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文并重 享誉于世——五代至宋广陵二徐(徐铉、徐锴)
扬州,这颗镶嵌于长江和大运河间的明珠,历代名人辈出,其中不乏以文化世家流芳百世的。五代至宋之际,当地最著名的文士,就是并称“二徐”的徐锁、徐鍇兄弟。
徐铉(917——992),字鼎臣;徐鍇(920—974),字楚金。二人皆精于小学,显名于文,工于书法。二徐的祖先是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他们的曾祖徐源、祖父徐徽,都隐德未仕。父亲徐延休,字德文,生活于晚唐五代之际,富有才华,风度不凡,在当时负有盛名。唐乾符年间考中进士。唐昭宗曾在石门狩猎,要起草诏书,却一时找不到学士,恰巧延休住在附近旅舍,于是昭宗召见,要他草诏。书成,昭宗很是欣赏,却也不见起用。后来唐亡,进入五代十国,世事混乱,延休得以仕吴,一度官至卫尉卿赠左仆射。卫尉是中央九个行政部门之一,其长官称卫尉卿,从三品;左仆射乃五代沿中唐官例,成为荣衔,用做其它封官的加官,以示品秩,从二品。后任江都少尹,卒于官,于是两个儿子徐铉、徐鍇便定居广陵(今江苏扬州)。父卒时,徐铉八岁,徐锴才四岁。幼年丧父,可谓人生一大不幸,好在他们的母亲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担起了教育儿子的重担。兄弟二人禀资敏悟,少时就善为文章,《宋史》卷四四一载,徐铉十岁能作文,锴也很小就负文名,二徐一时为人称道,文名远扬。
母亲对儿子要求极严,使他们从小养成了刻苦读书、严谨治学的习惯,为他们的学业有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方面,练就了扎实的文字功夫,二人日后在小学方面皆有建树;另一方面,读书涉猎广,且求甚解,行文时,经史百家明于胸中,文思激越,笔触流畅。徐铉后仕南唐,当时名士韩熙载盛负文名,尤其擅长于撰写制诰,而徐铉撰制典诰,落笔洒瀚,引用自如,浑然而成,有雅正之体,竟与韩熙载齐名。徐铉为文,文思极为敏捷,凡有撰述,从不喜预先准备,有求他作文的,都临时来请,徐铉往往执笔立就,未尝沉思。他自己就常说:“文速则意思敏壮,缓则体势疏慢”,当然这是由于他才高学博,才能振笔而成。徐锴也博闻强记,南唐后主李煜曾得到一本久不见于南唐的书,此书绝少人知,问到徐锴,竟能逐条对答,没有遗忘。后居集贤殿,仍然勤学苦读,笔墨不离手。以至于李煜发出感叹,各位大臣若都能像徐锴一样勤奋而致力于政务,我就没有什么可忧虑的了。
徐铉、徐锴生活于五代至宋时期,世事风云变幻,他们也历经沧桑。徐铉十六岁即仕吴,为校书郎。后李昪专吴政,后晋天福二年(937),代吴称帝,定都金陵,建立南唐。徐铉遂仕南唐,官至吏部尚书。待宋太祖灭南唐,铉又随后主李惕归宋,为太子率更令,累官散骑常侍。徐锴只仕南唐,但也宦海升沉,坎坷不平,累官内史舍人。在动荡变化的时代,在升沉无准的宦海,他们找到了自己安身立命的基石,那就是正直不阿、光明磊落、心胸坦荡。
南唐升元年间,人们议论,文人浮薄,只凭经义法律,取第入仕,徐锴认为这是文人的羞耻,便杜门不求仕进。后来徐铉与常梦锡同官门下省,徐铉出示徐锴的文章,常梦锡赏爱不已,向烈祖李昪推荐徐锴,未及进用。烈祖殂,中主李璟看到徐锴的文章,便起用他做秘书郎。当时南唐朝廷党派之风很盛,宋齐丘、陈觉、李徵古、冯延巳、冯延鲁、魏岑、查文徽为一党,孙晟、常梦锡、萧严、韩熙载、江文尉、钟谟、李德明为一党(见马令《南唐书》卷二十)。二徐与常梦锡、韩熙载友善,与宋齐丘不合,自然卷入党争之中。适逢汤阅草军书,用典不当,二徐私下议论,遭汤阅、宋齐丘诬告,说他们泄露军机,二徐均遭贬,徐铉由知制诰贬泰州司户,徐锴谪乌江尉。不久,徐铉复职,徐锴被召回授右拾遗。
保大五年(947),陈觉背着李璟不奏而战,朝廷命冯延鲁攻打福州,结果兵败,死者上万人,丢失金帛戈甲不可胜数,论罪必死,李璟也欲置军法,但宋齐丘上表待罪,实际上是营救冯延鲁、陈觉等,冯延已也为之求情,于是死罪得脱。徐铉敢于直谏,与韩熙载上疏,要求按军法处置,以重军威。书奏,未被采纳,韩熙载却由此被宋齐丘诬以酒狂,贬和洲司马。保大十一年(953),楚洲刺史田敬洙请示修白水塘,灌溉田地,充实军粮。后来广辟旷土,大兴力役,强夺民田,民怨沸腾。徐铉将情况奏明李璟,李璟派徐铉巡视。徐铉严惩肇事者,归还民田,于是,有人进谗言说徐铉“擅作威福”,李璟怒,徐铉遂遭贬舒州。白水渠未修成,李璟派少府监冯延鲁巡抚各州,身为右拾遗的徐锴,上书直言冯延鲁“无才多罪,举措轻浅,不宜奉使”,又惹恼了李璟,徐锴被贬校书郎分司东都。可见,在福祸无常的宦海中,在激烈的党派斗争中,二徐以国为重,坚持原则,敢于犯颜直谏,不计个人得失,表现出传统士人的正气。
二徐在行使职权时,更是坦荡无私,秉公办事。二人都曾掌管贡举。徐铉主考,先策问后考词赋,录取那些德行高尚的人,对浮华不实的人斥之不用,当时举场上一派正气,人们称说出了一个公正的主考官。徐锴主考,亦正直行事,从不徇私。以至那些力学不足的人,听说二徐为主考官,望风而退,再没有非分之想。
国难当头,更能见出人品之高下。五代后期,南唐受到后周的严重威胁,显德五年(958)春,周师继破濠、泗二州后,又攻克楚洲、扬州,将要渡江,李璟惊恐,遂将江北南唐疆土全部割让给后周,并臣服于周,每年进贡土物数十万。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后,更加快了南进的步伐。虽然中主李璟乃至后主李煜,都克守臣节,谨慎以小事大,但是阻止不了宋太祖南进以统一天下的趋势。开宝七年(974)秋,宋太祖诏李煜人朝,李煜称疾未赴,本年冬太祖乃兴师讨伐,迅速渡过长江,包围了南唐都城金陵。李煜惶恐万分,调集长江上游的全部军队,共十五万人,由朱令赟率领,日夜兼程,顺江而下,以援金陵。援军未至,而宋师围急,金陵岌岌可危,李煜只好选近臣人朝,请求宋太祖缓兵。徐铉挺身而出,请行。临行前,李煜说:“你既出使,我当下令使上游的军队不再东下。”徐铉说:“要保住国家,希望就在救兵了,怎可阻止呢?”后主说:“你是去求缓兵的,我这儿再征兵入援,你的处境就会很危险呀。”徐铉却坚定地说:“臣下此行,未必能解国家之难。社稷为重,我个人生死已置之度外。”李煜感动,为之泣下。及宋,徐铉慷慨铺陈,恳述后主忠孝之节,连宋太祖也为之打动,对他施以厚礼。当然,在当时的情势下,徐铉的缓兵要求不可能实现。不久,宋灭南唐,徐铉随李煜归宋,太祖盛怒,责备徐铉未能说服李煜及早归降,徐铉回答说:“我身为江南大臣,国家灭亡,罪该当死,不要再说其他的了。”宋太祖叹息,道:“忠臣!你就像侍奉李氏那样侍奉我吧。”大加安抚,授太子率更令。
面对南唐江河日下的国势,徐锴忧心忡忡,郁闷得病,自知不久于人世,对家人说:“我将先行一步,免做俘虏了。”开宝七年(974)七月卒,年五十五,赐礼部侍郎,谥号文。
太平兴国三年,李煜薨,宋太祖下诏,让侍臣撰写神道碑。朝中有想中伤徐铉的人,上奏说吴王(李煜)的事徐铉最为清楚,于是诏令徐铉撰写。徐铉请存旧日主臣之情,太宗许之。对于故主李煜,徐铉不言其过,对亡国只推说“历数有尽,天命有归”,足见他人格端正。后来吕祖谦编《文鉴》,俪偶之词多不收取,而特录此碑文,就是欣赏徐铉立言有正体。
入宋后,徐铉虽得到宋主的重用,累官至散骑常侍,但作为一个归顺的人,他的言行不能不十分谨慎,心情自然是压抑的。淳化二年(991),遭庐州女僧道安诬,徐铉贬静难行军司马(属邠州)。邠州苦寒,致病。淳化三年(992)八月二十六日,早起刚穿戴完毕,他急忙命人拿来笔墨,说“我的病发作了”,于是手写一书嘱托后事,又别署一幅“道者,天地之母”,写毕而终,年七十六。
身处动荡时期,在宦海风云中搏击几十年的二徐,于读书著书却从未懈怠过,写出了大量的著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二徐皆精于小学,在语言文字方面卓有建树。徐铉所校许慎的《说文解字》,精校详考,援古以证今,不徇今而违古,成为小学方面的力作。徐锴所著《说文系传》四十卷,开头是通释三十卷,把许慎的《说文解字》十五篇篇析为二,接下来是部叙二卷、通论三卷、怯妄、类聚、错综、疑义、系述各一卷。此书之巨大成就,正如徐铉所言:“考先贤之微言,畅许氏之玄旨,正阳冰之新义,抑流俗之异端,文字之学,善矣尽矣。”很遗憾,此书在宋时就已残缺不全。徐锴另著有《说文解字篆韵谱》十卷,此书取许慎《说文解字》,以四声部分,编次成书,声韵区分,凡小篆皆有音训,所注颇为简略,便于检索。徐铉亲自书写书中的小篆,后来徐铉又广泛收集其他的本子,认真雠校,颇有刊正。所以此书是徐锴所著、经徐铉修改、更定而成,是兄弟二人合作的结晶。
文学方面,二徐著述颇丰。徐铉有文集三十卷,《质疑论》若干卷,《稽神录》二十卷。徐铉入宋后,还奉诏参编了两部大卷书籍:一部为《太平广记》,该书采摘繁富,名物典故,错出其间,常为文学家采用,考证家也多从中涉取资料;另一部《文苑英华》,是考证唐代文学作品的渊薮。徐锴著有文集、家传、《方舆记》、《古今国典》、《赋苑》、《岁时广记》等。遗憾的是,他们身处战乱亡国之际,著作多遗失,特别是徐锴死于亡国之时,遗文丧失殆尽。
下面我们就传世的徐铉诗集《骑省集》略作论述。
徐铉的《骑省集》三十卷,前二十卷是南唐时期的作品,后十卷系归宋后所作。他的诗初学李白,后学白居易,其中唱和赠答之作占四分之三,如集中第二十一卷“应制诗”类有《奉和御制打毬》等十九首,“寄送诗”类有《送阮监丞赴余杭》等四十九首之多。由于历经世事变迁,特别是国亡人宋后,虽然被宋王朝视为振兴文化的重要力量,也一度官至散骑常侍,但他的内心是抑郁痛苦的。为了维持心理的平衡,他只好求救于宁静的山水,或借繁忙的交游宴饮来消愁解闷,所以他的诗大都用清淡自然的语言,表现那种淡淡怅惘的情愫。如《登甘露寺北望》:
京口潮来曲岸平,海门风起浪花生。人行沙上见日影,舟过江中闻橹声。芳草远迷扬子渡,宿烟深映广陵城。游人相思应如橘,相望须含两地情。
全诗用清淡的语言,写出一片萧索迷蒙的景色,最后两句借“橘生淮南则为橘,迁于淮北则为枳”的典故,隐约地表现出对江南故国的依恋,意境清新淡远。其他如“春愁尽付千杯酒,乡间遥闻一曲歌”(《和钟郎中送朱先辈还京垂寄》)、“黄花泛酒依流俗,白发满头思故人”(《九日落星山登高》)等,也都在淡淡的言词中寄寓着隐隐的思乡怀故之情。
徐铉是宋初白体诗派的开创者,创作出了一些有“白乐天之风”(方回《瀛奎律髓》)的诗歌,用随意闲淡的笔法,表现闲散自在的心情。如《晚归》:
暑服道情出,烟街薄幕还。风清飘短袂,马健弄连环。水静闻归檐,霞明见远山。过从本无事,从此涉旬涧。
全诗笔墨简淡,由“风清”、“水静”、“霞明”构成的暮归图,清新悠远。而傍晚归舟的摇橹声从静静的水面上传来,远处的山峰在明霞的映衬下悠然映入眼帘,悠静闲适的心情自然传出。
此外,如上所述,徐铉在小学方面深有造诣,他是一位文字学家和音韵学家,因而他的诗声律严谨,对仗工整,字句精当。如:“吹浪游鳞小,黏苔碎石圆”(《临石步港》)、“断云惊晚吹,秋色满孤城”(《寄从兄宪兼示二弟》)等,都在清新自然中呈现出锤炼精工之妙。
书法方面,兄弟二人也卓然为名家。徐铉擅长篆隶,臻于妙境,自成一家。当时士大夫得其字者,无不以为珍品,往往当作效法的楷模。徐锴也长于书法,《佩文斋书画谱》载南唐书法家十九人,徐锴名列其中。
二徐以其崇高的人格立身于世,以其卓著的成就昭示于时,赢得了崇高的荣誉。当时文士对徐铉推崇备至。南唐时,政敌冯延巳也由衷赞美徐铉“凡人之为文,皆事奇语,不尔则不足观,惟徐公不然,率意而成,自造精极”。宋兵部侍郎王佑负才尚气,从不轻易赞许别人,见过徐铉,却常常在朝廷上说:“文质彬彬,学问无穷,惟徐公耳。”吏部侍郎李至、翰林学士苏易简,都是宋时的英才俊杰,对徐铉则事以师友之礼。徐锴的文章很受李璟赏识,并由此而入仕。宋时工部尚书李穆卓有见识,当年出使南唐时,就称赞二徐是“二陆之流也”(二陆指风流千古的西晋文学家陆机、陆云兄弟),可谓最精当的褒扬。