颗金灿灿的爱心的赞美和咏叹,从而达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如:“布鲁塞尔构建首都市府,/工地上站着一棵树。/宁静地,/安祥地,/仿佛一位沧桑老人,/在观赏建筑艺术,/如同儿孙缠绕爷爷,/树干上缠绕着长春藤,/还有花,/还有蝴蝶,/还有鲜花和蝴蝶一般的彩色蘑菇。”(《比利时的一棵树》)这首诗,诗人一开始通过场景的描写,为我们创造一个人与自然的相依相存的环境,为诗的下半部份“工程停下:/为了砍不砍这棵树?/仿佛讨论战争动员令,/全体议员举起森林般的手臂:/不砍——/像树保围树。/于是大厦缺了一角,/于是历史依偎着树。”(《比利时的一棵树》)作了铺垫和渲染,表达人类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赤子之情,体现了一个诗人的人文关怀和良知,从而实现了“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③ 和“思理为妙,神与物游”④的艺术效果。
4、反复式
所谓反复式,就了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从而起到强化情感色彩或深入主题作用。
如:“向大海/向大海/向大海/如果不能流进大海/再长的江河又有什么意义!”诗人连用三行“向大海”,强调并突出奔向大海的信念,抒发了诗人热爱生活、歌唱生活的执著之情和向往之情。如:“一步,/一步,/一步,/他从地狱走来。”(《走向青铜》)诗人连用三行“一步”,突出诗人艾青虽历经磨难,九死一生,但对命运从不低头,对生活依旧充满着信念,对人生依旧充满着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