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络 连 接 世 界

会员管理
 带雨的云 558
 王风 372
 作协推荐 307
 运河散人 263
 零度 261
 古月重升 210
 郑永涛 173
 张天珍 169
 轻舞飞扬 154
 孙新坤 154
  •  第二种忠诚(中篇小说...
  •  第十二章 山神土地...
  •  第十一章 除魔告城隍
  •  第十章 都城隍判官互...
  •  第九章 化梦点才子...
  •  第八章 化梦点才子(...
  •  第七章 遇仇人禅定...
  •  第六章 与地藏菩萨对...
  •  第五章 悟德收妖僧
  •  第四章 乱法坛悟德羞...
  •  楼梯寄情
  •  她说什么了
  •  吴稚晖何许人也
  •  《爱,能勿劳乎?忠,...
  •  枫叶的招摇
  •  自在杨花
  •  “地坛”的魅力
  •  田间小路
  •  人散茶已凉
  •  发自病榻的心语
  •  浅伤
  •  溱沁
  •  孤煞
  •  梦魇
  •  奈何
  •  道
  •  淡然
  •  天道
  •  超脱
  •  英雄决
    当前位置:首页   理论研究 >> 文学评论 >> 彭乐山 朦朦混沌见清明
  • 彭乐山 朦朦混沌见清明
  • 来源:原创 作者: 运河杂志 日期:2012/5/22 阅读:1857 次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朦朦混沌见清明

     

    ——刘福田《混沌哲学本体论》读后

     

    彭乐山

     

    首先还要感谢通州文学三巨头王梓夫、张宝玺、刘洋。在他们带动一趟文学列车上路同时,又拨冗稍上一节“哲学车厢”。于是通州第一部哲学大著,刘福田同志的《混沌哲学本体论》才得以同读者见面。

    细推物理需行乐。读过这本书的第一遍后,我激动的心似乎划过一阵恍惚,一位文学作者突然写出这么深刻的哲学专著,这是真的吗?而一股油墨的余香以及文本中尖啸的思辩告诉我,这不是梦。

    《混沌哲学本体论》充满作者对诸多哲学悬疑之精辟见解与体验。作者时时引我们走进一种玄远,或举起一根弹簧,或拎起一只鸡,滔滔阐释前哲言犹未尽的话语;有时又演绎一个原子模型,讲述宇宙之谜或生命的兴起与衰亡。

    我是一个退休的高级中学教师,自青年开始就对哲学有所偏爱,但在我所能接触到的哲学读物中,能给我以深刻启迪的东西并不多。而有关宇宙无限和基本粒子无限可分的绝对思考却时时困扰着我。这常常让我想起周作人的那句话:我是寻路的人,我日日走着路,终于还不知道这条路的方向。当然,我企望一种沉默中飞起一只哲思的鹰!

    我与刘福田同志没有什么交往,只是在文联举办的聚会上见过几次面,那时他给我的直觉是一个稍嫌落魄的乐队指挥,因为那种人多是“面白皙,发稍长,细高的个子但衣着不甚考究”。但真正引起我注意的,还是他的新作《混沌哲学本体论》。这本书在读过一遍之后,顿觉耳目一新,茅塞顿开。

    这主要缘自多年以来有关“认识论”上的一个怪圈,即谁认为“宇宙无限”与“基本粒子无限可分”不可认识,就给谁扣以“不可知论”的帽子。这种谬误态度之产生是由于不了解“人之识”与“绝对”之间的本质关系。于是甚至有人可笑地认为,随着科学发展,宇宙的边缘最终能被了解。他们以为今天飞船上了月球,明天去火星,后天登陆太阳(小心烧化)……不就渐渐飞到宇宙边上去了?那么请问:宇宙之外又是什么?

    既然绝对之绝对不是刘墉笔下《方太太的秘密》易被识破,我们就应勇于承认,“人之识”永远不能破译宇宙的终极。

    那么,人类永远不可认识“无限”和“绝对”的道理是什么。以笔者之管见,前哲的诸多解悟都有些捉襟见肘,唯觉刘福田同志的《混沌哲学本体论》表现得艺术和从容。

    一、理性地解开混沌之谜,具象地剖析中庸之道。

    以前人们认为混沌是宇宙形成之前的一种模糊状态,一种存在形势。它很像孙中山先生后来提出的“乙太”,而老子认为混沌是“道”,当然还有人说它是太极之初。

    应该说混沌哲学是人们对宇宙之初的一种无奈与想象。

    而《混沌哲学本体论》中的“混沌”,指的是人对“无限”或“绝对”认识的一种极限。跟上面所提的“混沌”不完全是同一范畴。

    那么我们放弃混淆,只要清晰行不?不行!因为宇宙不能从绝对之无而生,它不是现代女士足下的“美卡多”高跟鞋,后者可以从无而来,因为它的前身是牛皮。

    既然不存在绝对之无,那就只有“混沌”,而“混沌”究应如何理解?笔者所接触到的说法,或绕道而行,避其正锋,或所做答案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而刘福田同志在《混沌哲学本体论》中的阐释,却可让人一目了然。

    ……世界上的一切都可能从无开始,而这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仍是无法绝对。最小基本粒子再小,我们都可以通过想象来知道它的存在,粒子无限可分,但是最小的极限是什么?显然是无了,这个无直到我无法想象。

    ……但我们永远没有绝对的无,“自在本无”只是一种相对的无,是相对的绝对,再往上就是那种绝对的绝对,这已经根本无法想象。

    这是一些老实话,它以科学解析的态度告诉我们:“人之识”为何到此而止。

    这种认识接近“中庸”。

    中庸之道是儒家的一种伦理思想,以不偏不倚的中和思想为道德原则 。北宋程颐解释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为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思想本身就是辩证的。1984年日本中曾根首先来华访问时表明,日本在伦理道德教育的问题上,仍以中国儒家哲学为指导。

    中庸思想也是认为“人之识”不能追求绝对之绝对。然而它没能联系到对宇宙无限和基本粒子无限可分的认识。

    《混沌哲学本体论》对中庸思想给予了明显肯定。

    ……中庸之道显然具有了混沌思维倾向……中庸思想的明确提出,在哲学研究史上是对人类的一大贡献。

    二、上帝存在吗?作者回答很巧妙。

    尼采早已宣布上帝死了。但只是激情的宣判,没有理论的力量。

    胡适博士说,我既不能肯定上帝有,也不能肯定上帝无。明显的滑头和折衷主义。

    爱因斯坦说,我相信有一个支配宇宙的上帝,没有支配人类命运的上帝。这是唯心与唯物之二重奏。

    笔者从根本上否认上帝的存在。最简单理由是:凡信上帝者皆以带有肉体的人之情趣、意志去理解自己心中万能的神。譬如他们常说,上帝要惩罚不信主的人。乍听起来,我总认为上帝是一位总经理或班主任。你想吧,总经理对手下员工的销售业绩不满,会将其年薪从20万降到15万。在某种情况下,一位班主任对屡教还要逃避做值日的学生,罚他连做五天值日。惩罚与恩赏本是一种世俗行为,上帝既非蛋白质与核酸构成,为何偏让它往凡尘中掺和。

    然而我的比喻终归比喻,真正具有机锋的评点,还要看刘福田同志的《混沌哲学本体论》。

    ……迷信一般采用上帝的形式来解决绝对,他们把一切一切的原因归结为上帝。但是我们可以再问:即使上帝决定了世界,那么又是什么决定了上帝呢?

    在西方哲学成为上帝的婢女的时候,无论教父哲学还是经院哲学,都试图过对上帝的证明,他们最终都失败了,因为他们继续追问着绝对的绝对,其实上帝已经不可能再被证明了。

    看,无过多赘语,但思想的电光石火却闪烁其间。

    三、《混沌哲学家本体论》指出任何事物都具有“存在本能”与“灭亡本能”。

    黑格尔的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着的,然而很多解释辩证法的哲学家著作都未能“一语中的”地解释出“运动之所以运动”的道理。明确道出,还是从《混沌哲学本体论》上。

    被吸引和逃逸的现象当然存在。这是世界一切发展变化的最根本原因……原子自身就存在着两相反趋势,一个是保持自身发展的状态,一个是灭亡自身存在的状态。造成两种方向自身性质,我们就称为自在的存在本能和灭亡本能。

    ……在这个自在存在的过程中,存在本能和灭亡本能处于平衡状态。一旦这一平衡状态,因为自在本身或者之外的原因而遭到破坏,自在本能也就遭到瓦解而失去存在。

    是的,人之疾老生死的根本原因就是刘福田同志所指出的“生存”与“破坏”两个本能起着根本作用。

    人体的所有细胞(一个人的细胞如分给全世界60亿人口,平均每人可分享6600个)都需要细胞内液,以便细胞赖以新陈代谢的生物化学分子进行分解与合成。如果细胞内液缺少,人则不能正常活下去。

    人在中、青年时,身体里的水分很容易进入细胞内。这就是“存在本能”。

    到了60岁以后,你就是有意识多喝水,这些水分也只少量进入细胞内(至少在目前,没有治疗的办法)。

    细胞内液(包括心细胞,脑细胞,肌肉细胞)缺乏,这就是“自在灭亡本能”。于是人到高龄,身体则相对地,不可避免地衰退。

    另外,有些科学家还断言:人一生下来,脑子里就有一个“自我催毁计划”,那是一群随时进行化学变化的细胞团。

    从社会学角度去看也是如此:

    明末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发难之初,虽曾被明军重重围困商洛山中,但还是突破围剿,东山再起后又把左良玉等部打得抱头鼠蹿。这是由于当时起义军内部团结,领导人顺从民意而导致“存在本能”在起作用。

    当其建立政权(大顺)而后,面对满人进攻竟怯弱得如卵迎石。那是因为李自成和宰相牛金星开始腐化自满和“刘铁匠”滥刑降臣而失去人心的“灭亡本能”演变为主导。

    只要仔细去想,既然是任何事物都潜伏“存在”与“灭亡”两者本能,那么“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则属理之所定了。

    四、《混沌哲学本体论》智说人生苦乐观。

    由于命运的不可捉摸及人之疾老生死,许多文人学者认为,从终极上讲,人生是一场悲剧。

    海明威认为人生既无目的又无意义,最后开枪轻生。

    海子说,我的痛苦是因为永远充满泪水。结局是卧轨于山海关附近的铁道上。

    李叔同终于皈依佛门;叔本华更是近代悲观论者的圭臬。

    比较乐观的是钱钟书:人生虽无快乐,但我们可以乐观。尼采是生硬的快乐主义者:痛苦也要快乐。白岩松的《痛并快乐着》应该说是一种翻版。

    当代文人最快乐的还要说刘墉:笑到心深处。

    而《混沌哲学本体论》第十八章“关于人生痛苦与欢乐的基本结论”中如是说:

    自在稳定性的缺乏,造成了生命的主动实现……越是高级别的生命自在,其自身的生命稳定性的缺乏也就越严重。因此而来的本能欲望也就越强烈,而欲不能达到愈是痛苦。

    首先令笔者叫绝的是“稳定性”三个字。

    按照生理学分析,人本身就极其缺乏“稳定性”。人的所有内脏器官上都分布着不同的两种神经(植物神经)。譬如,假设能拉成一条直线就能绕地球一个半圈的毛细血管上,一条神经让血管收缩,另一条又让它舒张。能永远保持平衡吗?这就是“不稳定”。于是可能性的痛苦就倏然降临——收缩占优势则患高血压。

    一群正常细胞稳定吗 ?不稳定!过度吸烟细胞中的细胞仁过度分裂,演变为癌细胞。

    至于心理和情绪呢?也不稳定。如果惰性很大,莫泊桑笔下爱虚荣的露瓦栽夫人也不会到女友处借项链,导致负债累累。而一头母猪就很“稳定”,给它一只蓝宝石戒指连看都不看。所以它也就没有露瓦栽夫人的痛苦。

    至于人的各种生理功能上是稳定性多些好还是少些好,第一,这不由人定,第二,这本身又是一种混沌。

    五、《混沌哲学本体论》在认识上的积极意义。

    一提起混沌哲学,一定有人认为那是合稀泥,要么像一盘素炒什锦,萝卜条,土豆丝……什么都可以往里放。当然还会有人用一句天津话说:那是“嘛(骂)玩艺”?

    是否还会有人认为“混沌”不如“明朗”好,混沌会搅乱人的思维?

    其实,这是对混沌哲学的庸俗化理解。

    “混沌哲学”认为混沌是人类认识绝对之绝对时的唯一的真实状态,它本身就是一种极限,除此别无选择。

    至于“混沌哲学”的价值刘福田同志是这样说的:

    混沌哲学研究领域里的贡献,有两个根本性方面,一是研究对象完整性和明确性规定。二是明确哲学根本的相对性,彻底放弃对哲学绝对的追问,明确哲学的有限性可以达到的基本范畴。这将防止人类认识的巨大浪费,以便使哲学本身以及使科学研究领域今后更迅猛发展。

    也许是一种巧合,笔者曾在解放初期1952年,读到过题为《追求宇宙的无限必将陷入唯心主义》的一篇《人民日报》社论。但为什么不可追问,那篇社论只是拐弯抹角,似乎说了也等于没说。倒是五十年后的今天,我在《混沌哲学本体论》中找到了答案。

    听说,刘福田同志在出版这部本体论之后较快还要出版《混沌学概论》、《混沌认识论》、《混沌社会学原理》、《混沌心理学》等后几部著作,共一百万字左右。

    这又使我异常惊讶并且产生敬佩,当然尚需翘首以待。

    而就我已经读到的这部《混沌哲学本体论》来说,它确实是一本好书,“且迥非常品”(曹雪芹语)。读罢,掩卷深思,一种混沌渐渐清明……

     

本文共有评论 0 篇︱查看本文的评论
 相关文章
 
  • 网址:http://www.chinanwa.com 电子邮箱: 1009068986@qq.com
  • 版权所有:  网络作家网 『 中网协 』
  • Copyright ◎ 2003-2020 www.chinanw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297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